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探讨连续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方法:选择接受治疗的6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观察组采取连续护理干预6个月,对照组则采取常规随访护理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采用生活质量指数量表(QOLI)]及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结果:护理后观察组MBI评分、QOLI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脑卒中患者接受连续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动机性访谈及阶段性护理干预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120例冠心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6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动机性访谈及阶段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自我效能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干预后,两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均降低,且干预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慢性病自我效能量表、简明健康状况问卷各维度评分均升高,且干预组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冠心病患者中实施动机性访谈及阶段性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自我效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Barthel指数分级指导下Orem自理模式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我院脑卒中偏瘫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模式干预,观察组患者采取Barthel指数分级指导下Orem自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Barthel指数、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分。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Barthel指数、SS-QOL量表评分和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 Barthel指数分级指导下Orem自理模式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护理价值较高,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自理能力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针对性居家环境干预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抽选2016年1月至2017年9月满足纳入和排除标准的12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出院指导+出院随访干预,观察组采用针对性居家环境干预+出院随访干预,分别使用Barthel指数、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估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SS-QO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上述2项评分均有所改善,观察组Barthel指数、SS-QOL评分更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患者实施针对性居家环境干预可显著改善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升其生存状态,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帕金森病(PD)患者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76例PD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与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于入选时和治疗后4周用Fugl-Meg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评定,并采用生活质量量表(GQOLI)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结果:干预组Fugl-Meg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FCA运动功能、FCA认知功能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GQOL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改善PD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丙戊酸钠对脑卒中患者功能康复和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84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均接受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和康复训练及治疗随访,观察组患者加服丙戊酸钠600 mg/d。治疗前后采用SF-36健康调查量表、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量表(MESSS)及Barthel指数(BI)对患者生存质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ADL能力进行评价。结果:经过平均(16.5±3.7)d的治疗,出院时2组患者MESS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ADL评分明显提高(均P0.05,0.01),SF-36中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社会功能维度评分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6个月后随访,观察组各量表评分与出院时比较仍继续改善(P0.01),且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对照组各量表评分与出院时比较改善不明显。结论:丙戊酸钠的早期应用更有利于脑卒中患者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康复,能明显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家庭干预对青壮年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104例住院青壮年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2例。对照组在出院时进行健康教育和咨询,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家庭干预,在患者出院时及出院后6个月,采用改良Barthel(MBI)指数评定、脑卒中生存质量量表(SS-QOL)及心理功能评定(HAMD),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进行评分并记录。结果治疗前,对照组和干预组MBI、SS-QOL、HAM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干预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家庭干预可提高青壮年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家庭病床护理模式对康复期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将72例康复期脑卒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6例。在规范的药物干预和常规的知识教育基础上,干预组予电话回访、家庭访视、健康知识教育、行为训练指导、心理护理、预防并发症护理指导等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出院指导。在出院时和出院12周后,分别采用Barthel指数(BI)、简化Fugl-meyer量表(FMA)进行评定。结果干预组在出院12周后,BI、FMA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家庭病床护理模式能有效提高康复期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社区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社区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87例首次发病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44例和对照组43例,患者出院进入社区后,均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对照组仅进行药物治疗及出院宣教,患者自行进行康复训练。研究组在药物治疗及出院宣教基础上进行社区护理干预。6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对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评定法进行评分;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进行评分;评定患者的生活质量指数、抑郁程度(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评价)、对脑卒中相关知识的知晓率(采用自制脑卒中知识调查问卷)、遵医行为、自我管理能力、是否坚持规律运动等。结果:6个月后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Fugl-meyer指数、生活质量指数、抑郁程度得分、对脑卒中相关知识的知晓率、遵医行为、自我管理能力、是否坚持规律运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社区护理干预可促进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降低其致残率,改善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社区康复护理干预对提高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后遗症患者11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社区康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6个月后的改良Barthel指数(MBI)、生活质量指数量表(QL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的差异。结果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的MBI评分、QLI评分及HAMD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社区康复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对社区脑卒中人群实施双轨道互动干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轨道互动干预模式对脑卒中康复期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菠萝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管辖的56例脑卒中康复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8例。对照组为传统家庭照顾,不施加干预;观察组应用双轨道互动模式干预。3个月、6个月后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评定观察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采用自制脑卒中知识调查问卷评定对脑卒中相关知识的知晓率、遵医行为、控制血压、饮食护理等。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3个月和6个月时进行Barthel指数、对脑卒中相关知识的知晓率、遵医行为、控制血压、饮食护理等评定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P<0.01)。结论双轨道互动干预模式应用于脑卒中康复期患者,可及时预防和干预脑卒中可改变的危险因素,降低致残率和复发率,减少后遗症,并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减少家庭和社会负担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作业疗法结合家庭环境改造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将120例脑卒中患者分成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给予脑卒中二级预防治疗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落实家庭环境改造,同时给予为期3个月的作业疗法干预。在患者出院入社区时,入社区1个月、2个月、3个月,分别进行改良Barthel指数和Frenchay活动指数量表评价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定两组患者负性情绪。结果两组患者在进入社区时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Frenchay活动指数量表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社区1~3个月时两组患者的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Frenchay活动指数量表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均有不同程度改善,2个月及3个月时观察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良好占比例数、Frenchay活动指数量表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个月时观察组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作业疗法结合家庭环境改造可改善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负性情绪。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组模式康复训练对脑外伤偏瘫患者自护能力、肢体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100例脑外伤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性康复训练,观察组实施小组模式康复训练,分别于干预前后应用自护能力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及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对两组患者自护能力、肢体功能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后,观察组自护能力各维度评分及总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FuglMeyer运动评分、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及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组模式康复训练有助于提高脑外伤偏瘫患者自护能力,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延伸康复护理与出院后脑卒中病人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方法选择70例经治疗好转出院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5例,干预组康复护士每周电话随访1次,病人每月到医院随访并评定1次,康复护士给予心理疏导、康复功能锻炼指导等多种形式的护理干预,对照组回家自行锻炼和休养。干预6个月后采用Barthel指数量表评估日常生活能力;生活满意度指数量表评估生活满意度。结果出院前的Barthel指数和生活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的Barthel指数和生活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伸康复护理与脑卒中病人的生活质量有密切关系,能有效提高脑卒中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社会工作者介入对出院后脑卒中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出院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社会工作者对出院后患者进行针对性的社会工作师规范化介入,对照组未进行任何的社会工作者介入。社会工作者介入前及4周后分别应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IADL)评定患者心理及ADL能力改善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IADL)评分优于对照组而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社会工作者介入可改善出院后脑卒中患者心理健康,减轻或消除脑卒中患者的抑郁或者焦虑情绪,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实施慢性病自我管理方案(chronicdiseaseself-management program,CDSMP)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在闵行区吴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150例脑梗死患者,按入组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对照组按照常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观察组按照慢性病自我管理方案进行干预。分别在干预前和干预后6个月,采用社区脑卒中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量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ugl-Meyer Assessment,FMA)、改良Barthel指数(Modif iedBar thelIndex,MBI)、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评定量表、脑卒中生活质量量表(stroke-specificqualityoflifescale,SS-QOL)、自我效能量表(GeneralSelf-Efficac yScale,GSES)评定两组康复锻炼依从性、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自我管理行为、生活质量及自我效能。结果:干预前,两组社区脑卒中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量表各维度评分及总分、上下肢FMA评分、MBI评分、SS-QOL各维度评分及总分、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评定量表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和GSES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社区脑卒中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量表各维度评分及总分、上下肢FMA评分、MBI评分、SS-QOL各维度评分及总分、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评定量表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和GSES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实施CDSMP干预可提高其康复锻炼的依从性、自我管理行为及自我效能,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康复护理训练对老年脑卒中患者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训练对老年脑卒中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将84例老年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神经科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康复护理训练,入院后、出院时分别采用日常生活活动(ADL)量表(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观察、比较两组疗效和ADL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为6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观察组ADL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护理训练能提高老年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和疗效,促进其肢体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基于奥马哈系统的家庭医生团队在脑卒中延续性护理中的应用效果,为脑卒中延续性护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80例于2018年3月—2018年12月入住我院的脑卒中病人,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病人接受常规出院指导以及随访,观察组采取以奥马哈系统为框架的家庭医生团队干预模式进行延续性护理,干预6个月后比较两组病人脑卒中影响量表(SIS)评分、生活自理能力及脑卒中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病人SIS各维度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及脑卒中相关知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奥马哈系统的家庭医生团队在脑卒中延续性护理中的应用可提高脑卒中病人生存质量、生活自理能力及脑卒中相关知识掌握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88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前,两组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和巴塞尔指数(Barthel,BI)评分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HAMD和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情绪、抑郁情绪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卒中单元护理模式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按照卒中单元护理模式实施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出院时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Barthel 指数均优于入院时(P<0.05),观察组出院时NIHSS评分及Barthel 指数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病死率及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患者按照卒中单元护理模式实施护理干预,可减少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生活能力,缩短住院时间,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