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随着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经筋病成为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经筋理论指导经筋疗法运用于治疗各种疾病,使其获得更广泛的运用。动物模型是把人类疾病原型的某些特征在动物身上加以模拟复制而成,是中医学人体证候的模拟与再现。现收集部分经筋病动物模型,以经筋病的好发部位为支线,通过动物模型深入了解经筋病的发病机制和发展过程,对经筋病的临床诊断和防治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侯春福  韦嵩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16):1819-1821,1824
<正>十二经筋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内经·灵枢》中详细记载了十二经筋的走行、病因病机、病理特点和治疗。经筋理论指导经筋疗法运用于治疗各种疾病,使经筋理论获得更广泛的应用。掌握经筋理论对提高针灸临床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各位医家对经筋的实质、经筋病候及对经筋病的治疗方法有着不同的看法,为更好地理解及应用经筋理论,本文将现代学者对经筋的渊源、走行、经筋病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和治疗的认识进行了粗略的总结。  相似文献   

3.
经筋病主要分为"筋急"和"筋痿"。临床上经筋病的治疗主要通过针灸推拿等,疗效显著,其中推拿手法在治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试论述推拿手法分别在治疗经筋病筋急和筋痿状态下的原理,为推拿手法治疗经筋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经筋理论作为中医学基础理论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临床中对针灸、推拿等外治疗法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经筋病发病率高、年轻化趋势明显以及十二经筋在生理结构和功能方面与现代解剖学的契合使得其成为研究的聚焦点.经筋病病因学研究是中医"辨证论治"和"审症求因"的重要体现.作者系统整理了中医古籍中有关经筋病病因学论述,将经筋病病因整...  相似文献   

5.
经筋疗法是基于传统经筋理论指导下的各种经筋病治疗方法。就经筋相关理论文献、经筋病定义、经筋疗法及其临床应用、经筋疗法作用机制研究等几个方面进行简要回顾,提出经筋疗法及经筋理论相关研究的思路与展望,为进一步发扬经筋疗法,深入挖掘经筋理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经筋病包括经筋痹病与筋性脏腑病,但目前中医学界对于经筋病的认识与研究多局限于经筋痹病,对于筋性脏腑病缺乏系统的认识,使筋性脏腑病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经筋理论不仅可用于指导经筋痹病的诊治,亦可指导筋性脏腑病的诊治。筋性脏腑病与非筋性脏腑病并不等同,需严格区分。故旨在通过经筋理论从筋性脏腑病的概念、病因病机、诊断与治疗4个方面探讨此类疾病,希望借此引发大家对筋性脏腑病的关注与研究,从而正确应用经筋理论指导筋性脏腑病的诊治。  相似文献   

7.
刘晶  宫玉榕  修忠标 《环球中医药》2020,13(8):1384-1387
在经筋理论推广运用,实现精准医学等环境下,基于经筋理论的膝痹病的精准可视化治疗再次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因此,肌骨超声视角下对经筋辨治膝痹病的再认识具有较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梳理和分析经筋理论对膝痹病病因病理、治则治法及应用现状的基础上,研究发现肌骨超声技术凭借其对软组织较好分辨力、动态对比成像、无辐射等优势,能实现膝痹病经筋病灶点的定位、定性评估,为不同经筋刺法的选择提供客观依据,同时可实时引导可视化治疗。最后对肌骨超声实现膝痹病经筋辨治的规范化、标准化治疗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8.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经筋病成为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经筋理论在临床上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经筋结点"是经筋病中病变处可触及到的条索状物,按压疼痛,患者自觉酸胀麻。杜氏理筋法是由成都名老中医杜自明老先生自创的一种治疗伤筋的推拿手法,对"经筋结点"有很好的疗效。通过对经筋和"经筋结点"的认识,论述采用杜氏理筋法对"经筋结点"的治疗作用,及对其相关理论进行探讨,为经筋病提供新的诊疗思路和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经筋辨证作为指导经筋病治疗的方法,是针灸学辨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对于经筋病的治疗常因缺乏整体观的思想指引、系统性的辨证思维以及完备化的证素采集导致诊疗体系不够全面。通过梳理经筋整体观的渊源,从辨病位、辨病因、辨病性和辨病势4个方面阐述经筋病的辨证框架,并提出构建以整体观念为核心思想、证素研究为共性方法、循证医学为理论依据的经筋辨证体系,丰富了经筋理论的辨证思路和诊病思维。  相似文献   

10.
经筋病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壮医对经筋病的治疗以壮医经筋疗法独具特色。目前壮医经筋疗法在理论研究及应用推广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壮医经筋学科的理论体系已经确立,应用技术日渐提高,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经筋理论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经筋具有维持姿势、完成功能动作的作用。临床中,经筋病的诊断往往忽视对功能动作的评估,通过阐述选择性功能动作评估在经筋病诊断、针刺取穴、治疗方法、刺激量等方面的启发,丰富了经筋理论,拓宽了经筋病的诊疗思路,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新中医》2017,(12)
经筋病与生物力学、现代生理解剖相结合是目前研究的主要方向,但经筋的生理、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学术体系构建各家说法不一。笔者基于壮医理论和生物力学原理,对经筋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机理进行探讨,为壮医经筋学说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笔者从经脉和经筋在生理、病理、诊治方法等方面的不同论述"筋脉系统"假说。经脉受阴血而营,经筋禀阳气而柔;经脉逆顺线性循环,经筋向心带状循布;经脉表里内外相贯,经筋结合筋骨联动;经脉属络脏腑,经筋维稳脏器;经脉营养五官,经筋润运九窍;脉为营,筋为刚;经脉强调虚实,经筋重视寒热;经脉病深重复杂,经筋病轻浅单纯;经脉病难疗效慢,经筋病易治效速。"筋脉系统"由脉络系统和筋皮系统两部分构成。笔者将与营血相关、具有输送气血、传递信息的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等脉络系统和与卫气相关、具有主管运动、保卫机体的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筋皮系统联合在一起,共同形成"筋脉系统"。  相似文献   

14.
孙勇  郝军 《中医正骨》2016,(4):72-74
经筋理论源于经络学的十二经筋,从概念上讲经筋理论是筋病理论的一部分;从病证上看,经筋理论是筋病理论在四肢的具体表现;从治疗方面分析,经筋理论长期强调针灸、针刀等治疗方法,而筋病理论不再局限于针灸、针刀等疗法,而是融合了功能锻炼、药物、针灸、推拿等疗法,更加强调预防和力学的平衡。本文从概念、病证、辨证和治疗几个方面对筋病理论和经筋理论的异同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5.
介绍梁繁荣教授基于经筋理论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梁教授认为面瘫病位在太阳、阳明经筋,经筋失养是面瘫的基本病机。根据面瘫发病的不同阶段,从调理经筋整体入手。急性发作期经筋浅刺以驱邪外出为主,恢复期经筋透刺以益气养血、疏调经筋为主,后遗症期以经筋浮刺、排刺和刃针松解为主以揉筋解痉。每阶段运用不同的针刺手法和协同治疗方法以及护理康复训练方案,进行个体化分期论治,可提高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经筋是对人体肌肉、肌腱、韧带和神经等软组织的高度概括。文章基于经筋的实质结构和功能特点,从软组织生物力学角度探讨了经筋病发病机制,认为各软组织之间的非生理性活动影响了经筋正常的生物力学结构,从而引发了一系列高张力性经筋病变;根据经筋病病变规律,以“循经查灶,以痛为腧,松筋解结”和“动静结合,交互抑制,整体论治”为原则深度剖析了经筋病的治疗思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李勤 《光明中医》2023,(22):4327-4330
经筋病为临床常见病,具有高发病率及年轻化的趋势,其最早记载首见于《黄帝内经》,该书同时记载了“燔针劫刺”为治疗经筋病的一种有效方法。笔者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经筋病的理论进行了总结,对“燔针劫刺法”进行了探讨,同时结合经筋理论及燔针劫刺概念,探究了燔针劫刺治疗经筋病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经筋疗法治疗经筋病前景广泛,概述如下。 1经筋病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内、关节,即指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筋肉部分,其分布范围与十二经脉大体一致。“诸筋者,皆属于节。”经筋起着约束骨骼、活动关节、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及维持正常的体位姿势的作用。经筋病最早见于《灵枢·经筋》篇,可概括为:“其病当所过者肢痛及转筋”或“其病当所过者肢痛转筋”。  相似文献   

19.
十二经筋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灵枢》中详细记载了十二经筋的循行、病候和治疗。经筋理论对临床的指导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掌握经筋理论及经筋刺法对提高针灸临床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但目前医者对经筋的实质、经筋病候及对经筋病的治疗方法有着不同的看法,为更好地理解及应用经筋理论,本文将现代学者对经筋的分布规律、生理功能、主病和治疗的认识进行了初步总结,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简略论述重症肌无力的典型症状与经筋病之筋纵的典型特点相符合,从而得出重症肌无力可以隶属于经筋病的范畴。又简略论述经筋与卫气关系,得出通过浅刺法可以治疗经筋病,从而可以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