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探讨童年期同伴欺凌经历对青春期发育的影响,为开展预防青少年欺凌行为的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于2014年9月采取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安徽省马鞍山市3所小学三到四年级693名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自编同伴欺凌问卷评价同伴欺凌经历,青春期发育量表(Pubertal Developmental Scale,PDS)评价儿童青春期发育情况.2015年9月再次对所有研究对象开展随访(654人),评估同伴欺凌与青春期发育的关联.根据儿童在基线与随访调查中2次报告的被同伴欺凌经历,将儿童分为无受欺凌组、持续组、新发组和消退组.结果 61.0% (399/654)的儿童在基线与随访中均无同伴欺凌经历,11.5%(75/654)儿童有持续受欺凌经历,14.8% (97/654)有随访期新发受欺凌经历,12.7% (83/654)随访期不再受欺凌.4组同伴欺凌经历青少年PDS得分与体质量指数(BMI)随访前后变化差值比较,持续欺凌组PDS得分明显高于无欺凌组、消退组和新发组;BMI变化值在同伴欺凌不同分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相比于无欺凌组,持续受欺凌组男生PDS得分增高(β=0.249,95%CI=0.136~ 0.362);女生新发组和持续组PDS得分显著增高(β值分别为0.191,0.245,95%CI分别为0.076~0.305,0.123~ 0.367).结论 持续被同伴欺凌经历可能致男女童青春期发育加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家庭逆境致精神病理症状结局的累积性与关键期效应,为预防与干预逆境伤害提供依据。方法2017年12月,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安徽省阜阳地区2所农村学校的710名青少年。采用《童年期不良经历问卷》评估家庭逆境,《MacArthur健康与行为问卷》评价内化症状和外化症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家庭逆境发生时间与数量和精神病理症状的关联。结果持续家庭逆境组与内化症状、外化症状增加均有相关性[β值(95%CI)分别为0.35(0.15~0.54),0.16(0.01~0.32)]。家庭逆境数量为2和≥3与内化症状[β值(95%CI)分别为0.20(0.04~0.36),0.42(0.24~0.60)]、外化症状[β值(95%CI)分别为0.14(0.01~0.26),0.23(0.09~0.37)]增加有关。在仅童年期家庭逆境中,家庭逆境数量为2和≥3的内化症状[β值(95%CI)分别为0.23(0.06~0.41),0.34(0.11~0.58)]、外化症状[β值(95%CI)分别为0.17(0.02~0.31),0.21(0.02~0.39)]的风险增高。在持续家庭逆境组中,逆境数量≥3与内化症状、外化症状相关[(β值(95%CI)分别为0.56(0.31~0.82),0.24(0.02~0.45)]。仅青春期家庭逆境与精神病理症状无关。结论家庭逆境的多次发生可增加精神病理症状风险,童年期可能是家庭逆境致精神病理症状的关键期。  相似文献   

3.
王亚  李晶  袁静怡  张功  李婷  徐琪  周妍  孙莹 《中国学校卫生》2022,43(11):1690-1694
  目的  探讨性早熟女童早期成长逆境(early life adversity, ELA)与非稳态负荷(allostatic load, AL)的关联,为早期识别性早熟女童中具有ELA相关健康风险的个体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19年9月至2021年9月,在安徽省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门诊招募150名性早熟女童,采用父母问卷和儿童访谈收集基本信息和早期成长逆境经历。采集血样150份,使用4个生理系统状态的13种血液指标检测非稳态负荷相关指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早期成长逆境经历与AL评分的关联。  结果  父母受教育程度低与AL总分呈正相关(β=1.02,95%CI=0.21~1.83,P=0.01);父母离婚与心血管AL评分呈正相关(β=0.65,95%CI=0.13~1.17,P=0.01),同伴欺凌与AL总分呈负相关(β=-0.89,95%CI=-1.64~-0.14,P=0.02)。相比于无ELA经历的性早熟女童,经历过1种ELA经历的性早熟女童AL总分以及代谢系统AL评分分别增加0.75(95%CI=0.04~1.47,P=0.04)和0.67(95%CI=0.16~1.18,P=0.01)。  结论  性早熟女童早期成长逆境暴露与生理系统损耗存在关联,应重点关注报告同伴欺凌、父母受教育水平低和父母离婚的个体。  相似文献   

4.
探讨重庆市某主城区中小学生青春发动时相与抑郁症状的关系,为提高青少年生活质量提供建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16年11-12月在重庆市某主城区共8所中小学校3 351名中小学生,采用青春发育量表(PDS)与同伴比较法评价青春发动时相,采用儿童抑郁量表(CDI)进行抑郁调查.结果 重庆市某主城区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5.1%,不同年级、居住地、家庭经济情况、家庭关系、自我评价体型和学习成绩的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1.098,5.446,88.941,286.346,38.089,261.513,P值均<0.01).PDS评价与同伴比较法评价青春发动时相不同分组抑郁症状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20.027,47.019,P值均<0.01).控制年级、居住地、家庭经济等协变量,PDS评价青春发动时相,男生提前组抑郁症状检出率是适时组的1.406(95%CI=1.039~1.902)倍,女生延迟组更不容易检出抑郁(OR=0.632,95% CI=0.433~ 0.924);同伴比较法评价青春发动时相,男生提前组和延迟组抑郁症状检出率分别是适时组的1.733(95%CI=1.289~ 2.330)和1.464(95%CI=1.112~1.929)倍,女生提前组和延迟组抑郁症状检出率分别是适时组的1.518(95%CI=1.122~2.134)和1.403 (95% CI=1.033~1.905)倍.结论 重庆市某主城区中小学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青春发动时相提前或延迟与抑郁症状检出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儿童高尿酸血症与心血管代谢异常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来自“儿童青少年心血管与骨健康促进项目”,该项目于2017年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北京市15391名6~16岁儿童开展基线调查,并于2019年进行随访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模型分析基线尿酸水平及高尿酸持续状态与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等心血管代谢异常发生风险的关系。结果共8807名研究对象(男童4376名,女童4431名)纳入本研究,基线年龄(11.1±3.3)岁。调整混杂因素后,尿酸第三、四分位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是第一分位的1.39倍(95%CI:1.11~1.75)和1.56倍(95%CI:1.19~1.81),尿酸第二、三、四分位发生高LDL-C的风险是第一分位的1.88倍(95%CI:1.16~3.05)、1.98倍(95%CI:1.23~3.17)和2.25倍(95%CI:1.42~3.57);尿酸水平每增加1个标准差,高血压和高LDL-C发生风险分别增加17%(OR=1.17,95%CI:1.97~1.27)和27%(OR=1.27,95%CI:1.11~1.45);尿酸水平每增加10μmol/L,高血压和高LDL-C的发生风险分别增加2.1%(OR=1.021,95%CI:1.011~1.030)和2.9%(OR=1.029,95%CI:1.013~1.046);按性别分层分析,男女童之间结果基本一致。调整混杂因素后,高尿酸血症新发组和持续异常组高血压的发生风险是持续正常组的1.32倍(95%CI:1.09~1.60)和1.50倍(95%CI:1.05~2.16),高TC的发生风险是持续正常组的1.90倍(95%CI:1.38~2.60)和2.96倍(95%CI:1.58~5.52),高LDL-C的发生风险是持续正常组的1.78倍(95%CI:1.26~2.51)和2.84倍(95%CI:1.60~5.03)。结论儿童高尿酸水平及持续高尿酸血症,可增加高血压、高TC及高LDL-C的发生风险。保持正常尿酸水平有助于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预防。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西部地区汉族、彝族、藏族青少年校园欺凌和抑郁症状的流行现状, 探讨不同欺凌角色、欺凌频率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关联程度, 为青少年校园欺凌防治提供新观点。  方法  采用典型抽样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 于2020年4—11月在四川省苍溪县、甘洛县和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的6所中小学中招募3 115名中小学生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校园欺凌与抑郁症状的关系。  结果  881名(28.3%)中小学生在过去6个月中经历过校园欺凌, 892名(28.6%)检出抑郁症状。汉族、彝族、藏族的校园欺凌报告率分别为20.5%, 46.4%和23.8%, 其中被欺凌报告率分别为15.3%, 25.0%和11.8%, 欺凌报告率分别为2.3%, 5.7%和6.7%, 欺凌-被欺凌报告率分别为2.9%, 5.7%和5.4%;抑郁症状检出率分别为20.4%, 37.9%和36.5%。调整年龄、年级、民族、吸烟、饮酒变量后, 被欺凌者(AOR=1.98, 95%CI=1.61~2.45)、欺凌者(AOR=2.63, 95%CI=1.81~3.82)和欺凌-被欺凌者(AOR=3.33, 95%CI=2.44~4.54)的抑郁风险高于无校园欺凌经历者(P值均 < 0.01), 且抑郁风险随着欺凌频率增加而增大。  结论  西部地区彝族和藏族青少年的校园欺凌和抑郁症状均高于汉族, 参与校园欺凌、高欺凌频率与抑郁症状密切相关。干预措施中应加强对各类欺凌角色和少数民族青少年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了解上海市金山区青少年校园欺凌受害经历与心理行为问题的现状及关系,为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16年3-4月抽取上海市金山区1所小学、3所初中、1所高中共3 777名学生进行调查,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 23.0进行χ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有42.6%的青少年报告过去30 d内有过校园欺凌受害经历;不同学段青少年校园欺凌受害经历呈现不同特点,小学生易遭受躯体欺凌,高中生易遭受言语欺凌及情感欺凌;偶尔或经常遭遇欺凌经历是各种心理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包括有时或经常感到孤独(OR=3.71,95%CI=3.14~4.39)、有时或经常失眠(OR=2.46,95%CI=2.06~2.93)、自残行为(OR=2.61,95%CI=2.14~3.19)、离家出走(意念/计划/行动)(OR=3.10,95%CI=2.63~3.65)以及自杀(意念/计划/行动)(OR=3.19,95%CI=2.63~3.87).结论 上海市金山区青少年遭遇欺凌的现状不容乐观,并与一系列心理行为问题有密切关联.应针对青少年不同阶段特点开展综合性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8.
探讨童年期不良经历对青春期发育的影响,为针对性开展早期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于2017年10月在安徽省马鞍山市3所小学,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以班级为单位抽取1 057名三至四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自我报告童年期不良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ACEs),包括躯体、情感与性虐待和躯体、情感忽视.客观评估男生睾丸容积和女生乳房Tanner发育分期.1年后随访再次评价ACEs与青春期发育.根据儿童基线与随访暴露情况,将ACEs分为无暴露组、短暂暴露组和持续暴露组.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各组ACEs与随访1年后青春期发育的关联.结果 持续情感虐待与女生乳房Tanner分期和男生睾丸容积均呈正相关(β值分别为0.36,1.07,95%CI值分别为0.09~0.63,0.47~ 1.66,P值均<0.01);持续躯体虐待与男生睾丸容积呈负相关(β=-0.83,95%CI=-1.58~-0.08,P<0.05);性虐待与女生乳房Tanner分期呈负相关(持续β=-1.43,95%CI=-2.86~-0.02;短暂β=--0.45,95%CI=-0.73-0.19,P值均<0.05);持续情感忽视与女生乳房Tanner分期呈正相关(β=0.33,95% CI=0.06~0.61,P<0.05),与男生睾丸容积呈负相关(β=-0.19,95%CI=-1.38~-0.09,P<0.01).结论 青春期发育与童年期不良经历相关.不同ACEs青春期发育效应差异的具体机制和相同ACEs青春期发育效应的性别差异仍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探讨儿童青少年肥胖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的关系,为儿童青少年心血管疾病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方便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济南市城区289名6~17岁中小学生,测量身高、体重、血压和cIMT,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肥胖和cIMT的关系.结果 男生肥胖组cIMT水平和增厚检出率均高于非肥胖组(P值均<0.05);女生肥胖组与非肥胖组cIMT水平和增厚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调整性别、年龄和血压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总人群肥胖组cIMT增厚风险OR值及95%CI为3.03(95%CI=1.11~8.28);男女生肥胖组OR值及95%CI为4.32(95%CI=1.23~15.21),1.45(95% CI=0.23~9.37).结论 肥胖可能增加儿童青少年的cI-MT水平和cIMT增厚检出率.应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儿童青少年肥胖,降低儿童青少年血管结构异常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母亲童年期不良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CEs)对母子关系的影响,为提高亲子关系水平、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于2021年6月选取安徽省3个地区36所幼儿园的3~6岁儿童为基线研究对象,于2021年12月收集随访资料,共6 111名儿童纳入研究。采用童年期不良经历问卷(ACEs-IQ)和儿童-家长关系量表(CPRS)分别评估母亲ACEs和母子关系,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母亲ACEs与学龄前儿童母子关系的关联。  结果  母亲童年期性虐待、躯体忽视和同伴欺凌与母子亲密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03,-0.03,-0.03),母亲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同伴欺凌、社区暴力、家庭功能不全与母子依赖和母子冲突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09,0.08,0.05,0.14,0.06,0.11,0.08,0.04;0.18,0.17,0.07,0.20,0.11,0.16,0.12,0.10)(P值均 < 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母亲各种类型ACEs与男童亲密性母子关系关联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有躯体虐待、性虐待和同伴欺凌史的母亲与女童亲密性母子关系关联有统计学意义(β值分别为-0.17,-0.62,-0.19,P值均 < 0.05);母亲各种类型ACEs对男女童冲突性母子关系均有正向预测作用(β=0.37~1.96,P值均 < 0.05);母亲童年期性虐待与男童依赖性母子关系呈正相关(β=0.53,P < 0.05),与女童依赖性母子关系关联无统计学意义(P>0.05),母亲其他类型ACEs对依赖性母子关系均有正向预测作用(β=0.09~0.41,P值均 < 0.05)。  结论  母亲ACEs与学龄前儿童不良母子关系有关,关注有ACEs的母亲对改善亲子关系、促进儿童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