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胫骨平台骨折手术复位不佳25例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2000~2005年收治的接受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中,选择关节面复位不佳者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18例,女7例,年龄21~63(平均42)岁。按照Schatzker分型[1],Ⅱ型骨折11例,Ⅲ型6例,Ⅳ型2例,Ⅴ型2例,Ⅵ型4例。1.2方法本组主要通过X线片,特别是正位X线片对关节面复位效果进行分析。在本组骨折中除2例Ⅳ型骨折外,复位差的部位主要是胫骨平台外侧关节面。因胫骨上端的后外侧有腓骨头的阻挡,所以给外侧胫骨平台的复位增加了一定的难度,特别是胫骨平台外后部的复位。2结果2.1移位的骨折块本身有压缩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2.
SchztzkerⅢ型胫骨平台骨折是指胫骨平台外侧关节面塌陷,但不合并外髁劈裂的骨折。传统的手术方法是标准的前外侧直切口,半月板下显露塌陷的关节面,抬高塌陷的关节面后植骨固定。这种手术方式有以下缺点:切口大,组织损伤重,手术时间长,塌陷关节面复位不满意。本院自2004年1月至2008年10月采用自行设计的胫骨平台骨折复位器微创治疗SchztzkerⅢ型胫骨平台骨折10例,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后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髁骨折的手术方法。方法 20例胫骨平台后髁骨折的患者,采用后内侧或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结果 20例均获6~26个月(平均13个月)随访,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定按Hohl评分标准:优16例,良4例。复查X线片:骨折复位良好,关节面未见明显塌陷。结论后侧入路较前侧入路能更充分地暴露胫骨平台后髁,提供了更广阔的操作空间,有利于骨折复位内固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采用于胫骨外侧平台下开窗、推项复位、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外侧平台中央塌陷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膝外侧手术入路,于外侧半月板与胫骨平台问切开关节囊.显露胫骨外侧平台.于腓骨前缘胫骨髁下面胫骨前方皮质骨开窗,通过此骨窗用骨科冲头器械将压缩的关节面推项复位。干骺端部位形成的骨缺损,取髂骨植骨。下部用钢板作支撑内固定。撕裂的半月板予以修补。如有侧副韧带断裂,则予以缝合修复.结果本组7例,骨折均达到解剖复位,随访1年,骨折愈合,胫骨外侧平台关节面平垫,膝关节无疼痛,功能恢复正常,内固定钢板于术后1年取出。结论采用于胫骨外侧平台下开窗、推顶复位、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外侧平台中央塌陷骨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胫骨后外侧平台塌陷骨折行外后侧弧形切口双肌间隙入路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商丘市第四人民医收治的采用外后侧弧形切口双肌间隙入路治疗的64例胫骨平台塌陷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采用外后侧入路在胫前肌、腘肌和比目鱼肌两个间隙分别显露胫骨前外侧髁及后外侧髁,在直视下复位骨折,分别用“高尔夫”与“T”形锁定钢板固定胫骨平台前外侧和后外侧骨折。手术治疗后按照Rasmussen评分标准评价患者的胫骨平台骨折修复情况,在按照HSS评价患者膝关节功能。结果随访6~24个月,所有患者术后X线片显示骨折复位良好,关节面无明显的塌陷。6~14周后骨折全部愈合,Rasmussen评分为6~18分,其中优28例,良30例,可6例,优良率高达90.62%;HSS评分为57~92分,其中优22例,良34例,可6例,差2例,优良率为87.5%。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胫骨平台后外侧塌陷骨折行外后侧弧形切口双肌间隙入路手术进行治疗,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不仅安全度高、创伤小,而且有助于骨折复位,治愈率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利用。  相似文献   

6.
背景:如今胫骨平台骨折的研究已由起初的内外侧"双轨道结构"逐步转型为"360°全方位立体结构",国内外学者们更关注平台后侧结构的稳定性、复位情况以及对复位后功能恢复的影响。后侧平台的内固定材料的选择仍无明确定论,存在较大争议。目的:探讨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3种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通过计算机三维有限元技术,模拟胫骨平台后外侧1/2和后外侧1/4骨折。分别使用前侧2枚6.5 mm拉力螺钉、外侧4.5 mm L型钢板以及后侧3.5 mm T型钢板置入内固定骨折块。在胫骨平台中心处加载500 N纵向应力,比较3种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状态。结果与结论:在1/2骨块模型中,前侧拉力螺钉与后侧钢板在各个方向上的位移较小,外侧钢板的位移较其他两种固定方式大。而在1/4骨块模型中,前侧拉力螺钉在各方向的位移优势更明显,后侧钢板的位移居次,外侧钢板的位移最大。1/2骨块上,前侧拉力螺钉的最大应力为36.523 MPa,外侧钢板为153.372 MPa,后侧钢板为115.922 MPa;而在骨块上的最大应力前侧拉力螺钉模型为4.309 MPa,外侧钢板为4.37 MPa,后侧钢板为3.124 MPa。1/4骨块上前侧拉力螺钉的最大应力为36.803 MPa,外侧钢板为153.336 MPa,后侧钢板为104.234 MPa;而在骨块上的最大应力前侧拉力螺钉模型为1.195 MPa,外侧钢板为0.827 MPa,后侧钢板为1.196 MPa。提示前侧拉力螺钉能够承担更大的应力,并在受到应力后位移变化较小,可提供较稳定的支持。而后侧钢板在骨块较大(1/2骨块)时,能够提供较强的稳定性,与拉力螺钉相仿;而在骨块较小(1/4骨块)时,稳定性不如前侧拉力螺钉。外侧钢板在固定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时,稳定性较差,不如前侧拉力螺钉和后侧钢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12例,均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骨缺损者同时予以植骨。术中首先在持续牵引下矫正肢体力线,以股骨髁、残留的平台关节面为参照,用骨刀将关节面复位并尽量恢复关节面的平整,然后逐渐加大牵引重量使膝关节间隙略增大,将关节面再次抬高2~3 mm,缺损区域充分植骨,术中及术后保持外翻角5~8°固定。结果12例术中复位良好,未发生伤口感染或皮肤坏死。随访6个月至3年,均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6.8个月,无内固定物松动。术后功能评价优7例,良3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83.3%。结论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术前应准确评估软组织条件,手术方法根据不同的骨折类型而异;术中应兼顾骨折和软组织条件;术后早期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后侧入路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的效果。方法对86例手术治疗的胫骨平台后侧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骨折情况分别采用后外侧入路(42例)及后内侧入路(44例)途径进行骨折复位并实施内固定。结果手术后病人整体恢复情况良好,骨折基本愈合,术后病人Rasmussen放射学评分优良率为84.9%,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功能评分的优良率为83.7%。病人术后Rasmussen放射学评分、关节功能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H=14.95、15.43,P〈0.05)。结论后侧入路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具有创伤小、复位准确、固定牢固等优点,临床效果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9.
胫骨平台骨折多见,其中以严重粉碎塌陷骨折最为严重,临床处理十分棘手:整复困难、疗效不佳、易发创伤性关节炎。由于骨碎片的不稳定,早期手术较难进行坚强的内固定,波及关节面的骨碎片也难获得满意的复位。保守治疗则达不到解剖复位,遗留膝关节不稳、轴向偏斜。我院自1997年6月共收冶胫骨平台骨折48例,其中严重粉碎塌陷骨折16例,先行骨牵引及早期锻炼,3周后手术复位、植骨和坚强内固定治疗,达到比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三维CT重建在累及关节面的复杂骨折治疗中的指导意义。方法:自2005年至今,共收治累及关节面的复杂骨折56例(包括髋臼骨折11例、胫骨平台骨折25例、腕关节骨折20例),术前均行X线摄片并行CT扫描和三维CT重建,对关节面损伤程度进行评估并制定最佳治疗方案。结果:11例髋臼骨折中9例行手术治疗,25例胫骨平台骨折中22例行手术治疗(22例行植骨),20例腕关节骨折中18例行手术治疗。结论:三维CT重建能清楚显示传统x线摄片所不能直接显示的关节面骨折,对手术前的骨折分类、治疗方案制订以及手术入路选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应用大块植骨与打压植骨治疗塌陷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比较.方法 将72例Schatzker分型为Ⅱ型及Ⅲ型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5例)和对照组(37例),研究组采用植骨时先填入少量松质骨颗粒后再用大块植骨(全层自体髂骨块)支撑,对照组打压植骨.对比两组间关节面塌陷≥2 mm、≥3 mm、轴向对位不良>5°的患者例数,R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及出现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骨延迟愈合、不愈合、二次植骨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年龄、性别、体重等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关节面塌陷≥2 mm的研究组患者有3例,对照组患者10例,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42);塌陷≥3 mm的研究组患者l例,对照组患者4例;轴向对位不良>5°的研究组患者(n=0)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n=3).R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中疗效优的研究组患者(n=24)明显较对照组患者(n=17)多,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42);研究组患者的优良率(94.3%)高于对照组患者(86.5%).两组间各有一例切口感染,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无骨延迟愈合,无骨不愈合,均无二次植骨的情况发生.结论 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分型为Ⅱ型及Ⅲ型的患者采用植骨时先填入少量松质骨颗粒后再用大块植骨(全层自体髂骨块)支撑与打压植骨相比,有更低的高度丢失率及更好的膝关节功能结果,是可行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12.
背景:胫骨平台骨折复位后常遗留较大的松质骨缺损,需要有效的植骨填塞和内固定治疗。目的:探讨运用纳米人工骨植骨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应用特点。方法:由作者采用电子检索的方式,在万方数据库(http://www.wanfangdata.com.cn/)中检索,以"纳米人工骨,胫骨,骨折"为中文关键词,计算机检索1990-01/2010-12有关纳米人工骨植骨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文章,经检索共查到相关文献48篇,筛选纳入20篇文献进行评价。同时对采用纳米人工骨植骨结合锁定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患者4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纳入分析的42例患者,随访6个月~2年6个月,平均1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3~8个月,平均4.2个月。按Merchant评分标准,其中优39例,良2例,可1例。检索分析表明纳米人工骨是应用纳米技术制备的生物材料,是一种理想的骨修复材料。人工植骨材料治疗胫骨平台骨折,能有效避免骨折再移位和关节面高度的丢失,与宿主生物相容性好,骨传导性好,无排斥、过敏反应,创伤小,固定牢固等优点,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背景:目前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观点是手术复位后植骨修复骨缺损,但在骨缺损的填充物选择方面仍有不同的意见。目的:观察可注射型硫酸钙人工骨结合内固定置入物治疗胫骨平台骨折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01/2010-12采用注射硫酸钙人工骨植骨及接骨板置入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34例。全部病例均行X射线摄片、CT扫描及三维重建,以准确了解骨折的塌陷和粉碎程度及骨折碎片的移位方向。结果与结论:3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2.5年,X射线片显示所有骨折均达到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平均愈合时间为12周,无骨不连发生;无感染情况发生;2例患者切口有渗出,渗出液细菌培养为阴性。Lysholm评分(88.3±5.1)分,优13例,良17例,一般4例。初步证实微创可注射型硫酸钙人工骨结合钢板内固定重建塌陷型胫骨平台骨折能有效避免复位后的骨再丢失,改善远期疗效,可注射型硫酸钙人工骨是一种良好的骨移植替代物。  相似文献   

14.
马文泽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8):1160-1162,1164
胫骨平台骨折是膝关节常见骨折之一,其治疗目标为解剖复位、坚强固定、早期活动及防止继发退行性骨关节炎的发生。手术治疗得到普遍认可,术前进行X线、CT和MRI检查确定骨折类型,选择合适入路,切开复位解剖钢板、锁定钢板、外固定支架等固定,早期针对合并重度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关节置换,利用关节镜达到微创治疗,术中植骨预防骨折二次塌陷。根据不同的骨折类型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文雪平  张朝跃  张勇军 《医学临床研究》2009,26(8):1463-1464,1468
【目的】总结微创锁定钢板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本院从2006年3月至2008年11月对11例胫骨平台Ⅴ、Ⅵ型骨折行切开复位,外侧锁定板内固定术,必要时配合内侧钢板固定,其中Ⅴ型5例,Ⅵ型6例,骨缺损较多者给予植骨,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骨折一期愈合,骨折对位对线良好,膝关节屈曲110°~130°,膝关节功能用HSS平分法80~96分,平均90.4。【结论】微创锁定钢板治疗胫骨平台Ⅴ、Ⅵ型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骨折愈合快,功能恢复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陈旧性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特征、检查方法和手术方式。方法:回顾分析17例陈旧性胫骨平台骨折的诊断与治疗过程及预后。结果:17例获得随访。按Merchant评分标准评定:优10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88.2%。结论:术前常规X片、CT、MRI检查,关节面解剖复位,塌陷骨折复位后的植骨及坚强内固定以重建关节稳定性恢复下肢力线并早期功能锻炼是治疗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疗效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应对策。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我院收治188例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27例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5年,平均27.6个月,17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13.38%。其中:复位不良3例,局部渗液3例,创口皮肤坏死1例,膝关节不稳1例,术后高度丢失4例,创伤性关节炎2例,畸形愈合1例,膝关节僵硬2例。结论术前完整准确诊断能提高手术质量,合适的手术时机和合并症处理和预后密切相关。良好的骨折复位和妥当的内固定及植骨的选择是提高疗效的根本,科学合理的康复计划是手术疗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18.
背景:目前对胫骨平台骨折的基础研究多集中在生物力学方面,对于其愈合过程中骨密度变化规律的研究很少。目的:观察胫骨平台骨折愈合过程中的骨密度变化情况。方法:选择18只新西兰大白兔制作胫骨平台骨折动物模型,骨折复位后用螺钉加压固定,分别于术后1,2,3,4,6,8周取胫骨标本。另取3只正常兔的胫骨标本作为对照。结果与结论:双能X射线骨密度测量显示,术后1周骨密度值较对照组略有降低,2周时骨密度值明显增大且差异显著(P〈0.05)。3周时骨密度值陡然降低,3,4,6周时测得的骨密度值总体差异不大,4周时略为增高,8周时骨密度值又略微降低,3,4,6,8周数据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在良好的复位固定条件下,术后2周时骨折区域的骨密度值最高、成骨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