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 对比分析不同复温方法在老年股骨粗隆骨折患者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2月-2016年1月收治的86例老年股骨粗隆骨折手术患者根据随机分配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实行常规复温方式,观察组采取综合性复温措施。对比两组复温速度、治疗效果、感染率、下地时间、完全负重时间、住院时间及应激程度。结果 观察组复温速度(0.53±0.19)℃/h,明显高于对照组(0.38±0.26)℃/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0544,P=0.016)。观察组感染率2.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96,P=0.029);观察组下地时间(4.21±1.45 )h,较对照组的(5.39±1.37)明显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8788,P=0.012);观察组完全负重时间(4.95±1.26)周,明显短于对照组的(5.97±1.34)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6363,P=0.015);观察组住院时间(23.85±6.82)明显少于(29.67±7.14)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8652,P=0.012);观察组术后应激因子E(105.39±38.14)ng/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6.71±40.25)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7038,P=0.013);观察组术后NE(126.89±26.2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7.35±35.46)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0422,P=0.017);观察组术后R(3.24±1.48)ng/ml,明显低于对照组(4.35±1.56)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3849,P=0.015)。结论 老年股骨粗隆骨折手术患者采用综合性复温措施不但复温速度更快,且能有效的降低感染发生率和减轻应激反应,并缩短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2.
吴德伟  唐列 《骨科》2017,8(3):212-217
目的 评价人工股骨头置换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于贵阳市第四人民医院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股骨头置换组,31例)或PFNA(PFNA组,34例)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病人的手术情况、住院期间疼痛情况、下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的髋关节Harris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病人在住院期间均未发生术区切口感染.股骨头置换组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2.60±10.12)min、(129.38±70.20)ml,PFNA组分别为(76.71±30.47)min、(301.43±168.44)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47.37,P<0.0001;t=-41.41,P<0.0001);股骨头置换组术后第3天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为(1.06±1.73)分,PFNA组为(0.94±1.6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股骨头置换组的下地活动时间为(1.94±1.44)d,明显低于PFNA组的(5.50±1.64)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291,P<0.0001);股骨头置换组的骨折愈合时间为6~11周,末次随访时的髋关节Harris评分优良率为87.1%,PFNA组的骨折愈合时间为6~12周,末次随访时的Harris评分优良率为8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1,P=0.610).股骨头置换组发生假体周围骨折1例,假体松动1例;PFNA组术后正常死亡3例,内植物感染2例,螺旋刀片松动3例,骨折不愈合1例.两组间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72,P=0.160).结论 PFNA及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均能有效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其中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病人能尽早下地,符合加速康复外科理念.  相似文献   

3.
吕鹏  何久盛 《骨科》2017,8(4):287-291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内固定器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252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病人均采取闭合复位内固定手术,根据内固定器不同分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Ⅱ组(154例)和InterTan组(98例).对比分析两组病人的骨折类型情况、术中情况、术后骨折愈合、患髋功能恢复情况和并发症等.结果 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及随访.PFNA-Ⅱ组病人手术时间为(44.17±6.75)min、术中出血量为(140.34±15.68)ml,均显著少于InterTan组的(60.32±7.39)min和(178.26±18.25)ml(均P=0.000).术后PFNA-Ⅱ组病人股骨干骨折率显著高于InterTan组(P=0.032),股骨颈缩短长度多于InterTan组(P=0.000),髋关节或大腿疼痛发生率(15.58%)显著高于InterTan组(5.10%)(P=0.011).两组病人骨折愈合时间、远端钉尖位置、Harris髋关节评分及其他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PFNA-Ⅱ操作相对简单,但InterTan钉疗效更好,对于简单的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可选择PFNA-Ⅱ或InterTan钉;对于Evans-JensenⅡB或Ⅲ型等稳定性较差的复杂骨折,选择InterTan钉更有优势;老年病人如果基础情况较差,且需尽快完成手术,选择PFNA-Ⅱ钉可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PFNA) 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及围手术期的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获得完整随访的采用 PFNA 固定的 50 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随访 11~22 个月,平均(16.3±4.2) 个月。分析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髋内翻畸形发生率和末次随访髋关节评分,探讨围手术期的处理。结果:手术时间平均 (80.6±13.7)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70.8±20.6) mL,骨折愈合时间平均4.5±0.7) 个月,术后髋内翻畸形发生率2%(1/50),末次随访髋关节评分平均 (91.8±3.6) 分。结论:PFNA 内固定术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术式,应加强围手术期的处理,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5.
舒科杰  尹良军  付廷  秦晋  付炯  张平  聂茂 《骨科》2017,8(3):207-211
目的 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联合大转子再结合装置(greater trochanter reattachment,GTR)治疗高龄重度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48例JensenⅢ、Ⅴ型股骨转子间骨折伴重度骨质疏松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联合GTR固定的21例病人纳入GTR组,采用股骨头置换联合普通钢丝捆扎固定的27例病人纳入钢丝捆扎组.收集并比较两组病人的手术时间、术后首次下床行走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患侧髋关节外展维持时间以及术后1、6、12个月的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结果 GTR组的手术时间和术后首次下床行走时间分别为(68.86±5.47)min、(2.76±0.70)d,较钢丝捆扎组的(72.07±4.47)min、(3.52±0.85)d显著缩短(P=0.030,P=0.002);GTR组病人术后髋关节外展维持时间为(10.81±1.78)s,较钢丝捆扎组的(9.33±1.24)s显著延长(P=0.001);术后1个月时GTR组髋关节Harris评分为(75.71±2.39)分,明显优于钢丝捆扎组的(73.56±2.24)分(P=0.002);但两组病人术后6、12个月的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和其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人工股骨头置换联合GTR治疗高龄重度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具有操作简便、固定牢固、可行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有利于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方法对36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中出血量(212.34±48.36)mL、手术时间(70.15±18.35)min、骨折愈合时间(114.32±29.62)d、优良率为94.44%。结论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良好的固定、及早进行功能锻炼、促进骨折愈合、避免并发症和畸形愈合,本手术方式非常适用于老年骨质疏松病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内固定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252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取闭合复位,根据术式分为PFNA-II组和InterTan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骨折类型情况、术中情况、术后骨折愈合及患髋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情况等。结果 纳入研究的252例老年骨质疏松性粗隆间骨折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及随访。PFNA-II组患者手术时间(44.17±6.75分)及术中出血量(140.34±15.68ml)均显著少于InterTan组(60.32±7.39分、178.26±18.25ml)(P=0.000)。术后PFNA-II组患者股骨干骨折率(4.55%)显著高于InterTan组(0%)(P=0.032),股骨颈缩短幅度(7.5±2.01mm)显著多于InterTan组(4.4±1.52mm)(P=0.000),髋部或大腿疼痛发生率(15.58%)显著高于InterTan组(5.10%)(P=0.011)。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16.24±2.01周、15.88±2.17周,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远端钉尖位置、Harris髋关节评分及其他的术中术后并发症两组间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FNA-II操作简单,但InterTan钉疗效更好,对于简单的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可选择PFNA-II或InterTan钉;对于Evans-JensenIIB或III型等稳定性较差的复杂骨折,选择InterTan钉更有优势;老年患者如基础情况较差需尽快完成手术,选择PFNA-II钉可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8.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3种内固定治疗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比较动力髋钢板(DHS)、PFNA、InterTan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2月至2012年5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136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71例,女65例;年龄60~88岁,平均69岁。分别采用DHS(A组,80例)、PFNA(B组,36例)、InterTan(C组,20例)治疗,比较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骨折愈合时间、髋内翻及股骨颈短缩畸形愈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随访,时间2.5~14个月,平均4.1个月。B、C组与A组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髋内翻及股骨颈短缩畸形愈合发生、骨折固定失败例数、Harris总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B组的髋内翻及骨折畸形愈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和InterTan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均优于DHS,而InterTan在粉碎、复杂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更优于PFNA。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股骨近端锁定板(PFLAP)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将73例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8例),分别采用PFLAP和PFNA内固定治疗。观察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首次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等指标,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功能。结果患者均获得12个月随访。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首次负重时间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 0.05)。术后12个月,活动范围、关节功能、畸形方面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关节疼痛评分、Harris总分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PFLAP与PFNA内固定均是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有效的治疗方式,患者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首次负重时间及关节疼痛评分、Harris总分PFNA优于PFLAP。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方法随机将74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分为2组,各37例。对照组采用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术,观察组采用PFNA内固定术。比较2组的手术效果。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及术后下床负重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3个月、6个月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8.11%(3/37),低于对照组的27.03%(1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DHS比较,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创伤小、并发症风险低,有利于髋关节功能的良好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前瞻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重庆涪陵李志沧中医骨伤医院收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观察组患者采取PFNA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股骨近端髓内钉(PFN)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的各项临床指标、髋关节Harris评分优良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满意随访,随访时间为3~6个月,平均(4.3±0.8)个月。观察组患者的切口长度为(6.4±2.5)cm、手术时间为(69±10)min、术中出血量为(162±46)ml、住院时间为(18±3)d、术后负重时间为(14±4)d,均优于对照组的(11.2±2.3)cm、(77±11)min、(210±80)ml、(21±5)d、(17±4)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86.0%(43/50)]高于对照组[68.0%(3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654,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0%(3/50)]低于对照组[18.0%(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57,P<0.05)。 结论采取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不仅具有创伤小、手术操作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临床特征,且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和较高的临床治疗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微创与传统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的差异.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1966年至2011年5月),EMBASE(1980年至2011年5月),Cochrane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年至2011年5月)以及万方数据库(1993年至2011年5月),收集微创与传统DHS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比较的文献资料,比较两种方法的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手术时间、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利用RevMan5.0统计学软件进行异质性分析及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0篇微创与传统DHS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比较的文献,共769例患者.研究结果提示微创DHS组患者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较传统DHS组低(RR=0.30,95% CI 0.18 ~0.49,P<0.001),手术时间较传统DHS组短(WMD=-21.47,95% CI-31.95 ~-10.99,P<0.001),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较传统DHS组小(WMD=-1.44,95% CI-1.98 ~-0.89,P<0.001),骨折愈合时间较传统DHS组短(WMD=-0.74,95% CI-1.16~-0.33,P<0.00l),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较传统DHS组高(WMD=1.60,95% CI0.68~2.53,P<0.001).结论 与传统DHS比较,微创DHS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严重并发症少、骨折愈合快及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分析比较短髓内钉与长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反转子间骨折的效果,为反转子间骨折内植物的选择提供临床参考。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6年11月在枣庄市山亭诚德骨科医院治疗的47例老年股骨反转子间骨折的患者,根据内固定物的绝对长度与相对比例以及远端锁定器械不同分为短髓内钉(240 mm)与长髓内钉(300 mm以上)两组,其中短髓内钉组26例(55.3%),长髓内钉组21例(44.7%),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按照Harris标准对患者功能进行评分。 结果术后1年内有5例患者因意外及心血管疾病等其它的原因死亡,其中短髓内钉组3例,长髓内钉组2例,均与骨折无关,40例纳入研究的患者均完成了1年的随访,随访率(85.1%)。在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方面,短髓内钉组患者手术时间为(33.5±1.0)min、出血量为(192±5)ml、输血量为(192±116)ml,明显少于长髓内钉组[(68.7±12.3)min、(313±37)ml、(370±122)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0.018,t=0.004,t=0.001,P<0.05)。短髓内钉组患者的术后负重时间[(8.3±2.8)d]、术后1年Harris评分[(81±3)分]、骨折愈合时间[(14.5±2.1)w]方面与长髓内钉组[(8.4±2.2)d、(80±4)分、(14.8±2.7)w)]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均未发生切口不愈合或者感染、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髋内翻、内固定松动及内固定周围骨折等情况。 结论短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反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要优于长髓内钉,并不存在"中裤效应",建议使用短髓内钉进行固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3年9月沈阳医学院中心医院收治的56例老年不稳定型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2例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置换组),34例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针(PFNA)内固定(对照组)。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负重行走时间和切口愈合时间,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按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评估两组术前和术后14 d、3个月患髋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术后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2.5个月)。置换组在术后负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和切口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术后14 d、3个月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不同时相点Harris评分及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组患者无假体脱位、松动及关节感染,对照组2例因螺旋刀片选择过长而出现活动性髋外侧疼痛。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可获得与PFNA内固定相似的临床疗效,同时具有术后负重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比较分析自2013-06—2014-09诊治的65例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20例(PFNA组),采用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45例(其中骨水泥组22例,生物型组23例)。比较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1、3、6、12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 65例均获得随访9~18个月,平均12个月。3组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少于生物型组和骨水泥组,而生物型组少于骨水泥组。3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少于生物型组和骨水泥组,而骨水泥组少于生物型组。3组术后下地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型组和骨水泥组明显早于PFNA组,而骨水泥组早于生物型组。生物型组和骨水泥组术后1、3、6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均优于PFNA组,但生物型组与骨水泥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时3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身体状况较好、骨质稳定的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可首选PFNA髓内固定;对于伴有严重骨质疏松,不适合内固定治疗以及内固定失败,或预期置换后关节使用年限不长患者,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采用动力髋螺钉(DHS)、InterTan系统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01—2010-02采用DHS内固定治疗的47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与自2010-03—2013-05采用InterTan内固定治疗的39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比较2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X线透视次数、住院时间、开始下地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术后6、12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 86例均获得6~24(16.35±3.15)个月随访。与DHS组相比,InterTan组切口长度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开始下地负重时间更早,但手术时间更长、X线透视次数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nterTan组与DHS组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nterTan组术后6、12个月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良率均明显高于D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nterTan系统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固定稳定、并发症少、术后功能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苑博  李凯华  张绍龙 《骨科》2017,8(5):374-378
目的 探讨术后不同时间应用双膦酸盐对骨质疏松性转子间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346例骨质疏松性转子间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应用双膦酸盐类药物的时间不同分为1周组(术后1周内开始用药,158例)、1月组(术后1周至1个月内开始用药,86例)和3月组(术后1~3个月内开始用药,102例).对比分析三组病人的骨折愈合情况、平均愈合时间、Harris髋关节评分、手术前后腰椎(L1~4)骨密度值变化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等.结果 1周组、1月组和3月组的骨折正常愈合的比例(91.77%、91.86%和95.10%)、平均骨折愈合时间[(14.68±3.04)周、(15.22±2.46)周、(14.54±2.88)周]、髋关节Harris评分[(88.27±12.94)分、(86.36±13.16)分、(87.69±11.98)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3、6个月时,3月组的腰椎骨密度值[(0.7187±0.1084)g/cm2、(0.7604±0.1225)g/cm2]均低于1周组[(0.7606±0.0855)g/cm2、(0.8027±0.1090)g/cm2]和1月组[(0.7533±0.1103)g/cm2、(0.7961±0.0881)g/c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1周组腰椎骨密度值在术后3个月时即显著高于术前,而1月组、3月组则在术后6个月时才较前一次有明显升高.三组病人胃肠道反应、发热、肌肉或关节疼痛、再发骨折、内固定松动或移位、内固定感染、断钉等术后并发症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骨质疏松性转子间骨折术后不同时间应用双膦酸盐类药物不影响骨折的愈合,而术后早期应用双膦酸盐类药物可以更快地提升病人的骨密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07年10月~2012年10月我院收治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老年患者53例,分为人工股骨头置换组23例、动力髋部螺钉方法(DHS对照组)30例,比较两组手术及随访情况。结果人工股骨头置换组老年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减少,Harris评分优良率显著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能够使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住院时间短、出血量少,功能恢复快,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