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李磊  刘建勋  郭浩  任建勋 《中国中药杂志》2017,42(16):3072-3077
周细胞是广泛分布于全身微血管壁的结构细胞,和内皮细胞一起构成微血管和组织间隙的屏障。周细胞通过细胞连接或旁分泌信号与微血管内皮细胞对话,在调控微循环血流量、微血管通透性及血管新生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多种疾病的微血管病变伴随周细胞结构和功能异常,周细胞的调控成为研究热点。中医学认为微血管病变属于络脉受损,气血瘀滞于络脉导致的脏腑功能异常。中医药干预微血管病变周细胞改变取得了一些进展,如益气活血类中药对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微血管周细胞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但是,中医药在微血管病变周细胞研究中也存在着研究领域局限、研究技术和方法不精确及机制阐述深度不足等问题。该文将从周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周细胞与微血管病变及中医药研究进展展开综述,旨为微血管病变周细胞研究及其中医药防治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不仅仅具有屏障特性,而且还具有多种分泌功能,因此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与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也为研究中药防治脑血管疾病的机制提供了基础。近年来,围绕中药减轻脑血管疾病过程中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展开了很多研究。仅从细胞的屏障特性、细胞氧化损伤、细胞的分泌功能等几个方面综述了中药对体外培养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影响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在电镜下,本实验观察到家兔急性心肌缺血区的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严重,淤滞肿胀的红细胞形成血栓,造成微血管通路阻塞。经电针“内关”,心肌缺血区开放扩张的微血管数量明显增多,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减轻,红细胞不肿眼粘连,不形成血栓另外,微血管内皮细胞向心肌输送物质的功能增强,结果表明电针“内关”穴对缺血心肌的主要作用之一,是使心肌缺血区较多的微血管网开放,以改善心肌的缺血状况  相似文献   

4.
讨论了现代医学和中医学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发病机制的认识,发现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病理生理特点与中医学的血瘀病机有诸多类似之处,提出从瘀论治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重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从调节白细胞内皮细胞过度黏附角度研究活血化瘀中药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肺微血管内皮细胞,RT-PCR方法观察活血化瘀注射液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发的体外培养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E-选择素、P-选择素、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肺微血管内皮细胞与含TNF-α培养基共同孵育后,可显著增加内皮细胞E-选择素、P-选择素、ICAM-1 mRNA表达,在培养基中加入活血化瘀注射液含药血清后,则内皮细胞E-选择素、P-选择素、ICAM-1 mRNA过度表达被明显抑制。[结论]抑制内皮细胞E-选择素、P-选择素、ICAM-1 mRNA过度表达是活血化瘀重要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木犀草素对Aβ25-35损伤大鼠大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取3周龄Wistar大鼠制备大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经过纯化,将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Aβ25-35损伤组、0.1、1.0及10μmol·L^-1不同浓度木犀草素实验组。采用MTS法、DCFH-DA染色法、SOD抑制率实验分别检测细胞存活率、细胞内活性氧含量及SOD活力。通过测定跨内皮细胞电阻抗、γ-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TXA2及PGI2稳定代谢产物含量,观察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及屏障特性。结果:木犀草素在0.1、1.0及10μmol·L^-1浓度时,可显著提高Aβ25-35作用后微血管内皮细胞存活率,并抑制细胞内活性氧产生,提高细胞内SOD活性。木犀草素亦可改善Aβ25-35作用后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和屏障特性,表现为提高跨内皮细胞电阻抗,增加特征性酶含量,缓解TXA2及PGI2分泌失衡。结论:木犀草素对Aβ25-35损伤大鼠大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 通过观察复方通络救脑注射液及其单体成分对Aβ损伤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活性及其受体高度糖基化终产物(RAGE)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BMECs),培养液中加入Aβ淀粉样蛋白建立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模型,复方通络救脑注射液及其有效单体成分在不同的时间段进行干预,采用CCK-8染色法测定细胞活性,采用乳酸脱氢酶漏出量检测细胞损伤程度,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脑微血管内皮细胞RAGE 的表达。结果 复方通络救脑注射液可显著提高Aβ损伤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活性,减少细胞损伤后LDH的漏出和脑微血管内皮细胞RAGE的表达,与模型组相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复方注射液作用明显优于两个单体成分。结论 复方通络救脑注射液可提高Aβ损伤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活性,对其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少血管内皮细胞RAGE 的表达有关,中药复方的作用优于有效单体成分。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补阳还五汤对Aβ诱导的大鼠微血管内皮细胞(PMVEC)凋亡的影响。方法:建立Aβ损伤大鼠微血管内皮细胞模型,不同浓度(0.1、1、10μg/ml)补阳还五汤干预,MTT法检测大鼠微血管内皮细胞活力;western-blot法检测大鼠微血管内皮细胞中凋亡蛋白bax和caspase9表达水平。结果:补阳还五汤在浓度(0.1、1、10μg/ml)能够抑制Aβ诱导的大鼠微血管内皮细胞bax和caspase9蛋白的表达并呈浓度依赖性。结论:补阳还五汤能够通过抑制凋亡蛋白bax和caspase9的表达而具有保护大鼠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可能成为是一种有效的抗脑血管系统疾病治疗剂。  相似文献   

9.
普遍认为,内皮细胞凋亡触发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进展。而研究结果提示,黄芩对内皮细胞有调整作用,本次探讨了其对高糖诱导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发现中医学"络"之概念在形成和功能上与西医学恶性肿瘤的微血管相似。研究证明中医络病与子宫颈癌血管生成密切相关。随着子宫颈癌血管生成机制的逐步阐明,络病理论概念必将得到妇科肿瘤学界的重视,从而使子宫颈癌血管生成的中医学认识进一步深入。络病理论与子宫颈癌血管生成的密切相关性,对临床肿瘤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针对缺血性中风后的高残障率,从诱导下调脑区激活角度,总结中医药促进中风后遗症期脑功能康复的研究现状,并剖析了其可能的研究切入途径,提出中风后脑功能康复的中医药研究应在各层面研究的基础上强化系统联系性研究,并应加强补益肝肾等新治则和多种中医药疗法协同增效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Aim of the study

The permeability of the blood–brain barrier (BBB) is a bottleneck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cerebropathy medications because the medication must be transmitted across the BBB to achieve its curative function. To explore a new approach to the treatment of brain disease,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mediating effects of 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MVECs) on injured neurons.

Materials and methods

MVECs and cortical neurons were cultured and damage by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R) was simulated. The conditioned media from four groups of MVECs – normal cells (N-CM), normal cells treated with Tong Luo Jiu Nao (TLJN) (NT-CM), simulated cerebral I/R cells (I/R-CM), and simulated cells treated with TLJN (I/RTCM) – were then collected. These conditioned media were added to neuronal cultures and the viability of the neurons was examined.

Results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N-CM could alleviate I/R damage to neurons, and this capacity could be improved by TLJN treatment. However, I/R-CM could cause damage to normal and I/R neurons, while I/RT-CM could significantly alleviate the damage to I/R neurons.

Conclusions

We propose that MVECs secrete active substances that influence the survival of neurons, and so MVECs may mediate a neuroprotective effect on ischemia/reperfusion neurons.  相似文献   

13.
中药分子药性学的进展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当今,人们已以不同的形式提出中药分子药性学命题, 表现了其发展的趋势,中药分子药性学是中药药理学的深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中药分子药性学的建立,应从基因功能,概念内涵等多角度思考,中药分子药性学研究有从疗效推基历等内容,其厂家有中药成分,基因多态及个体差异等多层复杂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中医特色卒中单元对于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卒中单元组和普通病房组。普通病房组应用常规治疗,卒中单元组应用中医特色卒中单元模式治疗。结果卒中单元组对于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优于普通病房组。结论中医特色卒中单元有助于改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5.
微球和微囊通称为微粒,是借助微囊化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给药系统。近年来研究人员开始将微粒型给药系统应用于中药制剂的开发,提高中药药效同时降低其不良反应,创制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的现代中药制剂。尽管中药微粒制剂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已展示出其巨大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作者对微粒制剂在中药单体化合物、单味中药有效成分提取物和中药复方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描述中医翻译对比研究现状,梳理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方法:选取文献计量法,借助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我国期刊近10年(2008—2017)登载的222篇中医翻译对比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和内容分析。结果:中医翻译对比研究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中医术语对比研究持续受到关注,发文量占对比研究发文总量2/3以上,中医译家及译家思想对比研究等较少;研究方法日益多元化,以定性研究为主;约1/5的文献结合翻译理论或翻译原则深入分析和探讨了译文。结论:中医翻译对比研究需拓展研究视角和范围,均衡研究内容,改进研究方法,加强中医翻译理论建设,以进一步推动和完善中医翻译工作,促进中医翻译标准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中药分子药性学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当今,人们已以不同的形式提出中药分子药性学命题,表现了其发展的趋势。中药分子药性学是中药药理学的深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中药分子药性学的建立,应从基因功能,概念内涵等多角度思考。中药分子药性学研究有从疗效推基历等内容,其厂家有中药成分、基因多态及个体差异等多层复杂性。  相似文献   

18.
方剂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是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思想的集中体现.长期以来,方剂作用原理的研究既是学术界的热点也是难点.近年来,基于组学技术及计算机模拟计算方法的网络药理学被广泛应用于中药药理、方剂配伍的科学内涵、中药药性与疗效等领域的研究中并产生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本文概述了类风湿关节炎寒、热证候相关的疾病网络的构建方法,证候关联中药组方规律的文本挖掘方法以及方证对应的生物靶点网络的构建方法.初步探讨了基于证候动物模型的组学信息构建“病-证”动物表型网络及基于寒性、热性方剂对应的化合物信息构建药物靶标网络的网络药理学思路.提出应用网络药理学的技术方法研究类风湿关节炎寒、热证相关疾病网络特点及寒性、热性方剂作用原理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19.
目的:梳理和总结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研究现状,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借鉴和指导,也为进一步了解中医药及应用中医药治疗CAG提供科学证据。方法:检索Pub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自建库至2020年8月31日收录的有关中医药治疗CAG的相关文献,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纳入符合条件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和动物实验,并对纳入研究进行信息提取、归纳和整理。结果:该研究共纳入中医药治疗CAG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4篇,动物实验21篇,包含复方研究13篇,单味药研究3篇,以及中药单体研究5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表明中医药在改善患者胃黏膜病理状态、临床症状等方面作用良好。但存在研究质量参差不齐、胃黏膜病理诊断标准及临床有效率评价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动物实验主要以药物作用机制研究为主,其研究结果表明了中医药治疗CAG具有多靶点的作用特点。但CAG动物模型制备、阳性药选择、药物干预方式和干预周期在不同实验中缺乏一致性,是动物实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结论:中医药治疗CAG的疗效逐渐获得全球认可,但在研究方法方面仍需进一步规范及统一。今后还需高质量的临床试验及规范的动物实验,对中药干预CAG的恶性进展时机、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等进行深入研究,为充分认识和发挥中医药治疗CAG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20.
豆蔻类中药药用历史悠久,因名称、外形和功效相似,加之姜科植物不易辨别,迄今,有关豆蔻类中药的基原问题尚未达成共识。该研究通过对历代本草文字记述与绘图进行考察,结合市场调查与植物分类学研究,探讨了豆蔻类植物药(包括红豆蔻、草豆蔻、白豆蔻、草果、肉豆蔻、小豆蔻)在植物分类学上的相互关系以及药用品种的历史沿革,并对药材豆蔻与原植物白豆蔻名称统一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