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研究梅毒螺旋体超微结构及其对宿主细胞表面的损伤作用,对13例早期梅毒患者扁平湿疣损害的上皮细胞进行冷冻割断处理,应用扫描电镜对其进行了观察。在扫描电镜下:每条梅毒螺旋体呈7~12个螺旋,每个螺旋的投影波长为0.6~1.2μm,振幅0.15~0.3μm.梅毒螺旋体两端轴长7.0~13.0μm,其在扫描电镜下投影的体轴为8.3~22.0μm,梅毒螺旋体两端的轴长与体轴之比为1:1.2~1.9.梅毒螺旋体横断面直径约0.16μm.在经冷冻割断处理的宿主细胞表面可见粘附着大量的梅毒螺旋体,在一幅扫描电镜观察面见宿主细胞胞膜附着20多条梅毒螺旋体。粘附梅毒螺旋体的宿主细胞胞膜见大小不等的小孔。梅毒螺旋体粘附宿主细胞表面,使得宿主细胞膜被破坏,由此产生一系列组织和细胞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2.
神经梅毒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神经梅毒 (Neurosyphilis,NS)是梅毒螺旋体 (Treponemapallidum ,Tp)在全身系统性播散的同时侵犯脑膜和 (或 )血管引起神经组织变性或血管病变的一种慢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随着我国梅毒发病率逐年上升 ,艾滋病进入快速增长期 ,神经梅毒也开始复活。鉴于此 ,有必要对神经梅毒的诊断及治疗等相关问题进行复习。1 诊断  神经梅毒的发病是螺旋体活力和宿主免疫力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研究表明 :二期梅毒患者中出现脑脊液异常 (包括细胞计数增多、蛋白含量升高、VDRL(+ )或活性Tp检测 (+ )可高达 4 0 % ,然而仅不足 1 -2 %者有中枢神经…  相似文献   

3.
螺旋体疾病是主要威胁人类公共健康的疾病,例如:莱姆病、梅毒和钩端螺旋体病。螺旋体与宿主通过脂多糖(LPS)、表面脂蛋白和糖脂等成分相互作用。在所有螺旋体中脂蛋白是表达最丰富的蛋白质,脂蛋白往往决定了螺旋体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时是如何促进炎症反应的,它可以调节先天免疫和后天免疫反应。螺旋体脂蛋白的免疫调节作用可分为两大类:免疫逃逸的影响和免疫活化的相关影响。了解脂蛋白诱导的免疫调节作用将有助于阐明先天免疫病理过程和随后的后天适应机制,可能有助于螺旋体病疫苗的开发与螺旋体病相关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4.
基因工程技术制备梅毒螺旋体重组抗原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 用基因工程技术制备梅毒螺旋体特异蛋白抗原,以梅毒螺旋体不能体外培养而难以获得足量的纯梅毒螺旋体特蛋白抗原的难题。方法 以PCR技术克隆出目的基因,重组后通过DNA序列测定验证重组质粒中连结有目的基因片段;以pMAL^TM-e2为质粒载体,TB1大肠杆菌为宿主菌进行目的基因的转化、诱导和表达,并对表达产物进行蛋白印迹试验检测其血清学活性。结果 PCR克隆出梅毒螺旋体15000、17000以及47000蛋白的基因克隆,其中梅毒螺旋体17000以及47000在TB1大肠杆菌中得到稳定的表达,且表达产物显示与梅毒患者血清有非常特异的血清学反应。结论 梅毒螺旋体之目的基因在大肠杆菌中得到了成功表达,并具特异的血清学活性,从而为建立为国产化梅毒血清学诊断的新方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梅毒螺旋体有着独特的基因和蛋白结构,对其基因分型有利于梅毒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梅毒螺旋体缺乏脂多糖与外膜蛋白,但可表达多种脂蛋白,这些脂蛋白同梅毒螺旋体的组织黏附及播散有关,同时可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机体对于梅毒螺旋体的免疫应答过程十分复杂,固有免疫、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均在梅毒螺旋体的感染过程中参与了应答过程.Th1型细胞免疫在梅毒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梅毒患者在局部及系统免疫方面都存在细胞免疫的异常.  相似文献   

6.
梅毒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传染性较强。由于梅毒螺旋体无法体外培养,使梅毒致病机制的研究较为困难。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及梅毒螺旋体基因组序列全面解析,有关梅毒致病机制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梅毒螺旋体的外膜蛋白是其重要的毒力因子,是宿主保护性免疫的重要靶位。  相似文献   

7.
梅毒是梅毒螺旋体(TP)感染引起的一个复杂的、涉及多个脏器的慢性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可分为显性梅毒和潜伏梅毒。TP通过破损皮肤和黏膜传播,几个小时后可以到达附近淋巴结和内脏器官。由于体外不能培养,发病机制和宿主与病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只能有限地来自于动物模型。持续感染、侵犯神经系统和通过胎盘传播的机理尚不清楚。病原体与宿主免疫应答的相互作用在梅毒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梅毒螺旋体入侵机体即刻被单核细胞TLR-2识别,并参与固有免疫应答。随后,针对TP表面分子的Ig M和Ig G抗体大量产生,并形成多种多样梅毒皮损。Tpr K基因序列的异质性和多变性与免疫逃逸和免疫耐受有关。早期梅毒以Th1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为主,晚期Th1/Th2动态平衡向Th2方向飘移,最终导致病原体不能被完全清除。  相似文献   

8.
神经梅毒的发生可能与梅毒螺旋体的神经侵袭性和宿主细胞免疫力有关,HIV感染会增加神经梅毒的发生率.脑脊液RPR检测可以作为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的替代方法用于神经梅毒的诊断,脑脊液中tau蛋白和趋化因子CXCL13检测对于神经梅毒的诊断也具有一定的提示意义.对于青霉素过敏者,可试用多西环素或头孢曲松作为替代药物.在驱梅治疗...  相似文献   

9.
梅毒是由苍白螺旋体 (TP)感染所致的一种慢性传染病 ,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染。TP侵入人体后 ,临床上表现出活动期与静止期交替出现的复杂过程 ,宿主对TP的免疫学效应亦发生复杂的变化 ,但机体对TP的免疫学作用如何影响梅毒的病程目前尚不清楚。本文通过对一期和二期梅毒抗心磷脂抗体、抗梅毒螺旋体抗体、IL 4等体液免疫相关因素的检测 ,探讨梅毒螺旋体感染的不同病程中宿主体液免疫学的变化。1 材料和方法1.1 标本 梅毒病人血清 4 7份 ,其中一期梅毒血清 2 9份 ,二期 18份。依梅毒的临床表现为分期依据 ,如一期梅毒表现为硬下疳、…  相似文献   

10.
梅毒螺旋体(TP)为胞外致病菌,具有强大的组织侵袭能力,不仅能在机体内广泛播散,还能穿透人体多种生理屏障,TP在感染过程中与宿主细胞的黏附,有赖于细菌表面黏附蛋白的存在,近年来相继发现了多种具有黏附功能的TP蛋白质,对其功能和结构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将对其中几种重要的黏附蛋白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梅毒螺旋体对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BMEC)趋化因子配体(CXCL)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培养的HBMEC分为4组,分别加入用细胞培养液稀释的有活性的梅毒螺旋体、灭活的梅毒螺旋体、脂多糖和细胞培养液(梅毒螺旋体组、灭活梅毒螺旋体组、脂多糖组和空白对照组)刺激6、12、24 h,用荧光定量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别检测细胞中CXCL6、CXCL8和CXCL10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利用Transwell小室细胞迁移实验检测梅毒螺旋体刺激后HBMEC对人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HL-60的趋化作用。结果 在各时间点,梅毒螺旋体组HBMEC中CXCL6、CXCL8和CXCL10的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和灭活梅毒螺旋体组(P<0.05),而灭活梅毒螺旋体组与空白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和脂多糖组相比,梅毒螺旋体组的CXCL6和CXCL8 mRNA表达降低(P<0.05),CXCL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各时间点,梅毒螺旋体组HBMEC培养上清液中CXCL6和CXCL8含量均高于空白对照组和灭活梅毒螺旋体组(均P<0.05),而后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时间点培养上清液中CXCL10含量在梅毒螺旋体组、灭活梅毒螺旋体组和空白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梅毒螺旋体组Transwell小室下室中迁移的HL-60细胞数量(A570)均高于另2组(均P<0.05)。结论 有活性的梅毒螺旋体可上调HBMEC中CXCL6、CXCL8和CXCL10基因表达水平,增加CXCL6和CXCL8的分泌,增强HBMEC对HL-60细胞的趋化作用,这可能在神经梅毒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神经梅毒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各期梅毒均可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实验室检查显示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及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阳性,脑脊液性病研究实验室玻片试验(VDRL)阳性,脑脊液白细胞计数≥10x106/L、蛋白定量>500 mg/L,可诊断为神经梅毒.水剂青霉素是目前治疗神经梅毒的最好选择.脑脊液中细胞计数是疗效观察的敏感指标,并发HIV感染者脑脊液异常时间可能延长.  相似文献   

13.
神经梅毒的发生可能与梅毒螺旋体的神经侵袭性和宿主细胞免疫力有关,HIV感染会增加神经梅毒的发生率。脑脊液RPR检测可以作为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的替代方法用于神经梅毒的诊断,脑脊液中tau蛋白和趋化因子CXCL13检测对于神经梅毒的诊断也具有一定的提示意义。对于青霉素过敏者,可试用多西环素或头孢曲松作为替代药物。在驱梅治疗的基础上,辅助治疗可以起到改善症状和增加疗效的作用。血清RPR滴度的动态观测可试用于神经梅毒的疗效判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梅毒螺旋体对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BMEC)的粘附。 方法 将HBMEC接种于24孔板玻片中,加入1.6 × 107条/ml的梅毒螺旋体悬液混合培养,分别于培养0.5、2、4 h,运用扫描电镜检查梅毒螺旋体与HBMEC的粘附方式;加不同密度(4 × 106条/ml、8 × 106条/ml、1.6 × 107/条ml)梅毒螺旋体悬液混合培养,于不同的时间点(2、4、6、16 h)运用暗视野显微镜检查计数单个HBMEC上粘附的梅毒螺旋体数量。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 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梅毒螺旋体与HBMEC粘附时表现为集中粘附于HBMEC膜表面的某一区域,且在粘附的部位两者发生部分融合。加入不同浓度的梅毒螺旋体悬液与HBMEC混合培养后,不同时间点细胞上粘附的梅毒螺旋体数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387.72,P < 0.001),单个细胞上的梅毒螺旋体数量随着混合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多,6 h时达到高峰,然后呈下降趋势,在16 h时为最低。在各观察时间点,不同密度组细胞上粘附的梅毒螺旋体数目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F = 593.23,P < 0.001),时间与密度存在交互作用(F = 98.74,P < 0.001)。 结论 梅毒螺旋体可以粘附于体外培养的HBMEC,部分梅毒螺旋体可能通过末端与HBMEC膜溶解粘附于细胞表面。  相似文献   

15.
梅毒发病机制的免疫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梅毒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梅毒的发病与梅毒螺旋体在体内大量繁殖及其引起宿主免疫反应密切相关,研究显示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在病情的发展及转归中起重要作用.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关于其发病机制的免疫学研究也将进一步阐明.  相似文献   

16.
黏附介导的微生物定植在病原菌感染的起始阶段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能黏附到宿主多个组织器官,导致全身性播散,引起梅毒螺旋体(Tp)的感染。因此如何能在感染早期通过阻断Tp黏附到宿主成分从而避免传播成为近年研究热点。TP0136蛋白作为三种已知能黏附到细胞外基质纤连蛋白的Tp蛋白之一,在Tp的黏附定植和病原体感染早期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TP0136蛋白作为Tp重要的黏附蛋白在梅毒致病机制、临床检测和疫苗开发中的研究价值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性传播疾病     
20130248血浆梅毒螺旋体DNA含量与潜伏梅毒患者传染性的相关分析/蔡川川(广东医学院附院),蔡艳霞,杨日东…//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2,26(10).-911~913应用PCR法检测32例潜伏梅毒患者及其固定性伴侣血浆中梅毒螺旋体(TP)DNA含量。结果:TPDNA阳性13例,DNA为(5.26×102)~(2.56×103)  相似文献   

18.
梅毒的免疫学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毒的早期出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对苍白螺旋体的清除起重要作用。而在晚期细胞免疫则可能引起组织损害。在感染的所有阶段宿主均可产生针对许多苍白螺旋体多肽抗原及某些自身抗原的抗体,有时形成免疫复合物。梅毒感染时还出现不同程度的免疫抑制现象,其意义尚有争论。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梅毒血清学持续阳性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梅毒螺旋体共感染患者临床与实验室检查特征。方法选取2012年至2019年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二医院)感染科住院期间行腰椎穿刺检查的30例HIV合并梅毒螺旋体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梅毒血清学持续阳性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梅毒螺旋体共感染患者临床表现及脑脊液检测结果。结果 30例患者中,13/30例(43.33%)患者脑脊液检查无异常结果,排除神经梅毒;17/30例(56.66%)患者确诊或者疑似合并神经梅毒,该17例患者脑脊液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均阳性,其中脑脊液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实验(RPR)阳性者有5/17例(29.41%),脑脊液细胞数异常者3/17例(17.64%),脑脊液蛋白明显升高者8/17例(47.05%),CD4~+350个/μL的患者有(8/17)例(47.05%),未启动HAART治疗者有7/17例(41.17%);有5/17例(29.41%)患者颅脑MRI提示出缺血灶。结论 HIV-梅毒螺旋体共感染患者的非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持续阳性可能与神经梅毒密切相关,其发生率高达(56.66%),尤其是CD4~+小于350个/μL及未启动HARRT治疗的患者,应及早行腰椎穿刺进行脑脊液检测。  相似文献   

20.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系统性的性传播疾病.感染梅毒后,机体对梅毒的免疫学反应复杂,多种细胞因子在梅毒的发病及病情进展中起重要作用.在梅毒早期,Th1型细胞因子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占优势,以利于机体清除梅毒螺旋体;随着病情进展,Th2型细胞因子介导的体液免疫反应逐渐增强,导致梅毒螺旋体的免疫逃逸.概述Th1型、Th2型、Th17型等7种细胞因子及一些趋化因子在梅毒发病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