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少阳病欲解时”为《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理论之一,被束之高阁已久,近来得以重光。但目前存在理论机理探究不明确、临床应用指征不清晰的问题,因此临床运用时存在一定难度。该文从“开阖枢”“十二辟卦”“时间节律”等多角度出发探讨“少阳病欲解时”理论,发现该理论实则是恢复少阳生理状态的时间处方。寅、卯、辰三时存在与它经病欲解时交叠的情况,因此对应的处方亦有不同。通过对“少阳病欲解时”理论的合理运用,往往能在较快的时间内厘清思路,在错综复杂的临床症状中抓住辨证眼目,从而做到灵活处方,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顾植山教授根据《黄帝内经》“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创立“三阴三阳太极时相图”,并在临床灵活运用疗效卓著。笔者跟师顾植山教授学习其对“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对六经辨证的认识,对“六经欲解时”理论的发挥,及基于“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的六经病治法,运用“开阖枢”理论对肺系病证的认识,并将所学五运六气及“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用于肺系疾病的诊治,取效迅速,体现了顾植山灵活运用中医运气学说,顺天以察运、因变以求气、因机辨理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3.
《山东中医杂志》2017,(11):978-980
《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经各有三个时辰的"欲解时",然其在临床辨治的应用方法一直缺乏明确的解读。顾植山教授结合《黄帝内经》解读"三阴三阳""开阖枢"的动态有序变化的时空规律,发现三阴三阳六经病在其欲解时段可出现规律性的临床特征,进而提出了"六经病欲解时"的特色临床辨治理论,拓宽了伤寒经方的应用方法。通过导师老膺荣经治的三个临床病案,初步介绍龙砂医学流派这一基于伤寒六经病"欲解时"理论的特色辨治思路及特点。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欲解时"问题,研究《伤寒论》者多置而不论,或认为当存疑待考,或有探讨者亦都拘泥于"欲解",鲜见运用指导临床。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顾植山认为,六经病"欲解时"是依据《黄帝内经》"开阖枢"理论对三阴三阳的时空定位来的,参照"欲解时"判定证候的六经属性,并据此遣方用药,执简驭繁,常取良效。  相似文献   

5.
开阖枢是气运动的基本形式。三阴三阳,气之离合,以开阖枢的形式,产生升降出入活动,是生命活动的保证。人体三阳之气上升,则三阴之气下降,此时三阳之气的活动是开阖枢,三阴之气的活动是关阖枢。人体三阳之气下降,三阴之气上升,此时三阳之气的活动是关阖枢,三阴之气的活动是开阖枢。开阖枢是人体阴阳之气升降出入的主要依据。是动态的阴阳,时态阴阳。《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即源于开阖枢的时间定位。  相似文献   

6.
乌梅丸是张仲景所创之经典名方,被历代医家所重视。其在现代临床应用较广,可涵盖内外妇儿多科疾病,亦被多数医家奉为治疗疑难杂症的验方。史锁芳教授对乌梅丸的领悟颇深,临床应用屡获良效,多从厥阴病辨证、厥阴欲解时及开阖枢理论三个角度去运用,在临床实践中紧扣“寒热错杂、虚实并存”的病机,“厥阴欲解时”的时机,“开阖枢”逆乱之气机三方面的特征,并强调乌梅丸原方药物不可或缺,剂量灵活变化,同时注重服药时间,方能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李佩林  袁雯  魏丹  徐慧军 《新中医》2023,55(9):208-212
首先阐述开阖枢理论产生的渊源及理论内涵,其次阐述从开阖枢角度认识妇女围绝经期这一特殊的生理过程。开阖枢升降失常将会导致围绝经期综合征(MPS)发生,进一步探究其机理,得出少阴阴枢、厥阴肝阖失常为MPS产生的基础,少阳阳枢、太阴脾开失常为MPS发生的诱因。失眠为围绝经期综合征中较突出的症状,从开阖枢理论认识到该病产生的主要原因为一阳三阴气化失常。最后从开阖枢理论角度,阐述柴胡桂枝干姜汤的病机,结合“六经病欲解时”,选用该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失眠。  相似文献   

8.
“六经病欲解时”来源于《伤寒论》,书中对这一理论的描述较为简洁,历代医家对其精研不倦,当代龙砂医学流派顾植山认为“六经病欲解时”是六经病相关时,即由于人体内阴阳消长气机变化,疾病出现缓解或加重的六经所主时间段。善用六经病欲解时,可以从六经辨证的角度,通过疾病发生发展时间点判断病机、辨证选方。喻闽凤将“六经病欲解时”运用于儿科临床实践,取得了较好疗效,现主要阐述“六经病欲解时”的理论基础,总结喻闽凤运用六经病欲解时治疗小儿疾病的经验,并附验案。  相似文献   

9.
开阖枢理论首见于《黄帝内经》,是对三阴三阳气化功能及联系的形象概括和总结。三阳之开阖枢反映的是阳气的释放,三阴之开阖枢反映的是阴气的潜藏。“阳不入阴”是不寐的基本病机,三阴三阳之开阖枢的正常调节对阴阳协调运动起着重要作用。该文对六经开阖枢与营卫及失眠的关系进行探讨,以期为临床治疗失眠提供新的思路及参考。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揭示了人体疾病与时间节律的关系和变化规律,以“时”为纲领,提出一个昼夜循环共十二时辰,六经各有“当旺之时”。脐十二地支全息进针法是脐针治疗中常用的定位进针方法,与时间医学密切相关,临床多用于治疗发作或症状有明显时间规律的慢性疾病,若从“六经病欲解时”入手运用该疗法,则因时制宜,因势利导,可获佳...  相似文献   

11.
血府逐瘀汤出自于清代医家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原文记载此方主治症目众多,可达19种。历代医家仅意识到血府逐瘀汤是一张活血良方,认为此方可治疗众多疾病的缘由是因其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效,并未从其它角度进行解释阐发。张斌霞教授师从于运气大医顾植山教授,其临床诊疗多在五运六气学说指导下进行多维诊治,常从六经病欲解时和开阖枢理论的角度灵活运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各类疾病,扩大了临床治疗范围且大幅提高了治疗效果,充分展现此方的临床新用,证明了血府逐瘀汤不仅为活血良方,更为治疗少阴少阳转枢不利、少阳病欲解时相关疾病之良方。文章将从古今医家对血府逐瘀汤认识及应用,五运六气学说及其指导下的开阖枢理论和六经病欲解时理论,临床应用举隅等方面进行详细论证,在丰富众多学者对血府逐瘀汤的认识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五运六气学说的了解,以期为临床辨证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发展与创新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跟随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顾植山老师,学习五运六气理论,应用于临床的学习心得,通过四个病案予以阐述。按照开阖枢理论调节月经周期;六经"欲解时"是六经病变欲解的有利时辰,更是六气病六经病发生、加剧及减轻、痊愈的相关时;诊治疾病在"天人合一"的高度上,从五运六气角度出发,以六经为切入点,疗效更加确切。  相似文献   

13.
六经病欲解时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旭杰  郭丽 《河北中医》2006,28(4):301-302
六经病欲解时是《伤寒论》中对六经各经病容易于何时辰、何季节向愈预测的概括。六经病欲解时除了是对疾病向愈时间的预测外,还包含张仲景对六经生理、病理及阳气在人体消长、运行规律的观点。1《伤寒论》中六经病欲解时的内容《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的内容如下:“少阳病欲解时  相似文献   

14.
介绍史锁芳教授运用“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从肝肺论治咳嗽的临床经验。“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既是对阴阳盛衰变化的表达,又是对六经气化状态的描述,反映出气机升降出入的运动方式。肝肺气机升降是维持全身气机运动的重要环节,正常状态下肝气主升,肺气主降,如肝肺气机升降失调则引起咳嗽。史锁芳教授治疗咳嗽时根据“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注重肝肺气机之升降,结合“六经欲解时”理论,抓住“少阳为枢,阳明为阖”这一关键,升少阳降阳明,疏肝肃肺,力求恢复肝肺气机之升降,气机升降如常则咳嗽自然痊愈。  相似文献   

15.
鉴于近些年的经方热,经方临床应用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但是有关于《伤寒杂病论》理论方面的探讨仍然较为匮乏:大部分六经实质的研究仍然偏向于依赖症候群并倾向于合方杂投;对于经方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仍处于较空白的状态或直接依赖西医药理学的研究;对于六经病欲解时的临床应用及相关研究则更少。笔者希望有更多研究经方的同道重视有关于此方面的内容,故文章首先引用一些研究《伤寒杂病论》的名家对于六经病欲解时的看法,对于他们的观点进行理论阐发,并结合自己的一些心得对六经病欲解时的实质内容进行探讨,综合以上各名家最终得到较为贴合临床的结论:六经病欲解时即六经病相关时,对于凡是有规律发作的时间性疾病都可以使用六经病欲解时进行辨经选经,然后选用适宜的经方来进行治疗。笔者深耕临床多年,发现如今中医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属于内科杂病者较多,如单纯应用传统六经辨证恐难满足临床需要,有感于此,笔者认为结合六经病欲解时能扩大经方运用范围,将六经病欲解时灵活运用于临床,大都能取得较满意的疗效,故选取最近应用六经病欲解时治疗几例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验案进行介绍,抛砖引玉,以供同道指正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试探六经病“欲解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说的理论依据、机理及临床应用进行了探讨,阐述了六经病之“欲解时”是指某经病邪在某种特定时间内有可能得以解除的观点。人体的生理功能活动有严格的时间节律,在不同的时间范围内,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有很大的差异。在“欲解”的特定时间内辩证施治,则天时资助药力,祛邪却病,可望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17.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出自《伤寒论》,临床多取其疏肝解郁、和解少阳之用。开阖枢理论源自《黄帝内经》,描述的是阴阳离合的运动状态,阐释了自然万物的空间运动规律。基于该理论解读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认为其作用机制主要是促进少阳转枢与阳明阖降。另外可以应用“欲解时”理论,通过观察疾病在少阳病与阳明病欲解时的症状变化,辅助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于峥  陈春娥  张宇鹏  杨威 《陕西中医》2007,28(11):1553-1554
《伤寒论》是以六经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的重要医学典籍,在六经病诸篇中各有一条欲解时,俗称“六经病欲解时”。六经病欲解时的文献记载不尽相同,历代医家对此也存在不同理解与解释,考查六经病欲解时与《内经》的理论渊源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六经之三阴三阳。1六经病欲解时的文源六经病欲解时,在《伤寒论》各版本中记载有所不同。据考,至宋后版本才出现此段文字。通行版本,对六经病欲解时的记载如下(五版教材[1]):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9-15时)。(9)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15-21时)。(193)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相似文献   

19.
浅谈六经病欲解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六经痛欲解时的显示,是因卫阳在一昼夜间的消长出入中,分别在不同的时间内为不同的经优先注入较强 的抗邪能力和自稳调节能力。卫阳在一昼夜间的消长出入时间节律不能完全与昼夜阴阳出入同步,原因是与人类一贯的 寤寐节律相关。各经病,在其欲解时内可欲解,也可明显增重。故而,了解六经病欲解时理论有助于临床有针对性的因经 遣方用药。  相似文献   

20.
正《伤寒论》创中医辨证论治之先河,笔者就其中"六经病欲解时"的临床运用浅析如下,以就正于同道。1 "六经病欲解时"含义"六经"即"三阴三阳",代表一年四季或昼夜阴阳变化的六个"时序"。如果从《素问·阴阳离合论》之"开、阖、枢"来理解,三阴三阳也是人体气机"升降出入"及"生长收藏"的具体表现。《伤寒论》提出六经在一昼夜中各有"当旺之时",即"六经病欲解时"(见表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