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概略地讨论了TN和AFN的性质。报告了两个代表性的病例。我们完全同意另外两篇报道。在我们手术的8个病例的颌骨内都找到了骨腔。病变的部位总是和疼痛发作前拔牙的部位相一致。彻底的刮除术后,骨质缺损得以愈合,结果是所有的病例都解除了疼痛。我们认为,本报告最重要之处不在于治疗的方式,而更在于至少大部分TN或AFN的病人确实有骨腔存在这一事实。  相似文献   

2.
三叉神经痛和非典型性面痛的起因与性质众说纷云,其治疗方法亦颇多。作者对16例三叉神经痛和21例非典型性面痛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与研究,发现几乎所有病例在以前的拔牙部位存在着异常骨腔,并经X线片和术中所见得到证实。对这些骨腔施予刮治术并局部应用抗菌素后,疗效满意,疼痛症状完全缓解者最长达9年以上。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外科手术造成的犬牙根尖周区骨腔缺损模型,观察应用膜诱导组织再生技术后骨组织再生修复的效果。方法:应用外科手术造成4只犬双侧1、2、3磨牙根尖区骨腔缺损分别为10 mm×10 mm,3个月后双侧进行根尖周刮治术,一侧应用胶原膜为实验组,另一侧未用为对照组,分别于3、6、12月拍摄X线片,观察骨腔愈合效果。结果:结果显示实验组骨腔缺损于3月后愈合,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表明可应用膜诱导组织再生技术治疗牙根尖周区骨腔缺损。  相似文献   

4.
牙周侧方囊肿(LPC)属于发育性牙源性囊肿,在临床上不常见,一般无疼痛或其它临床症状,常在一般X线检查时发现。本文是对32例LPC的临床、X线、组织学及组织化学特点的回顾性研究. 材料和方法资料来自于1976年1月~1989年1月哥德堡大学口腔病理科,所有病例都具有LPC的典型组织学表现,并进行了口腔X线检查。结果1.临床表现.32例病人平均年龄55岁(26~77岁),其中男性22例(69%),女性10例(31%)。  相似文献   

5.
作者所报告的一例下颌骨前部舌侧骨腔系46岁的男性患者。该患者因局部疼痛和压迫感而就诊。全身检查,结果正常。口内检查,未见畸形。常规X线照片检查,发现左下中切牙根尖区有一个圆形透光区,透光区的边缘到侧切牙。该部位无外伤史。手术中发现该处颌骨表面色泽正常,颊侧皮质骨变薄具有轻度膨隆,暴露骨腔后,未见囊壁,内容物为软组织,游离可动,与骨壁无附着,但有一小(?)通过舌侧骨质缺如处与下颌骨舌侧软组织相连,摘除骨腔中之内容物。术后组织学检查证实为舌下腺组织(主要为粘液性涎腺组织,基质含有少量炎性细胞)。下颌骨前部舌侧骨腔之形成及涎腺为其  相似文献   

6.
单纯性骨囊肿,也称创伤性骨囊肿,是多发生于青少年的良性的有结缔组织衬里的骨腔。大多数情况下,表现为孤立的X线密度减低影像。也有单纯性骨囊肿与良性纤维一骨病变同时发生于领骨的报道。单纯性骨囊肿与其他颌骨囊肿和良性肿瘤在X线表现上不易区分。本次病例报告报道1名下颌骨内同时发生3个独立病变的患者。该患者右下颌骨病变表现为多房的X线密度减低影,2个左下颌骨病变在根尖周呈混合性X线密度,类似局灶性或根尖周牙骨质一骨结构不良的X线表现。起初的鉴别诊断还包括更多的具有侵袭性的颌骨良性病变。活检示3个部位均为单纯性骨囊肿。简单的手术治疗使这些骨缺损完全恢复.但左下颌前磨牙一磨牙区病变2年后复发。新的活检证实病变为复发性单纯性骨囊肿,同时也考虑伴发良性牙骨质一骨结构不良,因为它可与单纯性骨囊肿共存。  相似文献   

7.
颞下、翼腭及咽旁间隙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颞下、翼腭和咽旁间隙是口腔颌面部的深在间隙。位于这些间隙的肿瘤在临床上不易发现。CT问世以前,其检查常依赖于一般X线摄片。由于不能显示软组织影象,诊断常感困难。CT具有显示软组织和三维空间结构的优点,可清楚地显示肿瘤的范围及其与周围组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常规口腔X线检查对口腔黏膜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方法 收集24例受试者X线照射前及照射后7~10d的口腔颊黏膜脱落细胞,弗尔根染色及快绿染色后进行细胞学分析,计数1000个细胞中出现的微核数及其他类型细胞数,包括基底细胞、双核细胞、染色质固缩细胞、核碎裂细胞、核固缩细胞、核溶解细胞和核芽细胞,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微核率比较:拍摄X线前为0.33‰,拍摄X线后为0.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5);其他类型细胞数比较,P值分别为0.603、0.547、0.078、0.141、0.470、0.626、0.65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8岁与≥18岁受试者照射X线后微核率与微核改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为0.131与0.144.剂量与照射后核溶解细胞改变量有相关性(P =0.03),与微核及其他类型细胞改变量无相关性.结论 口腔常规X线检查的放射剂量与细胞凋亡率相关,<18岁患者并未在X线照射中受到更多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分析Stafne骨腔病例的锥形束CT(CBCT)影像学特征,以有效指导此类疾病的临床决策。方法: 收集山东大学口腔医院收治的6例Stafne骨腔病例,对其CBCT影像数据进行测量分析,分别记录其年龄、性别、主诉、病变位置、长宽高三径、多层面重建 (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三层面最大横截面积、内容物灰度、形态分类及与下颌神经管之间的关系等。结果: 6例患者均由CBCT检查无意发现。骨腔均位于下颌磨牙区后部及下颌角前部偏舌侧、下颌骨下缘与下颌神经管之间,呈类椭圆形,其长轴与下颌骨长轴相一致,平均长径(16.43±4.54) mm、宽径(6.91±1.48) mm、高径(10.24±2.10) mm。MPR层面中,骨腔最大横断面面积(91.93±25.52) mm2,最大冠状面面积(57.26±23.23) mm2,最大矢状面面积(127.80±51.22) mm2。按骨腔边缘线与颊侧骨皮质关系进行分类,Ⅰ型骨腔2例、Ⅱ型骨腔3例、Ⅲ型骨腔1例。根据矢状面上骨腔边界与下颌骨下缘及下颌神经管之间的相对位置,将骨腔与周围解剖结构的连接关系分为连通、毗邻、远离3种情况;而CBCT校正后,骨腔中心灰度可初步鉴别内容物类型。结论: CBCT可对Stafne骨腔作出较为直观明确的诊断,影像学表现对早期临床决策具有重大参考意义,可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减少额外医疗资源浪费及患者身心创伤。  相似文献   

10.
1942年Stafne报告了35个靠近下颌角的骨腔,根据X线表现,他提出这种病变是不同于有上皮衬里的囊肿疾病。此后,文献中有不少此类病变报道。由于这种骨腔的病因不清,一般根据骨腔内容之组织学所见、临床经过及病因假说,采用过下述不同名称:潜在性骨囊肿、下颌骨胚胎性缺损、静止性骨缺损或骨腔、涎腺迷走性缺损、特发性骨腔、下颌骨异位涎腺、下颌骨发育性骨缺损、下颌骨舌侧骨腔、下颌骨舌侧骨皮质缺损。  相似文献   

11.
静止性骨腔     
自1942年Stafne报告接近下颌角的骨腔病例以来,各国有不少的记载,但日本仅见数例。在临床经过中完全无症状,X线照片可见颌骨有囊肿样透光阴影,其病变与牙齿及全身疾病无关。作者在治疗龋齿时偶然发现左下颌角部囊肿样病变,诊断为静止性骨腔(Static bone cavity)予以报告。病例:患者男性,55岁,在拔除3时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对下颌骨大型牙源性角化囊性瘤采用一期开窗减压术联合二期刮治术术后骨腔的影像学改变,探讨该术式的可行性.方法 下颌骨大型牙源性角化囊性瘤16例,进行一期开窗减压术联合二期刮治术治疗,定期复查曲面断层X线片,观察骨腔的改变.结果 经过8~16个月的观察,所有患者一期手术后病变骨腔逐渐向开窗部位缩小,骨腔密度逐渐增高,最终在开窗部位形成小骨腔;二期手术后约3个月,病变区骨密度与正常下颌骨一致.随访3~8年,所有病例均未见复发.结论 一期开窗减压术联合二期刮治术是治疗大型下颌骨牙源性角化囊性瘤的可行术式.  相似文献   

13.
患者57岁,男性,口腔检查在软腭右侧发现一个无症状的、非溃疡性肿块,无蒂,质软、固定而无触痛,口腔未检出其它软组织异常,口腔X线片未见有意义的骨质改变,无面部或颈部淋巴结肿大。几年前患者曾行前列腺恶性肿瘤手术,X线片发现有颅骨和腰椎转移。肿块切除活检组织学改变具有腺样囊性癌的特征。腺样囊性癌是一种恶性肿瘤,最常发生于唾液腺,特别是口腔内的小唾液腺。Bat-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医用X线诊断工作者口腔扁苔藓患病情况。方法:对咸宁市三级医院300名医用X线诊断工作者进行口腔检查,口腔扁平苔藓的诊断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结果:300名医用X线诊断工作者中口腔扁平苔藓7例,患病率为2.33%,病变主要见于40岁以上并从事X线检查工作10年以上的人员。结论:医用X线诊断工作者中口腔扁平苔藓患病率较高,可能与免疫功能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5.
上颌窦结石的大多数患者均有疼痛、鼻塞、鼻衄、鼻溢、鼻后滴涕,上颌窦压痛和/或上颌窦口腔痿等临床症征。本文报道1例上颌窦巨型结石,无上述任何症状,为常规X线检查时意外发现的病例。患者,女,32岁。曲面体层X线照片显示左上颌窦有一清晰的卵圆形团块。追问病史,否认任何自觉症状。体检:患者面部对称,左上颌骨无肿胀,上颌窦前壁无压痛,口内也未见上颌骨及颊侧牙槽骨肿胀,牙无叩痛,电测活力正常。华氏位片和口内片显示左上颌窦  相似文献   

16.
<正> 下颌骨发育缺损是一种少见的下颌骨内侧面的骨质缺损区或骨腔。首先由Stafne于1942年报告。此后,国外续有不少报道。但在国内仅查见2例报道。现将我们收集的6例报道如下。具体资料见附表典型病例: 患者刘某,男,60岁,因右下颌骨龈癌,于1990.9.8入院,右下颌骨侧位X线片示,76处牙槽骨扇形破坏并偶然发现角前切迹处有一局限性密度减低区。追问病史有右颌下区不适。右颌下腺造影检查,可见一细小分支导管通向骨腔。于1990年9月21日在全麻下做右下牙龈癌颌颈联合根治术。作者对手术标本进行了  相似文献   

17.
不典型牙痛     
有关不典型牙痛的文献、论著很少,该病首先为Harris报道,主要表现为牙齿剧烈搏动性疼痛。对温度、压力等刺激高度敏感,疼痛通常呈双侧、弥散分布,X线检查正常。作者对文献报道120例进行综述,其中97例患者  相似文献   

18.
虽然颈椎骨折与颌面部联台骨折的发生率很低,因其潜在的死亡率高及伴有神经系统症状,所以,在全部颌面损伤病例中必须考虑到联台骨折的可能性。作者回顾了1984~1990年间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治疗的面部骨折563例患者的病历和X线片,其中下颌骨骨折435例,颧骨骨折133例,上颌骨骨折67例。发现伴颈椎骨折者11例。在11例颈椎骨折的病例中,伴有10例下颌骨骨折。2例上颌骨骨折,3例颧骨骨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检查对评价口腔恶性肿瘤患者术前颌骨侵犯情况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6例初诊口腔恶性肿瘤患者术前进行颌骨CT、X线片检查9、9Tcm-MDP(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显像等检测,比较影像学检查结果,最终以病理学检查结果确诊。结果:26例X线片检测均无明显阳性发现,而有5例核素骨显像显示病灶同侧颌骨呈阳性,其中有2例CT也呈阳性。此5例术后病理均证实颌骨已被肿瘤侵及。结论:核素骨显像检查对口腔癌患者的术前诊断及制定手术方案有较为重要的临床价值,可作为判断癌肿有无颌骨侵犯的常规检查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引导组织再生术(Guide Tissue Regeneration,GTR)联合植骨术应用于显微根尖外科手术中治疗大范围持续性根尖周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X线片显示根尖病损最大直径大于10 mm的持续性根尖周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行显微根尖外科手术。其中,实验组术中对根尖骨缺损处植入无机骨粉、覆盖胶原膜,对照组骨腔不做特殊处理。观察两组病例术后半年、1年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术后半年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年的术后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颊、舌侧骨板缺损的病例实验组术后半年、1年成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TR联合植骨术应用于显微根尖外科手术能明显促进根尖部骨再生,缩短骨腔愈合时间,有利于伴有颊、舌侧骨板缺损的大范围根尖周病变愈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