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探究滤波反投影法(FBP)、三维自适应迭代低剂量重组技术(AIDR 3D)不同重组等级(AIDR 3DMILD、AIDR 3D-STD、AIDR 3D-STR、AIDR 3D-EN)对640层CT所行胸部低剂量CT(LDCT)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应用Aquilion One CT机,纳入50例怀疑肺部疾病行胸部CT平扫的患者。管电压100 k Vp,自动管电流(固定噪声值8.8 HU)。所得原始数据采用FBP、AIDR 3D-MILD、AIDR 3D-STD、AIDR 3D-STR、AIDR 3D-EN算法进行重组,重组层厚1.0 mm,层间距0.8 mm。测量并记录图像噪声、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采用5分法分别对肺窗、纵隔窗图像及磨玻璃结节进行主观评估。对比分析5组重组算法的定性及定量指标。结果 FBP组、AIDR 3D-MILD组、AIDR 3D-STD组、AIDR 3D-STR组、AIDR 3D-EN组肺窗图像噪声值分别为(69.51±7.59) HU、(38.94±4.54) HU、(31.99±3.47) HU、(28.72±3.09) HU、(25....  相似文献   

2.
多层螺旋CT影像质量评价和影像质量控制目前旱普遍应用在各医院临床中。CT设备一直沿用厂家提供的剂量进行扫描,扫描过程中放射技术人员往往忽略了患者体质的因素,所以体质不同的患者采用同一剂量扫描,往往造成相同部位,影像质量差异较大。另外在多部位扫描时,单一的剂量对不同部位所获得影像质量差异也较大。近年来,随着放射防护、影像质量评价和影像质量控制的要求,各设备厂商均提供了剂量跟踪技术,本文通过临床实际应用分析多层螺旋CT剂量跟踪技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低剂量胸部CT迭代重建算法(IRIS)与标准剂量滤波反投影法(FBP)间影像质量的差异。材料与方法连续80例需进行胸部CT随访的病人,均行低剂量CT检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在胸部及腹部CT检查中超出规定解剖界限的额外成像范围并判断由此产生的病人及器官的额外辐射剂量。方法连续选择167例病人应用128层螺旋CT行常规胸部和(或)腹部CT检查,在冠状面影像上评价额外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利用GE宝石螺旋CT的ASIR技术,在成人肝检查的扫描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GE宝石螺旋CT,选取100例肝扫描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50例,采用普通滤波反投影法,即FBP法扫描;B组50例,采用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法,即ASiR法扫描。对比分析两组检查的图像可诊断率及辐射剂量。结果 A组图像质量评分为(4.88±0.14)分,B组为(4.90±0.13)分,两组影像可诊断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平均射线剂量为(7.72±1.82)m Sv,B组为(2.68±0.68)m Sv,两组辐射剂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E宝石螺旋CT肝检查成像中,应用ASIR技术相对于普通螺旋扫描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可降低60%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6.
正目的评估采用迭代重建(IR)法维持CT血管成像影像质量,同时减低管电压和对比剂剂量。方法机构审查委员会批准了此项前瞻性研究,对48例病人进行CT血管成像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比较128层高螺距双源CT(DSCT)、双能量CT(DECT)和传统单源螺旋CT(SCT)对肺血管成像(CTA)影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按照5种不同方案进行肺动脉CTA检查:高螺距DSCT(100kV),高螺距DSCT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双能量CT(DECT)、双源CT(DSCT)与16层CT冠状动脉CTA(cCTA)的放射剂量估算及影像质量。材料与方法组1、组2、组3均为68例病人分别采用16层  相似文献   

9.
黄斌 《航空航天医药》2011,22(10):1193-1195
当前CT已经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如何在获得高质量的诊断影像同时,又能减少CT对人体的辐射伤害,是现在各医疗部门及科研机构非常重视的一个关键问题。作者认为CT辐射剂量的增加是多种原因导致的,从合理选择CT设备、遵循最低剂量原则、正确使用防护用品、做好受检者的防护;合理选择CT检查、提高医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方面对CT辐射剂量控制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降低放射剂量及满足影像质量前提下,对行胸腹部CT检查的睾丸癌病人进行前瞻性研究,以期确定最佳扫描方案。方法对40例睾丸癌病人进行胸部动静脉及腹部门静脉对比增强CT成像,在同一64层CT设备条件下采用两种扫描方案:A方案采用规定管电压(120kV)扫描。B方案采用自动化管电压(管电压80~140kV)。评估影像质量,记录放射剂量信息(CTDIvol)。结果 A方案在肝脏和脾影像噪声和衰减方面明显高于B方案(P<0.05),而在三角肌和竖脊肌影像方面两者相似。B扫描方案中,18例病人行胸部扫描,33例病人行腹部扫描,管电压降低到100kV,5例腹部扫描管电压降低至80kV;1例增加至140kV。两种CT扫描方案所得影像均满足诊断要求。同时使用CT协议。B方案放射剂量(CTDIvol)明显低于A方案(降低12%,P<0.01)。结论睾丸癌病人,采用自动管电压技术行胸腹部CT扫描能降低辐射剂量,同时保证影像质量。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对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患者原始数据应用低剂量自适应迭代重建技术(AIDR)与滤过反投影法(FBP)两种方法的图像进行比较,旨在了解迭代重建算法的图像质量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6例临床疑似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采用320排CT行冠状动脉CTA检查。利用AIDR 重建的常规X线剂量方案扫描,对采集得到的原始数据分别用AIDR和FBP两种方法进行图像重建。测量升主动脉开口、右冠状动脉近段、左冠状动脉主干、右冠状动脉中段、左前降支近段及左回旋支近段的CT值、背景SD并计算分析SNR、CNR值。比较两者的图像质量。结果:26例患者都在一次心动周期完成冠状动脉检查。在血管各节段测得的平均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背景SD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计算得到的SNR、C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图像质量的主观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IDR (3.73±0.49)、FBP(3.59±0.61)(P<0.01)。结论:应用AIDR重建法的图像质量优于FBP重建法,迭代重建技术可明显降低图像噪声,改善影像质量并具有降低辐射剂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目的探讨将迭代重建(IR)应用在脑CT灌注(CTP)扫描时,在保持影像质量(IQ)不变的前提下能否将辐射剂量降低50%。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共包括48次CTP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源能谱CT虚拟平扫(VNC)替代常规平扫(TNC)评估食管癌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收集经胃镜或手术病理证实的食管癌病人46例,所有病人均行TNC及双能量动、静脉双期增强扫描,经双能后处理软件获得动脉期VNC影像。由2名观察者分析TNC和VNC影像上病灶形态学特征(管壁是否增厚、肿瘤与周围组织关系、淋巴结肿大等),并对影像质量进行评分;2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观察者间一致性采用Kappa检验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TNC与VNC影像的辐射剂量及其他定量评价参数。结果TNC和VNC影像上显示病灶形态学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名观察者对TNC和VNC影像质量主观评分的一致性均较好(均κ>0.75),且对2种影像的主观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种影像上测得的食管癌病灶处管壁厚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NC影像上降主动脉、皮下脂肪CT值高于TNC(P<0.05),但食管癌病灶、椎体后肌肉和空气的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NC相比,VNC影像具有较高的SNR和较低的噪声(均P<0.05)。双能量动、静脉期扫描有效辐射剂量小于常规三期扫描(P<0.05),其有效辐射剂量降低了(3.46±0.87)mSv。结论双源能谱CT可为食管癌病人提供与TNC影像质量相似的VNC影像,并降低了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4.
CT作为检出肺部病变最准确的影像方法之一,其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其较大的辐射剂量引起国际专业人士广泛关注,1次胸部CT扫描的X线照射剂量相当于2-25mSv,为胸部平片X线照射剂量0.3mSv)的10-100倍.如何在不影响诊断的前提下以最大可能降低CF照射剂量,成为国内外专业人士共同关心的问题。本课题就常规螺旋CT与低剂量螺旋CT对肺结节的检出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自20世纪70年代CT开始应用于临床以来,CT的发展经历了几次技术的创新,无论从技术设计,硬件结构和软件功能等均在不断的改进和发展。其最终目的是提高检查速度,改善图像质量,开发更多的功能,提高机器的性能以及降低X射线辐射剂量等,提供临床及时准确而无创或少创的影像诊断,为患者解除病痛。本文就目前CT机的发展方向及其临床应用作一粗略概述,以共同提高对新技术的进一步了解。1CT设备的技术进展1.1X线管的发展随着X线球管的热容量及冷却系统的不断完善,临床应用上可在成像质量(空间及密度分辨率)不降低及X线剂量不增加的情况下持续更…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前瞻性对比研究基于模型的迭代重建(MBIR)技术与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SIR)技术在减少胸部CT辐射剂量和影像质量方面的特征。方法应用64层螺旋CT对100例病人分别进行参考剂量和低剂量的胸部CT平扫。采用50%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过滤背景投影混合技术,将重建的影像作为参考剂量CT影像,低剂量CT影像采用ASIR50及MBIR技术进行重建。由2名放射科医生评价主观图像噪声、伪影及诊断的可接受性。客观影像噪声在肺实质中测得。  相似文献   

17.
结肠息肉是结肠癌主要的癌前病变,临床对其检查方法颇多,但各有利弊.随着多层螺旋CT软件的开发,包括2D多平面(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及3D(遮蔽表面显示、透明法、结肠仿真内镜)重组影像的CT结肠成像的应用,对结肠息肉性病变的检出与诊断具有独特优势.综述近年CT结肠成像技术的优化及其在结肠息肉性病变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正>摘要目的为建立和验证一种同时包含影像噪声纹理和分辨力特性的CT影像质量的度量。材料与方法应用3种商品化CT系统在第7剂量水平,采用滤过反投影法(FBP)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能谱CT扫描模式和不同噪声指数扫描模式在CT肺动脉成像(CTPA)中影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比较研究.方法 将体质量指数(BMI)为20~25 kg/m2的200例患者随机分成4组进行CTPA扫描,扫描范围为270~320 mm.第1组扫描模式为能谱CT扫描模式;第2~4组使用普通扫描模式,但噪声指数不同,分别为26、36、46,扫描参数为120 kV,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Auto mA)和智能管电流调制技术(Smart mA);记录4组扫描模式的CTDIvol及DLP并取平均值,将DLP转换为有效剂量.计算上述扫描条件影像的信噪比(SNR)及对比度噪声比(CNR)并取平均值,请3位影像学专家对影像进行双盲法评分,用Kappa检验比较观察者评分的一致性;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比较4组患者的SNR、CNR、评分值及有效剂量.结果 不同扫描模式下4组扫描模式产生影像的SNR平均值分别为25.55 ±3.13、23.32±2.63、22.38±1.83、20.11 ±2.88;CNR平均值分别为27.71 ±3.78、25.91 ±2.38、24.87±3.38、24.28±2.36;3位影像学家对上述影像主观评价平均值分别为4.52±0.52、4.55±0.22、4.51 ±0.16、4.21 ±0.32;不同扫描模式的CTDIvol平均值分别为(17.77±2.26) mGy、(7.11±1.78) mGy、(6.07±1.16) mGy、(5.56±1.22) mGy;DLP平均值分别为(489.89±25.68) mGy、(235.69±20.68) mGy、(178.23±19.56)mGy、(160.08±19.67)mGy,并将DLP转换为有效剂量值分别为(7.33±0.36) mSv、(3.52±0.22) mSv、(2.67±0.31) mSv、(2.41 ±0.18)mSv.4组间影像的SNR和CNR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4.52,P>0.05),3名影像学专家的评分一致性较高(Kappa=0.859,P<0.01);第4组的有效剂量较第1组低67.12%,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29.56,P<0.01);第4组的有效剂量较第2组低31.53%,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23.32,P<0.01).结论 CTPA能谱CT扫描模式和不同噪声指数(26、36、46)的普通扫描模式影像质量没有明显区别,普通扫描模式较能谱CT扫描模式的辐射剂量低;不同噪声指数扫描模式的影像质量没有明显区别,但其辐射剂量却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不同CT值赋值法对脑转移瘤放疗计划剂量计算的影响,为基于磁共振(MR)图像进行放疗计划设计提供基础。方法选取35例接受放疗的脑转移瘤患者,每位患者在放疗前同一天分别进行CT和MR模拟定位,基于CT图像制定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或调强放射治疗(IMRT)计划为原计划Plan1。将CT图像和MR图像刚性配准,在CT和MR图像上勾画主要的组织和器官,计算各组织器官的群体化CT值。基于CT图像,采用3种CT值赋值法生成3组伪CT,分别为:全组织赋予140 HU;空腔、骨骼和软组织分别赋予-700、700和20 HU;不同组织器官分别赋予群体化的CT值。Plan1在3组伪CT上重新计算剂量分布,分别获得Plan2、Plan3、Plan4,然后比较这3组计划和Plan1的剂量学差异。结果骨骼、空腔平均CT值分别为(735.3±68.0)、(-723.9±27.0)HU,软组织的平均CT值基本分布在-70~70 HU。Plan2、Plan3、Plan4相比Plan1的剂量差异依次减小,在剂量指标比较中,眼晶状体最大剂量差异最大,分别可达5.0%以上、1.5%~2.0%、1.0%~1.5%,其余剂量指标差异的95%置信区间上限基本不超过2.0%、1.2%、0.8%。在像素点剂量比较中,局部靶区病例中差异>1%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靠近射野的皮肤处,而全脑靶区病例中主要分布在骨骼与空腔、软组织交界处,以及靠近射野的皮肤处。此外,CT值赋值法在3D-CRT的剂量学差异大于IMRT,在全脑靶区病例大于局部靶区病例。结论不同CT值赋值法对脑转移瘤放疗计划剂量计算的影响显著,对骨骼、空腔和软组织赋予合适CT值,剂量计算偏差可基本控制于1.2%以内,而对各组织器官赋予群体化的CT值,可进一步将偏差控制于0.8%以内,满足临床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