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SmartClip自锁矫治器对牙列拥挤拔牙矫治病例在排齐整平阶段牙弓宽度及长度的影响。方法:选择使用SmartClip自锁矫治器和传统结扎式矫治器的中重度牙列拥挤患者各24例,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取拔除上下颌4颗第一前磨牙的矫治方法。对两组样本治疗前及上颌牙列排齐整平后取记存模型进行测量,测量结果使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排齐整平前后自锁组和传统结扎组上颌尖牙间宽度、上颌第二前磨牙间宽度、磨牙间宽度及全段牙弓长度均无显著变化;前段牙弓长度明显增加(P〈0.05),但两组间变化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中重度拥挤拔牙病例,SmartClip自锁矫治器与传统结扎式矫治器相比,无明显扩大牙弓宽度和长度的效果,牙列排齐的机制是尖牙的远中移动提供排齐间隙。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分析采用Damon矫治技术对牙列拥挤病例进行拔牙与非拔牙矫治的牙弓形态变化。方法:15例中度牙列拥挤病例,使用Damon3矫治器进行非拔牙矫治;15例重度牙列拥挤病例,使用Damon3矫治器进行拔牙矫治。对治疗前后的记存模型进行测量分析,讨论牙弓宽度改变特点。结果:采用Damon矫治技术矫治牙列拥挤的拔牙与非拔牙病例均可取得较好的效果,拔牙组上、下颌尖牙间宽度增大,有统计学意义;非拔牙组上、下颌前磨牙宽度以及上颌第一磨牙间宽度增大,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拔牙组牙弓宽度改变主要与牙齿移动方向有关,非拔牙组牙弓宽度改变与拥挤存在部位以及拥挤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3.
张良 《口腔医学》2012,32(8):479-481
目的 分析牙列拥挤患者不拔牙与拔牙的MBT矫治对牙弓宽度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正畸科2008—2011年MBT矫治器治疗的牙列拥挤患者40例。其中轻中度牙列拥挤患者20例,使用MBT矫治器进行不拔牙正畸;中重度牙列拥挤患者20例,使用MBT矫治器进行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的拔牙正畸。测量术前术后石膏模型的牙弓宽度,对矫治前后不拔牙组和拔牙组的测量数据分别进行组内、组间统计学分析。结果 矫治前后不拔牙组:上颌尖牙间宽度增大,上下颌第一前磨牙、第一磨牙间宽度增大,有统计学意义;拔牙组:上颌尖牙间宽度增大,上下颌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间宽度变小,有统计学意义。矫治前2组上下颌尖牙、第一磨牙间牙弓宽度相近,无统计学差异;矫治后不拔牙组上下颌第一磨牙间牙弓宽度大于拔牙组,有统计学意义,2组上下颌尖牙间牙弓宽度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拔牙矫治牙弓宽度变化与拥挤部位、拥挤程度有关,拔牙矫治牙弓宽度变化主要与牙齿移动方向有关。拔牙矫治后尖牙间宽度不会减小。  相似文献   

4.
应用Quick自锁托槽系统矫治上颌牙列拥挤的牙弓测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琥  李强  李媛  陈文静 《口腔医学》2010,30(10):609-611,630
目的 探讨Quick自锁托槽系统非拔牙矫治上颌牙列拥挤病例的牙弓变化特征。方法 选取37例上颌牙列轻到中度拥挤的正畸患者,使用Quick自锁托槽系统进行非拔牙矫治。对治疗前和上颌牙列排齐整平时的研究模型进行多项指标测量。应用SPSS 12.0统计软件分析治疗前后上颌牙弓宽度、牙弓长度及周长的变化。结果 上颌牙列排齐后与治疗前阶段相比,牙弓长度、周长、前磨牙间宽度和第一磨牙间宽度均显著增加,尖牙间宽度和第二磨牙间宽度无显著变化。结论 对于上颌牙列轻到中度拥挤的患者,在应用Quick自锁托槽系统排齐和整平牙列的初期,就可使上颌牙弓宽度、牙弓长度及周长均显著增大,扩大临床不拔牙矫治的范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采用Damon技术对牙列拥挤患者进行非拔牙矫治的牙弓形态变化。方法 15例中度牙列拥挤患者,使用DamonⅢ矫治器进行非拔牙矫治。对治疗前后的记存模型进行测量分析,探讨牙弓形态的变化特点。结果矫治后的牙弓长度和宽度均有显著增加,具体的变化特点与牙列拥挤的程度和部位有关。牙弓宽度增加主要发生在上颌第一前磨牙和下颌第二前磨牙区。结论采用Damon技术非拔牙矫治牙列拥挤患者,牙弓形态改变主要是前磨牙区宽度及牙弓长度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非拔牙矫治患者矫治前后牙弓宽度的改变.方法 选取牙弓轻度拥挤、采用非拔牙简单排齐的安氏I类错(牙合)患者77例,在模型上测量矫治前后尖牙间及磨牙间的牙弓宽度,并将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矫治后上颌尖牙间宽度增加(1.00 1.79)mm,下颌尖牙间宽度增加(0.51±1.66)mm,矫治前后上、下颌尖牙间宽度的改变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上颌磨牙间宽度增加(0.23±1.36)mm,下颌磨牙间宽度增加(0.14±1.53)mm,矫治前后上、下颌磨牙间宽度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安氏I类非拔牙矫治患者矫治后上、下颌尖牙间宽度均有增加,而上、下颌磨牙间宽度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7.
自锁托槽非拔牙矫治下牙列拥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比较自锁托槽和传统结扎式托槽非拔牙矫治牙列拥挤患者的下牙列变化,探讨自锁托槽解除牙列拥挤的机制.方法 选择26例下牙列拥挤患者,分为自锁组和传统组,每组13例,分别使用自锁托槽(Damon3)和传统托槽(传统结扎式托槽)进行非拔牙矫治.对矫治前后变化进行配对t检验,逐步回归分析拥挤解除机制以及影响下切牙唇倾度改变量的相关因素.结果 矫治前后两组患者下颌尖牙间、前磨牙间牙弓宽度改变量及下切牙唇倾度改变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矫治后自锁组下颌第一磨牙间牙弓宽度增加1.42 mm、下切牙凸距增加2.66 mm,传统组下颌第一磨牙间牙弓宽度增加0.65 mm、下切牙凸距增加1.57 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1).回归分析显示,自锁组对下切牙唇倾度变化量解释的总测定系数高达96.6%,被选入模型的变量为矫治前下颌拥挤度、下颌平面角、第一磨牙间牙弓宽度,以及矫治前后尖牙及第一前磨牙间牙弓宽度改变量.结论 非拔牙矫治下牙列拥挤时,自锁组和传统组患者均出现下切牙唇倾及下牙弓宽度增加,自锁组第一磨牙间牙弓宽度增加量及下切牙前移量较传统组多;自锁组下切牙唇倾度的改变不仅受拥挤度和矫治前牙弓宽度影响,而且受患者自身骨面型及牙弓宽度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摆式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错(牙合)的牙弓形态变化.方法 应用摆式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32例,定量测量矫治前后上下颌石膏模型的尖牙间宽度、第一磨牙间宽度,测量结果行t检验.结果 上颌尖牙间宽度、上颌第一磨牙间宽度分别增加3.49 mm和3.04 mm.上颌第一磨牙的轴倾度减少3.77°.下牙弓的拥挤改善,前牙覆(牙合)减少3.37 mm、覆盖减少4.42 mm.磨牙关系由安氏Ⅱ类转为安氏Ⅰ类.结论 摆式矫治器可用于治疗轻、中度安氏Ⅱ类错(牙合),且避免拔牙.  相似文献   

9.
钟惠 《广东牙病防治》2007,15(6):243-245
目的 探讨替牙(牙合)早期采用固定支架式扩弓器扩大上下颌牙弓矫治牙列拥挤的方法.方法 在1例9岁男童的上下颌同时黏结固定支架式螺旋扩弓器,上颌扩弓1个月,下颌扩弓2.5个月后,用"2×4"技术排齐拥挤的上下颌前牙,并用Hawley保持器保持.结果 上颌尖牙间宽度扩大5.4 mm,磨牙间宽度扩大9.0 mm;下颌尖牙间宽度扩大3.4 mm,磨牙间宽度扩大6.6 mm;上下牙列排列整齐,咬合关系良好.结论 对于基骨丰满、牙弓狭窄的轻度或边缘性中度牙列拥挤拟不拔牙患者,可在替牙(牙合)早期或中期试行上下颌同时扩弓治疗.  相似文献   

10.
摆式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错(牙合)的牙弓形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摆式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错猞的牙弓形态变化。方法应用摆式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错验患者32例,定量测量矫治前后上下颌石膏模型的尖牙间宽度、第一磨牙间宽度,测量结果行t检验。结果上颌尖牙间宽度、上颌第一磨牙间宽度分别增加3.49mm和3.04mm。上颌第一磨牙的轴倾度减少3.77°。下牙弓的拥挤改善,前牙覆猞减少3.37mm、覆盖减少4.42mm。磨牙关系由安氏Ⅱ类转为安氏Ⅰ类。结论摆式矫治器可用于治疗轻、中度安氏Ⅱ类错验,且避免拔牙。  相似文献   

11.
魏松 《口腔正畸学》2010,17(1):6-12
目的 评估安氏Ⅱ类1分类非拔牙矫治中口外弓的作用.方法 选择7例恒牙(牙合)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病例,非拔牙矫治.采用亚历山大矫治技术和口外弓颈牵引,在排齐上牙后戴口外弓平均3.54个月,此阶段下颌无任何治疗.对矫治前(T1)和戴口外弓平均3.54个月后(T2)的模型及头颅侧位X线片进行测量,数据做配对t检验分析.结果 上牙弓宽度呈现明显增加,ANB角平均减小1.14°,UI/SN和UI/NA分别减小11.44°和9.08°,前牙覆盖平均减小3.46 mm,以上结果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研究表明,上颌固定矫治器与口外弓颈牵引联合使用,可以在矫治初期排齐牙齿、扩大上牙弓宽度的基础上,减小上前牙唇倾度和前牙覆盖;矫治初期上牙弓的排齐、整平及上牙弓宽度的变化,解除了原有的后牙尖窝锁结关系,下颌生长能力可以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摆式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错的牙弓形态变化。方法应用摆式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错患者32例,定量测量矫治前后上下颌石膏模型的尖牙间宽度、第一磨牙间宽度,测量结果行t检验。结果上颌尖牙间宽度、上颌第一磨牙间宽度分别增加3.49 mm和3.04 mm。上颌第一磨牙的轴倾度减少3.77°。下牙弓的拥挤改善,前牙覆减少3.37 mm、覆盖减少4.42 mm。磨牙关系由安氏Ⅱ类转为安氏Ⅰ类。结论摆式矫治器可用于治疗轻、中度安氏Ⅱ类错,且避免拔牙。  相似文献   

13.
对于牙列拥挤的病例 ,无论采用何种矫治器 ,都要经过排齐和整平阶段 ,在固定矫治器中目前采用橡皮圈、螺旋弹簧或推簧 ,这些方法的作用力将使尖牙的牙冠移动大于牙根的移动 ,引起冠根倾斜 ,尤其在方丝弓矫治器中使用弹力牵引将严重影响牙弓的排齐和整平 ,将Bennett和Mclaughlin在其滑动机制直丝弓矫治技术使用的尖牙向后结扎法(CanineLaceback) ,应用在方丝弓矫治器中 ,对其疗效、机制、使用方法进行初步探讨。一、临床资料因牙列拥挤而进行拔牙矫治的病例 6 0例 ,年龄 11岁~19岁 ,平均年龄 13.5岁 ,所有病…  相似文献   

14.
蔡颖  陈辉  王翔 《口腔医学》2014,34(8):618-620
目的 分析比较采用Quick主动和Damon被动自锁托槽系统非拔牙矫治牙列拥挤病例后牙弓宽度的变化情况。 方法 选取19例骨性Ⅰ类轻中度牙列拥挤的青少年病例,进行非拔牙矫治。随机分为2组:10例采用Quick自锁托槽矫治系统,9例采用Damon自锁托槽矫治系统。对治疗前和牙列排齐整平后的研究模型进行测量。应用SPSS 15.0统计软件分析矫治前后牙弓宽度的变化。结果 牙列排齐后,Quick组上、下颌前磨牙的宽度以及上颌第一磨牙间宽度的增加有显著性差异,Damon组上颌前磨牙宽度的增加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前后牙弓宽度的变化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 自锁托槽矫治系统能有效的通过增加牙弓宽度,成功达到非拔牙矫治的目的。牙弓宽度增加的效率在主动、被动自锁矫治系统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和分析采用自锁矫治技术进行不拔牙矫治,治疗前后牙弓形态的变化。方法选择40例牙列拥挤的患者,使用自锁托槽进行不拔牙矫治,对治疗前后的记存模型进行测量,分析矫治前后牙弓形态发生的变化。结果矫治后牙弓长度和宽度均有明显的增加,牙弓宽度增加主要发生在前磨牙区。上颌中切牙唇向前移和第一磨牙发生远中向后移量无显著性差异。牙弓变化与牙列拥挤度显著相关。结论采用自锁矫治技术对拥挤病例进行不拔牙矫治,治疗后牙弓宽度和长度增大,上颌牙弓长度增加由上颌切牙唇向移动和磨牙远中移动共同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16.
唇挡对儿童牙弓及下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寅  徐蕾 《口腔正畸学》2005,12(2):57-59
目的研究下颌唇挡对替牙期及恒牙初期儿童下颌牙弓及下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探索用下颌唇挡早期矫治下颌牙列拥挤的作用机理.方法选择替牙及恒牙初期下牙列拥挤患者30名(男14例、女16例),戴用下颌唇挡治疗6-10个月,进行治疗前后模型测量及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治疗后牙弓周长平均增加3.22mm,牙弓长度增加1.37mm,尖牙间宽度、第二双尖牙间宽度与第一磨牙间宽度分别增加1.63mm,2.35mm和1.83mm,切牙不齐指数减小1.66mm.表明切牙的唇移,牙弓宽度增大及第一磨牙远中直立对牙弓周长的影响较大.唇挡治疗后下颌平面角有所增加,但下颌骨位置与突度无明显改变.结论在儿童颌面部生长发育期间,下颌唇挡有助于增加下颌牙弓的长度与宽度,对治疗替牙期及恒牙初期下颌牙弓轻度或中度拥挤产生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下颌改良扩弓器,结合MBT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或末期中重度牙列拥挤伴牙弓狭窄的青少年患者,探讨矫治前后下颌牙弓和WALA嵴宽度的变化.方法 对29例10~15岁中重度牙列拥挤伴牙弓狭窄的青少年进行下颌扩弓,下颌为改良式网状支架扩弓器,运用直丝弓矫治技术完成矫治.矫治前后制取模型,采用Andrews关于牙弓,WALA嵴的定点方法测量下颌牙弓及WALA嵴宽度,并对治疗前后的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矫治完成后,下颌牙弓和WALA嵴宽度均不同程度增加(P<0.05).均以第二前磨牙区扩大最多,其次是第一前磨牙区、磨牙区,而尖牙区最小,矫治效果良好.结论 下颌改良扩弓器结合固定矫治对下颌中重度拥挤伴牙弓狭窄青少年患者的矫治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安氏Ⅰ类边缘型牙列拥挤病例非拔牙快速扩弓矫治的牙弓参数变化,探讨其临床疗效.方法对9例安氏Ⅰ类边缘型牙列拥挤病例采用上颌快速扩弓配合上下固定矫治技术进行非拔牙正畸治疗,分别在T1(正畸治疗前)、T2(快速扩弓三个月后)和T3(正畸治疗结束进入固定保持期)三个时间点结合模型分析对牙弓参数进行分析.结果上颌第一磨牙、第一双尖牙和尖牙间宽度在T1、T2和T3相互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下颌第一磨牙间宽度(T1-T2,T1-T3)和下颌尖牙间宽度(T1-T2)有显著性增加.上颌牙弓周径、上颌第一磨牙及第一双尖牙颊倾度有显著性增加(T1-T2),但有少量复发(T2-T3).下颌牙弓周径、下颌第一磨牙和第一双尖牙颊倾度随治疗均有显著性增加.结论快速扩弓能够通过改变上颌牙弓宽度增加其牙弓周径,下颌舌弓配合固定矫治也能显著增加下颌牙弓周径.因此可以较好地解决边缘型牙列拥挤中牙量/骨量不调问题,并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咬合关系和疗效的稳定.  相似文献   

19.
应用Damon技术矫治上颌牙列拥挤的牙弓测量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分析和探讨不同牙龄阶段使用Damon矫治技术非拔牙治疗上颌牙列拥挤的机制.方法:选取24例骨性Ⅰ类上颌拥挤大于5mm的病例,采用Damon矫治技术进行非拔牙正畸治疗,按照治疗前第二磨牙萌出情况分为未萌出组(G1)9例和已萌出组(G2)15例.对2组患者治疗前和上颌牙列排齐后作模型和X线头影测量,使用SPSS15.0软件包作t检验,比较2组间差异,逐步回归分析牙弓周长变化与牙弓长度及牙弓宽度各指标变化间的关系.结果:上颌牙列排齐后,牙弓长度、前磨牙间宽度和磨牙间宽度均显著增加,但增加量2组间无显著差异.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牙弓周长的增加(Y)与牙弓长度的变化(X1)和前磨牙区牙弓宽度的变化(X2)高度相关,回归方程为Y=1.35X1 0.63X2 1.77.切牙唇向移动和第一磨牙远中移动量G1组分别为1.2mm和2.4mm,G2组分别为2.5mm和0.9mm,2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Damon技术主要通过增加牙弓长度和前磨牙间牙弓宽度来增加牙弓周长,从而达到非拔牙治疗牙列拥挤的目的.除前牙唇向移动外,在第二磨牙萌出前,可由第一磨牙远中移动获得间隙.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自锁托槽解除牙列拥挤后牙弓与牙齿的三维变化.方法 通过DamonQ自锁托槽系统对16例安氏Ⅰ类中度拥挤患者行不拔牙矫治,在上颌牙列排齐前后分别拍摄CBCT,运用Amira ResolveRT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并测量牙弓和牙齿的三维变化.结果 运用自锁托槽系统排齐后,上颌的基骨弓宽度、牙槽嵴宽度和牙尖宽度有不同程度的增宽,牙弓前段的增宽量大于牙弓后段;牙槽部的宽度与基骨弓的宽度相关性较高;除第一磨牙外,上颌牙齿均发生不同程度颊倾.结论 在牙弓前段,自锁托槽可能体现出少量基骨弓扩大的效果,越靠近牙弓后段,基骨弓的宽度基本维持;牙槽部宽度的变化以基骨弓的宽度为基础,对于牙槽部较窄的个体,自锁托槽系统可能将通过牙齿的倾斜代偿使牙弓宽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