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电针对脑心综合征(cerebral-cardiac syndrome,CCS)大鼠血肿周围脑组织细胞凋亡及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从70只健康SD大鼠中随机选择10只作为假手术组,其余60只用于CCS模型复制。选取造模成功的大鼠30只,分为模型组、电针组和电针非经非穴组,每组10只。采用胶原酶加肝素联合注射大鼠尾状核方法造模,假手术组向大鼠尾状核注入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于造模第1天开始电针,电针组选取水沟、风府、内关和心俞穴,电针非经非穴组选取臀部非经非穴点4处,每次20min,每天1次,连续3天。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仅每天抓空1次。分别采用TUNEL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血肿周围脑组织细胞凋亡及Caspase-3表达。结果假手术组偶可见TUNEL细胞,Caspase-3少量表达;模型组血肿周围组织出现较多的TUNEL阳性细胞,Caspase-3大量表达;电针组TUNEL阳性细胞和Caspase-3表达均较模型组和电针非经非穴组明显减少(P<0.01)。结论电针可以抑制CCS大鼠脑组织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下调血肿周围脑组织Caspase-3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电针疗法对失坐骨神经大鼠腓肠肌细胞凋亡及相关蛋白的影响,探讨电针对失坐骨神经骨骼肌萎缩的延缓效应及其可能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21只。采用切断坐骨神经法制备腓肠肌萎缩大鼠模型。电针组电针患侧"足三里""承山"穴,每日1次,每次10min,各组分别在术后7、14、21d取材。TUNEL法检测腓肠肌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Bcl-2、Bcl-2相关的X蛋白(Bax)、细胞色素C(Cyt-C)以及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蛋白表达,RT-PCR法检测腓肠肌Caspase-3mRNA表达。结果:模型组各时点细胞凋亡指数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电针组的细胞凋亡指数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各时点腓肠肌Bcl-2蛋白表达较假手术组显著降低(P0.05),Bax、Cyt-C以及Caspase-3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术后14、21d,电针组与模型组比较,Bcl-2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Bax、Cyt-C及Caspase-3蛋白表达则明显降低(P0.05)。各组大鼠腓肠肌的Caspase-3mRNA表达与蛋白表达结果基本一致。结论:电针能够促进腓肠肌Bcl-2的表达并抑制Bax、Cyt-C和Caspase-3的表达,从而抑制肌细胞的凋亡,这可能是电针延缓失神经性骨骼肌萎缩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刀干预对颈椎病兔颈后伸肌B淋巴细胞瘤-2(Bcl-2)、Bcl-2相关的x基因(Bax)、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刀松解法对劳损颈肌细胞凋亡影响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新西兰兔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及针刀组,每组6只,采用长期低头位方法建立颈椎病动物模型。造模成功后针刀组选取斜方肌起点及胸锁乳突肌附着点等部位进行针刀治疗,每周治疗1次,共治疗3次;电针组电针"天柱""颈百劳""大杼"穴,每次20min,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3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颈后伸肌Bcl-2、Bax、Caspase-3mRNA表达水平。结果:各组间颈后伸肌Bcl-2mRN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颈后伸肌Bax mRNA表达较空白组明显升高(P0.01),针刀组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模型组颈后伸肌Bcl-2/Bax mRNA比值较空白组明显降低(P0.01),针刀组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1),针刀组较电针组明显升高(P0.05)。模型组颈后伸肌Caspase-3mRNA较空白组升高(P0.05),针刀组较模型组及电针组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针刀干预可调节Bax、Bcl-2/Bax Caspase-3mRNA表达,减缓颈后伸肌细胞凋亡进程,从而修复劳损颈肌,可能是针刀治疗颈椎病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电针干预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海马组织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VD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10只。采用反复阻断双侧颈总动脉法制备VD大鼠模型。电针组电针"大椎""百会"及双侧"后三里""膈俞"穴,10min/次,1次/d,连续治疗14d。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行为学变化,尼氏染色法观察海马神经元病理改变,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TUNEL)法检测海马神经元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JNK、磷酸化JNK(p-JNK)、半胱氨酸蛋白酶-8(Caspase-8)、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Morris水迷宫实验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穿越原平台次数明显减少(P0.01),海马神经元损伤加重,存活神经元明显减少(P0.01),凋亡神经元增多,细胞凋亡指数明显升高(P0.01),海马组织JNK、p-JNK、Caspase-8、Caspase-3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Morris水迷宫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穿越原平台次数明显增多(P0.01),海马神经元损伤减轻,存活神经元明显增多(P0.01),凋亡神经元减少,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降低(P0.01),海马组织JNK、p-JNK、Caspase-8、Caspase-3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电针可提高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电针调控JN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抑制神经元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电针对颅脑损伤(TBI)大鼠神经功能、脑组织病理形态、细胞凋亡水平及凋亡相关蛋白细胞色素C(Cyt-C)、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9(Caspase-9)表达的影响,探索电针治疗TBI的可能机制。方法:将70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8只)、假手术组(8只)、模型组(27只)和电针组(27只)。模型组及电针组再按干预3、7、14 d分为3个亚组,每亚组9只,并采用改良式Feeney自由落体法制备大鼠TBI模型;假手术组仅暴露颅骨、钻孔,不行自由落体打击。于造模后1 d对电针组大鼠行电针干预,穴取"百会""水沟"及患侧"内关""足三里",断续波,频率2 Hz,每天1次,每次10 min,分别干预3、7、14 d。分别于干预3、7、14 d采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量表(m NSS)评定各组大鼠神经功能损伤程度;HE染色法和尼氏染色法观察脑组织病理形态改变;TUNEL法观察脑组织细胞凋亡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Western blot法检测脑组织Cyt-C、Caspase-9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干预3、7、14d时m NSS评分均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干预3、7、14d时mNSS评分均降低(P0.05)。干预3d时模型组及电针组大鼠脑损伤区域均可见组织坏死,核破碎、固缩及明显空泡,尼氏体减少、分布松散;干预7、14d时模型组及电针组均可见新生结缔组织填充和正常细胞,尼氏体增加,且电针组整体修复情况、尼氏体数量优于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干预3、7、14 d时脑组织凋亡细胞数均明显增多(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干预3、7、14 d时脑组织凋亡细胞数均减少(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干预3、7、14 d时损伤脑组织Cyt-C、Caspase-9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干预3、7、14 d时损伤脑组织Cyt-C、Caspase-9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结论:电针可明显改善TBI模型大鼠神经功能损伤情况,降低细胞凋亡水平,其机制可能与下调损伤脑组织中Cyt-C、Caspase-9蛋白表达,进而影响线粒体介导的细胞凋亡进程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电针"大椎穴"对颈椎病模型大鼠纤维环Caspase-3、Caspase-9的影响。方法 SPF级SD大鼠24只,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美洛昔康组,每组6只,建立动静力失衡性颈椎间盘退变模型;电针组选取"大椎穴",通电25 min,1次/天,14 d为1个疗程,2个疗程之间间隔2 d,共治疗2个疗程;美洛昔康组:给予美洛昔康片灌胃治疗2个疗程;空白组、模型组均只固定不做任何处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aspase-3、Caspase-9的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纤维环Caspase-3、Caspase-9较空白组显著增高(P0.01);电针组大鼠纤维环Caspase-3、Caspase-9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电针"大椎穴"治疗颈椎病的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抑制纤维环Caspase-3、Caspase-9蛋白的表达及信号传导通路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电针百会、太阳穴对帕金森大鼠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单侧纹状体双靶点注射6-OHDA建立大鼠帕金森病模型。实验分假手术组、模型组、阳性药组(美多巴组)和电针组,分组给予相应处理4周。分别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黑质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表达情况和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脑黑质Caspase-3表达明显增多,多巴胺神经元细胞凋亡显著,电针百会、太阳穴可使Caspase-3表达下调,使多巴胺神经元细胞凋亡程度减轻。结论:电针百会、太阳穴治疗帕金森病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减轻Caspase-3的表达,抑制细胞凋亡减少多巴胺神经元的丢失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电针“百会”“内关”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大鼠缺血侧大脑皮质凋亡相关蛋白IRE1α、TRAF2、ASK1及Caspase-12的影响,初步探讨电针治疗脑缺血再灌注凋亡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模型组(B组)、针刺组(C组)和依达拉奉组(D组),每组15只。选用改良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LONGA 5级神经功能评分法评估大鼠神经功能情况;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大鼠缺血侧大脑皮质病理形态学变化;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法(TUNEL)检测大鼠神经元细胞凋亡率;蛋白免疫印迹法(WB)检测大鼠大脑皮质IRE1α、TRAF2、ASK1及Caspase-1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细胞凋亡率以及IRE1α、TRAF2、ASK1及Caspase-12蛋白表达量均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脑皮质组织结构紊乱,细胞萎缩坏死;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和依达拉奉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IRE1α、TRAF2、ASK1和Caspase-12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细胞凋亡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大脑皮质细胞病理状况比模型组减轻,萎缩坏死细胞变少;与依达拉奉组比较,针刺组大鼠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能抑制CIRI大鼠脑组织细胞凋亡,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作用机制可能与电针下调IRE1α/TRAF2/ASK1/Caspase-12通路蛋白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海马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及抑制剂组,每组20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他各组大鼠采用改良的Longa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造模成功后,电针组大鼠于患侧“合谷”“尺泽”“足三里”“三阴交”给予电针干预1次,20 min;抑制剂组于造模前30 min经侧脑室注入Caspase-3抑制剂Z-DEVD-FMK。观察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变化,用TTC染色法观察病灶侧脑梗死情况,TUNEL染色法检测海马CA1区细胞凋亡指数,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Caspase-3蛋白表达,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海马Caspase-3 mRNA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百分比、海马CA1区细胞凋亡指数、海马Caspase-3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抑制剂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百分比、海马CA1区细胞凋亡指数、海马Ca...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针对腓肠肌急性钝挫伤大鼠痛阈、步态及肌卫星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探讨电针促进骨骼肌急性损伤修复的可能机制。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6只)、模型组(24只)和电针组(18只)。模型组、电针组大鼠采用自制打击器建立右侧腓肠肌急性钝挫伤模型。电针组大鼠于右侧“承山”“阳陵泉”行电针干预,予疏密波,频率2 Hz/100 Hz,每次30 min,每日1次。按取材时间分别干预3、7、14 d。造模后第1、3、7、14天,采用Von Frey法检测各组大鼠后足机械缩足反射痛阈,计算左右足痛阈差值;Cat Walk XTTM动物步态分析仪记录大鼠站立时间及右后足最大接触面积;HE染色法观察大鼠右侧腓肠肌形态及炎性细胞数;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右侧腓肠肌配对盒基因7 (Pax7)及成肌分化因子(MyoD)阳性表达。结果:造模后右侧腓肠肌肌纤维断裂,可见大量红细胞及炎性细胞浸润;电针干预后肌纤维组织形态完整,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少。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造模后第1、3、7、14天后足机械缩足反射痛阈差值升高(P<0.05),站立时间缩短、右后足最大接触面积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2 106例青少年颈椎病患者颈椎生理曲度的统计,分析青少年颈椎病生理曲度改变的现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研究,分析其可能的发病原因,提出应对措施。方法:将2010年4月—2014年1月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门诊就诊且有影像资料的2 106例颈椎病患者,按年龄不同分组,并运用SPSS 19.0统计分析不同年龄组颈椎生理曲度改变的发病情况。结果:6~15岁组、16~25岁组、26~35岁组的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变直及反弓)患者分别为37例(61.67%)、430例(71.67%)、1105例(76.42%),3组患者进行χ2检验得出不同年龄组之间在发病率方面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50.05),6~15岁组与16~25岁组颈椎曲度异常发病率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1040.0167);6~15岁与26~35岁颈椎曲度异常发病率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90.0167)。结论:青少年颈椎病发病同青少年曲度异常有直接关系,不同年龄组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有明显差异(P0.05),以26~35岁组发病率高(76.42%)。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脊柱微调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观察颈椎曲度的改善情况,探讨分析手法作用机理。方法:4家医院将137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脊柱微调手法治疗组(77例)和牵引对照组(60例),测量治疗前后颈椎X片颈曲值。结果:颈椎曲度改善程度上,手法治疗组亦优于牵引对照组(P0.05)。结论:脊柱微调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获效的可能机理之一是恢复颈椎生理曲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牵引、中药熏蒸配合颈前筋膜扩张术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运用牵引中药熏蒸配合颈前筋膜扩张术综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观察其疗效。结果观察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05例,总有效率为91.4%。结论运用牵引中药熏蒸配合颈前筋膜扩张术综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有良好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4.
旋提手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曲度改变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旋提手法与牵引疗法在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曲度的有效性。[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40例,对照组40例,分别给予旋提手法及牵引疗法,并于治疗前后测量颈椎X光片颈椎曲度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均与自身治疗前颈椎曲度比较,P值均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与对照组均能改善患者的颈椎曲度;两组间治疗前后颈椎曲度差值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试验组患者颈椎曲度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旋提手法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曲度疗效优于牵引疗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推拿手法结合颈部肌肉锻炼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76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治疗组采用推拿手法结合颈部肌肉锻炼治疗,对照组采用超短波和中频脉冲电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治疗一个疗程后、3个疗程后的VAS评分。结果:一个疗程及3个疗程后,治疗组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推拿手法结合颈部肌肉锻炼治疗颈型颈椎病疗效显著,能明显缓解患者颈、肩、背部疼痛,提高颈椎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中药催产助生汤对宫颈成熟因素的影响。 方法 (1)临床研究对需要引产的足月妊娠孕妇90例,分为3组。治疗组30例,采用催产助生汤每天1剂,水煎300 mL,早饭前30 min顿服(用药过程中若出现宫缩≥3次/h即停药),连续3天;对照组30例,采用催产素1U加在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中静脉滴注, 6 h滴完,每天1次,连续3天。空白组30例,采用催产助生汤安慰剂,每天1剂300 mL,早饭前30 min顿服,连续3天。观察用药当日及72 h或临产时阴道B超测量孕妇宫颈长度、宫颈宽度及颈管直径,参照临床Bishop评分,进行超声宫颈成熟度评分。(2)实验研究用体外宫颈张力仪测定妊娠大鼠的宫颈张力,取大鼠宫颈组织作病理检查,观察其宫颈组织形态学变化。 结果 促宫颈成熟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67%,对照组为83.33%;治疗组促宫颈成熟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及空白组(P<0.05)。宫颈成熟度评分治疗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动物实验研究结果显示:用药后大鼠宫颈组织疏松,胶原纤维明显减少、肿胀、卷曲、断裂、呈疏松网状,排列紊乱,胶原纤维发生降解,血管扩张充血并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基质成分增多,间质中出现大量白细胞及成纤维细胞。 结论 中药催产助生汤可改变宫颈组织形态结构,降低宫颈张力,从而达到促宫颈成熟,诱发产兆。  相似文献   

17.
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颈椎亚健康,笔者归纳、总结、分析大学生颈椎亚健康的常见原因,基于中医“治未病”的指导思想设计颈椎操进行早期干预,以期有效改善颈椎的亚健康状态及预防颈椎病。  相似文献   

18.
殷彩苗  魏绍斌  黄利  李茂雅 《中草药》2020,51(12):3268-3273
目的 系统评价苦参凝胶治疗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的有效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Medline、Wanfang、VIP、CNKI及CBM数据库,搜索苦参凝胶治疗宫颈HR-HPV感染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截止至2019年12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评价文献偏倚风险后,以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5个RCT,包括583个病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单用苦参凝胶或联合微波/LEEP治疗宫颈HR-HPV感染或合并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在HR-HPV转阴率[RR=1.38,95% CI(1.20,1.58),P<0.000 01]、降低HPV-DNA病毒载量[MD=-0.70,95% CI(-0.85,-0.56),P<0.000 01]、减少微波/LEEP术后并发症发生率[RR=0.45,95% CI(0.32,0.65),P<0.000 1]方面疗效均优于随访对照组;苦参凝胶治疗宫颈HR-HPV感染转阴率高于干扰素组(P<0.05);LEEP术后联合苦参凝胶治疗宫颈HR-HPV感染合并CIN2/CIN3术后1年复发率与随访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苦参凝胶治疗宫颈HR-HPV感染可提高转阴率,降低HPV-DNA病毒载量,减少合并宫颈CIN微波/LEEP术后并发症,疗效优于随访对照组或干扰素对照组,但尚无确切证据表明LEEP术后使用苦参凝胶可降低宫颈CIN2/CIN3复发率。由于受纳入研究文献数量及质量的限制,研究结果有待更多高质量的RCT进一步验证和更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部强化围刺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0例颈椎病患者按2:1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20例,对照组60(常规针刺31例,口服药物29例)。治疗组采用颈部强化围刺法,对照组采用药物、常规针刺法,均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并在治疗组中寻找出最佳的治疗分型和治疗时机。结果:颈部强化围刺法疗效明显优于药物和常规针刺疗法,其临床基本治愈率分别为69.17%、38.33%,总有效率分别为97.50%、78.33%,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在针刺时机上,2周以内疗效与2周以上有显著差异(P〈0.05);年龄上50岁以下与50岁以上疗效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在辨证分型上积劳损伤型疗效高于肝肾亏虚型(P〈0.05);颈部强化围刺法对颈椎病的颈型、神经根型疗效最好。结论:颈部强化围刺法治疗颈椎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中药治疗颈神经炎大鼠神经根内P物质含量的放免测定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将72只颈神经根炎大鼠,随机分为四组:颈椎Ⅰ号中剂量组、颈椎Ⅰ号高剂量组、颈复康组及空白组。分别给予颈椎Ⅰ号中剂量、高剂量、颈复康及凉开水。结果发现:颈椎Ⅰ号可以明显降低模型鼠,在3天、7天、14天不同时期内,颈神经根内SP的含量。同时,颈椎Ⅰ号疗效明显优于空白组和颈复康组。从而说明了颈椎Ⅰ号的镇痛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