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剖宫产子宫肌瘤切除术已有多篇文献报道,对于单发、偏浆膜下及直径较小的肌瘤在剖宫产时切除并不增加术中、术后出血量和术后病率,是安全可行的。但巨大肌瘤、多发肌瘤、粘膜下肌瘤及宫颈、下段等特殊部位的肌瘤,可增加术中术后出血和术后病率。"困难处理的肌瘤"若在剖宫产术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自制锁扣式止血带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中止血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4年9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子宫肌瘤患者60例,完全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30例,术中应用自制锁扣式止血带;对照组30例,术中垂体后叶素注射至肌瘤基底部包膜下,比较两组术中出血、手术时间、术后血红蛋白及术后病率。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血红蛋白下降方面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后发热及住院时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制锁扣式止血带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中应用能明显减少术中出血,且安全、操作简便、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益母草注射液在双胎妊娠剖宫产术中、术后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在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双胎妊娠剖宫产分娩的60例孕妇,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术中宫体注射缩宫素,术后予肌内注射缩宫素。研究组(30例)术中益母草注射液与缩宫素联合使用,术后使用益母草注射液。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2小时、术后2~24小时的出血量及术后24小时总出血量和产后出血的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术后<2小时出血量和术后24小时总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24小时的出血量和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益母草注射液与缩宫素联合应用可以减少双胎妊娠剖宫产中的出血,术后单独使用促宫缩效果良好,且具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腹腔镜治疗宫外孕临床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宫外孕的手术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12例宫外孕患者,分别应用腹腔镜手术(56例)和传统开腹手术(56例)治疗,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发热例数、术后镇痛、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后恢复工作时间、手术并发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手术时间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术中出血量、术后抗生素使用天数、术后是否需镇痛处理和平均住院日的指标上,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宫外孕安全,具有术中出血少、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术后疼痛发生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刀和百克钳在妇科恶性肿瘤腹式根治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2010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8例应用超声刀或百克钳的腹式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患者及100例未应用超声刀或百克钳的腹式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清扫淋巴结个数、引流液量、尿管留置时间、淋巴囊肿发生例数,住院时间及术后盆腔淋巴囊肿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液量低于对照组,术后淋巴囊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式盆腔淋巴结清扫术中使用超声刀或百科钳能有效地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淋巴囊肿的发生率,在妇科肿瘤根治术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属于产科危重症,其可能导致产时大量出血,是产时子宫切除的主要原因之一。该类患者剖宫产术中可能发生胎盘剥离面大量出血及难治性子宫颈出血,是术中止血的重点及难点。可采取的止血措施主要包括血管阻断术、子宫压迫缝合术及宫腔填塞术三大类。其中的子宫压迫缝合术具有易于快速实施的优点,往往作为基础的手术止血方式,尤其子宫下段-子宫颈压迫缝合术近年来得到较多的研究,在剖宫产术中显示出较好的止血效果。本文回顾及总结了近十年来报道的子宫下段-子宫颈压迫缝合术,对其在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中的应用、各术式的止血特点、手术技巧及优缺点、多种术式及止血方法的综合应用等进行了综述,以期能为该类患者术中止血方式的选择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术前行腹主动脉球囊导管预置术,术中暂时阻断腹主动脉后其对剖宫产术中出血及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在产科住院分娩的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大面积穿透性胎盘植入病例268例,A组230例剖宫产术前行腹主动脉球囊导管预置术,术中暂时阻断腹主动脉血流,B组38例术前未行腹主动脉球囊导管预置术,比较两组术中、术后情况及其相关并发症差异。结果: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中检测PT值、子宫切除率及术后转重症监护病房率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出生体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大面积穿透性胎盘植入,剖宫产术前行腹主动脉球囊导管预置术,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降低子宫切除等相关并发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双叶小产钳在剖宫产术中胎头娩出困难的应用。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4月至2013年4月进行的剖宫产术270例,分为观察组:术中用双叶小产钳助产,对照组:徒手取头分娩,比较两组在子宫切开至胎儿娩出的平均时间(平均U—DI)、新生儿窒息情况、子宫切口撕裂延长、平均术中出血量、新生儿面部损伤、平均住院时间上的区别。结果:观察组在平均U-DI、新生儿窒息情况、子宫切口撕裂延长、平均术中出血量的比较上优于对照组。结论:双叶小产钳运用于剖宫产能有效缩短U—DI,减少术中并发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9.
包慧琼  徐丹   《实用妇产科杂志》2020,36(6):475-477
目的:评价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中应用经脐隔离标本取出法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前瞻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19年9月广东省人民医院收治的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患者68例,术中采用经脐隔离标本取出法的患者(研究组)和使用机电粉碎者(对照组)各38例和30例,观察两组平均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恢复情况等。结果:患者均顺利在腹腔镜下完成子宫肌瘤剔除术,均未因术中失血过多输血,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和术后恢复情况无明显差异,术中、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研究组患者术后病理中有1例富于细胞型子宫肌瘤。研究组未发现术中标本袋破裂和腹腔残留组织碎片,术后经"漏水实验"检查标本袋均完整,无液体渗漏。结论: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经脐隔离标本取出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治疗方法,总结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8月至2009年8月208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26例,在腹腔镜下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对照组82例,采取传统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对比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观察其治疗效果,记录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对比皆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传统开腹手术的临床疗效相比,明显优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具有微创、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合理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方形脸改型术作为一种新型的美容整形手术在医学美容界受到广大女性的青睐。如何在手术过程中避免损伤咬肌周围的相关血管、神经等结构,有效地降低术中出血、面神经分支损伤、面部轮廓双侧不对称等并发症的发生,显得尤其重要。本文着重就方形脸改型术中与咬肌相关的解剖结构展开分析,以期在方形脸改型术中有所建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中出血的相关因素,并评估术中止血带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1月于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患者112例。以术后血红蛋白(Hb)下降值作为评估术中出血的主要指标,分析术中出血的相关影响因素。并比较分析术中应用止血带对患者术中输血率、手术时间、术后Hb及红细胞压积下降值、术后病率、输血率、术后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的影响。结果:(1)子宫大小、肌瘤数量以及直径≥5cm肌瘤的数量与术后Hb下降值呈直线正相关(P均0.05);(2)术中进宫腔者术后Hb下降值显著高于术中未进宫腔者[(24.90±17.15)g/dl vs(17.73±10.04)g/dl,P=0.006];(3)止血带组与对照组的术前评估及术中输血率、手术时间、术后病率、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无显著差异,但止血带组的术后Hb下降值显著低于对照组[(16.36±11.37)g/dl vs(21.53±13.62)g/dl,P=0.046]。结论:影响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术中出血的主要因素为子宫大小、肌瘤数量、直径≥5cm肌瘤的数量,术中是否进宫腔及术中是否应用止血带等。术中应用止血带可减少术后Hb的下降,且并不增加术后病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本研究将对妇科术后静脉血栓(LEDVT)形成的原因以及处理对策展开分析讨论。方法:选择我院妇科2002年4月至2013年4月所收治的15例妇科术后出现静脉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在术后出现静脉血栓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在所有患者中,有2例(13.3%)恶性肿瘤患者实施子宫全切术后发生LEDVT,2例(13.3%)良性肿瘤患者实施子宫全切后发生LEDVT,6例(40.0%)阴式子宫全切术后LEDVT、5例(33.3%)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后LEDVT;其中,8例合并高血脂、6例高血压、4例糖尿病。结论:妇科患者在术后出现静脉血栓与术后的应激反应、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术中体位、术后长期卧床等因素有关,因此,在术前一定要对术后静脉血栓高发人群做好相应的知识讲解,并注意术中以及术后的护理,以此来降低患者在术后出现静脉血栓的几率。  相似文献   

14.
凶险性前置胎盘(pernicious placenta previa,PPP)易导致突发难治性大出血,近年来介入治疗广泛应用于PPP,减少了剖宫产术中出血量,降低了子宫切除率。介入治疗主要包括球囊阻断术和动脉栓塞术,其中髂内动脉球囊阻断术能有效预防和减少PPP剖宫产术中出血,将抢救性治疗转变为预防性治疗。国内外研究持续探索髂内动脉球囊阻断术应用于PPP剖宫产术中的手术方式、球囊阻断时机、单次球囊阻断时间等。髂内动脉球囊阻断术在产科临床应用中具有一定效果,但该技术单独应用于穿透性胎盘植入病例时作用有限,其并发症主要包括血栓形成和栓塞、血管损伤、辐射的影响、缺损再灌注损伤等。综述髂内动脉球囊阻断术在PPP剖宫产术中的具体应用和存在的问题,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宫颈癌患者宫颈癌根治术中行腹膜外盆腔淋巴结清扫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Ⅰ B-ⅡA宫颈癌患者49例,随机分为研究组24例,对照组25例,在宫颈癌根治术中分别行腹膜外及传统的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对于鳞癌患者同时行卵巢移位术.比较术中、术后情况,术后随访1~3年.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排尿时间、并发症等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中所清扫淋巴结数目、术后复发率及卵巢功能恢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早期宫颈癌根治术中行腹膜外淋巴结清扫与传统的淋巴结清扫一样,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且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在B超定位下取环术在绝经后妇女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45例绝经妇女在B超定位下取环术取出IUD的临床资料进行。所有患者手术方法相同,并均在术前一周口服己烯雌酚且在术前2小时阴道后穹隆放置米索前列醇400mg。结果:B超定位下IUD取出成功率高,45例患者中,43例完全取出,成功率95.56%,且手术操作时间较短5~25min;手术中出血少(约2~7ml);绝大多无明显疼痛;术中、术后并发症较少。结论:B超技术设施简单、操作简便、易于掌握、且准确性高。B超定位下取环术能提高IUD取出的成功率,缩短手术操作时间,减少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可作为基层临床对绝经后妇女行IUD取出术的常规手术方法,值得在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髂内动脉球囊阻断术在凶险性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2012年3月至2015年10月81例凶险性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剖宫产术中应用髂内动脉球囊阻断术的患者列入研究组(n=38),未使用者列入对照组(n=43),比较两组在剖宫产术中的出血量、输红细胞量、手术时间、新生儿窒息率、子宫切除率、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中位数为1650 ml(500~7800 ml),对照组为2000 ml(1000~12800 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中输入红细胞量中位数为3.0 U(0~18.0 U),对照组为6.0 U(0~27.0 U),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新生儿窒息率、术后住院时间及子宫切除率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全切球囊组与子宫全切对照组在术中出血量、输红细胞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凶险性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中采用髂内动脉球囊阻断术可以减少术中出血量及输红细胞量,但不能降低子宫切除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发生肝功能异常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行手术治疗的肝功能正常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253例,其中术后肝功能异常者118例(肝功能异常组)、肝功能正常者135例(肝功能正常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BMI)、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麻醉药使用情况以及肿瘤分期等相关因素。结果:术后肝功能异常和肝功能正常患者的平均年龄、平均BMI、术中出血量、术中麻醉用药及手术方法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术后ALT水平、术后AST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类肿瘤患者中,宫颈癌患者的术后肝功能与肿瘤分期无关,内膜癌及卵巢癌患者的术后肝功能与肿瘤分期有关。宫颈癌患者中,肝功能异常组合并脉管内浸润及区域淋巴结转移中/高危因素的患者占比显著高于肝功能正常组。结论: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的肝功能异常与长时间手术存在一定关联,可能与长时间气腹压力有关,其中晚期内膜癌及卵巢癌术后肝功能异常者更多。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90例,随机分为阴式组和腹腔镜组,各45例。阴式组患者采用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腹腔镜组患者采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术中(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剔除肌瘤数)、术后(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指标及术后复发率情况。结果阴式组术中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剔除肌瘤数均显著优于腹腔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指标及术后复发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剔除肌瘤数上均显著优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米索前列醇不同时间给药防治二次剖宫产患者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入选的126例二次剖宫产孕妇按照入院先后编号,随机分为三组:缩宫素组(A组,42例),术中、术后常规应用缩宫素;术后米索前列醇组(B组,41例),在A组基础上术后直肠放置米索前列醇;术中米索前列醇组(C组,43例),在A组基础上术中含服米索前列醇。比较三组患者术中、术后0~2h、术后3~24h出血量,产后出血发生率及产后出血控制措施。结果:C组患者术中、术后0~2h、术后3~24h出血量分别为(240.12±64.09)ml、(51.26±15.04)ml、(61.26±19.80)ml,均比A组出血量少(P0.05);C组患者术中和术后0~2h出血量显著低于B组(P0.05);B组患者术后0~2h、术后3~24h出血量显著低于A组(P0.05)。C组患者产后出血发生率为4.65%,显著低于A组(23.81%)(P0.05)。A组采取增加药物止血措施的比例为19.05%,显著高于C组(2.33%)(P0.05)。结论:术中含服米索前列醇联合缩宫素防治二次剖宫产产后出血较术后给予米索前列醇和单纯缩宫素给药临床效果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