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空气灌肠复位失败肠套叠X线诊断的影像学表现,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以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82例小儿肠套叠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儿均于X线引导下进行空气灌肠,复位失败后改行手术治疗。观察患儿手术结果及复位失败肠套叠X线诊断的影像学表现。结果:82患儿经手术治疗症状均解除,手术成功率100%。肠套叠类型:回-结-结型47例,回-回-结型21例,回-结型6例,回-回型5例,回-回-结-结型3例,其中复杂型肠套叠构成比最高,占86.59%。X线下观察可见复位失败肠套叠套头呈不规则形状,套头较长,空气加压灌注时,套头推进缓慢,在各肠断有停顿,或不推进,停滞在回盲部,套头随灌注气压大小而呈弹簧状收缩,但多次加压灌注套头均不消失。结论:空气灌肠复位失败肠套叠X线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对于复位失败的患者,临床应早期改行手术,以减少并发症,保证治疗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与分析空气灌肠前后腹部X线平片用于小儿肠套叠诊断与鉴别的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8年2月到2022年3月在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人民医院诊断为肠套叠患儿73例作为研究对象,给予空气灌肠X线平片检查,记录与判定诊断与鉴别价值。结果:患儿肠套叠空气灌肠确诊率及复位成功率为100%。空气灌肠前肠套叠患儿的腹部X线平片主要表现为软组织块影、肠管生理积气减少、小肠局限性扩张,腹部液平,管腔有明显狭窄;空气灌肠后可见马铃薯状、套头部呈杯口状的软组织肿块,有大量气体进入。空气灌肠前后腹部X线平片用于小儿肠套叠诊断与鉴别并不会增加检查过程时间与检查前准备时间、灌肠时间、空气压力,还可保持很高的复位成功率,降低穿孔率,依然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失败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的指征以及如何进一步提高整复率.方法搜集10年间空气灌肠明确诊断而复位失败的90例小儿肠套叠病例,其中21例手术证实有肠坏死,回顾性分析其临床、X线表现及手术所见.结果复杂型肠套叠,发病时间长,套头大、移动性差以及套鞘松弛的患儿合并肠坏死的可能性更大.无肠管坏死的患儿复位失败的原因可能与套头水肿显著、颈部痉挛嵌顿或者灌肠压力偏低有关.结论仔细分析临床、X线表现可明确肠套叠是否合并肠坏死,从而正确选择治疗方法;通过补液、肌注镇静解痉药等辅助措施或适当提高灌肠压力可以进一步提高复位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婴幼儿急性肠套叠X线透视下空气灌肠整复经验体会,提高整复成功率。方法对2011年1月-12月入院、并经空气灌肠及手术证实276例肠套叠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空气灌肠复位成功268例,其中5例延迟再灌复位成功,6例肠套叠空气灌肠整复失败转为手术治疗,2例未经空气灌肠直接手术治疗,整复率达97.1%(268/276)。患儿全部治愈无并发症,无一死亡。结论 X线透视下空气灌肠诊断及整复治疗婴幼儿肠套叠,操作简便,是一项较好的治疗手段,而手法得当将达到满意的治疗结果;延迟再灌复位成功率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急性肠套叠空气灌肠与水压灌肠疗效差异。方法:对本院2016年1月~2019年2月185例急性肠套叠患儿进行研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90例行B超监视下温盐水灌肠肠套叠复位法,对照组95例行X线透视下注气肠套叠复位法。观察两组复位成功率、24h复发率、复位时间及复位压力。结果:实验组复位成功率91.1%,对照组93.7%,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24h内复发率8.9%,对照组复发率3.2%。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复位时间、复位压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肠套叠采用B超监视下温盐水灌肠复位法,患儿、家属及医务人员可以免受X线的辐射,避免出现肠穿孔,值得采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空气灌肠治疗前婴儿肠套叠腹部平片的X线表现,探讨不同X线表现与空气灌肠整复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26例经空气灌肠及手术确诊的婴儿肠套叠腹部平片X线表现和X线空气灌肠整复结果。【结果】526例婴儿肠套叠的腹部平片X线表现主要为腹部局限性积气、肠胀气或不完全性小肠梗阻、完全性肠梗阻,其空气灌肠复住成功率分别为82.5%、78.3%、35.2%。前两者与完全性肠梗阻患儿的空气灌肠整复成功率分别进行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而前二者之间进行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婴儿肠套叠的腹部平片的X线表现有一定特征,对空气灌肠整复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小儿肠套叠空气整复病例的临床及X线表现。方法:搜集近两年经结肠注气整复的小儿肠套叠300例,成功276例,失败24例,回顾分析肠套管的主要临床及X线表现。结果:①肠套叠患儿在4个月-2岁男孩中多发,多数表现为阵发性哭闹、呕吐、血便、腹部可触及包块。②腹部平片有软组织肿块影或不全性肠梗阻表现的可提示本病。③空气灌肠整复复位率高,复位率同发病时间、套叠类型、套入浓度密切相关。结论:结合临床及X线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严格气灌肠适应症、禁忌症,从而正确选择肠套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进一步提高小儿肠套叠的X线诊断和治疗水平。材料与方法:作者分析了经X线诊断和治疗的41例小儿肠套叠患的X线表现。结果:在41例中,16例表现为一侧局限性肠管积气或扩张;5例出现明显扩张和液平面;20例无明显变化。39例空气灌肠复位治疗成功(占95.12%)。结论:早期诊断是空气灌肠复位成功的关键,灌肠的过程既是诊断的过程也是整复的过程,越早越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儿急性肠套叠水压灌肠复位的效果及其护理。方法对65例急性肠套叠患儿B超下行水压灌肠复位及精心护理,其中5例在X线下空气灌肠复位失败,经B超检查确诊后行温生理盐水灌肠复位治疗。结果 56例急性肠套叠患儿复位成功,复位成功率为86%;9例需要手术治疗。结论超声监视下行水压灌肠诊治小儿肠套叠,复位过程清晰、直观,安全性好。了解此类患儿的病情特点、加强临床观察、做好复位后宣教是保证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小儿肠道X线表现、病因初探、空气整复效果。材料与方法:搜集近五年经空气整复证实的肠套叠患儿332例,回顾分析332例肠套叠的主要临床X线表现。结果:空气灌肠囊复失败29例均经手术复位,其中复杂型23例。结论:认为小儿肠套的发病时间、肠套部位、肠套性质、复位方法和肠套的复位率有明确的关系,特别是发病时间和复位方法有着更重要的意义,及时诊断加上有效的复位方法是小儿肠套复位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张琳  张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4):3413-3414
目的:探讨X线下空气灌肠整复法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护理。方法:利用空气灌肠法对肠套叠进行整复治疗。结果:复位成功的患儿43例,复位失败后手术治疗2例,成功率95.4%。结论:空气灌肠复位是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有效方法。灌肠前严格掌握适应证,选择适合压力、手法按摩,以及加强空气灌肠整复护理是提高复位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实时超声监护下小儿肠套叠患者手法复位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103例经超声检查确诊为小儿肠套叠患者进行动态观察,并在实时超声监护下以套头为起点用探头轻柔加压按摩,观察有无肠蠕动、套筒有无缩短或消失。按肠套包块大小、套筒长度、年龄分组分析观察结果,并与X线高压空气灌肠比较。结果 共有50例(48.5%)肠套叠患儿超声下复位成功,复位率与包块大小、套筒长度及患儿的年龄(合作程度)有关,1h后复查39例治疗成功。对于包块直径<2.0 cm者,超声监护下手法复位率明显高于X线高压空气灌肠。结论实时超声监护下手法复位对小儿肠套叠近一半患儿起到直接治疗作用,明显降低了灌肠复位等其他治疗人数,减轻了患儿的痛苦和医疗费用,并可作为灌肠等其他治疗的筛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肠套叠患儿应用手法复位结合空气灌肠对疼痛和复位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肠套叠患儿289例,按收治时间单双号分为对照组162例和观察组127例,对照组采取空气灌肠复位,观察组采用手法复位配合空气灌肠复位。比较两组患儿灌肠时疼痛评分、空气灌肠复位压力。结果观察组疼痛评分、复位压力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复位配合空气灌肠有效能减轻患儿灌肠时的疼痛,降低复位压力。  相似文献   

14.
B超监视下生理盐水灌肠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肠套叠是小儿肠梗阻的常见病因,80%发生于2岁以下儿童[1].以往多采用X线监视下空气灌肠复位治疗,使患儿在接受治疗的同时受到了过多的X线幅射,且患儿在空气灌肠前并不能得到十分明确的诊断,使有些症状相似,但并不是肠套叠的小儿受到了不必要的伤害,甚至带来不必要的危险.  相似文献   

15.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及辅助临床选择复位方式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90例经CDFI诊断,并经X线空气灌肠复位或手术复位小儿肠套叠资料。结果 经X线空气灌肠复位成功79例(87.8%),10例行手术治疗(11%)后复位成功,超声误诊1例,超声确诊率98.8%。肠壁严重水肿,阻力指数(RI)显著升高,无血流显示等情况时禁忌空气灌肠,应尽快手术复位。结论CDFI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符合率高,可作为影像学首选的检查方法,并且对临床选择肠套叠复位方式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史雯嘉  汤绍涛 《护理研究》2009,23(22):2024-2025
[目的]探讨急性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的护理.[方法]对51例急性肠套叠患儿进行空气灌肠复位或延时再次空气灌肠复位.[结果]48例接受空气灌肠治疗后37例1次灌肠复位成功,8例2次灌肠复位成功,1例经3次灌肠复位成功,2例患儿2次灌肠失败后中转开腹手术,无一例发生肠穿孔等意外,总成功率达95.8%.[结论]加强急性肠套叠患儿空气灌肠复位前后的观察和护理与复位成功率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延时再次空气灌肠治疗小儿急性肠套叠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雯嘉  汤绍涛 《护理研究》2009,(8):2024-2025
[目的]探讨急性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的护理。[方法]对51例急性肠套叠患儿进行空气灌肠复位或延时再次空气灌肠复位。[结果]48例接受空气灌肠治疗后37例1次灌肠复位成功,8例2次灌肠复位成功,1例经3次灌肠复位成功,2例患儿2次灌肠失败后中转开腹手术,无一例发生肠穿孔等意外,总成功率达95.8%。[结论]加强急性肠套叠患儿空气灌肠复位前后的观察和护理与复位成功率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空气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新辅助手法。方法:选取首次空气灌肠未复位,年龄在3~6月龄的50例肠套叠患儿,分两组实施二次空气灌肠。分别施以腹部双合按压法和腹外按压法。结果:实验组应用腹部双合按压法2次空气灌肠平均复位率为88%,较对照组应用腹外按压法提高了12%。实验组X线下整复时间平均为6.3min,较对照组缩短3.4min。结论:腹部双合按压法提高了低龄肠套叠患儿2次空气灌肠的复位率,减少了透视下复位时间。  相似文献   

19.
空气灌肠整复小儿肠套叠影响因素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瑞忠  许长年 《中国综合临床》2006,22(12):1121-1122
目的 探讨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的影响因素。方法 169例小儿肠套叠,观察患儿全身情况、肠套叠类型、发病年龄、发病时间对空气灌肠复位成功率的影响。结果 对1岁以下、发病24h以内、全身情况较好、回盲型、回结型肠套叠患儿,空气灌肠复位成功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对1岁以下、发病24h以内、全身情况较好、加盲型、回结型肠套叠患儿可采用空气灌肠复位,且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20.
黄春叶 《全科护理》2011,9(26):2361-2362
[目的]探讨急性肠套叠两种灌肠方法复位的效果。[方法]将120例肠套叠患儿随机分为B超组65例,X线组55例。B超组在B超监视下用温生理盐水灌肠复位,X线组用钡剂灌肠复位,比较两种灌肠复住的诊断符合率、复位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B超组诊断符合率高于X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位成功率比X线组高,中转开腹手术率比X线组低。[结论]急性肠套叠在B超监视下用生理盐水灌肠法复位具有诊断符合率高、复位成功率高、患儿痛苦轻,同时免受X线照射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