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在肺部孤立性结节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病理诊断的肺部结节患者CT平扫及增强影像学资料,比较两种扫描方法CT图像影像学特征及定性诊断率差异。结果:肺部孤立性结节病变CT平扫恶性病变多为低密度灶,良性病变多伴有钙化等高密度影,CT增强扫描恶性病变多均匀或不均匀强化,或可见血管集束征象,良性病变多无强化,CT定性诊断率强化扫描高于平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能够提供肺部结节性病变更具特征性的影像学图像,提高肺部结节性病变的定性诊断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腹腔脏器结核CT误诊原因及经验教训。方法对8例腹腔脏器结核CT误诊病例进行分析。结果8例病例CT征象均表现为脏器内单个及多发大小不等的类圆形低密度灶,7例伴有脾门、胰周及邻近大血管周围低密度结节,多数有融合。增强扫描脏器内病灶无强化或轻度强化,脾门、胰周及大血管周围低密度结节轻度强化,部分低密度结节表现为周边环状强化,中央无强化。结论腹腔脏器结核大多不是孤立性病灶,可伴有周围淋巴结肿大,作CT诊断时要慎重,应仔细读片并结合临床。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白血病患者化疗后肺部真菌感染的CT征象、诊断价值及操作的配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白血病患者化疗后经病理、真菌培养及临床治疗随访证实的继发肺部真菌感染30例的CT表现。结果白血病化疗后肺部感染患者37例中CT征象表现为毛玻璃阴影11例,炎性浸润性实变8例,肺部多发结节影7,肺部肿块合并多发结节影5例,肺部肿块、多发结节及炎性实变并存6例;其中9例出现"晕征",12例合并空洞,4例有"含气新月征",9例合并胸膜反应,13例有楔形实变影。病灶在肺内的分布无特殊性。结论白血病化疗后继发肺部真菌感染CT表现为病变呈多种形态,具有多灶性、多态性,且多肺段改变,应注意与其他临床肺部感染性疾病加以区分,真菌感染的"晕征"是早期肺部真菌感染的较特征性CT表现,CT扫描能较好地反映真菌在肺部感染的基本病理变化,提高诊断水,平在白血病化疗后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和临床观察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的CT诊断(附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的CT表现及其发病机理,提高XGC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5例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的CT表现及手术病理资料。结果 5例均可见不同程度胆囊壁增厚,2例见壁内低密度结节.2例显示黏膜线;5例均伴有胆囊结石,2例肝脏局限性受侵。结论 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是特殊类型的胆囊炎性疾病,脾囊壁增厚及壁内低密度结节是诊断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的特征性CT表现。  相似文献   

5.
鼻咽部良、恶性病变在常规CT平扫片上均可表现为鼻咽部软组织增厚或软组织结节、肿块影。笔者收集1996年2月~2006年5月经病理证实(取材活检)的53例鼻咽部非肿瘤性(良性)病变临床和CT资料进行分析,从而提高对鼻咽部非肿瘤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本组53例,男30例,女23例,年龄12~65岁,平均34.6岁。病理结果:慢性炎症34例,占64.2%,淋巴腺样体增生12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肺癌合并肺结核患者的CT摄片影像学特征,为临床早期发现疾病、尽早制定合理治疗手段、提高预后提供依据。方法根据临床诊断结果分组,包括肺结核组30例,肺癌组32例,合并组(肺癌合并肺结核)24例,均行肺部CT扫查,观察影像学结果。结果肺癌合并肺结核患者进行CT扫查,肺癌和肺结核病灶于同侧者14例(58 c.33%),同侧但不同叶者5例(20.83%),异侧者5例(20.83%),影像学检测可见淋巴结肿大者20例(83.33%),肿块者17例(70.83%),为出现率最高的影像学特征。合并组与肺结核组比较,肿块和毛刺状结节比例较高,空洞和斑片影比例较低( P <0.05);合并组与肺癌组比较,肿块、弥散性结节和斑片影比例较低( P <0.05)。结论肺癌合并肺结核临床诊断应与单纯肺结核区分,对经抗结核治疗后肿块无明显变化、有新发结节性病灶、淋巴结肿大、空洞壁结节或厚薄不均患者应格外重视肺癌的发生可能性,以提高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7.
刘宣虹 《江西医药》2012,47(2):168-169
目的探讨cT在胸部淋巴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57例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胸部淋巴瘤患者的CT资料,回顾性地观察各型的CT表现。结果胸部淋巴瘤按侵犯部位可分为4型:肺门纵隔型(27例)、肺型(15例)、胸膜心包型(7例)、混合型(8例)。其侵犯纵隔和肺门主要表现为不对称性肿大的淋巴结并大多融合成块。侵犯肺组织主要表现为:肺部肿块影、结节空洞影、渗出实变影。侵犯胸膜或心包的主要表现是胸腔积液或心包积液.较少有明显的胸膜增厚或心包增厚。结论胸部淋巴瘤具有较明显的CT特点,CT在胸部淋巴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脾淋巴瘤的CT影像学特征进行探讨,力图促进临床的治疗、分期与预后判断,提高对其诊断力。方法就16例通过临床病理证实的脾脏淋巴瘤病例CT图像作文献复习,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例脾脏淋巴瘤中,6例为多发肿块型,表现为轻度均匀强化,类圆形低密度灶及多发结节状,密度均匀,2例为栗粒结节与弥漫浸润型,CT表现为较均匀强化,密度稍低或正常,弥漫性脾肿大,伴有脾外淋巴瘤的为10例。8例为巨块型,表现为不均匀强化的低密度肿块,脾脏内单发巨大。结论有一定特征性出现在脾脏淋巴瘤的CT表现中,有必要根据脾外病变来对临床进行分期和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脾脏淋巴瘤的CT影像学特征,以提高对其诊断能力,为临床分期、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16例脾脏淋巴瘤病例CT图像,并作文献复习。结果 16例脾脏淋巴瘤中,弥漫浸润和粟粒结节型2例,CT表现为弥漫性脾肿大,密度正常或略低,较均匀强化,多发肿块型6例,表现为多发结节状及类圆形低密度灶,密度均匀,轻度均匀强化,巨块型8例,表现为脾脏内单发巨大低密度肿块,不均匀强化。10例伴有脾外淋巴瘤。结论脾脏淋巴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结合脾外病变对临床诊断与分期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年我院收治 3例肝母细胞瘤 ,现报告如下。例 1,女 ,2周岁。消瘦 ,贫血外观。右上腹部膨隆 ,触诊右上腹部肝脏明显肿大 ,表面结节状肿块 ,于肋下 4 cm处可触及。CT示肝右叶肿大 ,表面呈结节状改变 ,右叶全叶巨大椭圆形低密度影 ,CT值 10~ 2 4 Hu,肝门区及右叶背段低密度影内有散在更低密度及部份高密度出血灶 ,CT值 89Hu,边缘清楚 ,肝左叶未见异常 ,CT诊断肝母细胞瘤伴坏死、出血。肝穿细胞学检查为未分化胚胎性肝细胞 ,一个月后死于肝脏衰竭。例 2 ,男 ,2周岁。半年来消化不良 ,伴轻度黄疸。实验室检查甲胎蛋白 ( ++++)。右上腹触及…  相似文献   

11.
谢海燕  李明鉴  王国栋 《中国当代医药》2012,(32):109+111-109,111
目的探讨肺结核合并曲霉菌感染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肺结核合并曲霉菌感染患者的CT表现。结果本组12例患者肺霉菌球发生在右上肺4例,左上肺2例,右下肺5例,左下肺1例。10例为双肺多发随机分布大小不等的斑片及结节影,以双上肺多见。病灶以不规则结节伴周围较淡磨玻璃样渗出影(晕征)为主,12例(100.0%)空洞内软组织结节病灶位置发生变化,结节中心呈点状高密度影10例(83.3%),不规则斑片状渗出性病灶12例(100.0%),内可见空气支气管征,薄壁空洞性病灶4例(33.3%),胸膜下楔形实变影9例(25.0%),胸膜下病变引起邻近胸膜轻度增厚3例(25.0%)。结论 CT检查可准确显示霉菌球的形态、大小、周围组织关系等,动态显示空腔内霉菌球的位置变化,对霉菌球的诊断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2.
张旭 《淮海医药》2014,(1):15-17
目的分析结节性甲状腺肿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2012年来有完整临床资料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结节性甲状腺肿30例。结果结节性甲状腺肿的CT主要表现为:(1)受累甲状腺增大,其中普大型8例,结节型20例;平扫时受累甲状腺密度减低。(2)甲状腺内结节,单发结节5例,多发结节25例。结节大小不一,平扫时结节多呈低密度,强化后多种强化方式的结节病灶共存于同一受累甲状腺内。结论CT对于结节性甲状腺肿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螺旋CT诊断煤工尘肺大阴影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对比分析确诊的尘肺大阴影患者的X线胸片与螺旋CT的影像表现并加以比较。结果52例尘肺大阴影中CT检出直径>10mm的融合结节和团块影48例,X线胸片检出39例,CT检出尘肺并发肺气肿42例,X线胸片检出32例,CT检出尘肺并发肺结核7例,肺癌1例,X线胸片检出肺结核2例,CT检出尘肺并发纵隔及肺门淋巴结大或钙化4例,X线胸片检出1例。结论螺旋CT显示尘肺大阴影的影像学特征及并发症的检出优于X线片,对尘肺大阴影的正确,综合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许承志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1):124-126
目的:通过探讨肺曲球菌病(pulmonary aspergillosis,PA)的CT特征,加强对PA的了解。方法:对经病理活检证实为PA的13例患者行CT检查,分析其结果。结果:经病理证实为PA的13例患者中,CT主要表现包括8例形成薄壁空洞同时5例空洞内形成游离肿块及半月形空气征;6例蜂窝状病变中出现小团块密影即多发结节;4例出现软组织肿块样浸润灶边缘可见"晕轮征"。结论:PA的CT表现多种多样,但认识其在不同时期具有的相应某些特点的征象,有利于临床早期正确诊断并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5.
王立英  陈春晓 《中国医药》2014,(12):1772-1774
目的 探讨隐源性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和不同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008-2012年浙江省绍兴市上虞人民医院隐源性消化道出血20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选择1种或多种检查方法如内镜(包括胃镜、结肠镜、腹腔镜、小肠镜和胶囊内镜)、气钡双重造影、血管造影检查,对出血发生的部位、病因进行分析.结果 205例患者中病因以良性病变为主,占80.0%(164/205);病变部位以小肠居多,占74.2%(152/205).血管病变占38.5%(79/205);肿瘤为20.0% (41/205);炎症病变为11.7%(24/205);憩室为5.4%(12/205);小肠息肉为2.4%(5/205);钩虫为2.4%(5/205);其他为6.3%(13/205);不明原因出血为13.7%(28/205).胶囊内镜检查诊断率为67.1%(94/140);全腹部CT增强诊断率为30.6%(22/72);双气囊小肠镜诊断率为63.2%(12/19);选择性动脉造影诊断率为75.0%(9/12);气钡造影诊断率为1/7;小肠造影诊断率为1/6.结论 隐源性消化道出血病因以良性病变为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1种或多种检查方法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CT临床诊断。方法采用流行病学回顾性队列追踪研究方法,进行个体化问卷调查表。结果 CT可见病变累及上叶和下叶,中下野明显较多,背侧更为明显,呈清晰的外周分布,重者或涉及肺中带。101例均出现清晰可见网状结节影,结节直径2~3mm,边缘模糊,网络相连。28例有明显蜂窝改变占27.72%,11例有磨玻璃改变占10.89%,13例有局限性胸膜增厚占12.87%。结论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临床CT临床诊断非常重要,其肺部CT表现及病理改变为为深入和全面了解患者的治疗与转归工作提供一线临床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7.
杨志强  王兴龙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2):1769-1770
目的 探讨肺部韦格纳肉芽的CT影像特点及其诊断鉴别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临床以及影像学资料完整的肺部韦格纳肉芽肿患者11例,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或增强检查扫描,对所有患者的CT图像表现以及误诊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双侧肺损害9例,单侧肺损害2例.主要影像特征包括:多发结节影8例,不规则片状实变阴影4例,楔形病灶3例,空洞6例.共有8例患者出现误诊,误诊率为72.72%(8/11),其中2例误诊为原发性肺癌,3例误诊为转移性肺癌,3例误诊为肺结核.结论 CT表现对肺部韦格纳肉芽肿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螺旋cT扫描及薄层图像重建对周围型小肺癌(直径〈2cm)的诊断价值。方法15例体检发现孤立肺结节(直径〈2cm)的患者行螺旋CT平扫加增强扫描,经计算机软件拆薄后并重组,观察肺部小结节及其肺部周围的CT表现。结果13例患者通过螺旋cT做出诊断并及时手术,11例腺癌,2例鳞癌。2例患者随访后行CT扫描增强发现结节增大,手术后报告为肺腺癌。结论螺旋CT扫描及薄层重建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有胸膜凹陷征(pleural indentation,PI)的肺外周结节的CT诊断,提高对胸膜凹陷征及其相关征象的认识。方法:对经手术切除或经皮肺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58例有PI的肺外周结节的CT表现与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8例肺外周结节中,周围型肺癌47例,良性结节11例。Ⅰ型、Ⅳ型、Ⅴ型PI及胸膜凹陷相关结节切迹征(nodule notch due to pleural indentation.NNPI)多为周围型肺癌的CT表现;Ⅱ型、Ⅲ型PI多见于结核球等良性病变。结论:P1分型在肺外周结节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多层螺旋CT的MPR影像处理技术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影像处理技术在提高CT诊断符合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出655例病例,受检部位均采用螺旋扫描,其中颅脑外伤150例;颈部165例;胸部165例;腹部175例。在轴位图像上诊断,通过MPR处理后,再用MPR图像进行诊断。通过前后两次诊断结果综合统计分析。结果150例颅脑外伤发现2例骨折漏诊,骨折漏诊率为1.5%,个别病例并发现多发性骨折。颈部165例有35例发现肿大淋巴结,其中有3例数量诊断不正确,肿大淋巴结数量错误率为0.8%.胸部165例有1例病变部位出现诊断错误,病变错误定位率为0.6%。腹部175例出现2例漏诊,腹部漏诊率为1.1%。结论多层螺旋CT的多平面重建影像处理技术,由于其图像各向同性的优势,提高了CT诊断符合率,克服了漏诊及误诊现象,应该成为常规影像诊断技术,广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