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DWI及SWI序列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DWI)和磁敏感加权(SWI)序列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临床和影像证实的急性DAI患者的MRI资料,包括常规T1WI、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以及DWI和SWI序列,分别比较各序列对DAI非出血性和出血性病灶的检出数目,并分析其分布特点和信号特征。结果DAI病灶主要分布在白质、皮髓交界区、基底节、胼胝体、脑干及小脑等区域。DWI对非出血性DAI病灶的检出率最高,与其它序列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WI对出血性DAI病灶的检出率最高,与其它序列的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WI和SWI序列联合应用大大提高DAI病灶的检出率,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更加可靠的影像学依据,应作为MRI检查DAI的常规和首选序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DWI序列及SWI序列检查在DAI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36例DAI患者按颅脑CT是否发现脑实质内出血分为脑CT阳性组及阴性组。评价2组MRI平扫(T1WI、T2WI)及弥散加权成像(DWI)、磁敏感成像(SWI)影像学资料,观察不同检查方法对DAI的敏感性。结果 CT阳性组CT、T1WI、T2WI、FLAIR、DWI、SWI出血病灶检出率分别为16%、21.6%、38.9%、42.8%、62.1%、98.2%,CT阴性组分别为2.7%、14.4%、17.8%、21.9%、100%、23%,DWI序列在非出血性弥漫轴索损伤的检出率最高,与MRI常规平扫及CT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SWI序列在出血组检出率最高,与MRI常规平扫及CT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DAI影像中DWI序列在非出血病灶及SWI序列在出血性病灶的检出率高于CT及MRI常规序列,应将DWI及SWI序列作为诊断DAI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常规CT、MRI检查阴性的弥漫性轴索损伤(DAD的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常规CT、MRI检查阴性的DAI患者影像学资料。结果常规cT以及MRI自旋回波序列T1WI、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2WI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经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和/或弥散加权序列(DwI)检查显示14例胼胝体、基底节区存在散在的、斑点状高信号影。18例患者采用综合治疗后按GOS评价预后,恢复良好13例,中重残5例。结论常规cT和MRI检查对DAI的敏感性有限,FLAIR、DWI序列提高了DAI诊断率,应作为DAI的重要检查方法,但目前的检查技术仍有一定局限性,部分DAI患者仍可能难以通过影像学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磁共振磁敏感加权血管成像(SWAN)技术对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诊断分级及预后评价。 方法选取自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收治于济南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符合纳入标准的50例DAI患者常规行核磁T1WI、T2WI、FLAIR、SWAN扫描,比较各系列之间病灶数目差异;将SWAN序列扫描结果结合患者GCS评分对DAI进行分级,进一步分析SWAN影像结果影响DAI患者分级及预后GOS评分的因素。 结果(1)SWAN对颅内微小出血灶数目检出率明显高于MRI常规序列T1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和流动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分别为985个对比53个,101个,204个,P<0.01)。(2)SWAN检出病灶累及部位、弥漫性脑水肿及脑干损伤程度等因素与DAI患者GCS评分分级呈正相关,与GOS评分分级呈负相关。(3)DAI预后呈两极分化状态,GCS评分分级越高,GOS评分越低、死亡风险值越大。 结论SWAN技术对DAI诊断分级及其预后评价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可作为仅次于病理诊断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诊断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20例亚急性期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分别行常规MRI、扩散加权成像(DWI)和SWI检查,根据图像分析结果比较不同扫描序列所显示的梗死灶内出血灶数目及其阳性检出率;测量SWI序列出血最大层面出血灶面积和T2WI序列梗死灶最大层面的梗死灶面积,并行相关分析;观察SWI序列对梗死灶内静脉血管的显示程度,以及梗死灶以外区域微出血灶的诊断敏感性。结果20例患者SWI序列均显示梗死灶内出血,两名医师共诊断43个出血灶,其中SWI序列显示42个、T1WI序列25个、DWI序列15个、T2WI序列12个;SWI序列阳性检出率与T1WI、T2WI、DWI序列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1.516,P=0.000)。T2WI序列梗死灶最大层面的梗死灶面积为(18.08±12.47)cm^2,SWI为(5.02±6.27)cm^2,梗死灶面积与出血灶范围之间呈明显正相关(r=0.562,P=0.010)。其中,13例患者SWI序列检出梗死灶以外区域的微出血灶;12例显示梗死灶内小静脉血管分支减少和(或)变细,6例血管增多、增粗和(或)扭曲。结论SWI序列对出血性脑梗死病灶内出血的显示优于常规MRI和DWI序列,并能显示梗死灶内静脉血管的变化及梗死灶以外区域的微出血灶,可作为诊断出血性脑梗死的MRI常规扫描序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3.0T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在颅脑出血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临床疑有颅脑出血的56例患者进行检查.其中男32例,女24例.受检者年龄14~72岁,平均45.9岁.设备:飞利浦Achieva3.0T X-series 磁共振扫描仪.全部采用常规T1WI、T2WI、FLAIR、DWI及SWI扫描,有8例患者追加MRA检查.对各扫描序列显示的异常信号,尤其是出血灶的显示及出血灶大小、多少及病灶分布进行分析.同时对脑静脉分支显示进行后处理,以提高脑静脉的显示质量.结果 56例患者脑静脉分支均显示清楚.SWI显示22例有出血灶(22/56),T1WI显示8例有出血灶(8/56),T2WI显示11例有出血灶(11/56),FLAIR显示10例有出血灶(10/56),DWI显示7例有出血灶(7/56).13例脑梗死患者,4例提示治疗后梗死区有低信号出血灶.3例脑血管瘤合并出血者,SWI显示出血灶明显大于和多于常规T1WI及T2WI序列显示.1例CT扫描阴性,SWI显示大脑前动脉畸形并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结论 3.0T磁共振扫描仪磁敏感序列(SWI)对脑出血的敏感性明显高于其他常规序列,是一种显示少量脑出血及提高出血灶检出率的有效检查方法,值得在临床疑有脑出血性病变的患者检查中运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诊断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 20例亚急性期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分别行常规MRI、扩散加权成像(DWI)和SWI检查,根据图像分析结果比较不同扫描序列所显示的梗死灶内出血灶数目及其阳性检出率;测量SWI序列出血最大层面出血灶面积和T2WI序列梗死灶最大层面的梗死灶面积,并行相关分析;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2-09-2013-12收治的74例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常规序列 T1WI、T2WI、DWI、FLAIR及SWI、增强 T1WI、MRA图像,评价SWI序列显示小出血灶、小静脉、海绵状血管瘤、脑内铁钙异常沉积等方面的优越性。结果 SWI可鉴别海绵状血管瘤出血与血管,发现更多的小出血灶,发现常规序列扫描不能发现的小静脉畸形并显示向大静脉的引流,显示脑外伤平扫时难以发现的更多小出血灶和脑梗死伴发的小出血灶。结论 SWI是显示脑部低流量血管畸形、小静脉的结构,多发小灶性出血以及铁钙沉积十分敏感的脉冲序列,作为M RI常规序列的重要补充,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在脑微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疑似脑微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对120例疑似脑微出血患者分别行MRI常规序列扫描以及SWI序列扫描,对检出CMBs阳性例数、脑微出血灶位置分布情况、脑微出血灶数量的显示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90例患者通过SWI检测均显示出磁敏感效应,SWI主要表现为条状、点状以及类圆形等,检出率为100%;86例常规序列检出CMBs阳性,检出率为76.5%,二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90例患者中通过T1WI序列扫描表示病灶显示不明显,通过T2WI序列扫描共检出232个低信号灶。SWI序列共检出1 392个低信号灶。结论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在现阶段的临床应用中可检出脑微出血的最佳序列,从而更好的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脑干微量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0例脑干微量出血患者行头颅常规MRI(T_1WI、T_2WI)、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SWI序列扫描。结果 50例脑干微量出血患者中共计检测出116个出血灶。SWI序列清晰显示50例脑干微量出血患者的116个出血灶,以此为金标准。DWI序列(b值=1 000)共检出26例67个出血灶,患者检出的阳性率为52.00%,出血灶的检出率为57.76%。T_2WI序列共检出19例35个出血灶,患者检出的阳性率为38.00%,出血灶的检出率为30.17%。T_1WI序列共检出11例14个出血灶,患者检出的阳性率为22.00%,出血灶的检出率为12.07%SWI序列对脑干微量出血患者病灶检出数目显著高于DWI序列、T_2WI和T_1WI序列(均P0.05)。结论 SWI序列对脑干微量出血患者检出的阳性率和出血灶的检出率明显高于DWI序列、T_2WI和T_1WI序列,对脑干微量出血灶的诊断方面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序列对脑海绵状血管瘤诊断的敏感性,定量评价SWI序列较常规MRI序列及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对脑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27例脑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磁共振影像,对T1WI、T2WI、DWI及SWI序列在病灶检出数目、病灶面积方面进行测量。结果 T1WI检出病灶共31个,T2WI检出病灶35个,DWI检出病灶46个,SWI检出病灶106个。单个病灶最大面积:T1WI平均(0.80±0.38)cm^2,T2WI平均(0.96±0.43)cm^2,DWI平均(1.14±0.56)cm^2,SWI平均(1.43±0.61)cm^2。结果显示:SWI较T1WI、T2WI、DWI序列病灶检出数目多。在病灶面积显示方面,SWI序列明显优于T1WI、T2WI、DWI序列,且存在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SWI序列在检出脑海绵状血管瘤的病灶范围和数目方面明显优于T1WI、T2WI、DWI序列,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急性自发性微量脑出血中的诊断价值及与急性脑梗死的区别。方法急性脑血管病患者57例,其中自发性微量脑出血25例(微出血组),脑梗死32例(脑梗死组)。所有患者行常规头颅MRI、SWI、DWI序列扫描,分析微出血组以及脑梗死组在各序列上的影像学特点,统计各序列对出血灶或梗死灶的检出率,比较2组间血肿中心的ADC值及PW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微出血组在SWI上血肿呈类圆形低信号或者类圆形低信号混杂点状高信号影,周围见高信号,与其他MRI序列相比,SWI序列对出血灶的检出率最高。脑梗死组在DWI表现为显著高信号,且边缘清晰,与其他序列比较,DWI序列对梗死灶的检出率最高。脑梗死组血肿中心的ADC值及PW值均明显高于微出血组(P0.05)。结论 SWI对急性自发性微量脑出血的诊断准确性最高,几乎无漏诊。DWI对脑梗死的诊断具有明显的特异性及准确性。DWI联合SWI能有效诊断急性微量脑出血,并能与梗死后的微量脑出血相鉴别,能合理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磁敏感成像(SWI)技术在脑微出血(CMB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附属连云港中医院2017-01—2018-12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确诊的CMBs患者80例,均行磁共振(MRI)常规序列(T_1WI、T_2WI、T_2FLAIR、DWI)及磁敏感成像(SWI)序列检查,探讨MRI常规序列与SWI序列在CMBs检出方面的差异,同时观察CMBs发生部位差异。结果 SWI序列检出CMBs病灶328个,DWI序列(b=1000)检出率为43.3%,T_1WI检出率为9.8%,T_2WI检出率为15.5%,T_2FLAIR检出率为18.9%,SWI序列对于CMBs的检出率明显高于MRI常规序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MBs病灶发病部位以基底节区为最多,依次为皮层及皮层下、丘脑、脑干、小脑。结论 SWI序列能够高效显示CMBs,且具有特征性表现,监测方面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与MRI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意义。方法选择40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颅脑CT及MRI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病灶的显示情况。结果 40例患者中,颅内异常表现包括弥漫性脑肿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出血、硬膜下(外)血肿、脑内出血性病灶及脑内非出血性病灶,MRI对上述异常表现显示总体情况优于CT。MRI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病灶显示明显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磁共振各序列间比较,DWI显示弥漫性轴索损伤病灶数量最多,其次为T2FLAIR,T1WI最少。结论与CT比较,MRI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病灶显示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检查(SWI)对自发性脑出血急性期的诊断价值。方法142例自发性脑出血急性期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常规行头颅CT扫描。统计头颅CT的出血灶,MR各序列的出血灶显示率。结果近一半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有高血压史,最常见的出血部位位于基底节及丘脑。SWI对出血灶的检出率100%,T1检出率16.32%,T2检出率18.40%,FLAIR检出率19.0%。统计发现SWI对自发性脑出血急性期出血灶显示最高,与T1WI、T2WI及FLAIR序列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1WI、T2WI及FLAIR序列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WI对自发性脑出血急性期出血灶的显示明显高于其他序列,为脑出血早期出血灶的有效检查方法,对脑内出血有极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技术在脑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分级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43例脑弥漫性星形细胞瘤患者分别于术前行横断面MRI常规T1WI、T2WI、FLAIR序列和横断面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检查,观察SWI序列对肿瘤小血管和出血灶(微小性出血及非微小性出血)的显示能力,分析在SWI序列上不同级别星形细胞瘤肿瘤实质信号、小静脉分布及肿瘤出血灶特点,计数和比较不同级别星形细胞瘤肿瘤小静脉数目、微小性出血灶数目和非微小性出血面积。结果 SWI序列对肿瘤小血管和微小性出血灶数目,以及非微小性出血面积的显示优于常规扫描序列,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在SWI序列上,Ⅱ级星形细胞瘤肿瘤实质部分以高信号为主,小静脉分布稀疏,出血少见;Ⅲ级和Ⅳ级星形细胞瘤以等和稍低信号为主,小静脉密集分布,均伴有出血。Ⅱ~Ⅳ级星形细胞瘤肿瘤小静脉计数分别为(3.77±1.11)、(11.86±1.22)和(20.00±1.32)根,肿瘤微小性出血灶计数分别为(0.47±0.39)、(3.32±0.42)和(4.38±0.46)个,肿瘤非微小性出血面积分别为(0.78±1.31)、(3.05±4.40)和(4.23±4.55)cm2,组间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SWI序列对脑弥漫性星形细胞瘤肿瘤小血管和出血灶的显示优于常规MRI序列;不同级别星形细胞瘤肿瘤实质信号特点、小静脉分布特点和出血情况各异;计数和测量肿瘤小静脉和微小性出血灶数目,以及非微小性出血面积有助于星形细胞瘤的准确分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WI)诊断未破裂脑动静脉畸形(AVM)隐匿性出血的有效性。方法 前瞻性搜集2016年1~12月就诊于我院的20例AVM,术前行磁共振常规序列及SWI序列扫描。计算机检索PubMed、Science Direct、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数据库,对未破裂AVM隐匿性出血相关研究进行总结。结果 20例中,5例(25%)隐匿性出血阳性,其中3例为单发,2例为多发。共检索出5篇论著及1篇评论,这些研究均为病理学研究,隐匿性出血阳性率在28.6%~37.0%;常规MRI对隐匿性出血的检出率约为6.6%,高分辨MRI检出率约为20%。结论 SWI在检测未破裂AVM隐匿性出血中具有较高的效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高血压脑内微出血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选53例高血压患者,应用3.0T MR行常规MRI和SWI序列成像检查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2例高血压患者脑内有微出血灶,在SWI上呈点状、圆形、椭圆形低信号。总数达887个,直径为0.3mm~7.6mm。分布于皮层、皮层下和基底节区。其中17例伴发缺血性脑血管病,5例出血性腔隙性梗塞,7例伴发出血性脑血管病,3例无临床症状。结论SWI序列可敏感的显示高血压脑内微出血灶,对伴发缺血性和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颅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SWI序列并与常规MRI扫描序列进行对照,对5例颅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进行扫描,分析MR不同扫描序列对颅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图像的区别。结果:5例患者中T1WI发现海绵状血管瘤病灶15个,T2WI发现病灶37个,T2 FLAIR发现病灶53个,SWI发现病灶179个。结论:MR SWI序列在颅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显示方面具有较高敏感性,尤其对于小病灶的检出,应将其列入颅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病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etiblity-weighted imaging,SWI)在轻型颅脑损伤脑震荡患者中检测出细小出血灶(microbleeds)的诊断意义。方法 37例颅脑CT检查阴性,考虑诊断为脑震荡的患者应用常规MRI及SWI进行检查(观察组),9例健康体检者也行常规MRI及SWI检查(对照组);分析2组应用常规MRI及SWI检查发现细小出血灶的阳性率、数量及分布。结果观察组37例患者中常规MRI发现细小出血灶者4例(10.8%),出血灶数量11个,SWI发现细小出血灶者11例(29.7%),出血灶数量43个,其中SWI检测出细小出血灶者11例中的7例MRI检查阴性,SWI检测出细小出血灶阳性率及数量明显高于MRI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常规MRI及SWI均未发现细小出血灶。结论对脑震荡患者应用SWI检测较颅脑CT及常规MRI能更敏感地发现出血性病变,为明确患者的诊断提供影像学证据,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