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慢性牙周炎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重点防治的口腔疾病之一[1],其主要临床症状是牙痛、牙龈红肿或溢脓、牙龈出血、口臭等,是临床口腔科的常见病[2]。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发生牙齿松动或脱落等,影响患者的咀嚼功能[3],如果牙周炎致病菌进入血液可引发全身性疾病,菌斑细菌是牙周炎发生的始动因素,宿主的防御反应严重影响着牙周炎的发生发展[4]。  相似文献   

2.
<正>尿毒症是各种慢性肾病的终末阶段即终末期肾病(ESRD),尿毒症患者的肾功能已经严重受损[1],导致肾脏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产生严重不足[2],或因肾脏难以将机体内毒素排至体外,在毒素的干扰下红细胞生成和铁代谢异常,患者缺乏红细胞生成所需营养物质等原因[3],影响机体造血机能易诱发肾性贫血(RA)。RA是尿毒症的常见并发症,临床常见眼结膜苍白、面色萎黄、唇甲苍白无光泽、疲乏、心悸、气短、胃口差等症状[4]。  相似文献   

3.
<正>产后焦虑是以持续性紧张、担心、恐惧或发作性惊恐为特征的一种情绪障碍,常伴有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和运动不安等行为特征,其患病率为13%~40%[1-2]。产后焦虑可能会使得产妇难以较好地适应其母亲角色,并且可能引发产后抑郁症、产妇反应能力降低及婴儿行为问题等诸多不良后果[3]。有研究证实,产后焦虑与母亲依恋的降低[4]、婴儿喂养障碍[5]、婴儿情绪以及儿童的社会性认知和发展[6]等因素密切相关。本病发病机制尚未明确,  相似文献   

4.
<正>全球痛经发病率大约有70%[1],现代医学将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与继发性痛经,认为其发病机制主要与前列腺素、子宫位置、血管加压素、精神及基因因素等有关,治疗以缓解疼痛症状为主[2],使用NSAIDs(如芬必得)、口服避孕药、解热镇痛抗炎药,或手术子宫神经阻滞及切除等,副作用较多[3],随月经周期反复用药,对身心造成不良影响,临床使用受限。中医治疗痛经有其独特优势,强调审症求因,审因论治[4],治疗因人而异,标本同治,有效调治痛经患者症状且副作用小[5],远期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常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研究显示DPN的发与T2DM导致的糖脂代谢紊乱[1]、微血管损伤、营养神经因子减少、氧化应激反应[2]、代谢紊乱性炎症和自身免疫[3]等因素相关,其临床以对称性的肢体麻木、疼痛、发凉等感觉异常为主要表现,在安静时或夜间时症状明显加重,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感觉缺失,四肢远端呈手套、袜套样感觉,严重者可发生足部感染和溃疡[4],造成患者生活质量的下降和劳动能力的丧失。  相似文献   

6.
<正>临床将细胞外基质聚集,同时合并成纤维细胞增殖、炎症和(或)组织结构破坏的肺疾病称为肺纤维化[1];将终末细支气管远端气道弹性异常降低、充气并膨胀、肺容积增大,且合并气道壁破坏的情况称为肺气肿,临床可见肺气肿与肺纤维化同时存在者[2],这类患者病情更加复杂,治疗难度也加大[3],目前尚无特效根治手段。  相似文献   

7.
邓越  李宝珍  王桂玲 《北京中医药》2023,(12):1393-1395
<正>舌咽神经为第九对颅神经,舌咽神经痛(glossopharyngeal neuralgia,GPN)是临床少见的顽固性疼痛综合征[1],也称迷走-舌咽神经痛[2],表现为舌咽神经或迷走神经耳、咽支支配区的阵发性剧烈疼痛[3-4],位置较深,程度强于三叉神经痛[5]。GPN发病率为(0.7~0.8)/10万[6-8]。存在泛化痛现象(或为“溢流痛”),扳机点位于咽喉部,  相似文献   

8.
<正>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rUTI)是指尿路感染6个月内发作≥2次,或1年内发作≥3次[1],属中医学“劳淋”范畴,其中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且绝经女性尤为严重[2]。目前,抗菌药物在急性发作期治疗作用显著,而在发作间期的预防功效存在长期使用耐药菌增加且复发率高等问题[3]。中医药对rUTI病因及发病机制多有论述[4,5],部分医家提出分期论治,主张在清热利湿的基础上予以益气养阴、补肾扶正等[6,7]。本文立足rUTI临证以女性为主且以老年为主体的现状[8],结合老年女性生理特点,总结长期临床实践《医学衷中参西录》和《张氏医通·淋》的心得体会,探讨从脾肾论治老年女性rUTI,以期为中医临床治疗该病开拓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9.
<正>乳痛症(mastalgia)泛指以一侧或双侧乳腺组织疼痛为表现,其发病机理不同,治疗效果各异的一组疾病[1]。临床中约70%育龄期妇女罹患此病[2]。中重度乳痛症甚至可引发心理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3-4]。目前,针对该病的确切病因尚无一致定论,现代医学主要以心理安慰、生活饮食调控、激素以及非甾体抗炎药等对症治疗为主,但因月经不规则、子宫内膜增厚等副作用而临床使用受限[5-7]。近年来,大量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乳痛症优势明显,是目前国内主要的治疗手段。中医内治法包括辨脏腑论治、分型论治、中医周期疗法等;中医外治法包括针灸、穴位贴敷、湿热外敷等[8-9]。中医学认为,肝为女子之先天,若肝经气血失调,易发生经带胎产及乳痛诸疾,认为肝郁气滞是本病的主要病机,亦是临床最常见的证型[10]。导师王宽宇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自拟乳康汤从肝论治周期性乳痛症,临床每取良效。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高血压是我们临床中常见且非常普遍的慢性疾病[1],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2],主要是损害人体中心、脑、肾等重要靶器官[3],引起严重并发症而危及生命。左心室肥厚是高血压患者心脏受损后病理演变结果,也是导致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1.
<正>急性泪小管炎是眼科少见泪窍疾病,在泪器疾病中的临床发病率仅为2%[1],主要症状为按压时泪小点有脓样物质流出。但因其发病隐匿,容易误诊为结膜炎、泪囊炎、睑腺炎等[2],误诊率高达88%[3]。尽早明确诊断,并予以有效的治疗可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泪小管功能[4]。西医主要治疗手段为冲洗、切开、置管等方式[5],但存在破坏泪小点、泪小管反应增生等弊端[6]。该病属中医“漏睛疮”范畴,也称“眦漏症”。本例患者根据中医“内眦属心”理论辨治,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DLSS)是由腰椎椎管、神经根管、侧隐窝、关节突关节或椎间孔等骨性结构,及黄韧带、椎间盘等软组织退行性变引起椎管和侧隐窝狭窄,导致马尾神经及神经根受压的一种常见的腰椎退行性疾病[1-2]。临床以下腰部、臀部及下肢疼痛无力,腰部后伸受限,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等表现为主的腰椎退行性、进行性疾病[3]。本病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明显增加,多发生于50岁以上中老年人,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4]。临床中33%~50%为轻中度DLSS患者[5],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其中传统中医治疗DLSS方法包括针灸、中药、手法、功法锻炼等在临床上良好疗效[6]。湖北省  相似文献   

13.
锺雪菱  李雯  唐韵成  王秋月  金珠 《中国针灸》2023,(12):1422-1424
<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在全球范围迅速传播,部分患者在感染后会出现身体、关节或神经病理性疼痛等相关疼痛症状[1-3]。目前,潜在诱发疼痛的机制包括遗传因素、感染前的疼痛经历、生理或心理的创伤等,而用于干预疼痛的类固醇药物有可能会影响疫苗的疗效或掩盖患者其他的相关症状[4]。《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针灸干预的指导意见(第二版)》[5]提出了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医学观察期、临床治疗期及恢复期皆可根据情况进行针灸干预。  相似文献   

14.
<正>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TD)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平均发病年龄5岁,男孩发病率高于女孩,临床以不自主、无节律的突发、快速、重复的一个或多个部位抽动和(或)发声为特征[1,2]。TD的发病原因多样,近年的研究认为,部分TD的发生与寰枢关节半脱位、上颈段关节错位等关系密切[3],这类TD被称为颈源性抽动障碍。针对这类TD,目前临床上多采用整脊、推拿以及针刺等进行治疗,均取得了较好疗效[3,4]。  相似文献   

15.
<正>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CIRI)是缺血性脑卒中血流供应恢复后出现的神经细胞结构和功能进一步损伤的病理过程[1]。目前阻断脑卒中向CIRI进展的治疗主要以对症处理为主[2],寻找阻断或治疗CIRI的有效药物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3]。中医学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名,按照CIRI临床症候表现,认为其属于缺血性中风的范畴,证属本虚标实[4]。急性期以风火、痰热、血瘀等实证为主,多治以平肝潜阳、化痰息风、清热通腑和活血化瘀;恢复期、后遗症期则以气阴两伤、脾肾亏虚等虚证为主,常治以益气滋阴、补益脾肾之法[5]。  相似文献   

16.
<正>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高危疾病,该疾病发病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饮食、免疫、胆汁反流、遗传、放射等因素有关[1],一般无特异性临床表现,胃脘部隐痛、胀满、嗳气、食欲减退、消瘦、贫血、反酸、消化不良等症状是其常见临床表现[2]。CAG的诊断常辅助胃镜和病理学检查以明确,病理表现为胃黏膜上皮变薄、黏膜基层增厚,胃固有腺体萎缩、数量减少,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幽门腺或肠腺化生,或有不典型增生[3]。该病起病隐匿,临床症状不典型,往往不被患者所重视,随着病情的发展,胃黏膜和腺体进一步萎缩可发生癌变,癌变率高达10%[4],故该疾病的早期治疗受到了临床医生的关注。西医治疗主要以去除病因为主,常用药物为抑酸、胃黏膜保护剂、胃动力促进剂、抗Hp治疗等,效果不够理想[5]。中医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不仅可以改善临床观症状,而且能够阻断、逆转肠上皮化生和胃黏膜萎缩[6],目前常与西药联...  相似文献   

17.
<正>急性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主要临床症状有恶心、呕吐、转移性右下腹痛、麦氏点压痛及反跳痛等[1]。腹腔镜切除阑尾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首选方案,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2];但术后肠蠕动功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出现肠鸣音减弱或消失、排气不畅、腹胀等临床表现,影响患者术后的康复和生活质量[3]。因此,尽早恢复肠功能对阑尾炎术后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支原体肺炎是儿科常见病,占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10%~40%,在冬春季节多发[1]。临床可表现为咳嗽、发热以及食欲下降等症状,且该病很容易导致慢性咳嗽,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肺炎支原体是主要的致病微生物,其致病机制是通过黏附及细胞毒效应直接损伤呼吸道上皮,或通过免疫机制引发肺炎及其他系统损伤[2]。临床对于支原体肺炎主要采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较常用的是阿奇霉素,其可有效抑制支原体,减轻临床症状,但由于支原体消除较慢,小儿尚未发育完全等原因导致阿奇霉素单用治疗效果不够理想,且容易产生耐药性[3];部分患儿可能进展为难治性支原体肺炎。中医治疗支原体肺炎能够有针对性地实施个体化治疗,不良反应少,多项研究证实中医药联合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支原体肺炎效果优于单纯西药治疗[4]。小柴胡汤为《伤寒论》载和解第一方,具有解热、抗炎等药理作用[5];麻杏石甘汤出自《伤寒论》,具有抗炎、抗病毒、解热、止咳平喘等作用,在小儿呼吸系统疾病治疗中应用广泛[6]  相似文献   

19.
<正>荨麻疹中医属“瘾疹”范畴,属自限性皮肤病,是临床常见病。主要表现为皮肤突起风团和瘙痒时作,伴有不同程度的血管性水肿,若风团每日或间断发作,其病程超过6 周则为慢性荨麻疹(chronic urticaria, CU)[1]。中医一般将瘾疹分为风热证、风寒证、肠胃湿热证、毒热炽盛证和气血亏虚证5个证型[2],其中风寒型荨麻疹属于比较顽固的荨麻疹类型[3]。针灸作为一种中医外治法,其直达病所,标本兼治,副作用小,可快速提高皮肤病的临床疗效[4]。  相似文献   

20.
<正>颅内脂肪瘤为罕见的颅内良性肿瘤[1],约占颅内肿瘤的0.1%~0.5%[2],位于中线附近的胼胝体区、四叠体池等是高发部位[3]。颅内脂肪瘤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因其随病灶部位的不同而有异,可能会出现头痛、癫痫、脑积水、痴呆或偏瘫等,但临床上以前二者最为常见[4]。由于肿瘤所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各异,给诊断带来一定难度。下述病例患者颅内脂肪瘤累及鞍区,引起视力、视野改变而首诊于眼科,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