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桂枝茯苓汤加味对老年重症患者D二聚体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并观察对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 RDW)、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 HCT)的影响。方法:82例重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2 例及桂枝茯苓汤加味治疗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桂枝茯苓汤加味”,观察治疗周期为14天。所有患者在治疗开始及治疗结束时,用自动生化仪测定D二聚体、RDW、HCT,观察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发生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桂枝茯苓汤加味治疗组在治疗14天后D二聚体、RDW、HCT均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01);治疗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桂枝茯苓汤加味可以促进D二聚体的恢复,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同时调节老年重症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和比容,降低血液粘稠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性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在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5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纤维蛋白原水平、D-二聚体水平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纤维蛋白原水平和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肺栓塞发生率、下肢深静脉血栓及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预防性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降低继发性肺栓塞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刘英  赵晓军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5):6072-6072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口服液、桂枝茯苓胶囊联合应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将5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单纯西医治疗,包括溶栓、抗凝、祛聚治疗;治疗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给予血府逐瘀口服液、桂枝茯苓胶囊口服。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1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6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府逐瘀口服液联合桂枝茯苓胶囊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好,是临床治疗本病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水平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患者150例,依据术后是否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分为DVT组(n=48)和无DVT组(n=102),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水平。结果:DVT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无DV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同型半胱氨酸500μmol/L时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1.25%,83.33%,82.67%;D-二聚体430 ng/L时在同型半胱氨酸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79.17%,82.35%,81.33%;同型半胱氨酸联合D-二聚体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3.75%,96.08%,94.00%,同型半胱氨酸联合D-二聚体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明显高于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型半胱氨酸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水平有关,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可作为评估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重要指标,且两者联合检测的评估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抗栓泵与压力带对剖宫产手术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将135例产科剖宫产手术产妇随机等分为常规护理组、单纯压力带组和抗栓泵+压力带组,比较三组产妇D-二聚体、血小板、凝血四项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常规护理组术后D-二聚体浓度升高,超出正常范围内,单纯压力带组和抗栓泵+压力带组术后D-二聚体下降,其次三组凝血指标术后有所差异,单纯压力带组和抗栓泵+压力带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均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抗栓泵联合压力带使用能改善产妇术后血液高凝状态,可减少剖腹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且其为机械性方法,无不良反应,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aprini风险评估护理模式对老年重症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164例老年重症脑卒中患者,按照不同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风险评估组,各8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风险评估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Caprini风险评估护理。比较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肿胀及下肢肤色发绀发生率,干预前后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及护理满意度。结果:风险评估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肿胀及下肢肤色发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风险评估组平均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量、峰流速高于对照组(P<0.05);风险评估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aprini风险评估护理模式应用于老年重症脑卒中,可降低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肤色发绀、下肢肿胀发生率,改善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增强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在糖尿病患者髋部骨折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40例糖尿病髋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早期护理干预。于治疗1、7、14 d分别给予患肢多普勒超声检查DVT发生率、血糖含量(Glu)、D-二聚体实验室检查。结果:两组DVT发生率、Glu、D-二聚体实验室检查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对预防糖尿病髋部骨折患者DVT的发生率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3):376-378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间歇性气压治疗对预防妇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观察。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法选取2016年7月~2019年7月本院收治的行妇科手术患者78例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间歇性气压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凝血功能4项及D-二聚体、下肢周径及血流速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h,观察组凝血功能四项、血浆D-二聚体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下肢周径低于对照组,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间歇性气压治疗可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四项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提高血流速度,缩小下肢周径,降低妇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在预防老年患者髋部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方法:将88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针对预防老年人髋部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情况。结果:对照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7例,发生率为15.9%;干预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发生率为2.3%。干预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老年患者髋部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临床预防老年患者髋部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空气压力治疗仪应用于术中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手术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术中护理常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空气压力治疗仪进行干预,观察两组在股静脉血流速、D-二聚体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股静脉血流速高于对照组,D-二聚体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使用空气压力治疗仪能有效改善患者下肢的血液循环,对术中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确切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金彬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16):3703-3704
选择高龄骨折患者114例,按照随机原则平均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n=57),观察组患者术后以利伐沙班实施抗凝治疗,而对照组患者以低分子肝素实施抗凝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及血红蛋白量、D-二聚体、PT及APTT的变化情况。两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分别3.5%及12.3%,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两组间的血红蛋白量、D-二聚体、PT、APTT相互比较,均未见明显差异性(P0.05)。利伐沙班相较于低分子肝素钠能够明显降低老年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且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空气压力波治疗仪在预防结直肠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将2014年11月-2015年10月55例住院治疗的结直肠肿瘤患者设为对照组,术前后实施常规护理,术后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将2015年11月-2016年11月55例住院住院治疗的结直肠肿瘤患者设为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术后24h采用空气压力波治疗仪进行治疗,每次治疗30min,2次/d,共治疗7d。比较术前和术后7d两组患者凝血功能、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术后7d,观察组患者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值低于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采用空气压力波治疗仪能提高结直肠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从而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桃红四物汤加味预防股骨粗隆间骨折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术(PFN-A)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0例行PFN-A术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按照术后用药方式分为观察组(25例,桃红四物汤加味+低分子肝素)与对照组(25例,低分子肝素)。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术后7、14 d,观察组的PT、APTT长于对照组,FIB、D-二聚体水平、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4 d,观察组的Hb水平、PCV、AI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血栓形成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桃红四物汤加味能有效改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PFN-A术后血液高凝状态,缓解疼痛,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素钠联合压力泵预防妇科恶性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 155例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77例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观察组78例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压力泵治疗,疗程1周。观察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股静脉血流速度和凝血功能变化。结果治疗后1周后,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5.13%)低于对照组(15.58%),左、右股静脉血流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D-二聚体水平较对照组下降(P0.05),而PT及APTT水平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素钠联合压力泵能够明显降低妇科恶性肿瘤术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加速下肢静脉血液回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身痛逐瘀汤加减方预防老年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各60例。试验组自入院起除手术当天外,均服用身痛逐瘀汤加减方,对照组除手术当天外均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4000U,观察比较2组之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率、VSA评分、D-二聚体及凝血酶时间。结果:试验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人数为5例,发生率8.3%,对照组发生4例,发生率为6.7%,P0.05;术后2组VSA评分对比说明术后2d及3d后,服用身痛逐瘀汤加减方的患者疼痛较对照组疼痛减轻;术前及术后第7d D-二聚体及凝血酶时间(TT)对比P0.05,说明身痛逐瘀汤加减与低分子肝素组抗凝效果相当。结论:围手术期老年粗隆间骨折术后患者使用身痛逐瘀汤加减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降低患者术后疼痛、抗凝效果与4000U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相当。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对髋部骨折患者的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老年髋部骨折患者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1例。对两组患者的D-二聚体进行监测,观察护理干预对D-二聚体的影响以及肢体的肿胀变化情况。结果对髋部骨折患者的护理干预,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试验组D-二聚体的数值及患肢的肿胀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专科化的临床护理在髋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上有一定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髋关节置换术后监测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对预防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在该院骨科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6例,其中有下肢深静脉血栓者纳入观察组,无下肢深静脉血栓者纳入对照组,术后均严密监测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水平在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D-二聚体水平在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监测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对预防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风险评估分级管理系统在预防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本院骨科收治的髋部骨折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等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术后行骨科常规护理,观察组术后应用风险评估分级管理系统实施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患肢肿胀与DVT发生率、D-二聚体水平、下肢血流速度、下肢双腿周径。结果观察组患者患肢肿胀、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干预后观察组D-二聚体水平、下肢血流速度、下肢双腿周径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 0. 05)。结论风险评估分级管理系统能有效预防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和D-二聚体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DVT患者180例,其中男88例,女92例;健康对照组为216名健康体检者,其中男124例,女92例。分析两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NLR和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DVT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NLR和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而淋巴细胞计数比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P0.001)。Logistic分析显示:NLR、D-二聚体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呈正相关(P0.05)。两者在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敏感性分别为65.6%和95.6%,阴性预测价值分别为76.7%和96%,NLR的ROC曲线下面积大小为0.871,D-二聚体的为0.963。结论 NLR和D-二聚体可作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辅助诊断指标,NLR的阳性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联合床旁超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69例重症监护室行床旁下肢静脉彩超检查患者的病例资料,记录血浆D-二聚体水平以及彩超检查结果,计算彩超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截断值,分析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床旁彩超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效能。结果:床旁彩超诊断无血栓组39例,血栓组30例,男女比例分别为26∶13和15∶15,平均年龄分别为(63.7±13.8)岁和(65.9±12.6)岁,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3.26(0.91,6.22)mg/L和6.72(3.33,13.24) mg/L(P0.05)。血浆D-二聚体截断值为4.54 mg/L,其对应的灵敏度为66.7%,特异度为69.2%,阳性预测值为60.6%,阴性预测值为72.2%,诊断准确率为68.1%。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大于4.54 mg/L可作为临床医师申请床旁下肢静脉彩超检查的参考依据,从而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