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以肝癌为例,阐释了“无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的中医治未病思想对肝癌防治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也是中医学先进和超前的医学思想。"未病"包括无疾之身、疾病隐而不发、发而未传三种状态;探讨治未病的渊源,进而从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救萌、防微杜渐,已病早治、防其传变等方面深入了解治未病的内涵,为进一步研究和运用中医治未病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在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下,对心功能不全患者开展健康教育,指导患者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病后防复,提高患者对情志、休息与活动、食药、排便等对疾病影响因素的认知程度,从而提高患者带病生存的质量.  相似文献   

4.
大肠癌是当今发病率很高的恶性肿瘤,其起病隐匿,病程缓慢持续,预后较差。认为中医治未病理论在临床防治肠癌发病、阻断癌前病变发展、预防大肠癌复发转移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探讨了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等防治大肠癌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患病率及死亡率逐年升高。因肺功能进行性减弱,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极大负担。中医治未病理论是中医学中极为重要的理念,其理论指导在增强人体正气,防止病邪侵害,尤其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防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分别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方面阐述治未病理论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析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及方法在意外伤害学生治疗过程中的作用,为降低意外伤害对学生的影响提供新策略,为实践中医治未病思想开拓新领域。[方法]通过文献回顾法,论述了在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下对意外伤害学生采用心身抚慰、情绪调节、非药物疗法等措施及其效果。[结果]在意外伤害学生心身调治过程中,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构筑三道防线:"未病先防",及时进行就诊告知与心理减压,提升伤者认知评价;"已病防变",运用五行学说等方式,改善调节伤者情绪;"已变防渐",采用针刺、药枕等非药物疗法,减轻创伤后应激障碍程度。[结论]科学运用中医治未病理念,对促进意外伤害学生的心身调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医治未病理论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本文探讨中医治未病理论与廉政文化建设的关系以及中医治未病理论在廉政文化建设中的应用,强调中医治未病理论在廉政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是预防腐败产生、防止腐败发展、腐败控制后防止复发的重要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以中医治未病之养生内涵,根据四时、阴阳变化揭示中医治未病养生的相关理论及"治未病"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治未病干预防治的着眼点在于"消患于未兆""济嬴列以获安"。通过养生健体,消除未起之患的使动、促发因素,恢复机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身心和谐的健康状态。体证合一,实施早起干预、治疗,防止其向疾病的转换。更要顺应自然,效法自然界四时阴阳变化来调养精神情志和生活起居,使体健神旺,预防和减少疾病的发生,最终达到"不治已病治未病""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养生保健目的。  相似文献   

9.
记忆衰退是痴呆发生、发展、传变的关键原因。从记忆信息加工角度去探析痴呆的发病机制,将痴呆传变进程总结为早期健忘—记忆衰退—认知功能下降—痴呆,发现其与中医治未病思想中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的治疗理念有相似之处。本文拟从记忆衰退对痴呆发展的重要性出发,交叉认知心理学理论与中医学理论,分析记忆信息加工理论与治未病思想在延缓记忆衰退思路中的内在联系,并提出防治思路。即在痴呆的防治过程中,通过把握记忆的动态变化,关注既病防变这一关键时期,着重对早期健忘到记忆衰退这一过程进行控制,以增强患者的记忆训练,延缓记忆衰退,改善认知问题。  相似文献   

10.
总结中医诊治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辨证用药思路,并根据中医治未病思想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应用,提出未病先防,重视足太阳膀胱经脉气血的盛衰;既病防变,考虑其他已病脏腑病邪传变胞宫;治病救萌,防瘀血停留日久,变生血瘕等经带疾病;防治伏邪,伏邪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重要病因,尤其是伏寒之邪,因此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要重视祛除寒湿伏邪等创新观点,为中医更好的辨证论治子宫内膜异位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早在青春期即开始发病,故应用中医治未病思想对防治本病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未病先防:调经成为防治本病的重中之重,而调经又重在补肾,肾精肾气充足,则经水自来。同时,尽量调整患者的作息时间及饮食规律,保持适度的活动,避免熬夜,暴饮暴食等不良生活习惯的发生;已病早治,防其传变:本病若未得到及时、恰当的治疗,因其长期无排卵及胰岛素抵抗至中老年时期可能出现子宫内膜癌及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代谢综合征,而影响妇女的身体健康。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不仅可防止远期并发症的发生,也是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所在。  相似文献   

1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种具有强烈传染性的肺部炎症性疾病。病毒传播迅速,传染途径多、致病力强,目前无特效药物。针对此次肺炎,中西医联合治疗,疗效显著。祖国医学曾在"瘟疫"类疾病的防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中医治未病思想为理论基础,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治,并从中医角度提出了相应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中医治未病思想与亚健康状态防治的关联。方法通过分析阐述中医治未病思想,揭示其对亚健康状态防治的有效干预措施。结果中医治未病思想从心理调节、生活方式、理疗保健和中医药几个方面加以干预,可有效防治亚健康状态。结论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治未病思想给予相应干预,有利于培养健康的生活、工作及行为等习惯和方式,从而达到防治亚健康状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当前具有显著的年轻化趋势,但目前对颈椎病的防治却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是中医预防医学思想的高度概括,将其预防医学思想与颈椎病的防治结合起来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在调治颈椎病方面提出:未病先防应普及颈椎病的健康素质教育、采取适当的功能体位并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既病防变强调应及时诊治,以防它变;病后康复强调采取适当的干预方法以巩固疗效,预防复发。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中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心脑血管动脉硬化症的发病几率也是越来越高。心脑血管动脉硬化症的主要病机是气血瘀阻,而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与年龄、心情以及日常生活习惯等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主要从中医治未病的角度出发,以未病先防和疾病防变的思想为基础,分析了中医治未病在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动脉硬化症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6.
慢性肾脏病(CKD)是临床常见多发病,也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内经》中"治未病"的实质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后防复。概而言之,就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防患于未然。即未病之时,固护正气,预防疾病的发生;已病之时,防止疾病传变;病情缓解之时,预防复发。分别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几个方面来论述《内经》中"治未病"理论在慢性肾脏病防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既病防危”,把糖尿病及并发症杜绝在萌芽状态,为人类健康作出更大贡献。方法研究近十年文献,总结糖尿病及并发症的病因病机及危害,阐明治“未病”思想在防治糖尿病和降低患病率的作用。结果治“未病”思想在防治糖尿病和降低患病率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结论应用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糖尿病的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对于控制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发展,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预防医学的精髓与核心。文章以中医"治未病"思想为指导,从未病先防、注重养生,有病早治、重视整体,既病防变、全面调理,愈后防复、寓养于治等多方面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防治策略,以期在今后的临床研究中不断丰富"治未病"的内涵,为维护和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状态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现代医学发展趋势及现代预防医学的“三级预防”架构,与《内经》的“治未病”思想相契合:“治未病”之“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与现代预防医学“预防为主”的新医学模式相吻合;“上医治未病”的“养生”之道,也在现代预防医学“如何延长生命时限、如何提高生活质量”中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20.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相应于中医学之“鼾症”。现代中医学认为,“痰瘀”为滞,“虚”亦可成滞,“痰瘀虚”是导致“滞”而不通及气机不利的关键病机,贯彻OSA病程始末。临床以“化痰祛瘀,补虚扶正”理论为基,结合中医治未病学术思想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等方面进行OSA的防治,可为OSA不同发病阶段的中医药防治提供思路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