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RE)的镜下特征及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分析2003年1月~2005年12月我院内镜诊断的反流性食管炎1588例,食管炎分级按洛杉矶标准,探讨其与性别、年龄、镜下表现、食管狭窄、食管不典型增生等相关因素的关系。结果①3年内RE(均为内镜阳性RE)占同期内镜总检查例次的4.39%。其中A级占34.13%(542/1588)、B级占56.05%(890/1588)、C级占7.05%(112/1588)、D级占2.77%(44/1588)。②男女比例为3.51∶1。男性发病年龄平均53.63±14.98岁,女性平均56.49±14.98岁(P=0.01);50岁以下占43.64%,50岁以上占56.36%,50岁以上患者发病率明显增多(P=0.000)。③镜下表现为溃疡者3.53%(56/1588),糜烂96.47%(1532/1588),食管狭窄占1.13%(18/1588),食管不典型增生占0.88%(14/1588)。溃疡、食管狭窄和食管不典型增生与RE分级密切相关,从A级到D级,溃疡、食管狭窄和不典型增生的比例逐渐升高,分别是1.29%、2.92%、9.82%、27.27%(P=0.000);0.37%、0.67%、4.46%、11.4%(P=0.000)和0.37%、0.9%、1.79%、4.55%(P=0.02)。④RE严重程度与年龄无关(P=0.103)。结论内镜诊断的RE,中国人A、B级多见,且男性多于女性。高龄(50岁以上)患者RE比例明显增多。食管溃疡、食管狭窄、食管不典型增生与RE分级严重程度呈正比。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胃食管阀瓣(GEFV)与反流性食管炎(RE)的关系.方法 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内镜诊断的BE 239例,按洛杉矶标准进行食管炎分级,按Hill分类法进行GEFV的分级.通过对照分析,探讨GEFV与RE之间的关系.结果 入组的960人中,异常GEFV发生率32.9%,RE发生率24.9%.重症RE(C级、D级)发生率GEFV异常组明显高于GEFV正常组(23.1%比2.4%,P=0.000);RE分级与GEFV级别呈正相关(r=0.308,P=0.000).RE患者的异常GEFV发生率高于非食管炎者(65.3%比22.2%,P=0.000).RE患者和异常GEFV组均为男性多于女性(63.6%、60.1%比36.4%、39.9%,P=0.000).各年龄段中,随着年龄的增长,RE巳的发生率逐渐升高,年龄增长与RE发生率呈正相关,(r=0.214,P=0.000).30岁以上,随着年龄的增长,异常GEFV的发生率逐渐升高,年龄增长与异常GEFV的发生率呈正相关(r=0.129,P=0.000).结论 GEFV异常和RE发生存在相关性,观察GEFV可作为评估和预测患者反流状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胃食管阀瓣(GEFV)与反流性食管炎(RE)的关系.方法 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内镜诊断的BE 239例,按洛杉矶标准进行食管炎分级,按Hill分类法进行GEFV的分级.通过对照分析,探讨GEFV与RE之间的关系.结果 入组的960人中,异常GEFV发生率32.9%,RE发生率24.9%.重症RE(C级、D级)发生率GEFV异常组明显高于GEFV正常组(23.1%比2.4%,P=0.000);RE分级与GEFV级别呈正相关(r=0.308,P=0.000).RE患者的异常GEFV发生率高于非食管炎者(65.3%比22.2%,P=0.000).RE患者和异常GEFV组均为男性多于女性(63.6%、60.1%比36.4%、39.9%,P=0.000).各年龄段中,随着年龄的增长,RE巳的发生率逐渐升高,年龄增长与RE发生率呈正相关,(r=0.214,P=0.000).30岁以上,随着年龄的增长,异常GEFV的发生率逐渐升高,年龄增长与异常GEFV的发生率呈正相关(r=0.129,P=0.000).结论 GEFV异常和RE发生存在相关性,观察GEFV可作为评估和预测患者反流状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胃食管阀瓣与反流性食管炎的关系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食管阀瓣(GEFV)与反流性食管炎(RE)的关系.方法 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内镜诊断的BE 239例,按洛杉矶标准进行食管炎分级,按Hill分类法进行GEFV的分级.通过对照分析,探讨GEFV与RE之间的关系.结果 入组的960人中,异常GEFV发生率32.9%,RE发生率24.9%.重症RE(C级、D级)发生率GEFV异常组明显高于GEFV正常组(23.1%比2.4%,P=0.000);RE分级与GEFV级别呈正相关(r=0.308,P=0.000).RE患者的异常GEFV发生率高于非食管炎者(65.3%比22.2%,P=0.000).RE患者和异常GEFV组均为男性多于女性(63.6%、60.1%比36.4%、39.9%,P=0.000).各年龄段中,随着年龄的增长,RE巳的发生率逐渐升高,年龄增长与RE发生率呈正相关,(r=0.214,P=0.000).30岁以上,随着年龄的增长,异常GEFV的发生率逐渐升高,年龄增长与异常GEFV的发生率呈正相关(r=0.129,P=0.000).结论 GEFV异常和RE发生存在相关性,观察GEFV可作为评估和预测患者反流状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本地区反流性食管炎(RE)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1年10月~2014年5月间经胃镜诊断的原发性RE患者786例,按LA分级系统分级,对其一般状况、内镜表现、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等资料做回顾性分析。[结果]RE占总胃镜检查人数的2.74%,男女性别比为2.93:1,发病年龄为(50.9±12.5)岁,其中A、B级者90.7%,C、D级者仅9.3%,RE患者Hp阳性率低于受检人群,轻度RE比中、重度的Hp感染率高,RE合并消化性溃疡人群Hp感染率与同期受检人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重度RE在男性中更容易发生,且合并溃疡的概率更高。[结论]RE患者轻者占大多数,Hp感染可能对RE是一保护因素,中重度RE患者发生消化性溃疡的危险因素与Hp无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强直性脊柱炎(AS)伴发炎症性肠病(IBD)的临床特征及功能状态,探讨AS合并与未合并IBD者间的差异,提高对其的认识,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从脊柱关节炎智能管理系统中选2016年4月至2017年6月连续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风湿科门诊就诊的AS患者,通过消化内镜或病理检查确诊(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IBD。分析其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病情评估、实验室检查、疾病严重程度评价。结果共纳入893例AS患者,男739例,女154例,年龄(30.8±8.8)岁。AS合并IBD者64例,未合并IBD者829例。合并IBD者年龄高于未合并IBD者[(34.5±7.5)岁比(30.5±8.8)岁,P<0.001],病程长于未合并IBD者[(10.8±6.9)年比(8.1±5.9)年,P=0.001]。合并IBD者更易出现颈椎[21.9%(14/64)比10.5%(87/829),P=0.006]、胸椎[29.7%(19/64)比12.3%(102/829),P<0.001]受累,且易合并葡萄膜炎[28.1%(18/64)比16.4%(136/829),P=0.017]和银屑病[7.8%(5/64)比2.3%(19/829),P=0.009]。合并IBD者Bath AS疾病活动度(BASDAI)、Bath AS功能指数(BASFI)、国际脊柱关节炎评价协会健康指数(ASAS HI)均高于未合并IBD者[BASDAI:3.3±2.1比2.4±1.8,P<0.001;BASFI:2.2(1.0,3.3)比1.1(0.2,2.4),P<0.001;ASAS HI:7.1±4.3比5.3±3.7,P=0.001]。结论合并IBD的AS患者疾病活动度更高,机体功能和总体健康指数更差,发生银屑病和葡萄膜炎的机会增加。  相似文献   

7.
十年2088例反流性食管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目的分析研究我院10年来内镜诊断的反流性食管炎(RE)病例,评估10年来RE发病情况及与相关疾病的关系.方法1995年1月至2004年12月经胃镜诊断的2088例原发性RE,按洛杉矶分类进行分级,评估RE发病情况,分析患者年龄、性别和伴发疾病的关系.结果原发性RE占胃镜检查总人数的4.1%,男性多于女性(4.7%比3.2%,P=0.00),平均年龄55.34岁,男性发病年龄早于女性[(54.37±15.53)岁比(57.40±13.88)岁,P<0.01].10年间年原发性RE检出率和发病年龄上升;随年龄增长RE检出率升高,病变程度加重.轻度的(A、B级)占大多数(82.5%),在RE分级上男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E患者Hp阳性率低于受检人群(23.5%比42.3%,P<0.01).Hp阳性RE检出率低于阴性(2.9%比4.7%,P<0.01).Hp阳性与阴性RE在RE分级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过去10年间,RE患病率和发病年龄逐步上升,轻度的占大多数.RE人群Hp阳性率低于一般人群.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反流性食管炎(RE)中医证型与食管黏膜胃镜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对453例RE患者的中医证型与性别、年龄分布及食管黏膜胃镜分级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RE的检出率为4.0%,男女性别比为1.68:1,随着年龄增长RE检出率逐步升高,且程度呈加重的趋势。RE内镜分级以A、B级为主,辨证以肝胃不和证和肝胃郁热证为主,各个证候分型的食管黏膜胃镜分级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且胃镜分级与中医辨证分型具有相关性。[结论]RE的食管黏膜胃镜分级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医辨证分型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经皮肝穿刺胃冠状静脉栓塞术(PTVE)联合部分性脾动脉栓塞(PSE)、内镜下硬化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83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42例)和内镜组(41例),联合组采取PTVE联合PSE、内镜下硬化治疗,内镜组行单纯内镜下硬化治疗,比较两组止血时间、止血成功率、再出血率以及静脉曲张和肝功能分级改善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联合组患者止血时间明显短于内镜组(P=0.007),而联合组止血成功率为100%,明显高于内镜组80.49%(P=0.001);联合组行EIS治疗次数为(1.3±0.4)次,明显低于内镜组的(5.7±1.6)次(P=0.000);联合组术后门脉压力较术前显著降低,而内镜组则略有升高(P=0.000);6、12个月时联合组再出血率分别为4.76%、7.14%,均明显低于内镜组19.51%、24.39%(P均0.05);联合组术后12个月中重度食管静脉曲张率为19.05%,明显低于内镜组48.78%(P=0.004);联合组术后12个月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改善1级或1级以上者17例,改善率40.48%,内镜组8例,改善率21.9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情况。结论 PTVE联合PSE、内镜下硬化是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胃镜检出的食管裂孔疝(hiatal hernia,HH)的发病情况及内镜特点,探讨无痛胃镜对HH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755例HH患者的内镜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HH的检出率、无痛胃镜与普通胃镜下HH特点、HH发病年龄及性别、并发疾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HH检出率为1.45%,无痛胃镜与普通胃镜HH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无痛胃镜与普通胃镜镜下差异主要是呕吐时食管腔内胃黏膜是否逆行疝入(P0.05)。HH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41~60岁,检出率最高的合并症是反流性食管炎(57.61%,435/755;食管溃疡3例)。[结论]HH的主要内镜特征是齿状线上移,下方可见疝囊,食管裂孔压迹松驰、宽大。无痛胃镜检查能更直观的观察HH的特点及并发症,诊断HH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正常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组织学改变与其临床特点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45例ALT正常的CHB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年龄、性别、HBeAg阳性与否、HBV-DNA定量与肝组织学改变的关系。结果肝组织学病变程度为G2和S2以上者分别为179例(73.1%)和176例(72.8%);肝组织学病变程度与年龄存在相关性(炎症分级:F=3.986,P=0.009;纤维化分期:F=4.793,P=0.003),同级别炎症分级或纤维化分期的HBeAg阴性患者平均年龄普遍高于HBeAg阳性患者(炎症分级:χ2=154.675,P=0.000;纤维化分期:χ2=137.423,P=0.000);性别、HBeAg阳性、HBV-DNA定量与肝组织学改变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但在G4和S4者HBV-DNA定量明显低于相对应的其他分级及分期者(P均<0.05)。结论 ALT正常的CHB患者肝组织学检查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炎症坏死和纤维化;肝活检在评价ALT正常的CHB患者肝炎活动和决定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相关上消化道出血(UGIB)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相关UGIB住院患者59例为观察组,随机选取同期非抗血小板治疗的UGIB患者12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贫血程度、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但是观察组患者的年龄较对照组高(P=0.000),观察组出血之前缺乏典型腹痛症状者明显增多(P=0.000),出血症状中缺乏呕血和黑便症状,仅以乏力贫血就诊者明显增多(P=0.001)。观察组内镜表现为黏膜糜烂患者增多,但无统计学差异(P=0.269)。观察组患者均合并冠心病,57.63%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均P=0.000)。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延长(P=0.000),病死率明显增高(P=0.023)。结论应加强对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相关UGIB临床特点的认识,减少抗血小板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本研究旨在对肾功能指标血清胱抑素C在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中的变化情况进行汇总分析。方法:应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相关文献进行综合评价。入选的21篇文献,涉及慢性心衰患者2 488例、无心衰患者256例和健康对照者1 022例。结果:慢性心衰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高于健康对照者(Z=5.75,P0.000 1)和无心衰患者(Z=7.9,P0.000 1),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Ⅳ级者高于NYHAⅢ级者(Z=8.38,P0.000 1),NYHAⅢ级者高于NYHAⅡ级者(Z=8.36,P0.000 1),但心功能Ⅰ级者与对照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5,P=0.58)。结论:慢性心衰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升高,且随着NYHA心功能分级的增高而升高,但NYHA为Ⅰ级的慢性心衰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的变化情况尚有待确认。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2年12月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602例肝癌合并肝硬化、200例肝硬化患者的相关资料。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之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之间采用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以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M(P25~P75)]表示,组间分析用秩和检验。结果肝癌组的血小板(PLT)、血小板比容(PCT)值明显高于肝硬化组(t=5.019、5.017,P均=0.000),MPV/PLT值明显低于肝硬化组(t=5.877,P=0.000),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0.942,P=0.347;t=-1.040,P=0.298)。PLT、PCT、MPV/PLT诊断肝硬化后肝癌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636,0.633,0.639。PLT、PCT值减少与HCV感染密切相关。PLT、PCT值Child A级患者大于B级、C级(P0.01),肿瘤≥5 cm患者大于肿瘤≤2 cm和2~5cm者(P0.01)。MPV/PLT值Child A级患者小于B级、C级(P0.01),肿瘤≥5 cm患者小于肿瘤≤2 cm和2~5 cm者(P0.01)。结论 PLT、PCT、MPV/PLT可用于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的辅助诊断,其值主要受HCV、Child分级和肿瘤大小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十二指肠溃疡合并真菌感染的临床及内镜特点.方法:纳入合并真菌感染的胃十二指肠溃疡(良性及恶性)240例,评价人口学资料、临床及内镜表现.结果:(1)共收集恶性及良性胃十二指肠溃疡溃疡分别为5938例及53574例(共59512例),纳入合并真菌感染的胃十二指肠溃疡240例(0.4%):恶性83例(占所有恶性溃疡1.4%),显著高于良性157例(占所有良性溃疡0.3%),P=0.000;(2)消瘦、贫血、恶心及呕吐症状在恶性溃疡合并真菌感染(malignant gastrointestinal ulcers concomitant with fungal infection,MGIUFI)患者中的比例均显著高于良性溃疡合并真菌感染(benign gastrointestinal ulcers concomitant with fungal infection,BGIUFI)的患者,80.7%vs 41.4%,P=0.000;37.3%vs 15.9%,P=0.000;33.7%vs 21.6%,P=0.045;(3)MGIUFI患者的溃疡直径≥3 cm的比例为94.0%,显著高于BGIUFI患者42.0%,P=0.000.胃窦及十二指肠MGIUFI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BGIUFI恶性溃疡,43.4%vs 21.0%,P=0.000;6.0%vs1.3%,P=0.05.MGIUFI幽门梗阻比例20.5%,显著高于BGIUFI(7.6%),P=0.006.结论:胃十二指肠溃疡合并真菌感染的内镜检出率为0.4%,多见于男性患者.好发于胃窦及十二指肠,消瘦、贫血、恶心、呕吐、幽门梗阻以及直径≥3 cm为MGIUFI的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16.
目的在已经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中,了解二级预防治疗现状的性别差异。方法对31家三级甲等医院中至少有一次PCI史的门诊或住院冠心病患者进行病史采集和实验室检查,比较不同性别患者在戒烟、控制体重、血压、血脂以及药物治疗等各方面的差异。结果 4532例患者中,女性1151例,占全部PCI患者的25.4%。女性患者有吸烟史的比例明显低于男性患者,但戒烟比例与男性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2.1%(98例)比51.0%(1344例),P=0.849]。男性患者的平均体重指数、平均腰围和超重比例均大于女性患者(P=0.000),但女性的腰围不达标比例高于男性(59.2%比42.2%,P=0.000)。女性患者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的比例均高于男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且女性患者血压、血脂和血糖的控制达标比例均低于男性患者,分别为[血压:65.4%比73.1%,P=0.000;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45.2%比54.7%,P=0.000;空腹血糖:52.7%比58.8%,P=0.000]。不同性别患者二级预防药物使用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接受PCI的女性冠心病患者合并冠心病危险因素多于男性,而除戒烟和体重控制外,各项危险因素控制达标率均低于男性,女性患者二级预防用药水平与男性相当。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镜下胃胆汁反流与胃食管反流病的相关性,指导临床治疗。[方法]临床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患者列入研究组(173例),将同期行健康检查、胃镜未发现明显器质性病变者作为对照组(92例)。统计分析研究组与对照组胃胆汁反流阳性率、GERD中各型胃胆汁反流阳性率及反流性食管炎(RE)中不同分级的胃胆汁反流阳性率,比较其差异性。[结果]研究组胃胆汁反流阳性率29.5%(51/173)、对照组16.3%(15/92);GERD中RE型胃胆汁反流45.7%(21/46)、Barrett食管(BE)型26.4%(14/53)、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型21.6%(16/74);RE中A级胃胆汁反流31%(9/29)、B级64.3%(9/14)、C级100%(3/3),未见D级。胃胆汁反流阳性率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GERD中RE与BE型、RE与NERD型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E中A级与B级之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胃镜下胃胆汁反流与GERD具有相关性。GERD患者如胃镜下发现胃胆汁反流,治疗时应将胆汁反流作为重要的致病因素考虑。  相似文献   

18.
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目的通过对14年间内镜诊断的反流性食管炎(RE)病例分析,探讨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1990年至2004年间经内镜诊断的反流性食管炎3851例,按LA分级系统分级,对其一般状况、临床症状、内镜表现以及部分患者进行的食管动力检测资料做回顾性分析。结果14年间RE占总胃镜检查人数的2.95%,而2000年至2004年间达4.25%。RE的男女性别比为3.4:1。近4年原发性RE发病年龄为(53.9±14.5)岁,其中A、B级者85.8%,C、D级者仅14.2%。RE患者行24 h食管pH、胆汁监测的pH<4时间百分比、光吸收值≥0.14时间百分比等均明显异常, 且在轻、重度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反流症状者占67.23%。反流症状的发生率在轻、重度患者中无显著差异,但相对高龄、男性、合并消化性溃疡等在重度RE中的比例明显较高。结论反流性食管炎在近年来发病率有增高趋势,但仍以轻度RE为主,老年男性、合并消化性溃疡可能是发生重度RE的危险因素,酸反流、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在RE的发病中有重要作用。近年对反流症状识别率的提高有助于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CA199的检测在肝硬化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检测72例对照组与1210例肝硬化患者的血清CA199,并分析血清CA199水平变化与肝硬化患者的预后、肝功能损害程度以及肝性脑病等的关系。[结果]肝硬化组血清CA199水平[41.8(1.6~1998.0)U/ml]显著高于对照组[8.5(0.8~37.0)U/ml],Z=10.89,P0.01。肝硬化患者血清CA199水平死亡者[90.0(2.7~1983.0)U/ml]显著高于存活者[40.7(1.6~1998.0)U/ml],Z=5.93,P0.01;肝功能B级者[44.5(1.7~1998.0)U/ml]显著高于肝功能A级者[30.1(1.6~942.3)U/ml],χ~2=38.06,P0.01,肝功能C级者[80.3(2.7~1998.0)U/ml]显著高于肝功能A级者[30.1(1.6~942.3)U/ml,χ~2=143.00,P0.01]、B级者[44.5(1.7~1998.0)U/ml,χ~2=46.45,P0.01];并发肝性脑病者[70.8(1.8~1983.0)U/ml]显著高于未并发肝性脑病者[39.6(1.6~1998.0)U/ml],Z=5.35,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血清CA199水平明显升高,并与肝硬化患者的预后、肝功能损害程度及肝性脑病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反流性食管炎1 82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70,自引:1,他引:69  
目的 通过研究10年间内镜所诊断的反流性食管炎(RE)病例,探讨中国人RE的内镜和临床特点。方法 1990至1999年胃镜诊断的1827例RE患者,按洛杉矶标准及中国试行标准进行分级,部分患者还进行食管运动功能检查。分析患者年龄、性别、症状、伴发疾病及与各项检查的关系。结果 RE占总胃镜检查人数的2.02%,男女之比为3.9∶1。平均年龄(52.02±14.38)岁,58.62%的原发性RE超过50岁。仅36.29%有典型的反流症状。RE以中、轻度者(洛杉矶标准的A、B级或烟台标准Ⅰ级)多见,近80%,重度少见。RE患者的平均pH<4总时间百分比及平均胆红素吸收值>0.14总时间百分比均显著高于正常(P<0.01),重度RE显著高于轻度(P<0.05),而平均下食管括约肌压与正常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中国人RE患病率较西方国家低,以男性老年人多见,程度多较轻,与胃及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均有密切关系。仅依据反流症状来诊断RE的敏感性较低,内镜对RE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