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消融治疗子宫后壁腺肌病的安全性及疗效观察。方法 60例子宫后壁腺肌病患者,HIFU对其消融治疗,消融后当日行增强MRI评价病灶体积消融率。治疗前及治疗后3、6个月超声评估病灶及子宫大小变化;分别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症状缓解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依据国际介入放射治疗学会(SIR)标准评价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结果 1安全性:全部患者均在2 h内完成治疗,治疗后2 h可以正常活动,其中31例有治疗区不适或轻度胀痛,占51.66%(31/60),未见SIR D-F类严重不良反应,C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A-B类一般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8.33%;2有效性:病灶体积消融率为98.33%;治疗后3、6个月病灶体积均较治疗前缩小(P0.05);子宫体积均较治疗前缩小(P0.05);症状评分改善有效率85.0%。结论 HIFU消融治疗子宫后壁腺肌病是安全和有效的,为子宫后壁肌病提供新的保守性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比较研究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联合无水乙醇注射(PEI)与单独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子宫腺肌病两种治疗方式的临床价值。 方法 2013年4月-2016年8月在我院确诊为子宫腺肌病的患者78例,其中31例单纯行HIFU治疗,另外47例对病灶进行PEI后再进行HIFU治疗。比较两组消融的时间、能量、术中反应等,术后1周内行盆腔增强MRI检查判断消融的效果。 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临床症状、子宫及病灶大小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HIFU组病灶消融率(47.11±11.2)%低于HIFU联合PEI组(74.64±16.3)%(P<0.05)。HIFU辐照时间、治疗时间、治疗能量,HIFU联合PEI组均明显低于HIFU组(P<0.05)。 结论 HIFU联合PEI与单纯HIFU治疗子宫腺肌病具有同样的安全性,但HIFU联合PEI可提高HIFU治疗的效率,并获得更好的消融效果,值得推广,但是对于HIFU与PEI联合消融机制的研究可能不仅是二者简单的叠加,也可能与PEI后声场分布改变、细胞膜对声压及温度的耐受改变有关,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联合缩宫素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HIFU联合缩宫素治疗子宫腺肌病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因月经提前、经量增多,伴痛经进行性加重入院。结合症状体征并经阴道超声检查诊断为子宫腺肌病,予HIFU联合缩宫素注射液10 U静脉滴注。治疗过程中仅有轻度腹部、腰骶部疼痛,通过及时调整治疗参数后疼痛缓解,无其他不良反应发生。治疗后1个月患者痛经症状明显减轻,复查盆腔MRI增强扫描示大部分病灶坏死。结论 HIFU联合缩宫素治疗子宫腺肌病安全、有效,可进一步提高症状缓解率及病灶体积消融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影响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治疗子宫肌瘤效果的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与MRI相关参数。方法:对49例子宫肌瘤患者在HIFU治疗前、治疗后进行CEUS及MRI检查,对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查结果及疗效进行分析。术前分析患者年龄,靶皮距,肌瘤位置、类型、体积,CEUS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达峰强度(peak intensity,PI)、增强形态,MRI T2WI信号强度及增强程度,术后评估病灶消融率。结果:HIFU治疗的49例子宫肌瘤中,35例消融率≥70%,14例70%。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TTP、PI、T2WI信号强度、MRI增强程度与HIFU治疗子宫肌瘤疗效相关(P0.05)。结论:子宫肌瘤的CEUS及MRI相关参数TTP、PI、MRI T2WI信号强度及MRI增强程度是HIFU治疗消融率的独立影响因素,可用于预测HIFU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联合无水乙醇注射(PEI)在子宫腺肌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确诊为子宫腺肌病的患者78例,其中31例单纯行HIFU治疗(HIFU组),47例行PEI后再进行HIFU治疗(联合组),比较两组消融的辐照时间、治疗时间、治疗能量、能效因子、术中反应等,术后1周内行盆腔增强MRI检查判断消融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联合组的辐照时间、治疗时间、治疗能量、能效因子均明显低于HIFU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IFU组病灶消融率为(47.11±11.20)%,低于联合组(74.64±16.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IFU联合PEI治疗子宫腺肌病安全、有效,较单独HIFU治疗具有更好的消融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超声消融子宫腺肌病中期临床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子宫腺肌病超声消融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78例以痛经为主、伴或不伴有经量增多的子宫腺肌病患者行超声消融治疗,定期随访症状并评分,增强MRI评价病灶消融情况.结果 78例中77例完成治疗,有完整随访资料者69例,每例患者至少随访18个月,平均24.2个月.62例痛经症状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总有效率89.9%,且症状持续缓解.治疗后痛经评分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 O.001).复发8例.60例增强MRI可见无灌注区域,消融发生率为87.0%,不同无灌注区范围情况下,患者临床疗效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04).结论 超声消融子宫腺肌病具有较好的中期疗效,可作为子宫腺肌病保守治疗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超声造影与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观察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治疗局限性子宫腺肌病消融治疗的效果并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7月于山东省聊城市肿瘤防治院行经皮微波消融治疗的单发局限性子宫腺肌病患者42例,术前及术后1~2 d分别进行静脉超声造影和DCE-MRI检查,观察及子宫腺肌病及病灶消融治疗的效果。结果微波消融治疗后,超声造影及DCE-MRI显示42例局限性子宫腺肌病消融灶无造影剂增强,且平均消融率均达90%以上。其中超声造影显示微波消融病灶内无造影剂灌注,消融体积及病灶消融率分别为(49.0±29.5)cm~3、(91.6±7.1)%;DCE-MRI显示消融灶内无增强区,消融体积及病灶消融率分别为(49.4±29.9)cm~3、(91.9±6.7)%。结果显示微波治疗局限性子宫腺肌病效果好,且超声造影与DCE-MRI观察的消融率一致性相近。结论超声造影对微波消融治疗局限性子宫腺肌病消融率的评价较准确,与DCE-MRI评价消融率一致性较好,对造影显示消融不完全的病灶可即刻补充消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声触诊组织定性成像技术(VTI)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消融子宫腺肌瘤疗效评价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以HIFU治疗已确诊的子宫腺肌瘤患者200例,共252个病灶作为研究对象,术后对比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超声造影(CEUS)、VTI及增强磁共振(MRI)检查对消融灶的面积评估,并3、6、12个月随访治疗效果。结果 VTI获取的消融灶面积与CEUS、MRI测量结果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结论 VTI评估子宫腺肌瘤HIFU术后疗效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HIFU治疗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86例子宫肌瘤患者148个病灶,34例子宫腺肌病34个病灶行HIFU治疗.治疗后1、3、6个月随访,评价病灶的超声及MRI影像学变化及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结果 彩超及MRI影像学随访发现86例子宫肌瘤148个病灶治疗后第1个月肌瘤体积平均缩小35%,第3个月缩小59%,第6个月缩小72%.67例经量增多的子宫肌瘤及腺肌病患者,61例在治疗后6个月经量明显减少,有效率91.0%;34例痛经的子宫腺肌病患者,32例在治疗后随访的6月内痛经消失或减轻,有效率94.1%.无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结论 HIFU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单次整体治疗子宫腺肌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JC200型HIFU肿瘤治疗系统治疗40例临床诊断明确的子宫腺肌症患者,治疗后1、3、6个月对患者随访,比较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超声或核磁共振影像学变化.结果 HIFU治疗后1、3、6个月,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5% (34/40)、91.4% (32/35)、88.2% (25/27),患者月经量明显减少,腹痛、贫血、痛经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治疗后1、3、6个月超声检查或核磁共振检查显示子宫腺肌症消融灶血流减少,治疗有效率87.5% (35/40);治疗前后子宫体积分别为(232.5±10.3) cm3和(158±11.4) cm3,子宫明显缩小;腺肌症病灶亦较治疗前明显缩小,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治疗后6个月临床疗效与治疗后3个月相近.治疗后超声造影显示腺肌症病灶平均灭活率为(75±5)%,其中灭活率90.0%以上的腺肌症占37.5% (15/40).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HIFU单次治疗子宫腺肌症近期疗效好,安全,副作用小,是子宫腺肌症可供选择的一种新型无创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1.
12.
13.
临床护士心理压力源与工作满意度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玉芬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0):921-922,924
目的了解临床护士面临的主要心理压力源,为护理管理者有效地帮助护士减轻和消除心理压力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评式问卷调查的方法 ,对内江市2所三级乙等医院287名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临床护士的心理压力源依次来源于工作强度、职业需求、工作环境、人际关系、家庭经济收入等方面。其中来源于工作强度、人际关系及家庭方面的压力源,不同年龄组护理人员在其压力程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护士存在着多种心理压力源,这些压力源是导致护士工作不满意的主要原因,也是护理的安全隐患之一,护理管理者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定期针对不同的人群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建立有效的支持系统,及时帮助他们调整心理状态,减轻和消除压力,从而提高护士对本职工作的满意度和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15.
16.
精神疾病患者家属教育的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精神疾病患者家属教育的调查,探讨家属教育的内容和教育方式。方法:采用自拟问卷对参加系列教育的家属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患者和家属接受教育次数越多,对疾病知识了解越多;在患者的亲属中患者的父母参加教育比率较大。结论:家属教育对治疗疾病起着积极的作用,应更具有针对性,同时还应该注意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