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 目的:探讨阶梯式家长课堂干预模式和常规康复治疗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社交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 方法:纳入2020年1月—2021年1月期间我院接诊的40例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0例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20例除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外,采用阶梯式家长课堂干预模式进行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2组分别采用行为检查量表(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 ABC)评分、孤独症疗效评估表(autism treatment evaluation checklist, ATEC)评分、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hildhood autism rating scale, CARS)评分、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 for children, WeeFIM)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两组之间一般资料及相关量表评定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2组ABC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2组ATEC总分及社交能力得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2组CARS总分及人际关系等各维度得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2组WeeFIM评分高于治疗前,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阶梯式家长课堂干预模式可提高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社交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医疗机构康复训练联合家庭康复训练治疗儿童孤独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2年2月—2015年5月西安市儿童医院收治的128例儿童孤独症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常规组两组各64例,联合组采用医疗机构康复训练联合家庭康复训练治疗,常规组仅采用医疗机构康复训练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12个月后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ABC)、孤独症治疗评估表(ATEC)及中国版心理教育量表(C-PEP)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ABC、ATEC及C-PEP各方面评分及总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联合组ABC、ATEC各方面评分及总评分均明显低于常规组,C-PEP各方面评分及总评分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疗机构康复训练联合家庭康复训练治疗儿童孤独症可显著改善患儿病情,消除患儿心理障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行为分析疗法联合语言训练对孤独症患儿的康复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某院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孤独症患儿60例,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物理治疗、听觉及感觉统合训练等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给予行为分析疗法联合语言训练。观察两组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6.7%,对照组为66.7%,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经干预后孤独症儿童行为量表(ABC)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治疗后ABC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治疗后CA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行为分析疗法联合语言训练治疗孤独症,能有效改善患儿躯体应用能力,帮助患儿的功能障碍恢复,对孤独症患儿的康复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医院康复训练联合家庭康复护理干预在自闭症(ASD)患儿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就诊的80例ASD患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家庭康复护理,均护理2个月,比较两组孤独治疗评估量表评分(ATEC)、孤独症行为量表评分(ABC)、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评分与护理满意度。结果 护理2个月后,观察组TEC、ABC与CARS评分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医院康复训练联合家庭康复护理干预能显著提高ASD患儿语言与社会交往能力,促使患儿康复,且护理满意度较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将针灸结合综合康复训练治疗用于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治疗中,探究其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50例孤独症患儿分组研究,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参照组各75例,参照组行综合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助针灸治疗,评价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ABC各项评分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ABC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各项评分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CARS、社会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CARS低于参照组,社会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应用综合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的疗效满意,对患儿语言、感觉、交往能力等方面改善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背景:目前国内外尚没有治疗儿童孤独症的金标准,康复治疗效果不佳。目的:评价脐血单个核细胞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儿童孤独症的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37例儿童孤独症患者非随机分为脐血组、混合组和对照组。脐血组应用脐血单个核细胞加康复训练治疗;混合组联合应用脐血单个核细胞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加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单纯行康复训练治疗。脐血组和混合组患者在干细胞治疗前和首次治疗后1,2,6个月分别行相关指标实验室检查,并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发生。3组患者在治疗前和首次治疗后1,2,6个月分别行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和异常行为量表(ABC)评估。结果与结论:脐血组和混合组患者在干细胞治疗前和首次治疗后1,2,6个月相关指标实验室检查未发现有意义异常变化,干细胞治疗后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根据CARS和ABC评分,3组治疗均有效,其疗效比较:混合组优于脐血组,脐血组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训练对儿童孤独症的康复效果。方法:对63例孤独症患儿采取应用行为分析法(ABA)、感觉统合训练、语言训练、音乐治疗、游戏治疗等综合康复训练10月,并请家长培训后参与医院的部分训练过程,训练前后分别用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ABC)、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及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SM)评估康复效果。结果:康复训练后,63例孤独症儿童ABC量表各因子得分及量表总分较前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CARS量表评估综合分较前下降,SM量表评估标准分较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儿童孤独症的各种症状,提高患儿的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低频经颅磁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包括应用行为分析疗法、言语治疗、感觉统合训练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60例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进行临床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2组患儿均接受应用行为分析疗法、感觉统合训练和言语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超低经颅磁刺激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孤独症行为量表(ABC)和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进行评估,并比较2组核心症状的改善率,以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12周后,2组的ABC及CA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核心症状总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低频经颅磁刺激联合应用行为分析疗法、言语治疗和感觉统合训练可能会更有效地改善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结合脑电生物反馈(NFB)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刻板行为的疗效分析。方法:ASD儿童60例,随机分成4组各15例:对照组(常规康复训练),rTMS组(常规康复训练+rTMS),NFB组(常规康复训练+NFB),rTMS-NFB组(常规康复训练+rTMS+NFB,且NFB紧随rTMS之后),疗程12周,治疗前后用重复刻板行为量表(RBS-R)及孤独症行为检查量表(ABC)进行评估。结果:治疗12周后,4组RBS-R评分及ABC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均P0.05);且TMS组、NFB组、rTMS-NFB组RBS-R评分及ABC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rTMS-NFB组RBS-R评分及ABC评分均明显低于rTMS组及NFB组(均P0.05),rTMS组及NFB组RBS-R评分及ABC评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常规康复训练、rTMS、NFB及rTMS-NFB对ASD儿童刻板行为的改善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rTMS与NFB对其疗效相当;但rTMS-NFB的疗效明显优于rTMS、NFB单独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行为训练(ABA训练)联合童趣化干预在孤独症患儿中的应用及对家长心理应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1年1月医院收治的孤独症患儿15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匹配的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单一ABA训练干预,观察组采用ABA训练联合童趣化干预,比较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两组患儿的孤独症行为量表(ABC)、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评分和家长心理应激情况。结果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的ABC、CA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感觉/知觉、社交、健康/身体/行为、语言/言语/交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家长焦虑(SAS)、抑郁(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孤独症患儿中采用ABA训练联合童趣化干预,能有效减轻患儿的孤独症症状,缓解家长心理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感觉统合、认知训练在高功能孤独症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 2015年8月~2018年9月本院收治的85例高功能孤独症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43例)与对照组(42例)。 其中对照组给予感觉统合及认知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另给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比2组 患儿治疗前后的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评分、感觉统合评定量表评分及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 (ATEC)评分,并观察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患儿CAR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 研究组CA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儿感觉统合评定量表中前庭失衡、触觉防御、本体感觉、 学习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感觉统合评定量表中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2组患儿ATEC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ATEC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 期间,研究组总不良事件发生率(2.33%)与对照组(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仅 用感觉统分、认知训练比较,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感觉统合、认知训练可进一步促进高功能孤独症患儿临 床症状改善,改善感觉统合失调情况,疗效明显,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2.
背景:目前国内外尚没有治疗儿童孤独症的金标准,康复治疗效果不佳.目的:评价脐血单个核细胞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儿童孤独症的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37例儿童孤独症患者非随机分为脐血组、混合组和对照组.脐血组应用脐血单个核细胞加康复训练治疗;混合组联合应用脐血单个核细胞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加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单纯行康复训练治疗.脐血组和混合组患者在干细胞治疗前和首次治疗后1,2,6个月分别行相关指标实验室检查,并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发生.3组患者在治疗前和首次治疗后1,2,6个月分别行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和异常行为量表(ABC)评估.结果与结论:脐血组和混合组患者在干细胞治疗前和首次治疗后1,2,6个月相关指标实验室检查未发现有意义异常变化,干细胞治疗后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根据CARS和ABC评分,3组治疗均有效,其疗效比较:混合组优于脐血组,脐血组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专业人员指导下的个性化家庭康复护理在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于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儿童心理科进行随访并诊断为孤独症谱系障碍的60例患儿及其家长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患儿及其家长。对照组患儿家长进行关于孤独症谱系障碍相关的理论培训, 研究组患儿家长在此基础上由专业护理人员指导家长进行个性化家庭康复护理方案, 干预时间为4周。采用孤独症儿童行为评定(ABC)量表和卡氏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对两组患儿进行孤独症情况评估。结果干预前, 两组患儿ABC量表总分及各维度评分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 研究组患儿ABC量表总分和躯体运动、语言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 两组患儿CARS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 研究组患儿CARS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专业人员指导下的个性化家庭康复护理在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中的应用效果较好, 可以有效改善患儿的相关症状和...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多感官训练系统对孤独症患儿人际交往能力及家属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86例孤独症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n=43)与观察组(n=43),对照组实施常规训练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多感官训练系统进行训练,比较2组患儿护理前后人际交往状况[采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hild autism rating scalc,CARS)和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ABC)评定]及患儿家属对训练方式的满意度。结果训练前2组患儿CARS和ABC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2组患儿CARS和ABC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对训练方式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93.02%比76.74%,P<0.05)。结论在孤独症患儿康复训练中,相较于常规训练方式,联合使用多感官训练系统训练,利于提升患儿人际交往能力及患儿家属对训练方式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医针灸结合综合康复训练治疗小儿孤独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孤独症患儿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综合康复训练,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医头穴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行为评分(ABC)量表、孤独症评分(CARS)及社会生活能力(SM)评分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ABC、CARS及SM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中医针灸结合综合康复训练治疗小儿孤独症,可有效缓解患儿临床症状,改善社会生活能力,有利于疾病的转归和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以i Pad支持的"语你同行"软件运用于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中的方式方法。方法 2015年3~9月,将以i Pad支持的"语你同行"软件应用于不同程度的4例孤独症儿童,对其语言能力、行为情绪控制能力、自我意识、目光交流状态进行观察。采用孤独症儿童心理教育量表-3(PEP-3)对其沟通能力进行评估,孤独症儿童行为量表(ABC)评定孤独症儿童行为特征,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评价儿童孤独症严重程度。结果患儿语言能力、行为情绪控制能力提升,问题行为发生减少;自我意识、目光交流状态均提升。PEP-3对应的月龄提升;ABC评分、CARS评分降低。结论 i Pad"语你同行"软件作为沟通媒介可尝试应用于孤独症儿童日常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7.
毛芳慧 《中国康复》2022,37(9):542-545
目的:探讨对孤独症儿童的康复干预上配合听觉统合训练对患儿的干预效果。方法:将80例孤独症儿童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及康复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听觉统合训练,2组均干预3个月,对比2组患儿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3个月后,2组患儿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中的各项评分较干预前均显著降低,且研究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2组患儿DQ或IQ、图片词汇测验(PPVT)评分及儿童生存质量量表(QOL)评分较干预前均明显提高(P<0.01),且研究组各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2.50%、72.50%P<0.05)。结论:孤独症患儿的干预上,常规的康复训练基础上配合听觉统合训练的干预措施能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及患儿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在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按信封法将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三附属医院诊治的82例ASD患儿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r TMS治疗。对比两组核心症状改善情况、情绪识别能力及治疗前后孤独症行为[孤独症行为检查量表(ABC)]、孤独症严重程度[儿童孤独症量表(CARS)]、睡眠状况[儿童睡眠习惯问卷表(CSHQ)]、认知功能相关指标[同型半胱氨酸(Hcy)、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结果:研究组核心症状改善率(95.12%)高于对照组(78.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对下半张面孔、上半张面孔、倒置及正立表情的情绪识别能力准确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研究组ABC评分、CARS评分、CSHQ评分及Hcy水平均低于对照组,BDN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ASD患儿进行r TMS治疗可显著缓解其核心症状,提高情绪识别能力,减轻病情,改善睡眠状况及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7月~2017年6月收治的96例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按照随机数字分组法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施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施行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孤独症行为评分(ABC)、Gesell发育评分及家长心理状况评分和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患儿护理后的ABC评分、Gesell发育评分较护理前明显改善(P0.05),且护理后,观察组ABC评分、Gesell发育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家长护理后的焦虑、抑郁评分均较护理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护理后的焦虑、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家长的护理满意率为95.83%,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综合护理对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进行干预,可有效减轻其孤独症症状,促进其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有利于改善患儿家长的心理状况,提高其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自然情境下的结构化教学模式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的影响。方法:将40例ASD儿童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自然情境下的结构化教学模式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儿童期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儿童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WeeFIM)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2组CARS、ATEC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观察组CARS、ATEC的语言、社交、感知觉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WeeFIM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且观察组WeeFIM的认知功能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自然情境下的结构化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改善ASD患儿的语言、社交和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