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短期胰岛素泵治疗对2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短期胰岛素泵(CSII)治疗对伴明显高血糖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效果和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对26例空腹血糖≥11.1mmol/L、餐后2h血糖≥16.8mmol/L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为期2~4周的胰岛素泵(CSII)治疗,于治疗前后进行馒头餐试验,分析比较治疗前后空腹及餐后2h血糖、胰岛素原、胰岛素及C肽和由Homa模型计算的Homaβ。结果:短期的CSII治疗显示出快速稳定的降血糖效果,所有患者的血糖均于(4.0±2.0)d达到良好控制,且未出现明显低血糖。胰岛素、C肽水平和Homaβ治疗后显著增加,而胰岛素原水平、胰岛素原和胰岛素的比值较治疗前明显下降。结论:对伴明显高血糖的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CSII治疗具有快速降血糖和显著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老年糖尿病人围手术期的胰岛素泵治疗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人围手术期胰岛素泵治疗对血糖控制和手术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老年糖尿病人围手术期应用胰岛素泵治疗的血糖控制和术后恢复情况.结果16例患者入院时血糖空腹(13.0±1.5)mmol/L,餐后2 h(17.2±1.8)mmol/L,应用胰岛素泵治疗后3~8 d(平均5天)将空腹血糖控制至(6.3±1.2)mmol/L,餐后2 h(7.9±1.5)mmol/L,进行了外科各种复杂手术.术中术后血糖控制平稳,仅1例次术后出现低血糖.无1例出现切口感染,1例因脂肪液化致伤口愈合延迟,其余均如期愈合.无1例合并严重并发症.与同期118例老年糖尿病手术病人相比,手术准备时间短,血糖更稳定,切口愈合更好.结论围手术期应用胰岛素泵治疗,可使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更快更平稳,能较好地耐受复杂的手术,术后恢复更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社区护理干预和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选取本社区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登记的老年糖尿病患者61例的健康档案进行回顾性分析.将61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31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饮食控制、药物指导、预防低血糖、自主锻炼及合并症处理和心理护理、知识宣教等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值.结果:干预组空腹血糖(4.05~6.35mmol/L),餐后2h血糖(6.50~8.20mmol/L);对照组空腹血糖(7.20~11.35mmol/L),餐后2h血糖(8.45~14.67mmol/L);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论: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实施社区护理干预和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患者健康知识知晓率和治疗依从性,血糖水平控制良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在胰岛素泵降糖治疗中血糖变化与QT间期的关系。方法:对30名在我院接受胰岛素泵治疗的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进行电脑血糖监测,并用动态心电图进行心电监护,记录8~20时每小时的血糖平均值和QT、QTc平均值,对不同血糖水平组(显著高血糖组,血糖>20mmol/L;高血糖组,血糖10~20 mmol/L;正常血糖组,血糖4~10 mmol/L;低血糖组,血糖<3.9 mmol/L)的QT、QTc进行比较,并对血糖和QT、QTc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与正常血糖组对比,低血糖组QT、QTc均延长(P<0.01),显著高血糖组QT间期较血糖正常组延长(P<0.05),其他组变化不明显,但低血糖组QT、QTc和血糖均显著负相关。结论:在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中,低血糖和显著高血糖均可导致QT间期延长。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糖尿病高血压状态下使用胰岛素泵与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对患者血糖的影响。方法将85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CSII组(47例)和MSII组(38例)进行有效对照。目标血糖:FPG7.0mmol/L,餐后2 h PG;10.0 mmol/L。结果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总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组间统计学意义有显著差异。结论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能更快速、平稳、理想地控制高血糖,减少低血糖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6.
张伟琴 《吉林医学》2013,34(16):3269-3270
目的:探讨诺和锐联合胰岛素泵治疗有明显高血糖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对空腹血糖>15.1 mmol/L、餐后血糖>18.2 mmol/L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诺和锐置入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组(CSII 30例)和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组(MSII30例),比较两种方法在控制血糖、血糖控制天数、住院天数、低血糖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根据使用胰岛素泵治疗的特点予以相应的护理。结果:两组血糖均明显降低,但CSII组对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的控制优于MSII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血糖发生率低于MSII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明显高血糖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诺和锐联合胰岛素泵治疗能快速有效地控制血糖,缩短住院天数,降低低血糖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通过糖尿病教育、携泵指导、严密监测血糖等护理措施,可有效提高其治疗效果及依从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应用在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开展胰岛素泵治疗,观察组联合护理干预措施,记录两组护理情况。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空腹血糖(6.25±0.65)mmol/L,餐后2h血糖(8.35±1.03)mmol/L,糖化血红蛋白(6.03±0.11)%,血糖达标时间(6.17±1.21)d,胰岛素用量(30.72±8.33)U/d,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低血糖1例,未出现皮肤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15%,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应用在胰岛素泵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中能够有效降低血糖浓度,缩短血糖达标时间,减少胰岛素用量,减少并发症发生,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类固醇糖尿病患者动态血糖谱的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分析3例类固醇糖尿病患者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显示的血糖特点,探讨其临床意义。结果1例新诊断未干预治疗及1例预混胰岛素2次皮下注射治疗的类固醇糖尿病患者均以中餐后-睡前血糖升高为主,其日内血糖峰值分别为15.6 mmol/L及15.4 mmol/L,均出现于中餐后。1例3餐前短效胰岛素治疗的类固醇糖尿病患者清晨及上午出现无症状性低血糖(血糖≤3.9 mmol/L),持续115 m in;将强的松改为每日3次口服后低血糖消失,血糖波动改善。结论类固醇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变化具有自身的特点,其中部分患者表现午后严重高血糖及空腹低血糖的特点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类固醇糖尿病患者动态血糖谱的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3例类固醇糖尿病患者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显示的血糖特点,探讨其临床意义.结果 1例新诊断未干预治疗及1例预混胰岛素2次皮下注射治疗的类固醇糖尿病患者均以中餐后-睡前血糖升高为主,其日内血糖峰值分别为15.6 mmol/L及15.4 mmol/L,均出现于中餐后.1例3餐前短效胰岛素治疗的类固醇糖尿病患者清晨及上午出现无症状性低血糖(血糖≤3.9 mmol/L),持续115 min;将强的松改为每日3次口服后低血糖消失,血糖波动改善.结论 类固醇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变化具有自身的特点,其中部分患者表现午后严重高血糖及空腹低血糖的特点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0.
胡素银  毛红仙  方荣  桑玉明 《浙江医学》2003,25(12):745-746
2型糖尿病患者胰腺 β 细胞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 ,既往胰岛素治疗者大部分用预混胰岛素早晚餐前2次注射 ,早餐后2h血糖控制理想时 ,11时左右易出现低血糖 ,下午血糖也不易控制。我院自2002年7月购入胰岛素泵 ,对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CSII) ,结果能更快、更有效地控制高血糖 ,降低低血糖的发生率 ,疗效较满意。1.1对象2002年7月至2003年3月金华市中心医院住院的糖尿病患者 ,观察组20例 ,男性15例 ,女性5例 ;入院时平均空腹血糖为15.61±3.21mmol/L,餐后2h血糖为22.80±4.22mmol/L;原用口服降糖药治疗16例 ,用胰岛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甘精胰岛素(来得时)对老年初诊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17例初诊的老年2型糖尿病应用来得时治疗12周,观察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2周后空腹血糖平均下降3.44mmol/L,餐后2h血糖平均下降8.45mmol/L,糖化血红蛋白平均下降2.45%,未发生严重低血糖反应事件及其他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来得时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确切、患者易于接受、低血糖反应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糖尿病患儿疗效及总结护理要点。方法:31例糖尿病患儿进行胰岛素泵治疗,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治疗过程顺利,所有患儿在泵治疗期间及治疗后均未出现酮症;治疗2周后空腹血糖5.2mmol/L~7.2mmol/L,平均5.9mmol/L,较治疗前9.4mmol/L明显下降(t=2.672,P<0.01);治疗后餐后2h血糖6.4mol/L~8.7mmol/L,平均7.6mmol/L,与治疗前的13.2m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17,P<0.01)。结论: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患儿,可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正确指导患者使用胰岛素泵与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方法:胰岛素泵置入前了解患者的血糖水平,在治疗的不同阶段,根据患者情况调整治疗方案。置泵后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胰岛素泵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结果:胰岛素泵治疗2型糖尿病,平均空腹血糖从治疗前的15.8-18.1mmol/L下降至5.2~8.6mmol/L,餐后2h为6.5~12.3mmol/L,效果明显。结论:胰岛素泵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选择,做好相应护理可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短期应用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48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马怡  何传秀 《重庆医学》2006,35(14):1257-1258
目的观察比较短期应用胰岛素泵和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方法96例糖尿病患者平分为胰岛素泵治疗组(Ⅰ组)和多次皮下注射组(Ⅱ组),分析比较两组血糖达标控制(空腹3.9~6.1mmol/L,餐后2h 4.4~7.8mmol/L)所需时间及低血糖的发生率。结果(1)Ⅰ组血糖达标控制的时间为(3.9±1.6)d明显少于Ⅱ组(10.9±3.0)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Ⅰ组低血糖发生率11.9%明显低于Ⅱ组(4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胰岛素泵治疗能明显缩短血糖达标控制所需时间和低血糖的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5.
为观察诺和龙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对62例2型糖尿病患者,在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定期监测血糖等措施的基础上,给予诺和龙每次0.5~2.0mg,每日3次,餐前服用,共观察12周,比较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体重的变化。结果,空腹血糖治疗前(9.4±2.8)mmol/L明显高于治疗后(6.1±1.1)mmol/L(P<0.01);餐后2h血糖治疗前(13.9±4.0)mmol/L明显高于治疗后(8.4±1.6)mmol/L(P<0.01);糖化血红蛋白和体重治疗前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理想控制率为16.1%,一般控制率为71.0%,有效率为87.1%;低血糖发生2例,占3.0%诺和龙具有有效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及稳定空腹血糖的作用,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16.
胰岛素泵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6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患者的血糖控制。方法收集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病人60例,排除严重感染、严重肝肾疾患及心功能不全患者,谷氨酸脱羧酶抗体、胰岛素细胞抗体检测阴性,入选患者血糖控制目标为空腹血糖<6.7mmol/L,餐后2h血糖<7.8mmol/L。血糖达标后维持治疗2周后停用胰岛素泵,糖尿病专科随访半年。结果空腹血糖由治疗前(11.7±2.8)mmol/L降至(5.1±1.2)mmol/L,且这种改善能够维持半年以上。结论对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可使血糖得到满意控制,胰岛功能可得到一定的恢复,且部分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单纯依靠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就可以维持血糖基本正常。  相似文献   

17.
张红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3):135-136
目的观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高血糖状态的疗效及合用胰岛素增敏剂艾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后续治疗的影响。方法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44例,年龄30岁~64岁,体重指数>26kg/m2,FBG>13.5mmol/L,进行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同时服艾汀14mg/日,1周~2周后停胰岛素泵,继续服艾汀。结果血糖控制满意需7天~10天,停泵后至艾汀起效的2周~4周时间内,虽未予以胰岛素治疗,血糖仍能维持在理想范围:空腹血糖<7mmol/L,餐后血糖<8mmol/L。随诊1.5年,有5例患者需加服二甲双胍,有7例患者因血糖控制满意而停用艾汀,通过控制饮食,运动调节能很好地控制血糖。结论结果表明,对于新诊断的空腹血糖增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能短时间内使高血糖状态得以纠正;同时,艾汀可使患者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强,从而长时期地维持大多数患者的血糖于理想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血糖控制良好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波动.方法 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对40例空腹血糖<6.5 mmol/L,餐后2 h血糖<10.0 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lc)<7%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连续3天血糖监测.结果 本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18例(占45.0%)发生低血糖(血糖<2.8 mmol/L.),其中2例有低血糖反应的症状,15例(占83.3%)低血糖发生于凌晨1:00-4:00.20例(占50.0%)餐后血糖>11.1 mmol/L,其中10例发生于晚餐后.结论 对于以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HbAlc判断控制良好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用动态血糖监测的方法可发现有高血糖和无症状性低血糖存在.  相似文献   

19.
邹于萍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12):528-529
目的观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高血糖状态的疗效及合用胰岛素增敏剂艾汀、控制饮食、适量运动对2型糖尿病患者后续治疗的影响。方法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44例,年龄30岁~64岁,体重指数>26kg/m2,FBG>13.5mmol/L,进行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同时服艾汀14mg/d并控制饮食、适量运动,1周~2周后停胰岛素泵,继续服艾汀及控制饮食、适量运动。结果血糖控制满意需7d~10d,停泵后至艾汀起效的2周~4周时间内,虽未予以胰岛素治疗,血糖仍能维持在理想范围:空腹血糖<7mmol/L,餐后血糖<8mmol/L。随诊1.5年,有5例患者需加服二甲双胍,有7例患者因血糖控制满意而停用艾汀,通过控制饮食、运动调节能很好地控制血糖。结论对于新诊断的空腹血糖增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能短时间内使高血糖状态得以纠正;同时,艾汀可使患者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强;合理控制饮食,限制总热量过多摄入;运动可减轻体重,提高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长时期地维持大多数患者的血糖于理想水平。  相似文献   

20.
餐后高血糖是指进餐后1~2 h的餐后血糖高于7.8 mmol/L,餐后高血糖是导致糖化血红蛋白升高的主要原因,且其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具有相关性,控制餐后血糖是促进糖化血红蛋白达标、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重要措施。近年研究发现,改变进餐顺序的饮食治疗方法可以显著改善糖尿病患者的餐后血糖。本文就进餐顺序的概述、进餐顺序对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的研究现状及其可能机制做如下综述,旨在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