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出血手术患者自体血回收时应用白细胞滤器联合乌司他丁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大出血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白细胞滤器组(LDF组)、乌司他丁组(UTI组)、白细胞滤器+乌司他丁组(LDF+UTI组),每组15例。术中均使用自体血回输机,回输时LDF组、LDF+UTI组均使用白细胞滤器,UTI组、LDF+UTI组术中静脉滴注乌司他丁20万U,其他组给予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4组患者术中和术后连续监测血压和心率的变化。分别于术前(T1)、手术结束时(T2)、术后6 h(T3)、12 h(T4)、24 h(T5)、72 h(T6),抽取动脉血5 ml,检测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炎症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浓度水平。并进行血气分析,计算呼吸指数(RI)和肺顺应性(CL)。结果与对照组比较,LDF组、UTI组、LDF+UTI组各时间点自体血回输后,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降低,血浆MDA浓度和RI降低,血浆SOD活性升高,NE、血浆TNF-α、IL-6浓度降低(P<0.05),CL增高。LDF+UTI组与其他3组比较各时间段自体血回输后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降低,血浆MDA浓度和RI降低,血浆SOD活性升高,NE、血浆TNF-α、IL-6浓度降低(P均<0.01),CL高于其他3组。结论白细胞滤器及乌司他丁都具有减轻大出血患者自体血回输后的肺损伤的影响,两者合用效果更显著,能有效地减轻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阻断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能够有效地保护患者的心肺功能,有助于患者平稳地度过围术期。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相关血管开通前后致炎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抗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30例健康人(健康对照组)和3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急诊介入治疗术前即刻、术后12、24h,血浆TNF-α、IL-6;IL-10的变化,比较致炎细胞因子TNF-α、IL-6和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动态变化。结果再灌注前急诊介入组患者TNF-0L、IL-6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血浆IL-10略高于健康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后12、24h急诊介入组患者血浆TNF--α、IL-6、IL-10均较术前显著增高(P〈0.01,P〈0.05)。急诊介入组患者再灌注治疗后12h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升高幅度显著低于致炎细胞因子TNF-α、IL-6的升幅(P〈0.01)。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再灌注后致炎细胞因子较抗炎细胞因子增高更显著。  相似文献   

3.
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全身炎性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患者全身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ASAⅡ~Ⅲ级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乌司他丁组(U组),每组各15例,U组术中给予乌司他丁1.2万UI/kg加入预充液中随机转入体内,C组用等量生理盐水代替.分别于麻醉后切皮前(T1)、体外循环30 min(T2)、体外循环结束后30 min(T3)、术后4 h(T4)和12 h(T5)抽桡动脉血测定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含量.结果 U组血浆IL-6、IL-8的水平在T2、T3、T4、T5时点较C组明显下降(P<0.01),IL-10的含量在T3、T4时点较C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 乌司他丁可抑制IL-6、IL-8的产生和释放,增加IL-10的产生和释放,能有效减轻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全身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4.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脑损伤与炎症反应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脑损伤的可能机制及其与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24例在体外循环下(CPB)下行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的患儿,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UTI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手术前(T1)、复温至36℃(他)、CPB后30min(T3)、CPB后4h(T4)抽取颈静脉血,用ELISA法测定S100β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自细胞介素10(IL-10)浓度,用放免法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自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浓度。结果CPB前两组患儿血浆Sl0013蛋白和NSE浓度以及血浆细胞因子TNF-α、IL-6、IL-8及IL—10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PB后各时点,UTI组患儿血浆S100β蛋白,NSE,TNF-α、IL-6及IL-8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而UTI组患儿血浆IL-10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PB下心内直视术对脑有一定的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是与CPB期促炎细胞因子的释放、上调抗炎细胞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胸外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炎症介质的影响.方法 40例胸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用药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术前、术后1、4、24、72 h的动态变化.结果 IL-6、IL-8术后1 h均显著升高,4、24、72h逐渐降低,乌司他丁用药组升高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乌司他丁可降低术后IL-6、IL-8、TNF-α的水平,对减轻术后炎症反应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急性创伤性凝血障碍(acute traumatic coagulopathy,ATC)患者血浆中的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ICU收治的急性创伤性凝血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ATC组30例,乌司他丁干预组30例,两组除乌司他丁治疗外无其他差异,分别检测第1、3、7天血浆中的TNF-α、IL-6水平,选择同期在院体检中心20名健康体检者设之为对照组,检测血浆中的TNF-α、IL-6水平,三组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结果 (1)第1天血浆中TNF-α、IL-6水平比较:ATC组TNF-α、IL-6水平及干预组TNF-α、IL-6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ATC组与干预组IL-6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8),TNF-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9);(2)第3天血浆中TNF-α、IL-6水平比较:干预组TNF-α、IL-6水平均低于ATC组,有统计学差异(P=0.003、P=0.001);(3)第7天血浆中TNF-α、IL-6水平比较:干预组TNF-α、IL-6水平均低于AT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34)。结论 (1)血浆中TNF-α、IL-6的水平影响了ATC的发生发展过程。(2)应用乌司他丁可抑制ATC患者血浆中TNF-α、IL-6水平,并可以降低其峰值水平,实验证明应用乌司他丁可显著改善ATC患者炎症状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对下肢缺血-再灌注期间氧自由基(OFR)代谢物丙二醛(MDA)、TNF-α、IL-6、IL-8以及一氧化氮(NO)的影喻。方法将60例单侧下肢手术伴有缺血-再灌注的患者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U组,n=30)和对照组(C组,n=30)。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U组于上止血带前15min静脉滴注乌司他丁按6000u/kg,松止血带前5min再次静滴6000u/kg;C组以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于相同时间静脉注射。于上止血带前(TI)、松止血带后5min(T2)、15min(T3)和30min(T4)抽取术侧股静脉血,测定TNF—α、IL-6、IL-8、MDA、NO浓度。结果C组在T2、T3、T4时点TNF—α、IL-6、IL-8、MDA含量较T1时显著增加(P〈0.01),U组仅L时较T。时增加(P〈0.05),U组T2、T3、L时TNF—α、IL-6、IL-8、MDA含量较C组低(P〈0.05),血浆NO浓度,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对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中OFR代谢物MDA以及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IL-8的产生有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UTI)对高龄骨科手术患者术后细胞因子的影响和对肾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将46例高龄骨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3例。治疗组在术前1h给予UTI 10万u静脉滴注,术后3天内每天给予UTI 10万u静脉滴注,每天两次;对照组则给予等量、等次数的生理盐水静脉滴注。观察两组术后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血肌酐(Scr)、尿素氮(BUN)的变化。结果术前两组IL-6、IL-8、TNF-α、Scr、BUN基本一致(P〉0.05)。术后治疗组IL-6、IL-8和TNF-α含量较对照组明显低(均P〈0.05).恢复明显较对照组快(均P〈0.05)。术后两组Scr、BUN含量较术前有所升高(P〈0.05或P〈0.01),但治疗组升高程度较对照组少(均P〈0.05).恢复明显较对照组快(均P〈0.05)。结论UTI对高龄骨科手术患者术后IL-6、IL-8和TNF-α的释放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患者的肾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乌司他丁应用于中暑患者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中暑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48例中暑并伴有多脏器功能衰竭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接受常规治疗,乌司他丁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静脉滴注治疗.以入院时和入院第7天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为观察指标,评价乌司他丁临床疗效. 结果 治疗后乌司他丁组血浆TNF-α和IL-6浓度均较观察组显著降低,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用于中暑患者的治疗具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胸科手术单肺通气血浆炎性递质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限期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乌司他丁组(U组)。乌司他丁组按3 000 U/kg给予乌司他丁,对照组以等量生理盐水代替。于麻醉前(T1)、单肺通气前(T2)、单肺通气后30 min(T3)、单肺通气60 min(T4)、双肺通气60 min(T5)、术后8 h(T6)各监测时点抽取静脉血5 mL,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白介素(IL)-6,IL-8,IL-10的浓度。结果:两组患者T2T6时点的血浆中IL-6,IL-8,IL-10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浓度均升高,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组中IL-6,IL-8及TNF-α增高幅度较C组小,而IL-10增高幅度较C组大,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手术存在炎性反应,乌司他丁可下调血浆中IL-6,IL-8及TNF-α浓度,而上调IL-10浓度,对炎症有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对照组为综合治疗,治疗前后观察血清细胞因子(IL-8、TNF-α、IL-6)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均能降低血清TNF-α、IL-8、IL-6的表达,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乌司他丁能降低AECOPD患者血清中IL-8、TNF-α、IL-6的表达。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对多发伤并发肺挫伤患者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8的影响. 方法 选择多发伤并发肺挫伤患者4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4例,并选取20例正常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 治疗组和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用药基础上加静脉注射乌司他丁100 kU,q8 h,连用7 d. 采用ELISA法测定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3,5,7天的血清TNF-α、IL-8含量. 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血清TNF-α、IL-8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0.01),两组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 TNF-α、IL-8在肺挫伤及其继发性肺损伤中起着重要作用; 乌司他丁可能通过降低血清TNF、IL-8含量,对多发伤并发肺挫伤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UTI )对老年患者上腹部手术后血红素氧合酶-1 (HO-1)活性和细胞因子变化的影响. 方法 择期行上腹部手术老年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n=20). 试验组给予乌司他丁 1万U&#8226;kg-1; 对照组给予等容积0.9%氯化钠注射液. 乌司他丁给药方法 :患者入室开放中心静脉,随即开始采用微量泵快速泵入乌司他丁,于切皮前泵入总量1/3(约30 min),余2/3维持至手术结束. 分别于中心静脉开放后即刻(t0)、术毕(t 1)、术后6 h(t 2)、术后12 h(t 3)、术后24 h(t 4)时点取中心静脉血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HO-1,并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与t 0点比较,对照组HO-1活性t 3时开始升高,t 4时达峰值(P<0.05),IL-6浓度术后各时点均升高,t 2时达高峰 (P<0.05),TNF-α浓度术后各时点均升高,t 3时达峰值呈进行性升高( 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HO-1活性t 4时升高(P<0.05), IL-6浓度t 1~ t 4时均降低(P<0.05),TNF-α浓度t 2~ t 4时降低 (P<0.05). 结论 老年患者上腹部手术后TNF-α、IL-6浓度及HO-1活性明显升高,乌司他丁能明显减少老年人上腹部手术后血清细胞因子TNF-α、 IL-6的释放,促进血清HO-1活性升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犬心脏移植手术中乌司他丁(ulinastatm)对白细胞介质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质8(interleukin-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影响.方法 32只家犬随机配对分成对照组(C组)和乌司他丁组(U组)进行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急性胰腺炎患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急性胰腺炎患者76例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乌司他丁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静脉滴注乌司他丁10万单位/次,3次/d,疗程10 d。观察两组治疗第1,4,7,10天血浆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PR)值,并进行比较。结果各检测指标值逐渐下降,TNF-α在乌司他丁组第7,10天明显低于对照组;IL-6和CPR在治疗第7天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乌司他丁可以有效降低急性胰腺炎患者炎性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16.
乌司他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广秋  叶飞  林浩 《海峡药学》2010,22(3):139-140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UTI)治疗SAP的临床疗效及可能机制。方法将48例SAP患者随机分为UTI组(n=24)和对照组(n=24)。对照组予以一般治疗,UTI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UTI3000U/kg.次,静脉滴注,1次/8h,共7~10d。结果UTI组痊愈率29.2%、(痊愈+显效)率54.2%、(痊愈+显效+有效)率95.8%、无效率4.2%,对照组痊愈率12.5%、(痊愈+显效)率33.3%、(痊愈+显效+有效)率79.2%、无效率20.8%,两组上述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UTI组IL-6下降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IL-10升高速度亦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结论UTI治疗SAP临床疗效显著,UTI可能是通过调节血循环中IL-6、IL-10等细胞因子的含量,而使SAP病情得以好转。  相似文献   

17.
张华梁  王薇 《中国药业》2012,(22):44-45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在治疗感染性休克中的疗效。方法将患者分成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使用尿蛋白酶抑制剂乌司他丁(UTI)针10万U+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每8 h 1次,连续7 d。观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病例数,ICU的住院天数及病死率,检测两组治疗后第1,3,5天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的浓度。结果治疗组患者死亡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MODS的发生率和ICU住院天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同时,患者血清中TNF-α,IL-1,IL-6的浓度在1 d内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第3天和第5天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UTI对感染性休克的细胞因子TNF-α,IL-1,IL-6有明显抑制作用,可以减轻器官损伤,缩短患者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缓解期克罗恩病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与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u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关系。方法根据血清维生素D水平将35例缓解期克罗恩病患者分为维生素D缺乏组(A组)和维生素D充足组(B组),采用ELISA检测两组患者入组时及A组患者经补充维生素D治疗后的血清IL-10和TNF-α水平。结果 A、B两组患者血清TNF-α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患者血清IL-10水平显著低于B组(P<0.05);A组患者经补充维生素D治疗后血清IL-10和TNF-α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存在维生素D缺乏的克罗恩病患者循环IL-10水平显著降低,提示维生素D缺乏可能与这些患者的抗炎能力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19.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外周血炎性细胞因子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外周血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收集急性发作期的COPD患者(观察组)40例和健康体检者(对照组)30例,采用双抗夹心酶链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血浆IL-6、IL-8、IL-10和TNF-α水平.结果 观察组血浆IL-6、IL-8和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IL-10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6.33,11.09,7.09,7.70,均P<0.01).结论 血浆炎性细胞因子IL-6、IL-8、IL-10和TNF-α参与了COPD发病过程.通过调节血浆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降低炎性细胞因子所引起的气道炎性反应,有望为COPD发病机制的进一步探讨和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甲泼尼龙(MP)在脊髓型颈椎病(CSM)前路减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行颈椎前路减压术的CSM 50例,随机分为甲泼尼龙组(MP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5例。MP组给予MP 30 mg/kg,C组予与等容量生理盐水。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术后1 h(T2),术后6 h(T3),术后24 h(T4)抽取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浓度。结果两组患者血浆TNF-α、IL-6的浓度,在T2~T4各时点与术前比较均明显增加(P〈0.01),SOD浓度在T2、T3时点均明显高于T1时点(P〈0.05);MP组血浆TNF-α和IL-6浓度T2~T4时点明显低于C组(P〈0.01),SOD浓度T2、T3时点明显高于C组(P〈0.05)。结论甲泼尼龙能抑制颈椎前路减压术中血浆TNF-α和IL-6的释放,保护SOD活性,从而减少再灌注损伤,减轻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