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糖尿病肾病“微型癥瘕”病理假说解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整理古代文献的基础上,参照现代医学相关认识,结合临床实际,提出糖尿病肾病微型癥瘕病理假说,认为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实质上是糖尿病治不得法,迁延不愈,伤阴耗气,痰、郁、热、瘀互相胶结,积聚于肾之络脉,形成微型癥瘕,由瘕聚渐成癥积的过程。正气亏虚为肾生癥瘕之因,痰热郁瘀互结为肾生癥瘕之关键。临证时应抓住微型癥瘕这一共性病理环节,及早治疗,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强调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治法,以阻止其微型癥瘕的形成,防止瘕聚不断发展成癥积。微型癥瘕病理假说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中医治未病理论。  相似文献   

2.
《北京中医药》2020,(2):152-154
古代及当代医家认为糖尿病肾病病因病机与热邪密切相关。王耀献教授结合当代生活方式的特点及多年临床经验,提出糖尿病肾病以“内热致癥”为病机,同时以清热消癥为治疗大法,并根据内热致癥过程中癥瘕不同形态特点,强调糖尿病肾病分期论治,糖尿病肾病早期透热消癥,中期清热消癥,晚期化浊(热)消癥。  相似文献   

3.
卓鹏伟  吴鸿洲 《中国中医急症》2010,19(7):1171-1171,1204
本文从《临证指南医案》所载癥瘕病案入手,总结出叶天士对癥瘕病的认识及辨论治规律:癥瘕属气聚,为血结,是从无形至有形的发展过程,病属肝胃奇经;首次提出癥瘕属"络病",并创络病治法;治宗仲景、丹溪诸家,主张以缓攻为主,随证施治,并提出癥瘕"急攻成胀"的戒律。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肾病微型癥瘕病理假说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仁和教授在整理古代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际,提出糖尿病肾病“微型癥瘕”病理假说,认为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实质上是消渴病久病不愈,热伤气阴,痰、郁、热、瘀互相胶结,积聚于肾之络脉,形成微型癥瘕,由瘕聚渐成癥积的过程。临证时应抓住微型癥瘕这一共性病理环节,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强调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治法,以阻止其络脉微型癥瘕形成。  相似文献   

5.
基于2型糖尿病的发病特点,其中医辨治早已不局限于“阴虚内热”,“脾实”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被学界广泛认可。内经言“实则腹胀,泾溲不利”以及“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等论述明确提出脾实可以导致肾系疾病,现代人饮食不节,脾实致消,进一步脾实气涩,邪气入络,郁热丛生,最终导致肾络胀满,经气不利,形成癥瘕,促进糖尿病肾病发病和进展,治疗当泻其脾实,疏利中焦气机。本文提出清热泻脾、开郁泻脾、益气泻脾,以期为糖尿病肾病的辨治开拓思路,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6.
肾间质纤维化(RIF)是由多种病因导致慢性肾脏疾病的主要病理特征,结合中医“络病学说”“癥瘕理论”与现代医学肾脏病理特征,“肾虚络瘀,肾络癥瘕”是RIF的主要病机,正气亏虚,累及肾气,肾虚气化不利,痰热瘀毒等实邪阻滞肾络,相互胶结,形成癥瘕,积聚于肾络导致了RIF。自噬是细胞体内将受损或衰老的细胞器、变性的蛋白质等代谢产物进行降解与重吸收的过程,自噬参与了RIF发生的诸多环节,与RIF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将自噬与中医学结合研究发现,机体内生痰热瘀毒等实邪的代谢与自噬降解和重吸收功能相关,自噬在一定程度上是消除痰热瘀毒等实邪的方式,正气不足,累及肾气,肾虚气化不利,自噬功能不足,会引起痰热瘀毒等实邪累积,瘀阻肾络则易形成肾络癥瘕造成RIF,肾虚络瘀是自噬不足的基础,肾络癥瘕是自噬不足的微观病理表现,自噬不足与肾络癥瘕形成具有相同的病机演变,该文就RIF“肾虚络瘀,肾络癥瘕”病机,结合RIF-自噬病理机制,深入探讨“肾虚络瘀-自噬不足-肾络癥瘕”在RIF的相关性,全面诠释“肾虚络瘀,肾络癥瘕”病机的科学内涵,以期从中医理论阐述自噬在RIF中的作用研究奠定基础,为RIF的治疗及其机制研究提供新...  相似文献   

7.
孙郁芝教授认为糖尿病肾病以气虚血瘀、肾络癥瘕为主要病机,瘀血、癥瘕贯穿疾病始终,临证时运用中医辨证思维,结合本病西医发病机制及肾脏病理特点,采用宏观与微观辨证法,治以益气、活血、消癥,疗效显著。该文通过总结孙郁芝教授对糖尿病肾病病因病机的认识,介绍其治疗思路与用药特色,分享其治疗该病经验。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团队在继承施今墨、祝谌予、吕仁和等医家学术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糖尿病肾病“肾络伏风”病机学说,认为在肾络“微型癥瘕”形成的基础上,络风内动是糖尿病肾病的病机关键。因此强调在治疗上既要重视针对肾络“微型癥瘕”的治疗,同时也要重视针对“肾络伏风”的治疗。除此之外,由于络脉遍布全身,不同部位的络脉“微型癥瘕”形成并络风内动而导致了消渴病的不同并发症。因此,治疗上应重视辨病、辨证、辨症相结合,根据不同络脉风动的情况以及不同的并发症选择不同的风药治疗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慢性肾脏疾病严重危害了人类的健康,增加了个人、社会负担,治疗难度较大。吕仁和教授受中医学中气血与络脉、络病与癥瘕关系的启发,将气血不足与络病、癥瘕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在消瘅期"微型癥瘕"基础上,提出了慢性肾脏疾病"肾络微型癥瘕"学说。吕师认为气血不足是造成"肾络微型癥瘕"的根本原因,因此益气养血须贯穿治疗始终,尤其是中晚期。临床用药时,也多选用益气养血之品。  相似文献   

10.
癥瘕积聚是中医学中的一类病证概念。从古代文献入手,探讨了癥瘕积聚的含义、病位、瘕聚与癥积的区别与统一,分析其病证范围:在人体全身范围内,以气痰瘀互结为主,具有"有形可见"或者"假物成形"特点的结块,都有被纳入其病证范围的可能。其中肥胖、痤疮、早期血管病等属瘕聚范畴,恶性肿瘤、脏器末期纤维化、陈旧性梗死灶等则属癥积范畴。根据痰瘀互结酿毒,入络成坚的关键病机,提出软坚散结是癥瘕积聚的首要治则。常用中药包括软坚散结类、针对致病因素类和通络类。  相似文献   

11.
系统梳理中医药诊治IgA肾病的相关文献,对其现代中医病因病机理论进行总结。风邪扰肾是IgA肾病发病的首要因素,伏邪为患是IgA肾病缠绵难愈的主要原因,"咽→肺(胃)→肾"是外邪入侵的主要途径,"肾络"是病邪损伤的基本病位。IgA肾病的基本病机以气阴两虚为本、湿热瘀血为标,其中热伤血络是尿血的主要病机,湿邪是病情进展的关键环节,瘀血贯穿于IgA肾病始终,毒损肾络、三焦气滞是影响IgA肾病预后转归的重要因素,故在常规扶正祛邪基础上,"从风论治""从毒论治"、疏利三焦是重要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12.
白晓旭  王琦  张永生  吴海斌 《中医杂志》2012,53(20):1717-1719
综合中医络病、聚散、癥瘕理论及临床实践,提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肺络癥、瘕、聚、散理论.阐释COPD气道、血管重构与肺络癥瘕形成,肺实质损伤与肺络亏虚的相关性与一致性,并根据肺络癥、瘕、聚、散理论提出COPD的治法——益气消癥通络.  相似文献   

13.
消癥散结法是中医临床的重要治法之一,主要用于治疗"癥瘕""积聚"类病症。随着现代研究技术的发展,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愈加深入,"癥瘕"概念下所涵盖的疾病范围不断扩大,不仅包括表面可见的宏观病症,也逐渐深入到微观领域,消癥散结法所包含的具体治法和药物也不断丰富,消除癥瘕、攻逐坚积,需要综合运用开郁消癥、活血消癥、涤痰消癥、软坚消癥、解毒消癥等法,同时要兼顾正气,扶正以消癥。  相似文献   

14.
郑惠芳教授结合数十载临证经验,认为子宫肌瘤发病与肝、脾、肾密切相关,病位为胞宫及胞络,病机为脏腑气阴两虚、胞络痰瘀痼结。提出治疗子宫肌瘤的“三并举”:扶正与祛邪并举、活血与止血并举、化瘀与消痰并举。治疗时提倡消补兼施,以益气养阴、化瘀消癥为主要治法;并创立分期治疗,平素以益气养阴、扶正补血为主以治崩,经期以化瘀消癥、软坚散结为主以治瘕。注重调和阴阳、疗养摄生,将郑氏妇科温补思想贯穿始终,自拟参芪龙牡汤,随证加减,获效甚捷。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自拟消汤治疗癥瘕的疗效。方法:将60例女性癥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自拟"消癥汤"治疗,对照组采用桂枝茯苓丸治疗,观察两组疗效及复发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7%,优于对照组(63.3%)。结论:自拟"消癥汤"治疗瘕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微癥瘕理论的最早提出者是我国著名中医专家吕仁和教授,他在治疗慢肾病时根据肾的病理变化,结合络病学相关知识,提出肾络微癥瘕的理论和治疗原则,开创了中医对微观病机探索之先河,同时推动了中医理论的创新发展。由于受到自然科学和条件的限制,祖国医学最重视对病机的是整体研究和宏观研究,而对疾病病机的微观认识和研究则存在颇多的不足,正像俞嘉言《医门法律》所说十二经脉前贤论之详矣,而络脉未及,亦缺典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吕仁和教授诊治慢性肾脏病慢性肾炎"肾络癥瘕"辨证方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验证。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6年5月在东直门医院肾病科门诊和病房就诊的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310例,采取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依据治疗方法确定暴露因素,形成肾络癥瘕证队列(1组):吕仁和教授及其传承人根据肾络癥瘕证辨证论治予以口服汤药治疗,常规辨证队列(2组):非吕仁和教授继承人按照常规的辨证论治方法给予口服汤药治疗,每2~4周微调中药及剂量,至少就诊3个诊次,疗程至少为8周,8周后据情况给药,随访1年。结果:肾络癥瘕队列第8周和第12个月肾小球滤过率增高值和增高率均高于常规辨证队列,采用协方差分析提示第8周和第12个月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肾络癥瘕队列中医证候积分呈下降趋势;肾络癥瘕辨证队列肌酐水平第8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P0.05),第12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P0.05)均显著低于常规辨证队列。肾络癥瘕辨证队列尿素氮水平第8周(P=0.04,P0.01)和第12个月(P=0.028,P0.05)均显著低于常规辨证队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络癥瘕辨证队列24 h尿蛋白定量第6个月显著低于常规辨证队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P0.01)。结论:吕仁和肾络癥瘕辨证方法对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疗效优于常规辨证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发病过程中气道重构的关键病理环节的分析,首次提出肺络微型癥瘕概念,并阐述了其形成机理与气道重构的相互关系,指出肺络病变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传变的重要环节,络脉阻滞则是疾病经较长时间发展的慢性病理过程,并最终导致肺络微型癥瘕的产生。其中,痰浊瘀血是COPD久病入络的基本病理产物,气道重构可视为微型癥瘕内生的病理表现,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临床经验及大量临床实践,提出运用消癥通络法来治疗本病,以提高临床疗效,完善中医药理论,更有效地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9.
癥瘕亦称"积聚".积聚之名,首见于《灵枢·五变》:"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如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作."《诸病源候论·症瘕病诸候》载:"其病不动者,直名为症.若病虽有结瘕,而可推移者,名为瘕.瘕者,假也,谓虚假可动也."癥瘕,现指腹腔内有包块肿物结聚的疾病.癥者,有形可征,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瘕者,假聚成形,聚散无常,痛无定处.中医学认为此病多因体虚复感外邪、饮食情志所伤以及他病日久不愈而引起正气亏虚,脏腑失和,气滞、血瘀、痰浊蕴结腹内所致.  相似文献   

20.
麻黄的“破癥坚积聚”功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古今文献研究,分析麻黄"破癥坚积聚"的功效机制,为拓展麻黄治疗妇科疾病的应用范围提供文献依据。通过梳理古今麻黄相关文献,筛选麻黄的特殊用法资料,并结合临床应用,归纳麻黄在阳和汤及麻黄细辛附子汤中治疗癥瘕的临床和配伍特点。麻黄消癥瘕的机制在于温经散寒、散邪外出、宣通气机、振奋肾阳。临床应用麻黄消癥瘕主要体现在阳和汤及麻黄细辛附子汤中。中医辨证治疗癥瘕有很大的应用前景,麻黄灵活配伍治疗癥瘕,疗效显著,扩大了麻黄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