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韩涛  夏文彬  吕扬  梁寒  王东浩 《中国肿瘤临床》2020,47(23):1200-1204
  目的  探讨胃癌不同部位的临床特点差异及预后的不同。  方法  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按照肿瘤部位分为胃上部癌组、胃中部癌组、胃下部癌组、多部位癌组,对比各组患者性别构成比、年龄、Borrmann分型、肿瘤最大径、病理类型、TNM分期、临床分期、软组织转移情况等临床特点及预后。  结果  481例患者总体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7.1%、46.0%和31.0%。各组患者生存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临床特点方面,各组患者在性别构成比(P < 0.001)、Borrmann分型(P < 0.001)、病理类型(P=0.001)、肿瘤最大径(P < 0.001)、T分期(P < 0.001)、N分期(P < 0.001)、临床分期(P < 0.001)、淋巴结外软组织转移(P < 0.001)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年龄(P=0.260)、M分期(P=0.189)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不同部位胃癌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均具有显著性差异,临床中需根据患者情况开展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2.
张珂诚  曹博  卫勃  陈凛 《中国肿瘤临床》2019,46(11):546-550
  目的  旨在探究机器人与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在复杂部位区域内淋巴结的效果比较。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接受胃癌根治术的29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机器人组61例,腹腔镜组235例。收集患者临床特征、手术指标、病理和相关肿瘤数据,并根据手术程度分析各站切除淋巴结的数量。  结果  机器人组的淋巴结清扫数量显著增加(P=0.046),在N2区域也能较腹腔镜组清扫更多的淋巴结(P=0.038)。对于远端胃切除术,机器人组和腹腔镜组可分别切除脾动脉区域的(2.8±1.7)和(2.2±1.2)个淋巴结(P=0.036)。对于全胃切除术,机器人组和腹腔镜组可分别切除脾动脉区域的(2.8±1.2)和(2.1±1.0)枚淋巴结(P=0.049)。脾门周围淋巴结的切除数为(1.8±0.8)和(1.3±0.7)枚(P=0.0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的术中输血率(P=0.617)、术后住院天数(P=0.071)、近端切缘(P=0.064)和远端切缘(P=0.667)无显著差异。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无显著差异(P=0.854),但是根据Clavien-Dindo分级,机器人组的术后并发症程度显著下降(P=0.039)。  结论  机器人辅助胃癌根治术能够在复杂部位的区域淋巴结中发挥更大的优势,并且可能有助于降低根治性D2淋巴结清扫后并发症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基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血小板计数的系统性炎症反应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II)以及根据血清白蛋白水平和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确定的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PNI),探讨术前SII-PNI评分在预测老年胃癌患者根治术后预后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327例老年胃癌患者(年龄≥70岁)临床资料,分别计算术前SII及PNI值。利用ROC曲线确定SII、PNI的最佳cut-off值,根据评分将患者分为3组,比较各组患者之间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预后。  结果  术前SII-PNI不同评分患者中,肿瘤直径、肿瘤浸润程度(pT分期)、淋巴结是否转移、pTNM分期、脉管浸润与神经受侵发生率以及Ki-67阳性比例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组织学类型(P=0.023)、肿瘤浸润深度pT分期(P=0.016)、存在淋巴结转移(P=0.014)、肿瘤pTNM分期(P=0.001)和术前SII-PNI评分(P=0.001)是影响老年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术前SII-PNI评分与老年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同时评分越高患者术后易出现并发症,而且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结直肠癌中与癌结节(tumor deposits,TD)状态及数目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探讨与验证第8版TNM分期中TD分期方法的合理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7年12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根治术的结直肠癌患者病例资料,对患者生存情况进行随访,分析不同TD状态及数目下各临床病理因素的分布差异及预后区别,并从预后的角度验证第8版TNM分期中TD分期方法的合理性。  结果  T分期是T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分化程度是TD数目的独立危险因素。TD阴性组预后优于TD阳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生存曲线随着TD数目的增加而逐渐降低(P < 0.05),但TD=2组与TD=3组间生存曲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6)。依据cutoff值将TD分为TD=1、TD=2~3与TD ≥ 4具有明显预后差异的三组。同属于ⅢB期的T3~4aN1c期与T3~4aN1a/1b期预后不同(P=0.022)。相同数量TD与区域淋巴结转移预后不完全相同。  结论  结直肠癌合并TD提示预后不良。不同TD数目对预后的影响不同,TD=1、TD=2~3及TD ≥ 4是三个可能的分层标准。第8版TNM分期中的TD分期方法可能不甚合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影响局部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长期生存的预后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1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中心收治的133例局部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临床资料,选择年龄、合并症、肾积水、肿瘤大小、病灶数目、T分期、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肿瘤分级、治疗方式等10个对预后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对有意义的单因素进行Cox多因素分析。  结果  随访4~114个月,全组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7%、64%、52%。单因素分析显示T分期、淋巴结及肾积水对预后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局部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预后的因素分别为:T分期(RR=2.001,P=0.001)、淋巴结(RR=2.250,P=0.045)、肾积水(RR=1.954,P=0.047)。  结论  肿瘤T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肾积水是局部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结直肠腺癌侵袭性前缘的生长方式,计数肿瘤细胞巢出芽的数量和CD8+T淋巴细胞浸润的数量,探讨以上参数与相关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  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院行手术切除的126例原发性结直肠腺癌患者的石蜡包埋样本,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126例病理切片进行染色,广谱CK用于标记肿瘤细胞巢出芽,CD8标记T淋巴细胞进行评估。  结果  结直肠腺癌侵袭性前缘的浸润性生长方式,高级别肿瘤细胞巢出芽与肿瘤大小病理分期(pT)(P=0.029,P < 0.001),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pN)(P < 0.001,P=0.023)及脉管浸润相关(P < 0.001,P < 0.001);高级别肿瘤细胞巢出芽与肿瘤组织学低分化程度相关(P < 0.001);高级别CD8+T淋巴细胞浸润可能与阻碍肿瘤细胞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0)。  结论  结直肠腺癌侵袭性前缘的浸润性生长方式,高级别肿瘤细胞巢出芽与患者预后相关,两种组织学形态特征易于观察,可重复性好,借助于广谱CK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作为判断患者预后的指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同步放化疗治疗胃癌术后腹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疗效。  方法  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中心2007年1月至2009年11月收治胃癌根治术后出现腹腔淋巴结转移患者83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1例, 给予三维适形放疗同步XELOX方案(奥沙利铂+希罗达)化疗; 对照组42例, 给予XELOX方案化疗。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  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客观有效率分别为80.5%和57.1%, 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腹痛、腹胀、腰痛总的控制率分别为87.8%和52.4%, 有显著性差异(P < 0.001)。治疗组与对照组1、2年生存率分别为41.0%vs.19.5%、17.9%vs.4.9%,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治疗组因腹腔淋巴结转移导致死亡的患者占25.0%,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1.5%(P < 0.001)。治疗组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01), 但不良反应主要为RTOG 1级和2级, 经对症治疗后均好转。  结论  胃癌术后腹腔淋巴结转移对同步放化疗较敏感, 同步放化疗可改善因腹腔淋巴结转移导致的症状, 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内脏肥胖对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后近期疗效的影响。  方法  收集2017年4月至2018年10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受择期手术治疗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根据内脏脂肪面积(visceral fat area,VFA),将男性≥ 134.6 cm2、女性≥ 91.1 cm作为定义内脏肥胖的标准,将患者分为内脏肥胖组和非内脏肥胖组。  结果  127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包括64位内脏肥胖患者和63位非内脏肥胖组患者。和非内脏肥胖组相比,内脏肥胖组的女性比例更高(P=0.001)、BMI更高(P < 0.001)、开腹的比例更高(P=0.001)。两组患者在年龄、白蛋白、血红蛋白、ASA分级、NRS2002营养评分、Charlson合并症指数、肿瘤位置、TNM分期、淋巴结清扫数目以及手术持续时间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内脏肥胖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病率明显比非内脏肥胖组高(35.9% vs.19.0%,P=0.03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内脏肥胖(OR=2.732,P=0.019)和NRS2002 ≥ 3(OR=2.574,P=0.042)为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内脏肥胖是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感染与胃癌患者侵袭转移及血浆核黄素水平的关系。  方法  采用Warthin-starry组织染色法、快速尿素酶试验及14C-UBT检测Hp感染。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胃癌患者的血浆核黄素水平。  结果  Hp感染胃癌组浆膜侵袭率与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62.5%和75%, 高于无Hp感染胃癌组14.3%和42.9%(P < 0.001, P=0.001 1)。胃癌无浆膜侵袭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血浆核黄素水平分别为1.870 6 ng/mL和2.381 1 ng/mL, 高于浆膜侵袭组、淋巴结转移组(分别为0.733 1 ng/mL和0.795 0 ng/mL), 两组血浆核黄素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 P=0.046)。胃癌无HP感染组的血浆核黄素水平(1.667 4±0.370 09)ng/mL高于Hp感染组(1.220 7±0.177 27)ng/mL, 血浆核黄素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  结论  Hp感染可能会影响胃癌患者预后和血浆核黄素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HDAC6与P21WAF1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性,为胃癌的早期诊断、治疗和判断预后提供依据。  方法   应用SP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40例胃癌、30例癌前病变组及32例正常胃黏膜组中HDAC6及P21WAF1蛋白的阳性表达情况。  结果   HDAC6组织表达阳性率在胃癌,癌前病变及正常对照组依次降低,分别为65.0%,43.3%,15.6%(P < 0.01),P21WAF1组织表达阳性率在胃癌,癌前病变及正常对照组依次升高,分别为45.0%,63.3%和81.3%(P < 0.01)。HDAC6的表达在分化程度越低、分期越高和淋巴结转移胃癌组织中显著升高(P < 0.05);P21WAF1蛋白阳性表达则相反,在分化程度越低、分期越高和淋巴结转移胃癌组织中显著降低(P < 0.05)。胃癌组织中HDAC6与P21WAF1的表达呈负相关(r=-0.495,P < 0.01);癌前病变黏膜组织中HDAC6与P21WAF1的表达呈负相关(r=-0.451,P < 0.05)。  结论   HDAC6与P21WAF1的异常表达可能与促进胃癌的发生、发展和浸润转移有关。HDAC6可能通过下调P21WAF1的表达,导致并促进胃癌的发生发展。HDAC6和P21WAF1可能作为胃癌诊断和预后判断的指标及胃癌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OVA66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 及其与胃癌侵袭、转移和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  以52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 分别运用RT-PCR、免疫组化方法检测OVA66在胃原发癌、癌旁正常胃黏膜、淋巴结转移癌中的表达, 对所有病例进行随访, 分析OVA66与胃癌侵袭、转移和预后的相关性。  结果  OVA66在胃原发癌和淋巴结转移癌中表达明显增高, 而在癌旁正常胃黏膜中几乎不表达, 差异具有显著性(P < 0.05)。OVA66表达在浸润型癌、癌侵透浆膜、浆膜受侵面积 < 20 cm^2、淋巴结分期晚者中明显增高(P < 0.01)。OVA66高表达组患者5年生存率为27.5%, 而OVA66低表达组为58.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0, P=0.0015)。  结论  OVA66基因表达与胃癌的侵袭、转移和预后有关, 是反映胃癌恶性生物学行为较好的分子指标。   相似文献   

12.
余小琴  方勇  王同 《中国肿瘤临床》2012,39(12):864-867
  目的  探讨细针吸取细胞学(fine 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FNAC)结合LunX mRNA定量检测在诊断肺癌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择46例肺癌患者进行研究,其中鳞癌22例,腺癌17例,小细胞癌4例,低分化癌不能明确类型3例;同期20例非肺癌患者为对照组。利用细针吸取细胞学穿刺取材,结合细胞学和应用逆转录PCR定量检测穿刺样本LunX mRNA表达水平,确定肺癌患者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  结果  肺癌组穿刺标本中LunX mRNA表达的阳性率为84.8%,对照组穿刺标本的阳性率仅为5%,两组阳性率具有显著性差异(χ2=37.16,P < 0.01),并且肺癌转移组与对照组相比较,LunX mRNA平均拷贝数具有显著性差异(Z=-5.807,P < 0.01)。肺癌淋巴结转移患者中LunX mRNA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转移性鳞癌86.4%(19/22)、腺癌70.6%(12/17)、小细胞癌75.0%(3/4)、低分化癌66.7%(2/3),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482),且各组间LunX mRNA平均拷贝数亦无显著性差异(F=0.377,P=0.770)。  结论  细针吸取细胞学联合LunX mRNA定量检测判断肺癌淋巴结转移是一种微创、快速、准确的手段,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3.
张波  许文彦  徐近 《中国肿瘤临床》2018,45(23):1215-1219
  目的  总结胰头癌区域性淋巴结清扫的资料,分析淋巴结转移的特点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总结和统计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0年2月至2013年10月160例胰头导管腺癌行淋巴结清扫标本中的淋巴结分站分组情况,探讨各种临床因素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统计16组淋巴结转移患者病历资料,探讨淋巴结清扫的临床意义。  结果  160例胰头癌患者经术后病理诊断均为导管腺癌,72.5%患者存在淋巴结转移(116例共656枚淋巴结转移),其中26例患者伴有16组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和肿瘤分化程度均无关,但与肿瘤临床分期有关。26例16组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均为16b1亚组。淋巴结阴性的患者、淋巴结阳性但16组淋巴结阴性的患者,以及16组淋巴结阳性的患者,其术后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5.6、17.25和10.95个月(P < 0.001)。16b1组淋巴结转移同时CA19-9>370 U/mL患者生存期较短。  结论  胰头癌淋巴结清扫时需合理清扫16b1淋巴结。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荧光成像技术在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中肿瘤定位及淋巴结清扫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经胃镜及病理确诊的126例远端胃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其中62例患者在ICG标记近红外荧光腹腔镜下完成手术(观察组),64例行常规腹腔镜手术(对照组)。评估对比术前ICG标记与术中内镜定位的效果;对比两组淋巴结清扫与检获情况。结果:T1~2期观察组患者术中标本测量近端切缘距离(4.92±1.65)cm与对照组(4.76±1.66)cm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1)。T3~4期观察组患者第二站淋巴结清扫数目为(11.09±6.19)枚,高于对照组(8.89±4.35)枚(P=0.049);观察组破损淋巴结检出数量(0.74±0.46)枚少于对照组(1.27±1.22)枚(P=0.009)。结论:T1~2期胃癌患者行术前ICG标记可精准判断肿瘤边界,其肿瘤定位效果与术中胃镜相当,全腹腔镜手术时可指导选择合适的切除线。ICG在T3~4期胃癌的淋巴导航作用可指导术中更精细、完整、彻底地清扫淋巴结,增加淋巴结清扫数量,减少术中淋巴结的破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纳米炭示踪侧颈部淋巴结的应用价值。  方法  前瞻性地入组2016年3月至2017年11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甲状腺癌手术患者,术前超声或CT提示侧颈部淋巴结可疑转移,术中应用纳米炭混悬注射液进行侧颈部淋巴结示踪。  结果  共67例患者接受了70例/侧颈部淋巴结示踪手术,侧颈部淋巴结转移57例(81.4%)。炭阳性淋巴结的中位检出数量为6枚。Ⅳ区炭染淋巴结无论在送检例数、送检淋巴结枚数以及转移淋巴结比例均为最高。Ⅲ~Ⅳ区淋巴结中炭阳性淋巴结的转移比例显著高于炭阴性淋巴结(P < 0.001)。将最终颈清扫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Ⅲ~Ⅳ区炭阳性淋巴结活检敏感度为86.0%。  结论  纳米炭是甲状腺癌侧颈部淋巴结示踪的潜在方法。联合侧颈部Ⅲ~Ⅳ区炭阳性淋巴结活检,可以达到较高的敏感度,是较为合理的前哨淋巴结活检范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左半结肠癌第253组淋巴结转移及清扫的临床价值。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和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29例左半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影响第253组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结果  629例患者中58例(9.2%)有第253组淋巴结转移。肿瘤部位、pT分期、pN分期、癌结节、脉管癌栓和术前CA19-9水平与第253组淋巴结转移独立相关。分层分析显示,第253组淋巴结转移对pN1、pN2a和pN2b期患者预后影响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Ⅲ期左半结肠癌第253组淋巴结转移和未转移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25.9%和6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倾向匹配后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证实第253组淋巴结转移是Ⅲ期左半结肠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HR=1.474,95%CI:1.072~2.498;P=0.037)。  结论  第253组淋巴结转移是Ⅲ期左半结肠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第253组淋巴结状态对肿瘤分期、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存在该组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流式细胞技术(flow cvtometry, FCM)对腹腔冲洗液进行DNA倍体分析, 作为胃癌腹腔脱落癌细胞(exfoliat-ed canceF cells, , ECC)检测的辅助手段为临床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62例胃癌患者术中腹腔冲洗液, 应用FCM进行脱落细胞DNA倍体分析, 同时行腹腔冲洗液细胞学(peritoneal lavage eytologv, PLC)检查, 比较二者的检测敏感度, 并分析FCM与胃癌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结果  62例胃癌腹腔冲洗液流式细胞术DNA倍体分析检测阳性率为67.74%, 而PLC阳性率仅为33.87%,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肿瘤类型、浸润深度、受侵面积、淋巴结转移、脉管瘤栓、TNM分期与腹腔冲洗液异倍体肿瘤细胞相关(P均 > 0.05)在局限性胃癌、肿瘤浸润深度、浆膜受侵面积 < 10cm2、淋巴结转移、无脉管瘤栓、TNM分期方面腹腔冲洗液FCM检测阳性率优于PLC(P均 > 0.05)。  结论  流式细胞术可作为胃癌患者术中检测ECC的有效辅助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淋巴结转移组数与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  方法  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胃胰科2000年1月至2010年9月间1 009例行胃癌根治术、淋巴结检取超过15枚的患者纳入本研究。淋巴结分组采用日本第13版胃癌处理规约的定义。应用Log rank检验和Cox回归分析探讨淋巴结转移组数(n group, Ng)与预后的相关性。  结果  将淋巴结转移组数分为5组:无淋巴结转移(Ng0)、1组淋巴结转移(Ng1)、2组淋巴结转移(Ng2)、3~5组淋巴结转移(Ng3)、6组及以上淋巴结转移(Ng4), 3年生存率分别为91.6%、84.7%、72.0%、59.6%、43.0%, 5年生存率分别为89.9%、82.4%、66.9%、54.6%、38.3%, 各组间3、5年生存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患者Ng越高, 5年生存率越低, Ng是胃癌的独立预后因素。  结论  Ng是对于现行UICC N分期的良好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