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植骨材料是影响植骨效果最主要的因素。目的:评价不同骨移植材料修复牙周牙槽骨缺损时诱导活性与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存在牙周牙槽骨缺损患者的个体与治疗资料,均随访6个月以上,对比分析分别采用自体骨、Bio-oss骨粉及二者联合修复牙周牙槽骨缺损患者的情况,观察患者的牙周X射线片新生骨量及形态。结果与结论:仅1例Bio-oss骨粉患者无效,无效率4%。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患者牙齿松动度减轻,为无松动~Ⅱ度松动(P<0.05)。X射线观察联合材料组骨充盈高度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提示以自体骨与Bio-oss骨粉联合应用能够互相弥补不足,起到移植效果的加成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富自体浓缩生长因子纤维蛋白液体联合Bio-Oss骨粉在上前牙唇侧骨缺损种植同期引导骨再生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单颗上前牙缺失伴唇侧骨缺损患者62例,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两组均实施种植同期引导骨再生术,对照组以Bio-Oss骨粉实施引导骨再生,观察组以富自体浓缩生长因子纤维蛋白液体联合Bio-Oss骨粉实施引导骨再生。治疗后随访1年,对比两组种植成功率、种植体唇侧骨厚度变化情况。结果两组种植体愈合状况均较好,种植成功率均为100%;两组种植后即刻到6个月种植体各位点唇侧骨厚度变化量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种植后6~12个月种植体各位点唇侧骨厚度变化量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种植后即刻、种植后6个月种植体唇侧骨厚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种植后12个月种植体唇侧骨厚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上前牙唇侧骨缺损种植同期引导骨再生术中应用富自体浓缩生长因子纤维蛋白液体联合Bio-Oss骨粉不仅能保障种植效果,且可减少种植体唇侧骨吸收。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骨形态蛋白联合引导组织再生技术修复牙周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30颗牙周骨缺损患牙,其中骨形态蛋白联合引导组织再生技术治疗10颗(BMP组),引导组织再生技术治疗10颗(GTR组),常规牙周翻辨术治疗10颗(OFD组)作为对照组。术后12周、24周分别观察各组的牙周探诊深度(PPD)、临床牙周附着丧失(CAL)和龈沟出血指数(SBI)等临床指标变化。用SPSS10.0软件包对相关数据统计学分析。结果:3组术后PPD、CAL和SBI均有明显减少,BMP 组、GTR组与OFD组相比较,减少更为明显,有显著差异(P<0.05),BMP组与GTR组相比,PPD和CAL减少更为明显,有极显著差异(P<0.01),而SBI无显著差异(P>0.05)。术前与术后X线比较,BMP组牙槽骨密度增加更为明显。结论:骨形态蛋白联合GTR技术与传统的GTR术和牙周翻辨术相比,更能有效减轻牙周炎症、减少牙周袋深度、增加临床牙周附着水平和促进缺损处骨组织修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种植体周围感染患者采用翻瓣刮治联合引导骨再生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种植体周围感染患者77例,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采用药物与超声洁治联合治疗,观察组采用翻瓣刮治与引导骨再生术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PLI、SBI、PD种植体边缘骨高度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术前,两组患者PLI、SBI、PD、种植体边缘骨高度以及SF-36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6个月,两组PLI、SBI、PD均较术前降低,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种植体边缘骨高度及SF-36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翻瓣刮治联合引导骨再生术治疗种植体周围感染,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且能促进种植体与骨体的良好结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背景:目前,牙周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自体骨移植、同种异体骨移植、异种骨移植与人工骨替代材料植入等,然而每一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缺点。目的:比较煅烧骨、冻干骨和Bio-oss骨各自单独使用修复牙周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将3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均分为4组,制备单侧牙周骨缺损模型,其中3组于骨缺损处分别植入煅烧骨、冻干骨和Bio-oss骨,以未植入任何材料者作为空白对照。术后4,8,l2周处死动物,获取完整标本,进行大体、X射线及组织学观察。结果与结论:煅烧骨组、冻干骨组、Bio-oss骨组术后4,8,12周的骨密度、新生牙骨质高度、新生牙槽骨高度及新生牙周膜高度均高于空白对照组,且缺损处骨组织逐渐连续,牙根面可见新生牙周组织形成,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成熟、增多。煅烧骨组术后4周新生牙槽骨高度高于冻干骨组(P<0.05);冻干骨组术后12周新生牙周膜高度明显高于煅烧骨组、Bio-oss骨组(P<0.05)。结果表明煅烧骨的成骨诱导能力优于Bio-oss骨与冻干骨,冻干骨促进牙周膜再生的能力优于煅烧骨、Bio-oss骨。  相似文献   

6.
背景:自体骨、骨替代材料及骨诱导再生技术可修复颌骨缺损,但由于新骨形成周期长、骨替代材料及骨诱导再生膜吸收快,缺损区新骨的体积和塑形受到影响.目的:探讨个性化钛模板与纳米羟基磷灰石及自体骨在兔上颌骨牙槽嵴缺损修复中的作用.方法:18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2组,制作长10 mm,高5 mm的上颌牙槽嵴骨缺损,实验组骨缺损区由自体髂骨颗粒及缺损区制作中产生的自体骨颗粒与纳米羟基磷灰石填充,表面覆盖个性化钛模板,并螺钉固定;对照组缺损区只覆盖个性化钛模板并螺钉固定,缺损区不充填任何骨移植材料.观察术后4,8,12周的新骨生成情况、X射线表现及苏木精-伊红染色组织学改变.结果与结论:术后4周时,实验组新骨形成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8及12周时,两组形成的新骨无明显区别.经配对t检验,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术后4周时新骨密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在术后8周和12周时,新骨灰度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自体骨及纳米羟基磷灰石可很好地修复上颌牙槽嵴缺损;个性化钛模板可起到屏障膜和新骨形成外支架的作用,有利于新骨的塑形.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观察自体髂骨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移植及单纯自体髂骨移植两种方法治疗骨不连接的临床效果.方法:骨不连接患者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19~56岁,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20例,对照组20例.实验组行自体髂骨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后移植于骨折端;对照组单纯行自体髂骨移植于骨折端.术后随访11~20个月.结果:40例骨不连接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术后X射线片显示所有骨折均获得愈合,实验组骨折临床愈合时间(10.0±3.0)周(8~16周),对照组骨折临床愈合时间(13.0±3.8)周(8~20周),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26,P<0.05).结论:自体髂骨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治疗骨不连接临床效果优于单纯自体髂骨移植,具有良好的成骨诱导活性,可缩短骨折愈合期,疗效安全、可靠,是治疗骨不连接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比较浓缩生长因子(CGF)、引导组织再生术及其两者联合治疗在牙周骨缺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69个重度牙周病患牙,按直接抽选法随机分成3组,第1组采用猪胶原膜和人工牛骨颗粒进行引导组织再生术,第2组应用患者自体血离心的浓缩生长因子进行牙周再生手术,第3组联合应用CGF及人工牛骨颗粒+猪胶原膜进行再生手术。比较3组术前、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的探诊深度(PD)、临床附着水平(CAL)以及术前及术后12月的患牙垂直骨缺损高度(VDD)。结果三组患牙术后6、12月PD、CAL均明显低于术前; 12月复查VDD较术前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结果显示,术后6月时第3组PD、CAL均低于第1组和第2组(P0.05)。12月时,第3组PD明显低于第2组(P0.05),但与第1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CAL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 0.05)。术后第3组VDD值显著低于第1组和第2组(P0.05)。结论 CGF可增强重度牙周炎患者牙周引导组织再生术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背景:同种异体骨被广泛应用于脊柱侧凸后路手术,大量研究显示同种异体骨移植与自体髂骨移植可取得相近的临床效果.目的:观察不同种类骨移植材料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植骨融合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对比分析,病例来自2000-01/2005-1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对象:选择行后路钉-棒系统矫形手术且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71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其中自体骨移植组21例,同种异体骨移植组23例,自体骨混合同种异体骨移植组27例.同种异体骨为冻干同种异体松质骨,由山西省医用组织库提供.方法:3组骨移植融合手术方法保持一致,按脊柱侧凸类型及后路矫形植骨融合原则进行植骨床准备及植骨.自体骨移植组植入修剪成火柴状的自体髂骨;同种异体骨移植组植入经生理盐水浸泡30~40 min的冻干同种异体松质骨条;自体骨混合同种异体骨移植组植入髂骨碎块与经上述处理的冻干同种异体松质骨碎块.主要观察指标:比较术后第3,9,15,36个月的植骨融合率、Cobb角丢失率及各组术后不良反应.结果:71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自体骨移植组半均融合节段7个,同种异体骨移植组平均融合节段7.6个,自体骨混合同种异体骨移植组平均融合节段8个.术后第9个月,自体骨移植组融合率高于其他2组(P<0.05);Cobb角丢失率3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第3,15,36个月,植骨融合率、Cobb角丢失率3组间差异亦无显著性意义(P0.05).3组均未发生螺钉及棒的松动、断裂、感染等并发症,其中自体骨移植组发生取骨处疼痛3例,自体骨混合同种异体骨移植组发生取骨处疼痛1例.结论:同种异体骨移植、自体骨混合同种异体骨移植与自体骨移植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中对维持矫形可取得相近的近远期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背景:前期动物实验证实,骨诱导活性材料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和很强的成骨能力,用于临床修复腭裂骨缺损是否也县有同样作用尚需进一步研究.目的:植入成品骨诱导活性材料修复腭裂硬组织缺损,以植入后3个月CT扫描三维重建硬聘组织评估其可行性.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前瞻性临床实验,于2007-01/2008-04在贵阳市口腔医院完成.材料:成骨诱导活性材料(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的牛松质骨植骨体)由天津中津生物发展有限公司提供,为白色块状,大小1.0 cm×1.0 cm×0.3 cm,质量0.5g.方法:随机选取20例年龄在2~12岁的先天性正中Ⅱ度腭裂患者,随机平均分成对照组和植骨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单纯两瓣法修复腭部软组织缺损:植骨组采用两瓣法修复腭部软组织缺损的同时,植入骨诱导活性材料修复硬腭骨组织缺损.主要观察指标:对比观察软组织愈合情况;术后3个月CT检查并三维重建硬腭组织,对比观察裂隙两边成骨组织情况.结果:术后7 d对照组和植骨组患者腭部软组织均达到良好的一期愈合,无排异反应;术后3个月CT扫描及三维重建显示:植骨组骨诱导活性材料完全骨化并与周围骨组织融合,新生骨组织与原有骨组织无明显差异,硬腭连续性得到恢复.对照组腭部软组织封闭良好,硬腭骨组织连续性较术前没有明显改变,裂隙仍然存在,但可以看到裂隙在一定程度上变窄.结论:骨诱导活性材料组织相容性好,成骨作用明显.应用骨诱导活性材料修复腭裂骨缺损,能育效弥补腭裂的硬腭骨性缺损,更好地恢复硬腭的完整性,为聘部肌肉等软组织正常解刮结构的恢复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外科手术造成的狗颊侧牙周骨板缺损模型,观察应用膜诱导组织再生技术后牙周骨组织再生的效果。方法应用外科手术造成4只狗双侧第一、二、三磨牙颊侧牙周骨板缺损分别6 mm×8 mm,3月后双侧进行翻瓣刮治术,应用胶原膜一侧为实验组,另一侧为对照组。分别于3、6、12月拍X射线片,测量牙周骨组织再生效果。结果实验组术后6月牙周骨组织再生平均为3 mm,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膜诱导组织再生技术治疗牙周骨缺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分析和研究引导牙周组织再生术与牙周翻瓣术进行牙周病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15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32例牙周病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16例)和对照组(16例),分别采取引导牙周组织再生术和牙周翻瓣术进行临床治疗,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牙周附着水平、龈沟出血指数以及探诊深度等指标进行观察。结果:在治疗后的3、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牙周附着水平、牙周袋深度和龈沟出血指数较之对照组,明显较少(P<0.05)。结论:在牙周病的治疗方面,引导牙周组织再生术明显要优于牙周翻瓣术,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异体骨-髌腱-骨移植物后,采用与自体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相同的康复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观察组为异体骨-髌腱-骨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患者20例,对照组为自体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患者16例,均应用相同的康复方法 进行治疗,于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时对膝关节功能、活动度和松弛度等进行评价.结果 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时.观察组和对照组的Lysholm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问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2组的膝关节活动度优良率分别为90.0%和87.5%,术后12个月时2组优良率均为100%.2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前抽屉试验均为阴性,Lachmen试验各有一例阳性;术后12个月时所有患者前抽屉试验和Lachmen试验均为阴性.结论 异体骨-髌腱-骨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后采用与自体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相同康复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异体骨-髌腱-骨移植物后,采用与自体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相同的康复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观察组为异体骨-髌腱-骨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患者20例,对照组为自体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患者16例,均应用相同的康复方法 进行治疗,于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时对膝关节功能、活动度和松弛度等进行评价.结果 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时.观察组和对照组的Lysholm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问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2组的膝关节活动度优良率分别为90.0%和87.5%,术后12个月时2组优良率均为100%.2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前抽屉试验均为阴性,Lachmen试验各有一例阳性;术后12个月时所有患者前抽屉试验和Lachmen试验均为阴性.结论 异体骨-髌腱-骨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后采用与自体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相同康复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异体骨-髌腱-骨移植物后,采用与自体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相同的康复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观察组为异体骨-髌腱-骨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患者20例,对照组为自体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患者16例,均应用相同的康复方法 进行治疗,于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时对膝关节功能、活动度和松弛度等进行评价.结果 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时.观察组和对照组的Lysholm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问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2组的膝关节活动度优良率分别为90.0%和87.5%,术后12个月时2组优良率均为100%.2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前抽屉试验均为阴性,Lachmen试验各有一例阳性;术后12个月时所有患者前抽屉试验和Lachmen试验均为阴性.结论 异体骨-髌腱-骨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后采用与自体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相同康复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异体骨-髌腱-骨移植物后,采用与自体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相同的康复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观察组为异体骨-髌腱-骨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患者20例,对照组为自体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患者16例,均应用相同的康复方法 进行治疗,于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时对膝关节功能、活动度和松弛度等进行评价.结果 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时.观察组和对照组的Lysholm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问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2组的膝关节活动度优良率分别为90.0%和87.5%,术后12个月时2组优良率均为100%.2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前抽屉试验均为阴性,Lachmen试验各有一例阳性;术后12个月时所有患者前抽屉试验和Lachmen试验均为阴性.结论 异体骨-髌腱-骨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后采用与自体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相同康复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异体骨-髌腱-骨移植物后,采用与自体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相同的康复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观察组为异体骨-髌腱-骨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患者20例,对照组为自体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患者16例,均应用相同的康复方法 进行治疗,于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时对膝关节功能、活动度和松弛度等进行评价.结果 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时.观察组和对照组的Lysholm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问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2组的膝关节活动度优良率分别为90.0%和87.5%,术后12个月时2组优良率均为100%.2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前抽屉试验均为阴性,Lachmen试验各有一例阳性;术后12个月时所有患者前抽屉试验和Lachmen试验均为阴性.结论 异体骨-髌腱-骨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后采用与自体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相同康复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异体骨-髌腱-骨移植物后,采用与自体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相同的康复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观察组为异体骨-髌腱-骨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患者20例,对照组为自体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患者16例,均应用相同的康复方法 进行治疗,于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时对膝关节功能、活动度和松弛度等进行评价.结果 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时.观察组和对照组的Lysholm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问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2组的膝关节活动度优良率分别为90.0%和87.5%,术后12个月时2组优良率均为100%.2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前抽屉试验均为阴性,Lachmen试验各有一例阳性;术后12个月时所有患者前抽屉试验和Lachmen试验均为阴性.结论 异体骨-髌腱-骨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后采用与自体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相同康复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背景:国内外不少学者运用异体骨移植椎间融合进行椎体切除与重建,骨融合时间优于单纯自体骨移植,其在融合早期能提供支撑稳定作用,但制备异体骨移植材料时,易破坏基质中的骨诱导因子,不利于骨质生长.目的:课题创新性设计并验证自体红骨髓复合自体松质骨填充同种异体皮质骨环重建兔颈椎的能力.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4-10/2006-03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材料:健康成年新西兰大耳白兔60只,雌雄不限,体质量2.0~2.5 kg.其中12只兔用于同种异体皮质骨环的制备;剩余48只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16只.自体红骨髓于髂前上棘穿刺抽取红骨髓;自体松质骨从兔髂嵴处取得三面皮质骨.将自体红骨髓与自体松质骨复合,填充在自制的同种异体皮质骨环中.方法:3组兔采用第4颈椎切除模拟肿瘤切除模型.联合移植组植入同种异体皮质骨环自体红骨髓-自体松质骨复合物:自体骨移植组植入自体骨;同种异体皮质骨环移植组植入同种异体皮质骨环.主要观察指标:以X射线检查、组织形态学检查、血清碱性磷酸酶及扫描电镜观察各组重建颈椎的效果.结果:术后8周,联合移植组、自体骨移植组植骨材料与上下颈椎融合,有大量骨痂,同种异体皮质骨环移植组可见少量骨痂生长,融合不牢.各组血清碱性磷酸酶开始均升高,4周时联合移植组、自体骨移植组血清中碱性磷酸酶浓度都高于同种异体皮质骨环移植组(P<0.01),联合移植组、自体骨移植组血清中碱性磷酸酶浓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8周时,3组碱性磷酸酶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联合移植组、自体骨移植组形成大量成熟骨基质,骨小梁及骨髓腔.扫描电镜观察示联合移植组、自体骨移植组有大量新骨形成.结论:联合自体红骨髓+自体松质骨+同种异体皮质骨环移植和自体骨移植均有效地重建颈椎,自体红骨髓与自体松质骨复合填充的同种异体皮质骨环可明显促进同种异体皮质骨环重建椎体的作用,可以作为有效椎体重建材料.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异体骨-髌腱-骨移植物后,采用与自体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相同的康复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观察组为异体骨-髌腱-骨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患者20例,对照组为自体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患者16例,均应用相同的康复方法 进行治疗,于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时对膝关节功能、活动度和松弛度等进行评价.结果 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时.观察组和对照组的Lysholm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问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2组的膝关节活动度优良率分别为90.0%和87.5%,术后12个月时2组优良率均为100%.2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前抽屉试验均为阴性,Lachmen试验各有一例阳性;术后12个月时所有患者前抽屉试验和Lachmen试验均为阴性.结论 异体骨-髌腱-骨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后采用与自体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相同康复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