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喂养方式对婴儿体格生长的影响。方法选择出生、42 d、9个月时有完整的体重、身长数据,且生后~9个月喂养方式单一的婴儿304例,随访到18个月时有243例婴儿。按喂养方式分为母乳喂养、混合喂养和配方奶喂养组。计算18个月婴儿BMI对年龄Z评分(BAZ)并绘图。对不同喂养组的身长、体重及其增长量,BAZ分布进行比较。结果3组出生时体重、身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2 d 时母乳喂养组体重[(5.0±0.5)kg]高于配方奶喂养组[(4.9±0.6)kg];出生~42 d母乳喂养组体重增长量[(1.7±0.4)kg]高于混合喂养组[(1.5±0.4)kg]和配方奶喂养组[(1.4±0.4)kg];42 d~9个月母乳喂养组体重增长量[(4.5±1.0)kg]低于混合喂养组[(4.8±0.8)kg]和配方奶喂养组[(5.1±1.1)kg];18个月时配方奶喂养组体重[(12.1±1.5)kg]高于母乳喂养组[(11.2±1.4)kg];9~18个月配方奶喂养组体重增长量[(2.3±0.8)kg]高于母乳喂养组[(1.8±0.7)kg]和混合喂养组[(1.9±0.5)kg];42 d~9个月配方奶喂养组身长增长量[(17.1±2.0)cm]高于母乳喂养组[(16.1±1.9)cm];18个月时配方奶喂养组身长[(83.1±3.7)cm]大于母乳喂养组[(81.5±2.9)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8月时配方奶喂养婴儿中超重(即Z评分大于2)的比例最高,为11.11%。结论3种喂养方式婴儿体重增长模式不同。早期母乳喂养的婴儿体重增长较快,配方奶喂养后期体重增长较快。不同喂养方式对婴儿早期的身长增长无影响,配方奶喂养的婴儿后期身长增长较快。配方奶喂养的婴儿18个月超重的比例最高。  相似文献   

2.
42天婴儿喂养方式及体格发育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42 d婴儿喂养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探讨不同喂养方式对婴儿体格发育的影响.[方法]选择800例足月适龄的42 d婴儿进行出生时~42 d时喂养方式的调查,采用小儿生长监测,对新生儿于出生时及42 d时分别进行体重、身长、头围的比较,并进行营养性贫血和早期佝偻病发病率的调查.[结果]800例42 d婴儿母乳喂养率为60.1%;母乳喂养方式下的婴儿体重、身长、头围平均增长均高于部分母乳及人工喂养,三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部分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的婴儿,营养性贫血及早期佝偻病的发病率均高于母乳喂养.接受健康教育者母乳喂养率高达61.05%;自然产者母乳喂养率(61.0%)高于剖宫产者.[结论]母乳喂养能促进婴儿生长发育,降低营养性贫血和早期佝偻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喂养方式对42天婴儿身长体重及营养状况的影响,为指导婴儿合理喂养提供依据。方法 2017年全年在我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2 376例42天婴儿,调查其生后喂养方式,按照喂养方式分为母乳喂养、混合喂养和人工喂养,测量身长、体重,采用身长的体重法评价营养状况。结果 42天婴儿母乳喂养率为66.5%。母乳喂养组、混合喂养组和人工喂养组42天时体重增长分别为1.75 kg、1.61 kg和1.69 kg,身长增长分别为6.46 cm、6.24 cm和6.47 cm。母乳喂养组42天时的身长增长值和体重增长值均明显高于混合喂养组(P0.05)。42天时混合喂养组有偏瘦倾向的婴儿所占比例最高(14.9%),母乳喂养组最低(10.4%)。母乳喂养组有偏胖倾向的婴儿所占比例最高(14.8%),人工喂养组最低(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42天母乳喂养率尚有待提高。母乳喂养可以很好地促进婴儿身长体重的增长,但并没有使42天婴儿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降低。混合喂养婴儿42天时生长发育较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喂养方式对婴幼儿身长、体重发育的影响,为提高中关村地区的婴幼儿保健水平提供依据。方法将中关村社区儿保门诊系统管理的724名8月龄婴儿按喂养方式分为纯母乳喂养组和人工喂养组,以χ2检验方法分析两组的婴儿体重、身长增长率的差异;将纯母乳喂养组和人工喂养组的婴儿分别按性别分组,以χ2检验方法分析每组男女婴儿间体重、身长增长率的差异。结果纯母乳喂养组和人工喂养组婴儿体重、身长增长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喂养组男婴身长增长率小于人工喂养组女婴身长增长率,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59,P=0.003)。纯母乳喂养组男婴和女婴身长、体重增长率,人工喂养组男婴和女婴体重增长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纯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的婴儿身长、体重发育无明显差异,但母乳喂养在提高婴儿免疫力,增加母婴交流等方面是人工喂养无法比拟的,仍应大力提倡和促进母乳喂养。若母亲患有不能喂养的疾病或无母乳时,才可考虑人工喂养。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北京地区婴儿早期维生素D营养状况,探讨其与体格生长发育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4至10月在北京妇产医院门诊进行42天常规体检、年龄在36~48天的1160例健康婴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身长、体重等体格测量和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的测定.根据维生素D营养状况将所有婴儿分为缺乏组、不足组和正常组,分析3组婴儿身长、体重和体质量指数(BMI)等的差异.结果 1160例婴儿血清25(OH)D的平均水平为(25.33±6.82)ng/mL,其中男婴为(25.46±6.70)ng/mL,女婴为(25.21±6.94)ng/mL.维生素D缺乏率、不足率和正常率分别为22.24%、55.09% 和22.67%,维生素D水平和营养状态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乏组、不足组和正常组42天体检时的体重、BM I和BMI增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397、8.788、4.042,P<0.05);体重增量、身长和身长增量在3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显示,缺乏组的婴儿42天体检时体重高于正常组,BMI和BMI增量均高于不足组和正常组(P<0.05).分层分析显示,42天体检时男婴中维生素D缺乏组仅BMI高于正常组(P<0.05);女婴中维生素D缺乏组其体重、BMI和BMI增量均高于不足组和正常组(P<0.05).不同BMI的婴儿其25(OH)D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79,P<0.05),肥胖婴儿的25(OH)D水平低于BMI正常者(P<0.05),且肥胖婴儿的维生素D缺乏率高于BMI正常者(χ2=8.287,P<0.05).结论 北京地区婴儿早期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率较高,婴儿早期维生素D缺乏与肥胖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不同喂养方式对0~2岁婴幼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喂养方式对0~2岁婴幼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健康婴儿650名依据其生后前4个月的喂养方式分为母乳喂养组、部分母乳喂养组和人工喂养组,自生后30 d起进行前瞻性的纵向观察,并在生后的3月、6月、9月、12月、18月、24月龄时观测其体重和身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各组间的比较.[结果]三组婴儿的体重和身长在3月、6月龄时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9~24月龄婴幼儿的体重和身长母乳喂养组低于人工喂养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部分母乳喂养组婴幼儿的体重和身长介于母乳喂养组与人工喂养组之间.[结论]与人工喂养相比,母乳喂养的婴幼儿6月龄以后生长速度减缓,两者的生长模式可能存在差异,但三组儿童均在正常生长发育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7.
杨秋萍 《职业与健康》2002,18(1):137-138
[目的]为了解不同喂养方式对婴儿体格发育的影响。[方法]选择1997~1999年健康检查的486例婴儿,按母乳、混合、人工3种喂养方式各分成3、6、9个月龄3个组,进行体重、身长测量及血红蛋白测定。[结果]3月龄~组,以母乳喂养儿体重、身长达均值率最高,6月龄~及9月龄~组均以混合喂养儿达均值率最高,人工喂养儿在9月龄~组其体重、身长逐步赶上母乳喂养儿。血红蛋白监测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母乳喂养是月龄较小婴儿的最佳营养品,随着月龄增长应及时添加辅食,以满足婴儿生长发育需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拟探讨配方乳添加等量AA与DHA对中国部分地区足月婴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方法]271名足月健康新生儿,随机分配进入添加AA DHA配方喂养组(frisolac advanced,FA组)、未添加AA DHA配方喂养组(frisolac H,FH组),并选择26名纯母乳喂养儿(fully breast feding,BF组)为对照组.所有参与的婴儿在满3和6个月时邀请入院检测体重、身长、头围、智能发育指数(MDI),运动发育指数(PDI),并采集外周静脉血检测血浆长链多聚不饱和脂肪酸(LCPUFA)与血红蛋白. [结果]尽管两种配方喂养婴儿血清LCPUFA含量差异有显著性,但两组配方喂养婴儿在满3和6个月时体重、身长、头围、MDI、PDI差异无显著性.然而,本研究显示纯母乳喂养婴儿在6个月时体重和身长低于混合喂养婴儿(BF组 FA组),且BF组婴儿在6个月时血浆AA、DHA及与血红蛋白低于BF FA组婴儿. [结论]尽管添加AA∶DHA=1∶1的配方可以显著地增加婴儿血浆AA和DHA水平,但并不表明对现有的标准婴儿配方乳添加AA DHA可促进婴儿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9.
为更好地了解不同喂养方式对婴儿体重、身长的影响,提倡母乳喂养,努力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母乳喂养率80%的目标,我们对海岛地区296例42d婴儿喂养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不同喂养方式对婴儿体格发育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探讨婴儿维生素D水平与超声骨密度及身长发育等因素的关系,旨在及早的发现婴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高危因素,为确定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诊断标准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0年3月-2011年4月在本院出生,并在儿保科常规建册系统管理的9个月婴儿337例,根据生长发育指标测量方法进行体重、身长的体格测量并记录,同时进行喂养方式等相关问卷调查。9个月体检时采集婴儿静脉血5 mL,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25-(OH)D浓度;进行婴儿胫骨SOS测量,并采用Z值进行比较,了解骨矿化状况。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独立样本t检验等进行婴儿维生素D水平与超声骨密度及身长发育等的关系分析;结果 不同喂养方式、母乳喂养持续时间、户外活动时间比较,其不同组间的维生素D水平及超声骨密度Z值均有差异(P均<0.05)。婴儿不同组间的25-(OH)D,其骨密度Z值及身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婴儿的维生素D营养状况与婴儿的骨矿物质含量密切相关,合理适量的补充维生素D是今后儿保工作的重点。证实了25-(OH)D是诊断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社区医院开展脑卒中康复、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模式。方法选择2006年8月-2008年8月住院脑卒中患者63例,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分为强化组32例,对照组31例,强化组采用系统的综合康复治疗;常规组给予临床基础药物治疗。分别于入选时、治疗1、2及3个月后对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进行功能评定。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3个月时强化组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社区医院利用适宜技术开展脑卒中康复,对提高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基于临床用药监管工作中平台开展宣传教育与管理对不合理用药干预效果。方法对基层临床用药的监管工作进行筛查,找出不合理用药的主要问题,通过医务处以及药剂科的质量监控管理部分进行确认之后,实施宣传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干预方法。结果通过实施不合理用药干预,抗菌药物指标、处方点评以及医嘱不合理用药次数等全部得到显著改善,处方合格率从原来的90.12%升到97.82%,不规范处方从原来的7.0%降低到1.70%,抗菌药物正确使用率由原来的77.28%升到84.39%,无指征预防用药在原来的20.03%降低到10.29%,实施干预前以及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宣传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干预模式显著优于不实施干预以及单纯宣传教育干预模式,通过基层临床用药监管工作平台与干预模式相结合,能够显著的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情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从医方视角探解医患关系困境。方法2013年10月-2013年11月,从本市几所主要医院中随机选择600例住院患者及医务人员进行研究。利用问卷调查法,对医患关系相关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调查发现,医务人员中有34.3%认为医患关系紧张,患者中有8.6%认为医患关系紧张。患方对医方不满的原因主要有沟通交流障碍和态度问题以及医疗质量问题等方面。结论面对医患关系的困境,医方需要积极的采取患者-医生-医院三位一体的应对策略,不断提高整体医疗质量,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医疗服务,努力改善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分析了X线机电源电路阻抗,由电源阻抗产生的电压降计算电缆横截面积.最后给出不同长度电缆对应的电缆横截面积。  相似文献   

18.
19.
谈病人满意度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病人满意度管理直接关系到医院的声誉和医疗市场.医院要从医院服务层次、医疗服务模式、医学人文精神和社会价值观等五个方面来管理病人满意度,建立起全程的、科学的、规范的满意度管理机制,从而更好地为医院赢得声誉、争取市场.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小檗碱对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小鼠阴道组织免疫状态的影响.方法 采用雌激素化+阴道灌洗白假丝酵母菌菌液,构建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小鼠模型.实验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实验组(小檗碱低、中、高剂量)和制霉菌素组.干预10天,在接菌后的4d、7d、14d观察小鼠阴道组织中TGF-β1、IL-2的表达水平.结果 造模成功后,小鼠阴道组织中的TGF-β1表达水平明显上调、IL-2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5);经过阴道灌洗,小檗碱高剂量组、制霉菌素组阴道组织中TGF-β1表达水平均有明显下调、IL-2表达水平有明显上调(P<0.05);与制霉菌素组比较,小檗碱高剂量阴道组织中TGF-β1、IL-2表达水平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小檗碱可以调节阴道局部的免疫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