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的:观察基于评判性思维的护理干预在高通量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8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血液透析常规护理干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观察组给予基于评判性思维的护理干预。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透析不良反应发生率、营养状态(血红蛋白及血清白蛋白水平)、自我应对能力评分。结果:干预前,两组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水平改善幅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面对、回避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屈服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透析期间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基于评判性思维的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高通量血液透析患者的应对能力,改善患者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腹膜透析治疗小儿肾衰竭中对并发症及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慢性肾衰竭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肾衰竭腹膜透析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比较2组患儿干预后并发症情况及营养状态。结果观察组腹膜透析患儿并发症发生率6.7%低于对照组30.0%(P0.05);对照组营养状态正常18例、轻度营养不良7例、中度营养不良5例,观察组营养状态24例、轻度营养不良5例、中度营养不良1例,观察组患儿干预后营养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腹膜透析治疗小儿慢性肾衰竭过程中,优质护理服务可有效提高患儿舒适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儿营养状态,提高护理质量及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通过营造安全舒适的透析环境、心理护理、透析护理、健康宣教对患者实施优质护理。结果: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提高。结论:通过实施优质护理,使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获得了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满足,提高了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吴爱纯  费世枝 《中国康复》2019,34(7):364-367
目的:观察认知行为疗法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伴营养不良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在透析期间接受传统健康教育,干预组在透析前或透析期间接受30min的认知行为治疗。治疗6个月后对2组患者进行营养不良 炎症评分(MIS)和健康调查简表SF 36评分,并收集患者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指标评估2种治疗方案的疗效差异。结果:治疗后,干预组患者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MIS评分明显降低,ALB、Hb指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干预组患者SF 36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及总分明显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P<0.05)。对照组各项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认知行为疗法可以有效干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管理,改善患者营养不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营养指导在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治疗中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实施营养指导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营养知识宣教。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后3个月体质量指数(BMI)、血液生化指标及干预后3个月营养状态。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BMI、白蛋白、肌酐、血红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干预后3个月观察组BMI、白蛋白、肌酐、血红蛋白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干预后3个月,观察组营养状态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营养指导可提高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治疗患者的护理效果,改善其营养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析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况及透析并发症运用整体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2014年本院收治的血液透析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2组,对照组运用常规护理,观察组运用整体护理干预,对比分析2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营养状态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给予血液透析患者整体护理干预,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还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使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干预在老年低血压患者血液透析中的应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2013年收治的85例进行血液透析的老年低血压患者临床资料,采取及时的临床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后,探讨这些措施在老年低血压患者血液透析中的作用。结果85例患者共进行了2565次透析,其中出现低血压症状520次,发生率为20.27%。经优质的临床护理干预后,487次出现低血压症状得到有效逆转,继续完成血液透析,其护理干预的有效率为93.65%;33次出现低血压症状给予护理干预后未能逆转低血压因而终止血液透析,占透析过程中出现低血压症状数的6.35%;无死亡病例。结论在老年低血压患者行血液透析时,应采取优质临床护理干预来预防低血压发生,从而提高老年低血压患者透析的生存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对长期血液透析营养不良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6月在我院长期血液透析营养不良患者88例.根据护理模式的不同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比较两组患者各项营养指标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清蛋白的含量及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长期血液透析营养不良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明显改善营养状况,提高患者满意度,融洽护患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 综合评价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MHD)的营养状态,并对其进行营养指导.方法 选择我科规律透析的患者48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3例在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加强营养护理的指导,对照组25例采用常规治疗及护理.结果 在实施饮食指导半年后,观察组营养状态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 营养护理指导对MHD患者营养状态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饮食干预对腹膜透析患者预后、减少并发症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效果。方法选择2007年12月一2011年12月收治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的腹膜透析患者9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8例。观察组严格参照我院营养科制订的食谱,由护士指导患者,落实饮食干预;对照组按常规饮食。护士对两组患者进行跟踪随访,并观察营养状况指标情况。结果经过4年的跟踪随访,除9例患者因各种原因转血液透析外,其余患者仍继续维持腹膜透析,饮食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肾功能状况与营养状态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饮食干预能明显改善患者腹膜透析过程中的肾功能和营养状态,减少并发症,提高透析效果,达到更好的治疗目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护理延伸服务对维持性腹膜透析(CAPD)患者营养不良状态的影响.方法 将84例腹膜透析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护理延伸服务.观察6个月,评价护理前后患者营养不良状况.结果 干预组在改善腹膜透析患者临床症状,营养不良指标,提高腹膜透析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加用护理延伸服务可以更加有效的改善CAPD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将基于梧桐模式的新型护理服务理念应用于行血液透析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筛选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血液透析治疗的83例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研究,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接受常规护理)和观察组(43例,接受基于梧桐模式的新型护理服务),并对2组的干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透析3个月及6个月后,观察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血肌酐、尿素氮和血红蛋白水平均较同期对照组低,肾小球滤过率、白蛋白和总蛋白水平均较同期对照组高(P均<0.05),且2组的各项指标与透析前相比均更优(P均<0.05);透析6个月后,2组的各项指标与透析3个月后相比均更优(P均<0.05)。透析6个月内,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4.65%)较对照组(20.00%)更低(P<0.05)。结论 基于梧桐模式的新型护理服务理念可以改善行血液透析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肾功能、血糖水平及营养状态,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维持性血液透析98例营养状况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况及发生营养不良的常见膳食危险因素,为护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对98例患者采用膳食分析、人体学测量及生化指标的测定,对影响患者营养状况的常见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发生比例高,患者处于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状态,主要由营养知识缺乏、蛋白质及能量摄入不足、透析不充分、膳食摄入不合理等因素引起.结论:重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不良状况,指导患者合理膳食,针对相关因素进行合理的护理干预,从而达到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效果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并探讨饮食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从我院收治的糖尿病肾病实施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中抽选13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血液透析程度分组,透析不充分组与透析充分组各为65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营养状况;对两组患者实施饮食护理干预,比较干预前后患者的营养状况。结果:与透析不充分组患者相比,透析充分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更低,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围、血肌酐、血尿素氮水平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营养状况均得到改善,透析充分组患者的营养状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饮食护理干预后充分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状况优于透析不充分患者可促进营养吸收,维持营养均衡。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血液透析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科室护理人员及维持性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比较实施优质护理前后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结果:实施后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实施前(P0.05,P0.01)。结论:在血液透析室中开展具有特色的优质护理服务,可明显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营养护理对改善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进行血液透析的90例终末期肾病患者,随机将其中60例列为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模式基础上增加营养护理干预措施;余者30例列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模式。比较2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及营养状况变化。结果护理干预前,2组患者生活质量各因子评分无显著差异;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生理职能评分、角色职能评分、情绪职能评分、认知职能评分、社会职能评分、心理健康及总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干预前,2组患者营养状况无显著差异;干预后,观察组营养正常者构成比比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行血液透析的终末期肾病患者,透析期间在常规护理基础之上强化营养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营养不良状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干预在血液透析伴出血倾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5月我院诊治的血液透析伴出血倾向患者60例,均给予4%枸橼酸钠抗凝治疗,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观察和比较两组潜血转阴时间、透析后凝血指标变化及并发症、护理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潜血转阴时间,透析后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全血凝酶时间均明显缩短( 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护理满意度明显提高( P<0.05)。结论血液透析伴出血倾向患者在4%枸橼酸钠抗凝治疗期间,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发挥较好的临床效果,并具有较高的治疗安全性,能够改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营养干预对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患者营养风险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5年4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终末期肾病行血液透析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营养干预,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营养状态及生存质量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前营养风险与营养不足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营养风险与营养不足发生率为12.50%、20.83%,对照组营养风险与营养不足发生率为22.92%、3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KDTA、SF-36评分均无明显差异( P>0.05),干预后,观察组生存质量评分均明显上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人体测量指标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各项指标均有所下降,观察组握力明显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营养干预可降低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患者营养风险,改善营养状况,从而提高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运用优质低蛋白结合a-酮酸饮食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况及电解质的影响及护理心得。 方法 将40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低蛋白饮食组及正常蛋白饮食组。8周后低蛋白饮食组更改为正常蛋白摄入并继续随访8周。测定患者在治疗前,治疗4,8,16周时的血清生化值,记录其营养指标的变化。并由营养师制定个体化食谱。 结果 LP组患者的各种血清营养学指标以及身体营养指标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变。持续的心理护理使患者能更好地理解并配合饮食计划的实施,经过低蛋白饮食宣教及饮食反馈调整后,LP组患者热卡达标率较未干预前明显提高。结论 运用优质低蛋白结合a-酮酸饮食能维持透析患者营养状态的稳定,改善其高磷血症及酸中毒,在低蛋白饮食的治疗过程中添加心理护理和饮食宣教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营养管理在纠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中的作用。方法:对80例患者实施6个月的营养管理干预,在干预前后通过综合营养评价、人体学指标测量、生化指标测定及透析状况分析等方法,评价患者的营养状况,进行营养管理干预。结果:干预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由80.00%降低到51.90%,其中重度营养不良的发生率由20.00%降低到7.60%,干预后患者上臂肌围、前白蛋白、血红蛋白及透析前肌酐高于干预前,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增加蛋白质、热量摄入,纠正代谢性酸中毒及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等药物有望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