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分析检验标本采集中存在问题,探讨有效干预措施,提高标本采集质量。方法对检验科不合格标本进行原因分析,针对问题进行相应的干预。结果通过加强护理与检验科沟通、教育、培训学习后,各类标本不合格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加强护理人员与检验科沟通完善标本采集手册、加强培训,落实标本采集各个环节控制,对提高标本送检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对护士进行互动式两步培训模式对床旁检验(POCT )血糖监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培训分检验科协调员对护理骨干的培训和护理骨干对护士的培训两步进行,鼓励护士自由的表达观点和需求。检验科协调员保证每周至少一次的访视或反馈,观察培训效果、护士满意度及对POC T 血糖检测合格率的影响。结果 培训后,护士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操作行为正确率以及血糖测定结果的合格率均高于培训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P<0.05);护士对互动式两步培训模式的满意度高于传统集中授课式培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互动式两步培训模式护士易于接受,同时有助于护士掌握POCT 血糖检测的相关知识,提高POCT 血糖监测结果的准确性,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互动式教学方法在护理人员检验标本知识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330名护士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65人。成立检验标本培训团队,在授课过程以提问的方式导入内容,过程中与学员互动的方式对干预组的护士进行培训。通过发放检验相关知识调查表,调查培训效果,并对培训前后的标本不合格原因进行比较。结果干预组检验标本相关知识考核为(88.19±8.8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护士(79.17±10.52)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37, P<0.01)。培训后标本不合格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可以提高临床护士检验标本相关知识与培训团队的教学能力,保障检验标本分析前质量。  相似文献   

4.
黄莺  周蕾  华爽锜 《护理管理杂志》2011,11(10):712-713
目的 提高临床血标本质量.方法 通过制订采血操作流程、护士系统培训及跟踪管理的方法,提高血标本质量.结果 降低了检验科对血标本的拒收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通过对血标本的质量管理可以提高血标本的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血常规检验误差原因及其解决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在2014年6月到2015年6月期间,我院检验科采集的100例血液样本资料,分析不同采血部位、放置时间、温度的检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①与静脉血相比,末梢血的WBC、RBC显著较高(P<0 05),PLT明显较低(P<0 05);②与立即送检结果相比,放置2、4h的PLT、HGB、RBC均显著降低(P<0.05),且WBC明显增高(P<0.05);③不同温度下保存的HGB、RBC、WBC、PLT差异均较小(P>0.05).结论:血常规检验误差原因主要有采血部位、血液标本放置时间,检验人员需全面掌握影响因素,加强质量控制,提高血常规检验结果的正确性、科学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借助检验科ISO15189质量体系,特别是关于血培养标本分析前质量控制的学习培训,提高病房护士血培养标本采集质量,降低污染率。方法以培训前5个月内的685例血培养标本为对照组,培训后4个月内的739例血培养标本为实验组,比较两组间污染率差异。结果实验组的血培养标本污染率(1.5%)显著低于对照组(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了提高病房护士血培养标本采集质量,降低污染率,加强采血分析前质量控制的学习培训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FOCUS-PDCA管理程序后对护士采血中标本不合格率的影响。[方法]2015年1月对护士进行FOCUSPDCA管理程序培训,统计实施管理程序培训前(2013年1月—2014年12月)、培训后(2015年1月—2016年12月)的不合格标本,分析检验科因不合格标本与我科的沟通记录,对不合格标本进行原因汇总,探讨FOCUS-PDCA管理程序在指导护士提高采血合格率方面的有效性。[结果]在实施FOCUS-PDCA管理程序后,在采血技术、标本容器错误、采血部位错误、标本血量不足方面的标本不合格率显著下降,与实施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实施FOCUS-PDCA管理程序对护士采血进行科学指导,提高了护士血液采集合格率,提高了护理质量管理活动的效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临床护士在采集血液标本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并提出改进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2年4月住院患者160例不合格血液检查标本的原因,将其分为输液同侧和对侧采血组、溶血标本和未溶血标本组、有凝块标本和重抽血无凝块标本组、及时测定与放置不同时间标本组.结果 不合格标本对检验结果均有比较明显的影响;输液同侧和对侧采血检验结果、溶血标本和未溶血标本检验结果,K、NA、CL、ALT、AST、CK、CK-MB、LDH、PT、APTT、TT项目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FIB项目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凝块标本与重抽血无凝块标本PT、APTT、TT、FIB项目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放置2h标本与放置4h标本分别与及时检测标本比较PT、APTT、TT、FIB项目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血液标本采集质量对检验结果有直接影响,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可靠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9.
护理部对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方法及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护士是检验分析前工作的主体.医院护理部通过与检验科、信息科合作,采取完善条形码信息、制订<检验手册>供全院护士共享、请检验科专家讲课等措施,降低了护士采集不合格标本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护士对静脉采血项目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知识的掌握程度。方法采用自行设讣的“静脉采血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调查问卷”埘116名在岗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静脉采血知识得分为(40.25±4.70)分;不同学历、职称、是否参加过静脉采血相关知识培训的护士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年龄、护龄、科室的护士得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护士缺乏足够的静脉采血相关知识,应加强临床护士静脉采血的继续教育及在校护生的静脉采血知识基础课程的教育。  相似文献   

11.
目的设计并应用彩色模块式检验项目一览表,提高临床护士正确采集血液标本的合格率。方法选取2010年1—4月护士按照常规采血护理操作流程采集的血液标本9907份作为对照组,选取2010年5—7月护士应用彩色模块式检验项目一览表后采集的血液标本8685份作为观察组,彩色模块式检验项目一览表将检验项目与采用的试管及颜色、性质、采血量等设计成为标识明确的彩色模块图表,指导护士根据一览表的图色标识进行采血。比较应用前后血液标本采集的合格率及患者和检验师的满意度。结果对照组血液标本9907例,抗凝标本凝固26例(0.26%),错用试管16例(0.16%),标本溶血22例(0.22%)及标本量少12例(0.12%)。观察组血液标本8685例,抗凝标本凝固14例(0.16%),错用试管4例(0.05%),标本溶血11例(0.13%),标本量少6例(0.06%),导致的标本不合格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3.86,9.42,4.28,10.22;均P〈0.05)。对比应用彩色模块式检验项目一览表前后检验师26人,对血液标本的满意度由76.92%提高到9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75,P〈0.05);抽取2010年1—4月采血患者168人,2010年5—7月采血患者152人做满意度调查,患者的满意度由78.57%提高到93.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36,P〈0.05)。结论应用彩色模块式检验项目一览表对临床护士正确采集血液标本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护患关系和谐。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分析低年资护士对血液标本采集知识的认知现状,从而进一步提高采集血液标本的质量。方法选取2009—2012年毕业就职于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低年资护士151名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学历、工作年限和血液标本采集相关知识共20题。结果低年资护士对血液标本采集知识的掌握较缺乏,其中采血量相关知识正确率最低;在采血前患者准备方面,不同学历的低年资护士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采血时间及采血顺序方面,不同工作年限的低年资护士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低年资护士对血液标本采集知识的认知度和掌握度,医院和院校需加强相关培训,低年资护士应主动学习相关知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临床护士对于血液标本检验前质量控制知识的掌握度,以达到提高血液标本采集质量的目的.方法 采用自制调查量表对本院在职护士进行抽样调查.结果 高学历、高职称、高年资临床护士对血液标本检验前质量控制知识的掌握率明显优于低学历、低职称、低年资临床护士.结论 重视低学历、低职称、低年资临床护士的培养,加强其血液标本相关知识的掌握,对血液标本检验前质量控制及提高护士操作技能水平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相关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临床护士进行老年护理知识与技能培训,提高临床护士老年护理知识与技能水平,培养老年护理人才,提高老年护理质量.方法 参考<老年护理>教材内容,有计划有目的 针对性地自选自编老年护理理论知识、技能培训教材,采取知识讲座、病案讨论、课堂讲解与多媒体演示、模拟练习、现场操作展示、医院网络信息平台自修等形式对全院护士进行为期1年的老年护理知识讲座与护理技能培训.结果 培训后各层次护士护理知识与技能较以前都有明显进步(P<0.01);不同职称护士培训前和培训后基本知识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基本技能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护龄、科室、部门的临床护士培训前和培训后老年护理知识与技能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培训后老年患者对临床护士老年护理知识与技能满意度明显提高(P<0.01).结论 开展老年护理知识与技能的在职培训,可以提高临床护士老年护理知识与护理技能水平,目前应大力推广与加强在职护士老年护理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以满足人口老龄化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空腹静脉血标本放置时间对常规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空腹静脉血标本放置时间对常规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 对72例住院患者采其空腹静脉血,对同一标本分别在3个时间段测定生化指标.结果 采血后标本放置2 h和3 h血糖检测结果比采血后1 h结果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血后标本放置3 h,氯检测结果与采血后1 h结果比较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采血后标本放置2 h和3 h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钾、钠检测结果与1 h采血后检测结果相比略有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尿素氮、肌酐、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采血后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同一患者血液标本在不同时间测定,其结果有差异,因此,血液标本采集后应及时送检,实验室应严格按照标准要求,及时对标本进行处理,以保证结果的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6.
[] 目的 通过调查低年资护士对血液标本采集知识的掌握情况,提高其正确采集血液标本。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厦门市某三甲医院151名低年资护士进行调查,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 低年资护士对血液标本采集知识的掌握程度差,整体正确率0.60?0.09;在采血前病人的准备方面,不同学历的低年资护士之间有差异;在采血时间及采血顺序方面,不同工作年限的低年资护士之间有差异。结论 低年资护士对血液标本采集知识现状不容乐观,医院需加大培训力度,不同学历的低年资护士都应积极主动学习相关知识。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护士对静脉采血项目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知识的掌握程度。方法:采用Soderberg设计的《静脉采血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调查问卷》对125名在岗护士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有效问卷116份。结果:静脉采血项目平均得分为(39.7±14.7)分;不同教育背景、职称、是否参加过静脉采血知识培训的护士得分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但不同年龄、不同工作年限、不同科别的护士得分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大多数护士缺乏足够的静脉采血相关知识,建议加强临床护士静脉采血培训课程的继续教育及在校护生的静脉采血知识基础课程的教育,并鼓励护士积极主动获取静脉采血新知识、新进展,共同促进静脉采血实践标准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检验护理执行单在检验申请无纸化批量标本采集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通过分析检验申请工作模式改变后批量采集标本时护理差错发生的原因,设计了检验护理执行单并规范了使用流程以解决出现的问题。结果通过规范使用检验护理执行单,不合格标本例数由4.98%降为2.32%(P〈0.01),且发生漏采血、多采血、材料选择错误、基本信息错误的发生率明显下降(P〈0.01),节省了护士人工抄写通知的工作时间。结论检验护理执行单的使用解决了检验申请无纸化工作中批量采集标本时存在的弊端,减少了在检验标本采集过程中差错和隐患的发生,保证了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临床护士对于血液标本检验前质量控制知识的掌握度,以达到提高血液标本采集质量的目的。方法采用自制调查量表对本院在职护士进行抽样调查。结果高学历、高职称、高年资临床护士对血液标本检验前质量控制知识的掌握率明显优于低学历、低职称、低年资临床护士。结论重视低学历、低职称、低年资临床护士的培养,加强其血液标本相关知识的掌握,对血液标本检验前质量控制及提高护士操作技能水平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相关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杨惠云  周西  张磊  王妮 《护理研究》2013,27(11):1040-1042
[目的]提高新护士对实验前标本质量控制知识的掌握程度。[方法]在144名新护士的岗前培训阶段设置实验前标本质量控制课程,比较课程前后新护士对实验前标本质量控制知识的掌握情况。[结果]课程前后新护士实验前标本质量控制知识问卷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1,P<0.001);课程前不同学历的护士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75,P>0.05);课程后不同学历的护士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3,P<0.05);新护士相关知识主要来源于实习中的带教老师(91.7%)。[结论]医院在新护士岗前培训阶段设置实验前标本质量控制课程,有利于统一规范新护士标本采集的操作方法,保证标本实验结果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