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探讨改良塞丁格技术超声引导下与传统PICC置管方法的比较与护理效果.方法:将150例PICC置管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75例采用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对照组75例采用传统置管方法置入PICC导管,比较两组患者置管成功率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总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P<0.05;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两组经统计学处理在导管异位、静脉炎、感染、血栓方面有差异.结论: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在临床应用可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生理盐水联合无导针器技术在超声引导改良塞丁格PICC置管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8年3月在厦门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行超声引导改良塞丁格PICC置管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 268例)与观察组(1 27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超声引导套件进行超声引导改良塞丁格技术置管,观察组采用生理盐水联合无导针器技术进行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置管,比较2种置管方法置管费用、1次穿刺成功率、PICC置管时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每例患者置管总费用均为1 884元,对照组每例患者置管总费用均为2 023元,观察组患者置管总费用低于对照组;观察组1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PICC置管时误入动脉、神经损伤、送管困难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改良塞丁格PICC置管中应用生理盐水联合无导针器技术,能够降低患者的置管费用,提高1次穿刺成功率,且不会增加置管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姚小燕  吕萍  赵红梅 《妇幼护理》2023,3(18):4519-4521
目的 探讨 B 超引导下 PICC 置管前综合护理干预对置管的影响。方法 选取 2022 年 1 月至 2022 年 12 月期间在我院行超 声引导下 PICC 置管患者 120 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 60 例。对照组按照本院根据美国 2016 年版《输液治疗实践标准》及我国 2013 版《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制定的超声引导下 PICC 置管操作流程进行置管和 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和 PICC 置管操作流程置管。分析比较置管情况、置管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 果 观察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以及一次置管成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重复穿刺、送鞘困难、送导丝困难、送导 管不顺畅等置管困难情况比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观察组的置管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 度比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结论 B 超引导下 PICC 置管前采取综合护理干预,能降低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置管情况, 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比较非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与传统PICC置管术对化疗患者静脉置管效果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1月-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123例癌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观察组63例。对照组采用非超声引导下传统PICC置管术,观察组采用非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比较两种置管方案的一次穿刺及置管成功率、穿刺过程中的疼痛发生情况、两组置管方式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比较两组方案的适用性。结果观察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及置管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疼痛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穿刺位点出血、导管移位、静脉炎等并发症的比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方案肘上/下的适用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对化疗患者静脉置管具有显著的改善效果,一次穿刺及置管的成功率更高,患者的耐受性良好,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且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全程心理干预对B超引导下PICC置管患者应激反应及置管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6年2月B超引导下PICC置管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PICC置管常规护理,观察组联合实施全程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应激反应、置管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置管后7 d焦虑、抑郁、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置管依从性及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置管留置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置管期间静脉炎、导管堵塞、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程心理护理干预有助于缓解PICC置管患者应激反应,提高依从性,延续置管留置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EBN)在PICC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150例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EBN,比较两组并发症、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满意度。结果:两组并发症、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BN可降低PICC置管患者并发症、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肿瘤患者PICC置管防治并发症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方法:将100例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PICC置管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预见性护理,观察比较两组置管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置管后发生导管阻塞、机械性静脉炎、穿刺部位出血、皮肤过敏样改变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肿瘤患者行PICC置管后实施预见性护理,可有效减少PICC置管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后穿刺点渗血的有效止血方法,避免拆除侧肢体肿胀,并提高患者舒适度。方法:将60例超声引导下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成功患者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常规固定的基础上,观察组由置管护士采用弹力粘贴绷带加压固定穿刺点止血2 h,而对照组则用传统方法将1袋500 ml液体置于穿刺点处30 min。比较两组患者止血效果及血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穿刺点止血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血管并发症中皮下瘀斑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弹力粘贴绷带可有效防止超声引导下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后穿刺点渗血,并能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舒适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三向瓣膜式PICC置管在慢性重型肝炎患者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将135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6例和观察组69例。对照组采用留置针输注药物,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三向瓣膜式PICC置管输注药物,给予精心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置管费用、疼痛程度、满意度评分和置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第1、2个月置管费用高于对照组(P<0.05),疼痛程度、满意度评分和并发症发生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三向瓣膜式PICC置管可为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减轻疼痛,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腔内心电图配合超声探查在PICC尖端定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9年1月1日~2020年1月1日收治的224例PICC置管患者,采用档案抽签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1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定位干预,研究组实施腔内心电图配合超声探查干预,比较两组穿刺时间、异位、并发症、对置管满意度情况。结果:研究组穿刺时间、异位率、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腔内心电图配合超声探查应用于PICC尖端定位中,可缩短PICC穿刺时间,减少其异位发生情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对置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对ICU患者PICC置管并发症的效果观察。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实施PICC置管的ICU患者600例,将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实施PICC置管的ICU患者300例设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实施PICC置管的ICU患者300例设为观察组,实施PDCA循环管理。对比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一次置管成功率、一次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等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一次穿刺成功、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PDCA循环管理在ICU实施PICC置管的患者中应用效果较佳,可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一次穿刺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减轻患者的疼痛,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监测辅助心电图引导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头端定位的价值。方法选取PICC置管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胸部X线片定位PICC头端位置的方式进行置管,观察组采用腔内心电图技术和超声监测技术对患者PICC管进行头端定位。比较2组患者头端到位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对于PICC置管术的满意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头端到位率达到93. 3%,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1. 7%(P 0. 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只有5. 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1. 7%(P 0. 05)。观察组患者对于PICC置管术及后期护理的满意率达到91. 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 0%(P 0. 05)。结论采用超声监测技术辅助腔内心电图引导PICC置管术,能够较为精准地对PICC管进行头端定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彩色多普勒及导针架引导下肘部PICC置管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0例需要在超声引导下进行肘部PICC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在统一超声引导下未使用穿刺架,观察组使用穿刺架静脉穿刺置入PICC导管,比较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及局部组织损伤率。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超声医师配合利用彩色多普勒及导针架运用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PICC导管,可以有效提高中小医院PICC置管的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超声引导下经肘上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肘上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8例需行PICC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PICC,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经肘上行PICC。比较两组患者的置管成功率、并发症(血栓形成、穿刺部位渗血、脱管堵管和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情况以及患者的满意度、舒适度。结果两组患者置管成功率、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患者置管满意度和舒适度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观察组置管成功率为94.4%(51/54),高于对照组的74.1%(40/54);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1.8%(6/51),低于对照组的42.5%(17/40);满意度和舒适度分别为94.1%(48/51)、88.2%(45/51),高于对照组的75.0%(30/40)、62.5%(25/40)。结论与常规PICC相比,超声引导下经肘上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可提高置管成功率,降低患者并发症,提高其满意度和舒适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干预用于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置管化疗的效果及可行性.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12月该科颈胸部恶性肿瘤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盲穿法行PICC置管,干预组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并给予临床护理干预,对两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置管成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干预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为58例(96.7%),置管成功率为98.3%,对照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为47例(78.3%),置管成功率为83.3%,干预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以及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有3例(5.0%)发生并发症,对照组有12例(20.0%)发生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置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化疗患者穿刺成功率,配合相应的临床护理干预,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效果显著,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细节管理在超声引导下改良赛丁格技术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4年6~12月98例PICC置管患者作为对照组,根据PICC导管操作指南进行操作,常规导管维护及健康教育。将2015年1~9月101例PICC置管患者作为观察组,在常规管理方法基础上加强细节管理。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置管出血量0.5 ml、局部渗血、导管堵塞、异位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细节管理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7.
超声引导下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的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77例需经PICC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超声组35例,对照组4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肉眼直视下穿刺操作的方法置管,超声组采用经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技术。结果:两组比较PICC置管在一次穿刺成功率、PICC头端一次在位率、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上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在置管后静脉血栓的发生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PICC置管在超声引导下进行,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护理操作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邵春燕 《全科护理》2013,(25):2366-2367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导管(PICC)病人中的应用。[方法]将38例接受PICC置管的肿瘤病人作为对照组,43例行PICC置管病人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PICC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舒适护理。比较两组病人置管后焦虑及疼痛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病人出院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病人置管后焦虑及疼痛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均少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结论]舒适护理能减轻PICC置管病人焦虑、疼痛以及并发症、提高病人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进行肘上PICC置管方法的效果。方法将本院2012~2016年实施PICC置管的45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10例)和观察组(240例),对照组采用PICC盲穿法,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PICC穿刺法,对2组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率和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98.80%)明显高于对照组(84.30%),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2.08%)和皮下血肿发生率(1.67%)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盲穿法比较,应用超声引导行PICC置管提高了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降低了机械性静脉炎和穿刺部位皮下血肿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王珉 《上海护理》2012,12(6):24-26
目的通过对超声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modified seldinger technique,MST)经颈内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与盲穿置管的效果比较,评价超声引导结合MST经颈内静脉置入PICC的安全性与实用性。方法选择2009年5月—2012年1月,在山东省青岛市市立医院实施颈内静脉置入PICC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结合MST,对照组采用盲穿置管,比较两组一针穿刺成功率、穿刺后并发症发生率、一次送入成功率、穿刺时间和置管成功率等情况。结果两组在一针穿刺成功率、穿刺后并发症、一次送入成功率和穿刺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超声引导结合MST实施颈内静脉置入PICC能有效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PICC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