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Wiltse肌间隙入路内固定与传统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本研究纳入2011年5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行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椎体内植骨术的患者46例。术前脊髓损伤(ASIA)分级均为E级,胸腰椎损伤分类及损伤程度评分系统(TLICS)评分均大于4分。根据随机原则分组,23例采用Wiltse肌间隙入路治疗(A组),另外23例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B组)。观察两组手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及术后1、3、7 d测定肌酸激酶水平,术后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等资料,影像学测量X线侧位片上后凸角与椎体前缘高度,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得随访,时间9~14个月,平均(12.5±2.6)个月。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肌酸激酶水平、术后疼痛VAS评分A组明显少于B组(P〈0.05)。两组方法术后均能明显矫正后凸角和椎体前缘高度。结论经Wiltse肌间隙入路内固定结合椎体内植骨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能有效恢复椎体高度和纠正后凸角度(cobb角),且能明显减少手术出血及椎旁肌损伤,减轻了术后腰背部疼痛。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Wiltse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围手术期临床疗效。方法 对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经后路置入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67例,采用Wiltse肌间隙入路32例(A组),传统后正中入路35例(B组),分别记录围手术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胸腰椎疼痛VAS评分,比较两组的围手术期治疗效果。结果 末次随访中,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胸腰椎疼痛VAS评分,均少于B组(P <0.05)。结论 经Wiltse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固定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恢复快等优点,是值得推广的一种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经Wiltse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短节段固定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上的疗效。方法采用后路切开复位短节段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表现的胸腰椎椎体骨折患者65例,其中经Wiltse入路30例,传统后正中入路35例,比较2组患者围手术期参数及影像学指标。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0个月(12~24个月)。2组间术前VAS评分、术后Coob角矫正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iltse入路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iltse入路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操作简单等优点,减少了术中对椎旁肌的损伤,术后患者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2):65-67+71
目的探讨经Wiltse入路联合伤椎置钉技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7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与实验组各36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后正中入路治疗,实验组给予经Wiltse入路联合伤椎置钉技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观察比较两组手术指标、VAS评分、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差异。结果实验组术中出血量(120.53±15.69)m L、术后引流量(69.95±17.86)m L、VAS评分(2.43±0.93)分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两组手术时间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2周两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年两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水平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针对胸腰椎骨折患者经Wiltse入路联合伤椎置钉技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效果显著,创伤小、安全性高,有效缓解疼痛,促进椎体高度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性对比分析肌间隙入路(Wiltse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段单节段爆裂性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自2015年1月—2018年1月,采用经伤椎置钉治疗单节段胸腰段爆裂性骨折73例,其中Wiltse入路44例,传统后正中入路29例,损伤分类及损伤程度TLICS评分>4分,术前脊髓神经功能评定全部为Frankel E级。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前后肌酸激酶、椎体前缘高度,后凸角(Cobb角),VAS评分的临床疗效。 结果73例患者中,65例患者得到随访,内固定术后随访时间16~45个月,平均(31±1.5)个月。所有患者螺钉位置良好,未出现脊髓神经损伤现象。 (1) 两组患者在术前椎体高度、Cobb角、肌酸激酶、VAS评分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3) 总体治疗效果: 两组患者间内固定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改善率及后凸畸形改善率无明显差异(P>0.05),Wiltse组内固定术后肌酸激酶含量水平明显低于传统组(P<0.05);Wiltse组内固定术后腰背痛VAS评分优于传统组(P<0.05);Wiltse组末次随访时,多裂肌形态良好,传统组多裂肌形态消失,被无规则疤痕组织取代。 结论Wiltse入路治疗单节段胸腰段爆裂性骨折较传统手术入路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出血少、明显缓解腰背部疼痛、术后康复快等优点,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戴泉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7,42(11):1497-1499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60例获得6个月以上随访的胸腰椎爆裂骨折病人临床资料,其中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30例(观察组),经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30例(对照组),比较2组病人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伤椎前缘高度及伤椎体Cobb角,对2种手术入路进行疗效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术后1周及术后6个月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P<0.01);2组病人术后1周及术后6个月Cobb角改善及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经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均可达到理想疗效,但椎旁肌间隙入路具有出血少、创伤小及患者疼痛小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研究经Wiltse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手术技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后路钉棒系统撑开复位内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61例,ASIA分级均为E级。随机采用Wiltse肌间隙入路31例,男20例,女11例,年龄23~54岁,平均41.8岁;传统后正中入路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20~55岁,平均43.6岁。比较围手术期参数,术前1天及术后1、6个月进行视觉模拟数字法(VAS)疼痛评分。结果 Wiltse肌间隙入路组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手术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Wiltse肌间隙入路组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明显低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P<0.01)。Wiltse肌间隙入路组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术前1天VA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术后1、6个月VAS评分均明显低于传统入路组。结论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比较,Wiltse肌间隙入路具有术中创伤小、术后恢复好、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李冰 《当代医学》2016,(2):30-31
目的 探讨Wiltse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78例疗效观察.方法 选取15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n=78),对照组采用后正中入路,实验组采用Wiltse颈椎旁肌间隙入路,比较2组患者VAS评分和术中指标.结果 对照组手术时间(91.7±16.1)min、术后引流量(189.3±44.6)mL和术中出血量(231.8±52.3)mL;实验组手术时间(68.4±15.)min术后引流量(81.2±21.6)mL和术中出血量(135.6±30.4)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8d和56d时对照组VAS评分均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腰椎骨折应用Wiltse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更少,疼痛缓解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Wiltse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行胸腰椎骨折内固定取出术的疗效。方法将52例胸腰椎骨折术后需行内固定取出的患者按数字随机表法分为2组,分别采用Wiltse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进行手术治疗,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的差异。结果2组患者均顺利取出内植物,无椎弓根螺钉断裂发生。Wiltse入路组患者手术时间(35.80±2.833)min、术中出血量(17.20±1.568)mL、术后引流量(20.33±1.988)mL及术后VAS评分(1.90±0.738)分,均明显低于传统后正中人路组的(55.33±2.769)min、(45.40±2.473)mL、(50.20±4.799)mL、(3.00±0.667)分(P〈0.05),Wiltse人路组疗效优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结论Wihse人路行胸腰椎骨折内固定取出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VAS评分方面均明显优于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创伤小、出血少、疼痛轻、恢复快,可作为胸腰椎骨折内固定取出的良好人路选择。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不同手术方案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的疗效及影响预后相关因素,19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分为传统后正中入路组、微创经皮入路组、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结果显示,与术前相比,三组术后VAS评分、ODI评分、伤椎后凸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明显改善;其中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改善程度高于微创经皮入路组和传统后正中入路组,且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最高;年龄、病程、手术入路是影响胸腰椎骨折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表明,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方案在治疗胸腰椎骨折时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11.
12.
13.
C C Wang 《JAMA》1972,221(1):79-80
  相似文献   

14.
经腹及经腰径路肾癌根治术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经腰及经腹径路肾癌根治术。方法 分析 5年间 12 7例不同大小、不同部位、不同浸润程度肾脏肿瘤的手术径路和手术效果。结果 经腹手术病人 48例 ,其中肿瘤直径 <7cm 8例 ,肿瘤直径≥ 7cm 40例 ;肾上极及肾门区肿瘤 44例 ,肾下极肿瘤 4例 ;肿瘤累及肾周组织、血管 5例 ,伴有肾静脉癌栓 1例 ,腔静脉癌栓 1例。经腰径路手术病人 79例 ,其中肿瘤直径 <7cm 76例 ,肿瘤直径≥ 7cm 3例 ;肾上极及肾门区肿瘤 3 3例 ,均为直径 <7cm肿瘤 ,肾下极肿瘤 46例 ,1例肿瘤侵犯肾周组织。经腹手术主要并发症为脾损伤 ,本组 2例 ;经腰手术主要并发症为胸膜损伤 ,本组 5例。结论 直径≥ 7cm ,肾上极、肾门区肿瘤 ,可能已侵犯邻近组织 ,选择经腹径路 ;直径 <7cm ,肾下极肿瘤选择经腰径路。二种径路术中、术后并发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锁骨上侧入路甲状腺切除术与完全腔镜甲状腺切除术应用于甲状腺手术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09年3月至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167例需要施行甲状腺切除术的患者,根据病情结合患者意愿分为两组,分别采用锁骨上侧入路手术(n=99)和完全腔镜手术(n=68)。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等各项指标,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恢复及美容效果评价情况。结果①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腔镜手术组切口长度明显短于侧入路手术组,但手术时间明显长于腔镜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侧入路手术组、腔镜手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02%、1.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锁骨上侧入路组、完全腔镜手术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5.4±1.1) d,(4.5±0.9) d,术后颈部外观满意度评分分别为(7.2±1.1)分,(8.7±0.7)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锁骨上侧入路途径行甲状腺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与腔镜手术相比,适应证扩大,手术时间缩短,美容效果尚属满意。  相似文献   

16.
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心导管技术的发展,经桡动脉途径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介入诊疗在国外已越来越普及[1,2],国内亦有报道[3],但多数为回顾性调查,缺少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本研究旨在前瞻性地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的安全性及成功率。1对象与方法1.1对象将2002年4月至2003年6月拟诊冠心病在湘雅二医院心导管室接受冠脉造影检查的384名患者随机分为2组,经桡动脉组185例,其中男136例,女49例,年龄51~72(62±7.8)岁,经股动脉组189例,其中男142例,女47例,年龄50~73(64±8.5)岁,2组间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总胆固醇、TG、HDL-…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特点、手术入路及视力保护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武警总医院神经血管外科从2009年6月—2013年5月连续收治的17例鞍结节脑膜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额外侧入路及翼点入路行手术治疗,比较肿瘤全切除率、视力改善率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经额外侧入路8例患者,获SimpsonⅠ级切除3例,Ⅱ级切除5例。经翼点入路9例患者,获SimpsonⅠ级切除4例,Ⅱ级切除3例,Ⅲ级2例。术后视力损害和视野缺损均有不同程度恢复13例,2例视力无改变,术后视力下降2例。4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尿崩,2例出现下丘脑受损症状,经对症治疗后好转出院。手术无死亡病例,效果满意,术后随访1个月~4年均恢复良好。结论根据肿瘤不同生长方式选择恰当手术入路,应用娴熟的显微外科技术可以提高手术全切率,术中注意对鞍区重要结构的保护对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8.
宋玉光  叶蜀新  江伟 《重庆医学》2012,41(20):2032-2033,2035
目的比较前外侧入路(ASA)与后外侧入路(PS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该院2000年2月至2008年4月经PS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85例92髋,男47例51髋,女38例41髋;年龄55~85岁,平均年龄72.5岁;体质量指数(BMI)18.2~25.1kg/m2,平均21.1kg/m2。股骨头缺血坏死35髋,骨关节炎5髋,老年股骨颈移位骨折52髋,骨水泥固定48髋,生物型固定44髋。术前Harris评分平均31.5分。同期采用常规AS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70例76髋,男39例42髋,女31例34髋;年龄53~88岁,平均71.9岁;BMI 19.5~26.2kg/m2,平均20.5kg/m2。股骨头缺血坏死29髋,骨关节炎4髋,老年股骨颈移位骨折43髋,骨水泥固定40髋,生物型固定36髋,术前Harris评分平均31.3分。有1例因为过于肥胖,由原计划的ASA改为PSA,该病例没有被纳入研究。对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髋臼假体角、手术关节的脱位率进行比较。结果术后随访16~36个月,平均23.4个月,所有病例均无神经损伤并发症,ASA组出现1例感染,手术2年后行翻修手术,PSA组有2例死亡,PSA组有1例尿管连接处脱开,污染了切口。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切口长度PSA组为17.0cm,ASA组为13.0cm。手术时间PSA组平均为80min,ASA组平均为65min。住院时间PSA组为18.5d,ASA组为13.2d。术后影像学中髋臼假体角,PSA组的前倾角为22°,ASA组的前倾角为10°。PSA组有4例出现1~2次脱位,ASA组无脱位发生。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髋臼假体前倾角、手术后关节脱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除部分肥胖患者外,选择AS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能在相对较短的切口下和相对较少的手术时间内完成手术,达到缩短住院时间和减少手术后假体脱位发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脊柱经椎旁肌入路和传统入路安置椎弓根螺钉器械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43例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段骨折,其中22例行椎旁肌入路手术,另21例行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均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比较两种入路临床疗效。结果通过12~18个月随访(平均15个月),经椎旁肌入路与传统入路在手术时间、Cobb角矫正率、椎体塌陷矫正率、拆除内固定前JOA评分无统计学意义,经椎旁肌入路较传统入路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卧床时间及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等方面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椎旁肌入路与传统实用入路比较,进行椎弓根螺钉置入保护了椎旁肌,出血少,微创、安全、实用,术后卧床时间短,腰背部疼痛轻,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改良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后外侧跟腱旁人路联合内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的疗效及预后.方法 采用后外侧跟腱旁人路联合内侧人路治疗三踝骨折6例,男、女各3例;年龄40~68岁,平均年龄为(52.0±1.6)岁;左侧2例,右侧4例.致伤原因为交通事故伤5例,重物压伤1例.骨折类型根据AO分型,44-A3.2型1例,44-A3.3型1例,44-B3.2型3例,44-B3.3型1例;根据Lan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4例,旋前外展型2例.采用后外侧跟腱旁人路行后踝骨块及外踝内固定,随后联合内侧入路行内踝内固定,骨折端均未进行植骨.术后随访,观察骨折的愈合情况及内置物稳定情况.结果 手术时间为60~120 min,平均为(90.0±3.4)min.术后住院时间为5~7 d,平均为(6.3±0.8)d.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4~17个月,平均为(12.6±2.1)个月.所有患者在最后一次随访时切口均一期愈合,患肢均无畸形愈合,无骨折再移位,无内置物松动、内固定切出及内固定失败,无伤口感染及骨不连.骨折愈合时间为3~5个月,平均为(4.2±0.4)个月.所有患者均恢复到正常的步行功能状态,无需借助辅助工具.结论 采用后外侧跟腱旁人路联合内侧入路进行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其操作简便,固定可靠,跟腱旁入路可一次性完成后踝骨块及外踝的内固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