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市空巢与非空巢老人生活和心理状况的比较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4  
目的比较研究城市空巢老人与非空巢老人的生活和心理状况。方法以《中脉老年生活质量指数调查问卷》为材料,对7个城市2225位独居、夫妻同住和非空巢老人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大多数老年人的经济收入偏低,非空巢老人给予子女经济支持和体力付出的压力较大;大多数老年人的心情较好,但超过1/4的独居老人心情较差;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居中上水平,但独居老人的主观幸福感、与家人交流满意度较低;在养老依靠问题上空巢老人(尤其是独居老人)对于家人的期望较低;对于第三方赡养和老年人再婚的问题,夫妻同住老人比较理解和支持。结论夫妻同住老人的生活和心理状况均较好,独居老人的心理状况较差,非空巢老人的经济和体力付出的压力较大。  相似文献   

2.
城市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调查烟台市城市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状况,分析影响城市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因素.方法 运用245份城市老年人问卷调查数据及30位老年人的个案访谈记录和一些政策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大多数烟台城市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较高;影响城市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因素有老年人的年龄、婚姻状况、个人活动能力、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朋友交往状况、孤独感及医疗状况,其中医疗状况是影响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最为重要的因素.结论 采取切实措施,解决城市老年人尤其是企业退休职工医疗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是提高其生活满意度的最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3.
北京市科教系统离退休老年人的心理状况调查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调查北京市科教系统离退休老年人的心理状况及相关情况。方法 以老年心理健康问卷和自行设计的有关调查表为材料 ,对 570位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 该老年人群身体健康情况较好 ,但患高血压和冠心病的人数较多 ;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活满意度较好 ,文体活动和生活情趣较丰富 ;空巢率较高 ;许多老年人希望继续工作和参与社会发展 ,实现“老有所为” ;他们对老龄工作提出许多宝贵建议。结论 北京市科教系统离退休老年人的心理状况较好  相似文献   

4.
中国社区为老服务及其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研究我国社区为老服务状况及其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依据2005年<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调查数据库>居家养老样本15215例数据,8项社区服务指标,分析社区为老服务状况及其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结果 超过30%的老年人所在社区开展了为老服务工作,但农村社区为老服务状况较城市差.有社区服务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无社区服务老年人.社区服务显著缩小了老年人由居住地(城市/农村)、年龄(低龄/高龄)以及家庭支持状况(有/无)等因素导致的生活满意度的差异.结论 我国社区为老服务已做出初步成绩,但农村社区为老服务工作亟待加强.社区服务明显提高老年人,特别是弱势老年群体(如农村和无家庭支持)的生活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中国女性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分析当前我国女性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感体验)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依据北京大学老龄健康与家庭研究中心2002年《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调查数据库》,对女性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大多数被调查的女性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和情感体验的评分“一般”和“较好”,但低于男性老年人。女性老年人文盲率高导致其经济、社会和家庭地位较低,丧偶率高导致其独居率较高和来自配偶的支持较少;这些因素影响女性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评分相对较低。结论大多数女性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一般”和“较好”,但较男性老年人差。这可能与一般人口学和社会支持等方面的情况较男性老年人差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运用非随机取样方法,在福建省福鼎市选取传统农村、城乡结合部和城市老年人共1 761名,采用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调查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结果受调查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得分由低到高分别为传统农村(20.84±5.00)分、城乡结合部(22.78±5.75)分和城市(24.72±5.91)分,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三组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基本一致,在控制其他因素的影响后,传统农村和城乡结合部老年人与城市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城镇化显著提升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政府应着力改善农村地区的经济和健康保障水平及老年人的家庭支持和社会参与状况,进一步提升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武汉市养老院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一般资料问卷和长期照顾生活质量量表对武汉市5所养老院107位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武汉市养老院老人生活质量平均分偏低,为(6.22±1.42)分;得分最低的是"参加社会活动"和"与家人或朋友进行支持性沟通"。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养老院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因素为自理能力、养老院居住的满意度、健康状况及养老院性质。结论武汉市养老院老年人生活质量有待提高。改善其生活质量应该鼓励老年人参加更多的社会活动;帮助建立较好的家庭社会支持系统;另外老年人的自理能力、养老院居住的满意度及健康状况应予关注。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老年人心理弹性的发展现状,分析老年人心理弹性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方法采用个人基本情况调查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和生活满意度指数(LSI) B对328名老年人进行测查。结果老年人的心理弹性与生活满意度处于中等水平;生活满意度与心理弹性及各因子之间呈正相关(P<0. 001);在非常健康的状况下,坚韧性可以正向预测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P<0. 001);在比较健康和一般健康的状况下,力量性可以正向预测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P<0. 001)。结论心理弹性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有积极作用,健康状况在心理弹性和满意度之间起着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河南省养老机构老年人生活质量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和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对河南省5个城市分层整群抽取的1 311名养老机构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河南省养老机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评分为(56. 08±24. 97)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慢性病和婚姻状况对生理健康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 05);年龄、生理健康、既往职业及文化程度对心理健康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河南省养老机构老年人生活质量偏低,其主要影响因素为性别、年龄、月收入、慢性疾病、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和既往职业。男性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高于女性,随着年龄的降低、合并慢性病的减少、收入和文化程度的增高而生活质量增高。  相似文献   

10.
济南市城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了解济南市城区离退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探讨各种因素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济南市城区≥60岁老年人进行调查,对所获得的资料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及多元回归与相关分析.结果 离退休老年人心理异常症状发生率为61.56%.影响因素依次有:经济状况、躯体健康状况、婚姻状况、性别和年龄.SCL-90因子分与SSRI各纬度分及总分大多数呈负相关,其相关系数以总分和客观支持分较高,而与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的相关系数较低.结论 离退休老年人心理异常症状发生率为61.56%,高发年龄是60~70岁年龄段.老年人的心理症状异常受性别、年龄、躯体健康状况、经济水平、配偶是否健在等因素影响,与所获得的社会支持情况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1.
北京城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7,自引:8,他引:27  
目的 调查北京城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 ,分析其主要相关因素 ,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方法 对象为北京城区老年人 1 0 1 0例。采用自编老年心理健康问卷作为评定工具。结果 老年人心理健康总分存在显著的性别、教育水平和职业差异 ,年龄和婚姻差异不显著 ;健康满意度、生活满意度、经济满意度、夫妻关系满意度、亲子关系满意度、患病数、重大生活事件数与心理健康总分或分量表分相关显著 ;回归分析发现 ,健康满意度和教育水平对总分有显著影响。结论 北京城区老年人心理健康保持尚好 ,促进老年人身体健康和提高其教育水平将有助于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与分析西安市老年人心理需要状况。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文献资料法,对西安市老年人的心理需要状况进行调查访问。结果城市老年群体的心理需要包括对精神慰藉的需要、对社会价值的追求、对文化娱乐的需要三个方面,而年龄、性别和婚姻状况是影响心理需要的三个关键维度。结论实施创新型家庭养老模式,加强科学文化教育,完善老年群体组织是满足老年人心理需要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天津城市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以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并解释其中隐含的社会问题.方法 选取天津435位老年人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存在不同年龄之间差异;家庭收入因素影响其生活满意度是条件性而非线性的,其效果的临界点是老年家庭月总收入1 700元.结论 在制定社会养老保障政策时应考虑到以"有组织活动要求"为核心特征的社会养老新伦理的存在,对不同收入的老年人家庭给予差异化的需求满足,进而提高老年人的整体生活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不同养老模式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异同。方法运用老年人生活满意度量表对淮安市274名不同养老模式的老年人进行抽样调查。结果不同养老模式老年人的总体生活满意度、经济状况满意度、居住状况满意度和人际交往状况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1);不同养老模式下的男性老年人、中低龄老年人、高学历老年人、多子女和少子女老年人、有配偶和无配偶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P<0. 01);性别和年龄是家庭养老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年龄和子女数量是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子女数量是机构养老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均P<0. 05)。结论家庭养老仍是最受老年人欢迎的养老模式,应当努力改进社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服务质量,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老年人危机意识状况及其对情绪和幸福感的影响。方法对北京、济宁、沈阳3所城市共100名60岁以上老年人的危机意识状况、生活满意度、幸福感指数及最近1 w内的心境状态进行问卷调查并统计分析。结果老年人危机意识的总体状况良好,为(61.39±10.69)分,女性老年人的危机意识水平显著高于男性(P=0.008);危机意识越高的老年人心境情绪状况越差(P=0.001),但在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社区工作人员应对老年人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引导其拥有恰当水平的危机意识,在防范危机的同时保持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6.
广州老年人心理健康指数与生活质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广州市老年人心理健康指数与健康状况的关系.方法 采用老年人心理健康指数量表(WHO-5)与健康状况问卷(SF-36)对广州市633名≥60岁老年人进行评测.结果 心理指数和生活质量随着老年人年龄增长明显下降.大多数老人心理指数在中上水平.健康自评状况越差,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也越差.心理指数异常,生活质量得分也较低.结论 心理指数与生活质量得分方向一致.将WHO-5用于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价是较合适的.  相似文献   

17.
离退休老年人心理需求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离退休老年人心理需求的结构特点和现状.方法 采用自编的离退休干部需求情况调查问卷,以天津市教卫系统650名离退休老干部为被试,对老年人的心理需求状况进行探索和理论分析.结果 大多数老人在养老意愿上偏好居家养老的方式;健康状况、内心的孤独感以及被社会忽视是老年人在生活中需要面对的重要社会心理问题;不同年龄段的老人在他人尊重、经济需求和学习需求状况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身体状况老年人在参加社会活动需求状况上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中国老年人在养老观念上比较传统,老年人的心理需求状况具有特殊性,心理需求的不同维度上存在人口学差异.  相似文献   

18.
1998~2005年中国高龄老人的生活质量及其满意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1998~2005年中国高龄老人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满意度.方法 依据1998~2005年<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调查数据库>四次调查数据,分析高龄老人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满意度.结果 大多数高龄老人健康自评中上、经济来源靠家人、能及时治病、与家人同住、室内活动无需帮助,生活满意度评分居中上水平;但2002年健康自评较差、享有养老金比例较低、与家人同住比例较低和独居比例较高,生活满意度评分较低.与1998年被试跟踪调查结果类似.结论 1998~2005年中国大多数高龄老人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满意度居中上水平,但2002年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成都市老年人心理需求状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一般情况问卷和老年人心理需求调查问卷对231例成都市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成都市老年人心理需求总分为(57. 96±11. 479)分,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养老模式、文化程度、职业、月经济收入是影响老年人心理需求的重要因素。结论成都市老年人的心理需求程度处于较高水平,并受养老模式、文化程度、职业和月经济收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应关注不同层次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并给予满足,以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和老年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天津市空巢与非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 研究城市空巢与非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调查对象为天津市红桥区芥园街道5个社区中≥60岁老人,非空巢组63人,夫妻同住组71人,独居组8人.采用自制量表<城市老年人心理健康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夫妻同住的老人多集中在60~69岁之间,独居老人多集中在70~79岁之间,非空巢的老人在各年龄段分布较均匀.多数老人的经济状况和身体状况较优.独居老人较之其他两组老人显著的希望子女能更多地看望自己.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年龄、性格、文化程度、经济压力、与子女关系有显著的相关.结论 三组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均处于中上等.夫妻同住老人的心理状况最好,非空巢老人次之,独居老人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