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分析中国7~18岁在校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视屏行为和睡眠组合达标情况与超重肥胖的相关性,为促进学校超重肥胖防控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使用2015年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数据,依据《加拿大儿童青少年24 h活动指南》对946名7~18岁在校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视屏行为和睡眠时间的达标情况进行分类,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行为达标情况及行为组合达标情况与超重肥胖的相关性。  结果  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为21.56%;身体活动、视屏行为和睡眠达标率分别为24.84%,38.69%和57.08%,3类行为组合达标率为6.77%。校正年龄、性别、城乡和民族后,睡眠达标及睡眠与视屏行为组合达标分别与超重肥胖风险呈负相关(OR值分别为0.73,0.58,P值均 < 0.05),但其他行为及行为组合与超重肥胖率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儿童青少年24 h活动达标率较低,充足睡眠或有助于降低超重肥胖风险。今后研究需注意睡眠和视屏行为的潜在联合作用以及两类行为在儿童超重肥胖防控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学龄前儿童身体活动和视屏时间与超重肥胖的关联,为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选取北京市朝阳区某社区4所幼儿园109名超重肥胖儿童作为病例组,在同样的幼儿园内选择体重正常的117名儿童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与病例组的年龄和性别频数匹配。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人口学、身体活动时间、视屏时间、睡眠、饮食等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在调整协变量的情况下分析学龄前儿童身体活动和视屏时间与超重肥胖的关联。  结果  在调整年龄、性别、平均每日睡眠时间、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总评分、中国学龄前儿童平衡膳食指数(DBI-C)正端分等因素后,每日身体活动时间 < 3 h的儿童与身体活动时间≥3 h的儿童相比超重肥胖风险增加1.55倍(OR=2.55,95%CI=1.16~5.64,P=0.02),儿童每日视屏时间每增加一个四分位数超重肥胖风险增加1.44倍(OR=2.44,95%CI=1.69~3.52,P < 0.01)。  结论  学龄前儿童身体活动时间不足和视屏时间较长都与超重肥胖相关。应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有效增加身体活动时间并且减少儿童的视屏行为,降低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京津冀地区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视屏和睡眠状况及其与超重肥胖的关系,为京津冀地区儿童青少年保持健康体型提供参考和借鉴。  方法  2019年11月借助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工作,参考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指南对京津冀地区4 262名中小学生进行体力活动、睡眠状况、视屏时间调查,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与超重肥胖之间存在的关联。  结果  京津冀地区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检出率为22.03%;其中超重检出率12.01%,肥胖检出率10.02%。男生(26.09%)超重肥胖检出率高于女生(17.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77,P < 0.01);城市(24.09%)和汉族(22.74%)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检出率高于乡村(21.05%)和少数民族(17.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00,7.63,P值均 < 0.05)。体力活动时间合格率为24.85%,视屏时间合格率为38.69%,睡眠时间合格率为57.09%。体力活动时间、视屏时间、睡眠时间3项均不合格的比例为21.68%,1项合格和2项合格分别占42.80%和28.77%,3项均合格的仅占6.7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睡眠时间合格与超重肥胖发生的风险呈负相关(OR=0.72,95%CI=0.52~0.98);与睡眠时间和视屏时间均未合格者相比,2项合格与超重肥胖的发生风险呈负相关(OR=0.57,95%CI=0.36~0.87)。  结论  京津冀地区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时间合格率较低,保障睡眠时间将对超重肥胖的发生起到保护作用。应注重睡眠时间和视屏时间对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影响,并在以后的防控和干预中得以应用。  相似文献   

4.
汪君民  龚腾云 《中国学校卫生》2021,42(11):1683-1687
  目的  探讨中度到大强度体力活动(moderate to 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 MVPA)和久坐行为与小学生超重/肥胖风险之间的关联, 为改善小学生不良生活方式提供参考。  方法  2018年11—12月对广东省某市949名9~12岁小学生进行横断面调查。根据体质量指数(BMI)将小学生划分为正常和超重/肥胖两组。实验对象24 h戴腕表式Gene active加速度计, 对MVPA和久坐时间进行区分和记录。由父母记录并提供小学生的屏幕时间。采用Possion回归分析MVPA、久坐时间、屏幕时间与超重/肥胖风险之间独立关联。  结果  20.8%(197名)的小学生超重/肥胖。小学生符合MVPA推荐值比例为22.1%(210名), 上学日久坐时间(不包括睡眠时间)为60.8%(577名), 高达8.5 h/d。仅有12.3%(117名)的小学生屏幕时间≤2 h/d。与Q4相比, MVPA为Q1的小学生与正常组小学生相比, 其超重/肥胖的风险比体质量正常的小学生高出4.38倍(P < 0.01), 且与久坐时间无关。与符合MVPA推荐值的小学生相比, 未达到MVPA推荐值的小学生的超重/肥胖风险增加了2.54倍(95%CI=1.59~3.77)。每天>2 h的小学生超重/肥胖的风险比每天≤2 h的小学生增加了1.87倍(95%CI=1.21~3.02)。  结论  MVPA时间越长, 超重/肥胖的风险越低。能达到MVPA时间要求的小学生比例偏低, 小学生的屏幕时间大多超出推荐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成年人BMI、腰围与睡眠质量的联合作用对高血压患病风险的影响。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0年10月12日―2020年12月18日对十堰市3 195名成年居民进行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BMI、腰围与睡眠质量对高血压患病的联合作用。  结果  高血压患病率为18.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显示,以BMI正常且睡眠质量好的组为对照组,体重过轻且睡眠质量好的组、超重且睡眠质量好的组、全身型肥胖且睡眠质量好的组、体重过轻且睡眠质量差的组、BMI正常且睡眠质量差的组、超重且睡眠质量差的组、全身型肥胖且睡眠质量差的组高血压患病风险分别是对照组的4.049倍、1.172倍、4.625倍、4.581倍、1.166倍、5.476倍和8.230倍。以腰围正常且睡眠质量好的组为对照组,腹型肥胖且睡眠质量好的组、腰围正常且睡眠质量差的组、腹型肥胖且睡眠质量差的组高血压患病风险分别是对照组的4.017倍、3.074倍和7.495倍。  结论  睡眠质量差和全身型肥胖或腹型肥胖共存会增加高血压的患病风险,提示睡眠质量差的人群控制BMI和腰围有利于高血压的预防。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孕中期妇女不同类型和强度的身体活动对剖宫产的影响。   方法   以中国孕产妇队列研究协和项目中的672名孕妇为研究对象, 采用孕期身体活动问卷(pregnancy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 PPAQ)调查孕中期妇女身体活动情况, 随访获得研究对象的分娩方式。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73名孕妇(40.63%)的分娩方式为剖宫产。调整年龄、孕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产史等因素后, 相比于不参加运动锻炼的孕妇, 运动锻炼较高水平的孕妇剖宫产发生风险较低(OR=0.564, 95% CI:0.338~0.941);相对于参加低水平中重度身体活动的孕妇, 参与较高水平中重度身体活动的孕妇剖宫产发生风险较低(OR=0.652, 95% CI:0.437~0.972)。   结论   运动锻炼和中重度身体活动是剖宫产的保护因素, 应进一步加强孕期运动的健康教育, 鼓励孕妇在孕期进行适宜的身体活动。  相似文献   

7.
了解杭州市余杭区初中生的周末静态行为现状及其与超重肥胖的关联,为有效控制中学生超重肥胖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整群选取余杭区2所初中的1 139名学生,通过问卷调查向学生及家长了解周末各类静态行为时间、饮食习惯、身体活动量、睡眠时间和自感学习压力等,根据学生身高和体重计算体质量指数(BMI).结果 初中生周末屏前娱乐和做书面作业时间中位数均为3h,女生较男生更倾向于长时间看书刊杂志和用计算机学习(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控制饮食、身体活动、睡眠和自感学习压力因素后,周末屏前娱乐超过3h是男生超重肥胖的独立危险因素(OR=2.227,95% CI=1.439 ~3.445);周末屏前娱乐超过3 h(OR=1.923,95% CI=1.034 ~ 3.577)和用计算机学习超过50 min(OR=2.073,95%CI=1.094~3.928)均是女生超重肥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余杭区初中生周末静态行为时间长,与屏幕相关的娱乐和学习会增加学生发生超重肥胖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描述2010年和2020年沈阳市3~6岁儿童超重肥胖变化情况,探讨睡眠时间与超重肥胖之间的关系,为今后开展儿童肥胖防制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2020年在沈阳市抽取6所幼儿园,在知情同意情况下,对全体儿童进行身高和体重测量,同时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比较2010年在同一区10所幼儿园儿童的身高体重数据及调查问卷中所需要的内容,统计分析10年间儿童睡眠时间和超重肥胖的变化情况并探讨睡眠时间对儿童超重肥胖发生的影响。  结果  2020年参与调查的3~6岁儿童共623人。2010年共574名3~6岁儿童的调查问卷被采用。与2010年比较,2020年3~6岁儿童的年龄和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2020年儿童身高、体重以及BMI均明显增加(均有P<0.05)。2020年儿童肥胖检出率(14.9%)明显高于2010年(10.5%,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结果显示,2010年睡眠时间<8 h组的儿童超重检出率是正常儿童的2.51倍(95% CI: 1.22~5.19),其肥胖检出率是正常儿童的2.78倍(95% CI: 1.17~6.23)。2020年睡眠时间8~9 h组的儿童超重检出率是正常儿童的2.71倍(95% CI: 1.34~5.48),其肥胖检出率是正常儿童的2.25倍(95% CI: 1.09~4.67)。  结论  2010―2020年,沈阳市3~6岁儿童的超重肥胖率呈明显增加趋势。2010年儿童睡眠时间<8 h和2020年睡眠时间在8~9 h的儿童超重肥胖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我国孕妇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的发病率及不健康生活方式在孕妇人群中的分布, 并探究二者之间的关联性, 以期为降低孕期合并症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收集2018年12月31日前分娩的中国孕产妇队列中纳入的孕妇, 通过调查问卷收集孕妇孕早期的体力活动、久坐、烟草暴露、酒精摄入、饮食及睡眠水平共6项生活方式指标, 并收集孕妇GDM发病情况。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不健康生活方式与GDM之间的关联性。   结果   在3 162例孕妇中有372例孕妇被诊断为GDM。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缺乏体力活动(RR=1.015, 95% CI=1.005~1.279, P=0.046)和低睡眠水平(RR=1.019, 95% CI=1.004~1.196, P=0.047)是GDM的独立危险因素。与无不健康行为的孕妇相比, 6种全部有表现者有更高的GDM发病风险(RR=1.530, 95% CI=1.263~8.880, P=0.036)。   结论   我国孕妇的GDM发病率为11.76%, 缺乏体力活动和低睡眠水平会增加GDM的发病风险, 有多种不健康生活方式会增大GDM风险。适量运动、戒烟戒酒、合理饮食等多种健康生活方式是预防GDM合理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江西省大学生超重肥胖、睡眠时间现状及二者相关性,为制定大学生超重肥胖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2019年9—10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对江西省11个设区市2 605名大学生进行体格检查和问卷调查。  结果  江西省大学生超重肥胖、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3.0%,3.6%。男生超重肥胖和肥胖检出率(20.8%,6.0%)均高于女生(8.4%,2.1%)(χ2值分别为82.34,25.79,P值均<0.01)。不同经济片区中,超重肥胖、肥胖检出率均以好片区最高(15.8%,5.6%),其次分别为差片区(13.6%,10.3%)和中片区(3.6%,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1.57,14.62,P值均<0.01)。大学生平均睡眠时间为(7.48±1.26)h/d,睡眠充足、不足及过量率分别为69.1%,17.6%,13.3%。男生平均睡眠时间[(7.61±1.46) h/d]高于女生[(7.41±1.11)h/d](t=4.00,P<0.01);睡眠不足率(15.6%)低于女生(18.8%),睡眠过量率(16.1%)高于女生(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83,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睡眠不足者超重肥胖、肥胖的风险分别是睡眠充足者的1.41倍和1.69倍(P值均<0.05)。  结论  江西省大学生超重肥胖问题严重,睡眠不足问题堪忧,且睡眠不足是江西省大学生超重肥胖的相关因素。应保证学生正常睡眠时间,降低超重肥胖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潍坊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为改善潍坊市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有效预防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课题组编制的基本情况调查表和Kessler 10(K10)量表,对分层随机整群抽取的潍坊市3 185名中学生展开调查,应用χ2检验、二元Logistic回归等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潍坊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有1 634名(51.3%),一般854名(26.8%),较差394名(12.4%),差303名(9.5%);睡眠时间、吸烟情况等是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P值均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睡眠时间<8 h的中学生,睡眠时间≥8 h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更好(OR=0.36);相较于不吸烟的中学生,吸烟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差(OR=3.53)。  结论  健康危险行为与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有关部门应加强健康生活方式的教育及宣传力度,密切关注健康危险行为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银川市中学生的健康素养状况及影响因素,为提高本地区中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19年5月,以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银川市3个区的2 003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基本特征、健康素养状况和视屏状况等。  结果  银川市中学生中国青少年互动性健康素养问卷总得分为(101.3±17.5)分,健康素养水平高、中、低的比例分别为25.0%,51.2%和23.9%;中学生视屏时间过长的比例为52.5%;初中生、父亲或母亲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上、视屏时间正常的中学生健康素养水平均高于对应组的学生(χ2值分别为49.90,14.59,16.53,46.73,P值均 < 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学段、年级、父亲或母亲文化程度、视屏时间过长是中学生健康素养水平的影响因素(P值均 < 0.05)。  结论  银川市中学生健康素养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需要从学校、家庭和社会多层次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天津市中学生体力活动、睡眠时间、超重肥胖与抑郁症状的关系,为儿童青少年抑郁的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于2019—2021年每年9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从天津市16个区抽取52 747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学生基本信息、抑郁症状、睡眠时间和体力活动时间。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天津市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9.07%,女生高于男生,城区高于农村,住校学生高于走读学生,留守学生高于非留守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28.44,155.77,35.29,19.15,P值均<0.05)。天津市中学生超重检出率为20.64%,肥胖检出率为22.13%,一周体力活动时间合格率为49.54%,每天户外活动时间合格率为33.64%,睡眠时间合格率为25.77%。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一周体力活动时间合格、每天户外活动时间合格、睡眠时间合格、体质量指数(BMI)合格均与抑郁症状检出率呈负相关,其中睡眠时间合格抑郁症状检出风险最低(OR=0.60,95%CI=0.57~0.63...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高海拔地区塔吉克族中学生睡眠状况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 NSSI)的关联,为改善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状况提供借鉴。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新疆塔什库尔干地区1 224名塔吉克族中学生进行睡眠、NSSI、一般人口学状况等方面的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睡眠与NSSI之间的关系。  结果  高海拔地区塔吉克族中学生NSSI检出率为7.92%。有18.71%的学生存在失眠问题,14.62%的学生在过去1周有过至少1次做噩梦。中学生在不同性别、年级、自评身体状况、父亲学历、母亲学历、家庭月收入、吸烟状况、饮酒状况等方面NSSI检出率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45,19.12,13.83,12.39,8.32,11.45,17.31,9.72,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上学日睡眠时间≥9 h/d与NSSI存在负相关(OR=0.62);周末睡眠时间<5 h/d(OR=1.81)、5~<7 h/d(OR=1.45),失眠(OR=1.33)、做噩梦(OR=1.64~3.27)与NSSI呈正相关(P值均<0.05)。  方法  塔吉克族中学生睡眠时间不足,失眠和做噩梦是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因素。应加强对高海拔地区塔吉克族中学生的睡眠干预,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扬州市初中生睡眠行为现状及与超重肥胖的关联,为青少年健康管理相关政策及干预措施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便利整群抽样法抽取扬州市区2所初中学校1 589名在校学生,调查并分析睡眠时间、就寝时间、社会时差及睡眠习惯情况。结果 1 589名初中生中,上学期间睡眠不足率为64.38%,就寝过晚率为86.78%,46.51%的学生社会时差≥1 h, 37.44%的学生每天午睡(包括节假日)。社会时差时长在不同年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97),女生[(0.95±0.65)h]高于男生[(0.76±0.59)h](t=6.19)(P值均<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周末就寝时间晚、周末唤醒时间晚及睡眠行为不良与初中生超重肥胖发生均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1.20,1.14,1.04,P值均<0.05)。结论 初中生随年级增长睡眠时间减少、就寝时间更晚,周末就寝时间和唤醒时间、不良的睡眠行为与初中生超重肥胖风险独立相关。需指导家长和学校关注青少年睡眠健康,开展青少年睡眠健康指导及干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睡眠行为及其变化对中小学生体重变化的影响,为制定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选取来自“全国学生常见病和健康影响因素监测”浙江省3座城市中同时参与2017和2019年问卷调查和体格测量的中小学生,形成605人的追踪调查数据,分析睡眠时长与体质量指数(BMI)的关联。  结果  2017—2019年,男、女生BMI Z评分分别升高了0.24和0.13,9~12岁学生的BMI Z评分升高了0.29,城市和乡村学生BMI Z评分分别升高了0.11和0.25(P值均<0.05);同期睡眠不足总体检出率由37.0%增加到41.8%(χ2=3.68,P=0.06)。在调整混杂因素后,睡眠不足学生的BMI Z评分较睡眠充足学生高0.20(P < 0.01);与睡眠始终充足的学生相比,2017—2019年睡眠时长由充足变为不足、睡眠始终不足的学生BMI Z评分均增加了0.23(P值均<0.05)。  结论  睡眠不足是肥胖的危险因素,睡眠时长缩短的学生体重增长明显,增加睡眠时长可能降低学生远期肥胖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下武汉市中学生防疫健康知识、态度、行为(KAP)现状及影响因素,为下一步开展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方法  2021年1月,分层随机抽取武汉市洪山区、东西湖区、东湖高新区各1所中学,共调查4 531名中学生。依托“问卷星”平台,学校通过QQ或微信群发送问卷二维码,调查学生新冠肺炎常态化防控下健康知识、态度、行为现状。  结果  新冠肺炎防控知识知晓率为71.46%(3 238名),新冠肺炎防控行为具备率为55.99%(2 537名),父、母职业为医护人员的中学生新冠肺炎防控行为具备率高于父母为其他职业者,知识知晓率和行为具备率随年级的增高呈下降趋势,而随着家庭月收入的增高呈上升趋势(P值均 < 0.05)。女生防控健康知识具备率较男生高。与“基本不关注疫情”相比,“疫情关注度关注度有所下降”、“关注度跟2020年一样”的中学生防控健康知识的具备率可能性更高;与初一学生比,高一、高二、高三学生防控健康知识具备率的可能性更低[OR值(OR值95%CI)分别为1.24(1.09~1.43), 2.56(1.54~4.25), 3.30(1.99~5.48), 0.49(0.39~0.62), 0.45(0.36~0.57), 0.63(0.46~0.88)]。而在健康行为具备率方面,母亲是本科、收入在8 001~15 000和15 000元以上、“疫情关注度有所下降”、“关注度跟2020年一样”、“以前没打算学医疫情中的所见所闻立志学医”、“本来打算学医疫情后更加坚定”的中学生更有可能具备健康行为[OR值(OR值95%CI)分别为1.29(1.04~1.60), 1.39(1.07~1.82), 1.74(1.32~2.29), 1.77(1.06~2.96), 3.47(2.08~5.81)];高二学生防控健康行为具备的可能性更低[OR值(OR值95%CI)为0.74(0.60~0.90)](P值均 < 0.05)。老师讲授、家庭交流和手机端排在获取新冠疫情的渠道前3位。  结论  武汉市中学生新冠肺炎防控健康知识知晓率、行为具备率还有提升空间,应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农村中学生睡眠质量和抑郁症状及其交互作用与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 NSSI)的关联,为农村中学生NSSI的预防和早期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江苏省徐州市随机抽取4所农村中学,按照学校年级分层、班级随机选取的原则对1 723名中学生进行调查。使用纸质调查问卷(包括人口学因素、自伤行为评估简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农村中学生睡眠质量和抑郁症状及其交互作用与NSSI的关联。结果 30.5%的中学生存在NSSI行为;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女生NSSI报告率(33.0%)比男生(27.3%)高,有睡眠障碍和抑郁症状者NSSI报告率更高,分别为46.8%和43.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存在睡眠障碍的学生发生NSSI的风险是无睡眠障碍者的1.80倍(OR值95%CI=1.42~2.28,P<0.01);存在抑郁症状的学生发生NSSI的风险是无抑郁症状者的3.32倍(OR值95%CI=2.60~4.24,P<0.01)。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9.
叶盛  杨月  刘辉  刘黎 《中国学校卫生》2022,43(7):1015-1018
  目的  了解南京市中学生抑郁症状现况,探讨视屏时间、睡眠时间与抑郁症状的关系,为预防青少年抑郁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分层整群随机选取南京市城区5所中学、郊县3所中学共2 010名学生,通过问卷调查中学生视屏时间和睡眠时间,应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评价抑郁症状。  结果  27.71%(557名)的中学生存在抑郁症状(CES-D≥16分)。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视屏时间>2 h/d(OR=1.90,95%CI=1.53~2.37)、睡眠时间 < 7 h/d(OR=2.54,95%CI=1.88~3.42)与抑郁症状发生风险增加有关。按视屏时间分层分析发现,睡眠时间 < 7 h/d与抑郁症状的关联在视屏时间>2 h/d组(OR=2.46,95%CI=1.64~3.71)高于视屏时间≤2 h/d组(OR=2.35,95%CI=1.51~3.65)。  结论  南京市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视屏时间长、睡眠时间少与抑郁症状风险增加相关。应重点关注视屏行为和睡眠不足联合暴露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