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孕期体重变化、胎盘重量与新生儿出生体重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探讨影响新生儿出生体重的相关因素,为孕期体重管理提供科学有效的参考依据,推进我市孕期合理体重增加模式的构建,降低低体重儿、巨大儿及妊娠期、分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母婴健康水平。方法收集2016年5月—12月间在高安市中医院住院分娩单胎活产且保健手册记录完整的产妇120例,通过卡方检验、方差分析等,分析不同孕前BMI组,孕期体重增加、新生儿出生体重及胎盘的差异及关系。结果按美国医学研究所推荐的体重控制自身体重的孕妇占54.16%,体重增加不足的孕妇占18.33%,体重增加超标的孕妇占27.5%。随着孕前BMI指数增加,孕妇体重增加逐渐降低,新生儿体重、胎盘重量均逐渐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新生儿出生体重与胎盘重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胎盘重量大的孕妇分娩的新生儿体重高于胎盘重量低的孕妇。结论孕前BMI指数越低孕期增重越容易增长不足,孕前BMI指数越高孕期体重增长越容易超标。孕前BMI指数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呈正相关,故控制好孕前BMI指数可减低巨大儿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母亲孕前体质指数(BMI)、孕期增重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调查2013年10月1日—2014年9月30日期间分娩的宁海户籍产妇4 197人,根据孕前BMI分为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分析各组孕期体重增长幅度、新生儿出生体重及与分娩方式的关系。结果 4 197名孕妇孕期平均增重(14.38±4.14)kg,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3 253±412)g,巨大儿发生率6.58%。随着母亲孕前BMI增加,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增加,巨大儿发生率增加(P均0.05)。不同BMI孕妇孕期平均增重不同,低体重组增加最多,肥胖组增加较少,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肥胖与孕期增重过多增加巨大儿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孕前及不同孕期孕妇体重指数(BMI)与妊娠期糖尿病(GDM)及巨大儿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3月该院孕妇1 10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消瘦组、正常组、超重组和肥胖组,对比孕前、不同孕期4组孕妇GDM发生率及巨大儿发生率;对比非GDM患者孕前、孕期不同体质量巨大儿发生率;对比孕前及不同孕期各层次BMI的GDM孕妇巨大儿发生率。结果 (1)孕前及孕早期超重组和肥胖组孕妇巨大儿及GDM发生率均明显较消瘦组和正常组高;孕中期肥胖组GDM发生率最高,随BMI增加,巨大儿发生率增高;分娩前4 h肥胖组巨大儿发生率最高(P0.05)。(2)非GDM孕妇中,孕前超重组和肥胖组巨大儿发生率较高;孕早期、中期超重组和肥胖组巨大儿发生率较另两组高;分娩前4h巨大儿发生率随BMI增加而升高(P0.05)。(3)GDM妇女巨大儿发生率较非GDM孕妇高,孕前及孕期肥胖组巨大儿发生率均为最高(P0.05)。结论(1)孕前及早期超重、孕中期肥胖增加了GDM发病率,孕前及孕早期超重可增加巨大儿发生率,孕晚期体质量越大则巨大儿发生率越高。(2)非GDM孕妇中,孕前肥胖超重可增加巨大儿发生率,孕早期、中期、晚期BMI越大则巨大儿发生率越高。(3)GDM中,孕前及孕期肥胖可导致巨大儿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孕妇孕前体重指数(BMI)、孕期体重增加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及非选择性剖宫产的关系。方法选取2000年1月1日至2010年5月1日于解放军五三七医院住院分娩的孕产妇3231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所有孕妇身体健康,无相关家族遗传疾病史和妊娠期合并症,均为初产、单胎妊娠。按照孕妇孕前BMI将其分为低BMI组(n=671)、正常BMI组(n=1845)和高BMI组(n=715);按照孕妇孕期体重增加值,又将其分为≤9 kg组(n=331),(9~18)kg组(n=1755)和≥18 kg组(n=1145),分别比较两种分组方式的三组新生儿中巨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和非选择性剖宫产率,并分析孕妇孕期体重增加与新生儿中巨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和非选择性剖宫产率的关系。各组受试对象年龄、相关家族遗传疾病史和妊娠期合并症、产次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本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三组孕前BMI不同孕妇新生儿出生体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前低BMI组的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高,孕前高BMI组巨大儿发生率高,非选择性剖宫产率随孕妇孕前BMI降低而降低。三组孕妇孕期体重增加不同,新生儿出生体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妇孕期体重增加过多,则巨大儿发生率增加;孕妇孕期体重增加越少,非选择性剖宫产率则越低。结论孕妇孕前BMI过高和孕期体重增加过多,可导致新生儿出生体重增加,非选择性剖宫产率增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孕前体重指数、孕期体重增加和妊娠年龄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随机抽样对850例单胎初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孕前体重指数分为消瘦组(BMI18.5)、正常组(18.5≤BMI25)和超重肥胖组(BMI≥25);再按照孕期增重是否合理分为体重增长不足组、体重增长正常组和体重增长过多组,并记录GDM、HDP、早产、巨大儿、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窒息及剖宫产的发生率。结果超重肥胖组孕妇GDM、HDP、早产、巨大儿、低出生体重儿和剖宫产的发生率均高于正常组和消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增长不足组GDM与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高于体重增长正常组和体重增长过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增长过多组HDP、巨大儿和剖宫产的发生率比其他两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控制孕前体重和孕期体重过度增长及在正常妊娠年龄分娩可有效降低不良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孕妇孕前体重指数(BMI)及孕期增长与母婴结局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间建册、正规产检、住院分娩的孕妇260例,按孕前BMI分为3组(消瘦组、适宜组、超重组),比较各组出现剖宫产、巨大儿、产后出血、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此外,根据孕期BMI增幅(△BMI)的不同,将所有孕妇重新分为3组(不足组、适宜组、过多组),再比较各组不同的母婴结局。结果超重组孕妇的妊娠期高血压、妊娠糖尿病、剖宫产率、巨大儿出生率均明显高于消瘦组、适宜组(P〈0.05),3组孕妇产后出血、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超重组的发生率均高于消瘦组及适宜组。孕前BMI适宜组的孕妇,其孕期BMI控制效果最差,增幅超标的比例最高。孕期△BMI过多组产妇的妊娠期高血压、妊娠糖尿病、剖宫产率、巨大儿发生率均明显高于不足组及适宜组(P〈0.05),3组孕妇产后出血、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孕期△BMI过高组均高于其他两组。结论孕前BMI过高及孕期BMI增长超幅的孕妇,其母婴结局往往不如人意。孕前BMI及孕期BMI增长的快慢及程度可以作为母婴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孕前体重指数和孕期体重增长与新生儿体重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孕妇孕前体重指数(bodymassindex,BMI)和孕期体重增长与新生儿体重的关系。方法2006年7月1日至2007年6月30日,2734例于四川I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住院分娩且病历资料完整孕妇,按孕前体重指数分组。体重指数〈16.75kg/m2,纳入低BMI组(n=51),体重指数为(16.75~23.71)kg/m2纳入正常BMI组(n=2330),体重指数〉23.71kg/m2,纳入高BMI组(n=353)。根据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推荐的孕期适宜体重增长模式,将孕期体重增长分为三类:体重增长〈13.13kg,体重增长为(13.13~20.25)kg和体重增长≥20.25kg。将正常BMI组与高BMI组孕妇分别按体重增长进一步分为三个亚组,分析孕妇孕前体重指数和孕期体重增长与新生儿体重的关系。结果低BMI组、正常BMI组和高BMI组孕妇孕前体重指数与新生儿体重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128(P〉0.05),0.138(P〈0.01)和0.126(P〈0.05)。低BMI组、正常BMI组和高BMI组孕妇孕期体重增加与新生儿体重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29(P〈0.001),0.236(P〈0.001)和0.195(P〈0.001)。正常BMI组孕妇孕期体重增加〈13.13kg亚组1与正常BMI组体重增加为(13.13~20.25)kg亚组1比较,巨大儿发生的OR=0.617,95%CI:0.424~0.864(P〈0.01)。正常BMI组孕妇孕期体重增加〉20.25kg亚组1与体重增加为(13.13~20.25)kg亚组1比较,巨大儿发生的OR=1.622,95%CI:1.116~2.356(P〈0.01)。正常BMI组中,各体重增长亚组比较,低体重儿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高BMI组中,各体重增长亚组比较,低体重儿、巨大儿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孕妇孕前体重指数及孕期体重增加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呈正相关。为降低巨大儿发生率,正常体重指数组孕期体重增加不宜超过20.25kg。  相似文献   

8.
母亲孕前体重指数和孕期增重对母婴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孕前体重指数(BMI)和孕期增重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及妊娠结局的关系,为降低高危妊娠和巨大儿发生率及难产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以BMI为标准分为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和肥胖组,分析孕妇体重过度增重、巨大儿发生率、难产发生率以及体重指数与新生儿体重、分娩方式和孕期并发症的关系。结果3组间新生儿出生体重有明显差异,巨大儿发生率分别为5.00%、6.10%和11.96%,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期体重增重过重与新生儿体重成正相关(P0.05);肥胖组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明显增多,是正常组的3倍,且妊高征发病率明显增高。3组分娩方式、难产(剖宫产和产钳助产)的发生率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肥胖组的巨大儿、妊娠期糖尿病和妊高征的发生率都高于正常体重组和低体重组,孕前BMI和孕妇体重过度增长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和妊娠结局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孕前体重指数(BMI)和孕期体重增加对大于胎龄儿(LGA)和巨大儿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562例次足月单胎分娩的孕妇孕前和孕期产检资料,按孕前BMI值分为偏瘦组(BMI18.5)、正常体重组(18.5≤BMI24.0)、超重组(24.0≤BMI27.0)和肥胖组(BMI≥27.0),分别计算4组孕妇在孕期体重不同程度增加的情况下发生LGA和巨大儿的相对风险值(OR)。结果:孕前BMI越高,孕期体重增加越多,分娩LGA和巨大儿的风险和比例越高。孕前偏瘦组的妇女,孕期体重增加超过18.0kg时,发生LGA的风险高于其他孕前BMI组;孕期体重增加超过25.0kg时,则发生LGA和巨大儿的风险均明显高于其他孕前BMI组。结论:孕前BMI和孕期体重增加过多均对LGA和巨大儿的发生有很大影响,应在保证营养的条件下,尽可能控制孕期体重的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孕妇的孕前体重、孕期体重变化对分娩结局的影响,为科学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收集本地区妇幼保健机构2015—2022年收治的GDM孕妇479例,依据孕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分为低体重组84例、正常体重组269例和超重及肥胖组126例;依据孕期体重增加情况进一步分为增重不足组83例、增重正常组303例和增重过度组93例。比较不同孕前BMI组孕期体重增加情况,并对体重增加与不良预后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 随着孕前BMI的增加,孕妇体重增加过度者比例呈上升趋势,不同组别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842,P <0.05)。随着孕期体重增加幅度的上升,孕妇妊娠期高血压、早产、产后出血、巨大儿和新生儿低血糖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不同组别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DM孕妇孕期体重增加幅度与孕前BMI有关,孕期体重增加幅度越大,不良分娩结局发生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孕妇孕前体质指数(BMI)及孕期增重对新生儿出生体重、分娩方式等的影响.方法 监测582例单胎产妇孕前的身高、体重和孕期体重增加情况.并调查孕妇健康状况.结果 巨大儿发生率、剖宫产发生率均随孕前BMI的升高而升高.但低体重儿发生率与孕前BMI关系的趋势不显著;巨大儿发生率随孕前增重的增加而升高.低体重儿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孕妇孕前体质指数及孕期增重情况对妊高征及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方法:监测2412例足月单胎初产妇孕前的身高、体重和孕期体重增加情况,并随访妊高征、巨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情况。结果:孕前高体重组孕妇妊高征和巨大儿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低体重组和理想体重组(P〈0.001);低体重组孕妇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理想体重组和高体重组(P〈0.001);无论孕前体质指数如何,当孕期体重增加≥18kg时妊高征和巨大儿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0.001);当孕期体重增加〈9kg时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0.001)。结论:孕前体质指数和孕期增重是妊高征及新生儿出生体重的重要影响因素,提倡定期产前检查及重视母亲孕期体重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孕前不同体重指数和孕期体重增长速度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1月-2016年8月接收的孕产妇4 0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孕产妇的孕前体重指数分为肥胖组(309例)、超重组(459例)、正常组(2 518例)和消瘦组(651例),对比4组孕产妇在孕期体重增长情况及妊娠结局。根据孕产妇孕期体重增长情况又分为孕期体重过轻组(961例)、孕期体重正常组(1 369例)和孕期体重过重组(1 670例),比较3组孕产妇在孕期体重增长情况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 4组孕妇中出现妊娠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产后贫血、剖宫产率、新生儿出生体重和巨大儿发生率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产后出血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期3组孕妇中出现妊娠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产后贫血、剖宫产率、新生儿的体重和巨大儿发生率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产后出血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体重指数过高和孕期体重增长过快不仅会增加孕产妇妊娠期并发症的发生率,还会增加产后贫血的发生几率,新生儿的出生体重和巨大儿的发生率也会有所增加。产科医护人员应加强对孕前体重指数过高的孕产妇护理,使孕产妇体重增长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以此保证孕产妇妊娠期的身体质量,减少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分析子痫前期的妊娠结局,了解孕妇孕前不同体重指数及孕期体重不同增加量与子痫前期的妊娠结局关系。方法将130例基层医院建档产检的子痫前期孕妇按孕前体重指数及孕期体重增加量分为:孕前体重指数(BMI)正常,孕期体重增加正常组29例;孕前BMI正常,孕期体重增加超重组30例;孕前BMI超重,孕期体重增加正常组22例;孕前BMI超重,孕期体重增加超重组49例。分析四组孕妇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结局。结果孕前BMI正常,孕期体重增加超重组较孕期体重增加正常组发生妊娠期糖尿病的风险增加。孕前BMI超重,孕期体重增加超重组较孕期体重增加正常组妊娠期糖尿病及重度子痫前期、剖宫产发生率均增加。无论孕前BMI是否正常,孕期体重增加超重组均较孕期体重增加正常组新生儿出生体重增加。结论在基层医院对于高危人群,孕前进行干预,重视合理控制体重,孕期规律产检,控制体重增加在合理范围内,可减少孕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分析浦口区产妇孕前体重指数、孕期体重增长与妊娠结局的关系,开展孕期保健指导。方法收集并回收浦口区《江苏省围产保健手册》,统计孕前体重、孕前体重指数等孕妇自身指标;统计出生体重、出生孕周等胎儿指标;记录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巨大儿产后出血、剖宫产发生率。分析孕妇消瘦组(BMI18.4 kg/m~2)、正常组(18.5kg/m~2≤BMI23.9 kg/m~2)、肥胖组(BMI≥24 kg/m~2)与妊娠期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产后出血、巨大儿发病关系。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统计产妇资料399份,消瘦组45例,正常组292例,肥胖组62例;孕妇肥胖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巨大儿发生率均高于消瘦组和正常组(均P0.05),低体重组的孕妇年龄低于肥胖组。结论做好孕期保健指导,控制孕前体重增长可有效降低妊高症、糖尿病和巨大儿的发生,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孕前体型孕期锻炼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以探讨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因素。方法通过队列研究方法和纳入排除标准,对525例孕妇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以获得孕妇、新生儿的相关指标。结果河北省孕妇孕前体重不足为16.76%,超重率为13.9%,肥胖率为7.63%;孕期体重增加不足和过度发生率分别是8.8%,45.7%;孕期坚持锻炼对新生儿出生体重有显著的影响(F=3.82,P=0.034),孕期锻炼新生儿出生体重为(3.33±0.42)kg,而孕期没有坚持锻炼的新生儿出生体重为(3.36±0.44)kg。孕前体型对新生儿体重无显著影响(F=1.853,P0.05)。结论河北省孕妇妊娠期体重增加过度现象较为严重;孕妇适当锻炼对新生儿成长有益,减少巨大儿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孕前不同体重指数(BMI)妇女孕期体重增加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12月在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建档、产前检查并分娩的单胎足月孕产妇资料,包括年龄、身高和孕前体重,分娩前体重,分娩孕周及新生儿出生体重等指标。结果4927例孕妇孕期平均体重增加(16.5±4.3)kg,胎儿出生体重平均为(3402.3±381.8)g,剖宫产率为34.7%。孕妇体重增加过多组、适中组和不足组的比例分别为32.9%、53.3%和13.8%,孕前不同 BMI 各组体重增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孕前 BMI 增加,孕期增重数值呈下降趋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孕期体重增加与胎儿出生体重呈正相关(r =0.26)。分娩适宜胎龄儿3933例,孕前低体重组、孕前正常体重组、孕前超重组和肥胖组孕期增重适宜范围分别为14.0~19.0 kg、14.0~19.0 kg、11.5~17.0 kg 和8.0~16.5 kg,超过美国 IOM推荐范围,孕期体重增加的中位数(P50)分别为17.0 kg、16.0 kg、14.0和12.0 kg,孕期体重平均增加15.0kg(P50)。结论孕前 BMI、孕期孕妇体重增加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相关,孕期体重增加超过 IOM推荐范围,做好孕期体重管理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8.
孕期体重指数与头位难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晓红  刘慧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1):1340-1341
目的: 探讨孕期体重指数(BMI) 与头位难产的关系。方法; 将267例单活胎、头先露、孕足月(37~42周)、母身高≥150cm之初产妇按BMI=0 .17~0 .24为正常组、BMI<0. 17为低重组、BMI>0. 24为超重组, 比较3组孕妇头位难产率、巨大儿发生率、剖宫产率、产时宫缩乏力发生率、新生儿体重增加的情况。结果: 超重组头位难产率、巨大儿发生率、剖宫产率、产时宫缩乏力发生率、新生儿体重增加显著高于低重组和正常组(P<0. 05, P<0 .01)。结论: BMI与头位难产呈正相关, 孕期控制体重及合理营养有助于减少头位难产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临床医学工程》2018,(3):383-384
目的探讨孕前和孕期体重与妊娠相关并发症及妊娠结局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住院分娩的200例孕妇,根据BMI分为偏瘦组(BMI<18.5 kg/m~2)、正常组(18.5 kg/m~2≤BMI<24 kg/m~2)、超重组(BMI≥24 kg/m~2),根据孕妇的孕期体重增长值分为A组(△W<15 kg)、B组(15 kg≤△W≤20 kg)、C组(△W>20 kg)。比较不同孕前体重组、不同孕期体重增长组孕妇的妊娠相关并发症及妊娠结局。结果不同孕前体重组的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巨大儿、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孕期体重增长组的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巨大儿、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孕妇孕前的最佳BMI应控制在18.5~24 kg/m~2,孕期体重增加应控制在7~15kg,建议孕妇合理膳食、适量运动,保持心态平衡,注意调整体重,从而有效降低妊娠相关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孕前体重指数(BMI)与妊娠期糖尿病发生风险及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方法择取围生期孕产妇420例,调查孕前BMI、妊娠期糖尿病及妊娠结局。结果超重和肥胖孕妇发生GDM的风险显著增高;超重、肥胖孕妇的剖宫产率、早产率、巨大儿发生率高于体重正常孕妇;肥胖孕妇孕期体重增加水平、孕期BMI指数增加水平较体重正常孕妇低;超重孕妇新生儿血糖水平均较体重正常孕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BMI与GDM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和胰岛素抵抗呈正相关,孕前高BMI是GDM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