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调查梁河县家鼠鼠疫疫源地宿主动物中是否携带鼠疫噬菌体,并探讨其流行病学意义。方法 2017年采集梁河家鼠鼠疫疫源地4个曾流行过鼠疫乡镇的鼠类标本,以鼠疫疫苗株EV76为饲养菌,采用双层平板法分离鼠疫噬菌体,同时挑取部分噬菌体进行电镜扫描。结果 共获得338份标本(黄胸鼠234只,臭鼩鼱43只,其余61只),分离到29株鼠疫噬菌体,总分离率为8.58%(29/338),其中19株分离自黄胸鼠,分离率为8.12%(19/234),8株分离自臭鼩鼱,分离率为18.6%(8/43);4个乡镇全部有分离到鼠疫噬菌体,其中遮岛镇分离率最高为16.13%(5/31);初次分离这些鼠疫噬菌体时,其噬斑在双层平板上表现为大(直径≥2.0 mm)、中(≥1.0 mm,≤2.0 mm)及小(≤1.0 mm)3种噬斑;2株有代表性噬菌体皆为肌尾病毒科噬菌体。结论 梁河家鼠鼠疫疫源地中普遍存在鼠疫噬菌体,黄胸鼠是主要的携带宿主,所分鼠疫噬菌体为肌尾病毒科噬菌体且具有多态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测定分离自云南省澜沧县室外捕获黄胸鼠的1株野生型鼠疫噬菌体(命名为Lc-241)的生物特性,初步探讨其在家鼠鼠疫疫源地微生态的作用。方法用透射电镜观察Lc-241形态,双层平板法观察其噬菌斑大小、状态及效价,单层平板法观察鼠疫噬菌体Lc-241对130株菌在28℃、37℃及室温(18℃)条件下的裂解能力。结果 Lc-241为肌尾噬菌体在28℃时Lc-241较鼠疫诊断噬菌体裂解性低,而在37℃时较鼠疫诊断噬菌体裂解性高;在3种温度下,对6株鼠疫耶尔森菌、1株福氏志贺菌2a型、1株福氏志贺菌X变种完全裂解,对宋内志贺菌I相菌半裂解,对其余菌株均不裂解。结论 Lc-241鼠疫噬菌体为1株宽裂解谱噬菌体,其对鼠疫菌的裂解作用随温度升高而增强。  相似文献   

3.
目的测定分离自云南省澜沧县室外捕获黄胸鼠的1株野生型鼠疫噬菌体(命名为Lc-241)的生物特性,初步探讨其在家鼠鼠疫疫源地微生态的作用。方法用透射电镜观察Lc-241形态,双层平板法观察其噬菌斑大小、状态及效价,单层平板法观察鼠疫噬菌体Lc-241对130株菌在28℃、37℃及室温(18℃)条件下的裂解能力。结果 Lc-241为肌尾噬菌体在28℃时Lc-241较鼠疫诊断噬菌体裂解性低,而在37℃时较鼠疫诊断噬菌体裂解性高;在3种温度下,对6株鼠疫耶尔森菌、1株福氏志贺菌2a型、1株福氏志贺菌X变种完全裂解,对宋内志贺菌I相菌半裂解,对其余菌株均不裂解。结论 Lc-241鼠疫噬菌体为1株宽裂解谱噬菌体,其对鼠疫菌的裂解作用随温度升高而增强。  相似文献   

4.
目的 阐明云南剑川野鼠疫源地鼠疫菌种群的演化及其与云南省其他疫源地菌株之间的遗传进化关系。方法 按不同时间、不同疫点、不同分离源,随机选取24株剑川分离鼠疫菌进行研究;采用差异区段(DFR)、规律成簇的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s)及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进行基因组多态性分析;以DFR+CRISPRs聚类分析划分簇,再以MLVA26对簇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24株剑川菌株中,20株菌聚为一个簇(剑川野鼠鼠疫簇);2017年疫情分离3株菌位于丽江野鼠鼠疫簇,与丽江菌株(2017LZ)存在2个位点的差异(N2577,M23);剩余1株为一个独立株;50年代菌株与其邻近的80年代菌株间位点差异未超过3。结论 剑川原野鼠疫源地的发现时间可往前推至上世纪50年代,同时疫情还波及过家鼠和人群;剑川县境内存在2种类型的野鼠疫源地,其鼠疫防控具有复杂性,应继续加强鼠间鼠疫的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宿主动物及指示动物的流行病学调查,查明鹤庆县是否存在鼠间鼠疫流行。方法 采用入户检诊检疫,搜寻自死鼠,同时笼捕法捕鼠;相应材料分别进行F1抗原抗体检测及细菌学检验。结果 ①调查期间未发现自死鼠及疑似病人;②共捕获354只鼠,以大绒鼠(257只)及齐氏姬鼠(29只)为主;共分离鼠体蚤242匹,以方叶栉眼蚤(181匹)及特新蚤指名亚种(27匹)为主;③捕获鼠均为肉眼观察健康活鼠;④所得92份狗血清及4份鼠血清F1抗体检测阴性;⑤共分离鼠疫菌10株,其中大绒鼠6株、齐氏姬鼠1株、方叶栉眼蚤1株及特新蚤指名亚种2株。结论 证实鹤庆县在活鼠间发生鼠疫流行,初步认为大绒鼠、齐氏姬鼠为主要宿主,特新蚤指名亚种为主要媒介;活鼠间的鼠疫流行是新发现的鼠疫流行形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齐氏姬鼠-大绒鼠鼠疫疫源地内鼠疫的主要宿主动物(鼠类)和指示动物(家犬)携带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情况,掌握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在鼠疫自然疫源地内的生态学分布特征方法 采集的啮齿动物和犬类标本分离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并进行血清分型、生物分型及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从62份啮齿动物标本检出43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携带率35.5%;从171份犬类标本检出96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携带率26.3%;138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为生物1A型;1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为生物3型、血清O∶3型结论 啮齿动物较犬类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携带率高。非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菌株为优势菌型。在鼠疫疫源地内研究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分布及生物学特征对该病的预防控制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探讨致病性耶尔森菌在自然界长期保存、变化的机理以及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7.
噬菌体是以细菌为宿主的特殊病毒,具有宿主的特异性,每一种细菌都可以是多种噬菌体的宿主。噬菌过程可分为三个不同阶段即吸附阶段、复制阶段和裂解阶段。噬菌过程受噬菌体宿主的内外环境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根据有细菌的地方就有噬菌体存在理论,噬菌体广泛地用于鼠疫的细菌学诊断,对疫源地调查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作了西藏1987年从自然界分离的1株鼠疫噬菌体对温度的选择实验,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甘肃阿拉善黄鼠疫源地内鼠疫宿主动物致病性耶尔森菌感染状况,为探索该疫源地鼠疫流行状态提供依据。方法 2016-2018年现场采集阿拉善黄鼠鼠疫疫源地会宁县、平川区鼠疫宿主动物阿拉善黄鼠及花鼠、大仓鼠、沙土鼠、子午沙鼠、中华鼢鼠、小灰鼠、达乌尔鼠兔、小家鼠、灰仓鼠的回盲部及内容物、舌根部、血清标本,分别进行耶尔森菌分离及鼠疫F1抗体的检测。结果 会宁县共采集阿拉善黄鼠及花鼠、大仓鼠、沙土鼠、子午沙鼠、中华鼢鼠舌根部标本274份,未检出耶尔森菌,回盲部及内容物标本275份,检出1株非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其毒力型别为(ail- ystA- ystB+ yadA- virF- rfbc-),检菌率为0.18%;平川区共采集阿拉善黄鼠及沙土鼠、子午沙鼠、中华鼢鼠、小灰鼠、达乌尔鼠兔、小家鼠、灰仓鼠舌根部标本213份,回盲部及内容物标本219份均未检出耶尔森菌。阿拉善黄鼠血清312份,鼠疫F1抗体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甘肃黄鼠疫源地鼠类肠道内可能存在耶尔森菌群,检出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地点与阿拉善黄鼠鼠疫菌的地点一致。  相似文献   

9.
目的 实现荧光定量PCR技术在鼠疫现场和基层的应用。方法 本试验将已建立的基于核酸预混室温储运技术的荧光定量PCR方法应用于我国各鼠疫疫源地野生菌株的检测,进行特异性评价。选取分布于我国境内不同鼠疫疫源地野生鼠疫耶尔森氏菌株、鼠疫减毒菌株、耶尔森菌属近缘菌株假结核菌及小肠结肠炎菌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 55株鼠疫耶尔森氏菌及鼠疫减毒菌株扩增阳性,假结核耶尔森氏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无阳性扩增,冻干试剂在室温25 ℃和37 ℃条件下可保存6个月,敏感性与冷冻保存无差异,核酸扩增诊断可在1 h内完成。结论 应用基于核酸预混室温储运技术的荧光定量PCR方法对我国各鼠疫疫源地55株鼠疫耶尔森氏菌检测呈现高度特异性,本试验冻干试剂具有可室温保存、便于运输、检测结果精准、快速等特点,具有较好的鼠疫现场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剑川石龙山区是野鼠鼠疫流行的现疫区。动物病猛烈流行与缓和交替出现,疫源性表现出基础疫源地的特征。迄今,从鼠和蚤共分离到182株野鼠型鼠疫菌。1982年在分离鼠疫菌的过程中曾发现一株鼠疫菌有自然噬菌体生长,经核对该株噬菌体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1.
云南省不同型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菌生化特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通过对云南省不同流行地区、宿主、媒介分离出的鼠疫菌生化特性及毒力因子Pst Ⅰ的鉴定结果,比较云南省家、野鼠型鼠疫自然疫源地及新发现玉龙县鼠疫疫源地鼠疫菌生化特性的差别及疫源地相互之间的联系.方法 采用资料回顾方法,收集用试管法鉴定的云南省218株鼠疫菌生化特性(酵解鼠李糖、甘油、麦芽糖、阿胶糖、密二糖)和毒力因子Pst Ⅰ的结果,利用SAS 8.0统计软件进行汇总,采用双向无序R×C表χ2检验的Fisher确切概毕法对鉴定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收集野鼠型鼠疫疫源地鼠疫菌48株.其中有1株发酵麦芽糖,48株均发酵甘油;收集家鼠型鼠疫疫源地鼠疫菌165株,其中有1株不发酵麦芽糖、发酵甘油,1株脱氮阴性,属变异菌株;收集玉龙县新分离鼠疫菌5株,均发酵甘油、麦芽糖.对不同疫源地鼠疫菌麦芽糖、甘油发酵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鼠疫菌鼠李糖、阿胶糖、密二糖发酵试验和毒力因子Pst Ⅰ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云南省不同型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菌生化特性不同,其中家、野鼠型疫源地鼠疫菌生化特性有交串现象;玉龙县鼠疫菌生化特性与家、野鼠型疫源地鼠疫菌截然不同,与西藏北部旱獭鼠疫菌的生化特性接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三江源地区鼠疫流行动态,为鼠疫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用回顾性流行病学方法 对三江源地区1954-2006年鼠疫疫源地调查,鼠疫监测和人间鼠疫疫情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1954-2006年三江源地区动物鼠疫流行主要分布布玉树,称多.曲麻莱,囊谦,治多,杂多6个县和格尔木市唐古拉乡.称多县还存在青海田鼠鼠疫自然疫源地.染疫动物共8科12属15种,从动物体共分离到鼠疫菌336株,其中喜马拉雅旱獭体291株,占总数的86.60%(29/336),藏系绵羊13株.占3.87%(13/336),青海田鼠10株,占2.98%(10/336).从各类媒介昆虫体内共分离m鼠疫菌114株,其中,从斧形盖蚤体内分离出46株,占40.35%(46/114),谢氏山蚤38株,占33.33%(38/114).1960-2006年共发生人间疫情85起,发病238例,死亡134例,病死率为56.30%(134/238),流行季节为5-11月份,8,9月份为高峰期,10月份以后主要为藏系绵羊作为传染源引起的人间鼠疫.临床病型以肺鼠疫居多.占49.58%(117/238),但首发病例以腺鼠疫为主,占77.12%(91/118).结论 青海省三江源地区存在喜马拉雅旱獭鼠疫和青海田鼠鼠疫两块鼠疫自然疫源地,人间鼠疫病例由旱獭型菌株引起,尚未发现田鼠型菌种引起的人间鼠疫.三江源地区是青海省鼠疫流行的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13.
鼠疫噬菌体是鉴别鼠疫菌和假结核菌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我们从自然界分离的假结核菌有被鼠疫噬菌体裂解的。这种裂解在37℃、30℃和4℃时表现明显,在15~20℃时消失。假结核噬菌体对假结核菌的裂解性,也受此种温度制约。 假结核噬菌体在鼠疫菌中可以增殖,经过41次传代,裂解范围和抗原性未见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石渠县2001-2012年鼠疫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为有效防治鼠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细菌学检测采用鼠疫细菌学四步检验法;血清学检测采用鼠疫间接血凝试验。结果 2001-2012年石渠县用鼠疫细菌学方法检验各种标本15 322份,分离鼠疫菌99株。用血清学方法检测各种动物血清2 451份,检出阳性血清172份。结论石渠县鼠间鼠疫一直处于活跃状态。  相似文献   

15.
四川省德格县2株疑似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菌株的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对四川省德格县自毙喜马拉雅旱獭体内分离出的2株疑似鼠疫菌株进行生化特征、毒力鉴定,确定四川省是否存在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方法 菌株鉴定采用细菌形态染色、培养特性、鼠疫噬菌体裂解试验、生化及糖醇类酵解试验、毒力因子、毒力、营养需求、质粒、基因检测及基因分型方法进行.结果 光镜下,2株被检菌株均为革兰染色阴性,呈球杆状,两极浓染、两端钝圆;在赫氏普通琼脂上24-48 h,被检菌株形态呈中心发暗,有黄褐色粗糙颗粒,边缘不整呈锯齿状、薄而透明的花边;在赫氏血琼脂上,菌落隆起,色泽深,花边消失或残留锯齿状痕迹.2株被检菌株均能酵解阿胶糖、麦芽糖、甘油,不酵解鼠李糖、密二糖,脱氮阳性;毒力因子均为F1+、VW+、Pgm+,Pst I+;携带鼠疫菌常见的质粒,相对分子质量(Mr)为6.0×106、45.0×106、65.0×106,具有鼠疫菌的毒力相关质粒基因Pla、calfl、LcrG;对小鼠的毒力试验,绝对致死量(LD100)均为50个菌;营养需求上,对苯丙氨酸、甲硫氨酸依赖;基因型是Genomovar 5;与假结核菌(PTB)在鉴别培养基尿素、奥腾、枸橼酸盐上有明显区别,含鼠疫菌特有的Pst I和F1抗原,22℃下能被鼠疫噬菌体完全裂解.含有鼠疫菌特有的3a片段.结论 四川省德格县喜马拉雅早獭体内分离的2株疑似菌株均为鼠疫耶尔森菌,具有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型鼠疫菌株的特性,四川省存在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采用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MLVA)对甘肃省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进行基因分型,探讨甘肃省鼠疫菌地区分布特征。方法 选取1962-2014年间甘肃省各市县(区)不同生态型的鼠疫菌198株,培养并提取基因组DNA。采用14+12对引物进行PCR扩增,产物进行测序,确定每对引物串联重复序列(VNTR)位点的拷贝数。应用BioNumerics 5.10软件对菌株的VNTR位点拷贝数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甘肃省鼠疫菌分为10个群,群内的菌株依据分离地点继续细化为5-28个分支。10个群分别为:阿拉善黄鼠疫源地菌株聚为1个群;甘南高原疫源地菌株聚成1个群;阿克塞县菌株分成2个群,为当金山群和加尔乌宗村群;肃北县菌株分为3个群,为马场群、党城湾镇群和鱼儿红群;玉门市菌株聚集在肃北县鱼儿红群内;肃南县菌株分为3个群,为大河乡群、马蹄乡群和康乐乡群。结论 MLVA可以清晰地区分甘肃省不同鼠疫疫源地的菌株,将疫源地内菌株继续细分为不同分支,直至精确的分离地点。MLVA分型方法可用于鼠疫菌株的溯源分析。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2001-2009年全国鼠疫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结果及人间和动物间鼠疫疫情分布.方法 查阅2002-2010年全国鼠疫监测报告文献资料,对2001-2009年全国鼠疫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结果及疫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01-2009年在贵州、广西、云南、青海、西藏、甘肃、内蒙古7个省(区)共分离出鼠疫菌2966株.其中,用鼠疫细菌学方法检测各种动物1 138 000只,分离出鼠疫菌1998株;检测媒介动物379 227组,分离出鼠疫菌927株;人体分离出鼠疫菌41株.用间接血凝试验(IHA)检测各种动物血清1 169 702份,判定动物IHA阳性血清3177份,人IHA阳性血清168份;用反向间接血凝试验(RIHA)检测各种动物材料53 323份,判定RIHA阳性材料500份.在12个类型的疫源地中,有9个类型的鼠疫自然疫源地发生和流行动物鼠疫,共分离出鼠疫菌2925株.判定2种动物、6种跳蚤为新的染疫动物和传播媒介;有6个省(区)的23个县(市、区)被判定为新的鼠疫疫源县.结论 2001-2009年我国动物鼠疫疫情仍然比较严重,有9个类型疫源地处在活跃状态.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scribe the pathogenic and serological test results of the plague in China from 2001 to 2009, and human and animal plague distribution. Methods Through access to information of the plague surveillance report in China from 2002 to 2010, national plague pathogenic and serological test results and the epidemic situation were analyzed from 2001 to 2009. Results From 2001 to 2009, 2966 strains of Yersinia pestis were isolated in the seven provinces which were Guizhou, Guangxi, Yunnan, Qinghai, Tibet, Gansu and Inner Mongolia. Of these, 1 138 000 animals were detected by bacteriological method, 1998 strains of Yersinia pestis were isolated;379 227 groups of intermediary animals were detected, 927 strains of Yersinia pestis were isolated;41 strains of Yersinia pestis were isolated from human body. Animal serums of 1 169 702 were detected by indirect hemagglutination assay(IHA), of these 3177 animal serums were positive, 168 human serums were positive;53 323 animal samples were detected by reverse indirect hemagglutination assay(RIHA), of these 500 were positive. There were outbreak or epidemic of plague in 9 types of plague foci, 2925 strains of Yersinia pestis were isolated. Two animals and 6 fleas were judged as new reservoir and new vector. There were 23 counties of 6 provinces were judged as plague new natural foci counties. Conclusions The plague epidemic in China is still serious between 2001 and 2009. There are nine types of foci in the active st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