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5 毫秒
1.
目的研究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分析其发生趋势,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对策。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针对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集的496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累及器官系统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96例ADR报告中,60岁以上患者发生ADR的比例最高;最易引起ADR的药物为心血管系统用药,占41.53%;静脉滴注引发的ADR最多,占74.96%;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占48.39%。结论医疗机构应加强ADR监测,充分发挥临床药师用药监护作用,合理用药,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品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方法 451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51例ADR报告中,涉及药品56种,女性构成比高于男性;静脉滴注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96.9%);药物种类为抗感染药所占构成比最高,其次为中药制剂;损害类型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其次为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损害。严重ADR10例,多为抗菌药导致,临床表现以过敏性休克较多。结论临床应重视和加强ADR监测,规范合理用药,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3.
吴海燕  韦炳华 《中国药事》2013,(10):1103-1106
目的 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特点及引发的相关因素,为临床用药安全与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统计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1~2012年上报的241例ADR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引起ADR的药品类型、ADR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ADR临床表现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41例ADR报告中涉及的药品共12大类,其中抗菌药物引发的ADR最多,其次是心脑血管类药物;静脉注射给药引发的ADR最多;ADR累计的器官及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其次是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结论 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应坚持不良反应的报告和监测,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南京市妇幼保健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南京市妇幼保健院2008~2010年收集的138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累及器官或系统、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38例ADR中,抗感染药占60.87%,妇科用药占21.01%.静脉给药引发的ADR例数最多,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结论:临床应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加强对中药制剂的质量检测和使用规范,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筛选2013年6月~2014年10月90例住院患者的临床ADR报告,分别对患者的年龄、性别、引起ADR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0例ADR中,男性(39例)低于女性(51例);年龄方面,大于61岁患者的ADR发生率较高,占26.68%;涉及的药品有8类53种,其中抗感染药物引发的ADR最多,占35.56%;静脉给药引发的ADR例数最多,占92.22%;ADR累及的器官/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占43.52%。结论临床应重视和加强ADR监测,促进药物的合理应用,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发生的特点和一般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我院2009~2012年的ADR报告817例分别从患者临床表现、累及器官或系统、给药途径、药品种类、性别及年龄等方面进行分析统计。结果:817例ADR中,抗感染药物占51.04%,中药制剂占17.26%。静脉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81.88%;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占40.22%。结论:应重视ADR的监测和上报工作,规范临床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某三甲医院2012-2015年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累及的器官或系统、临床表现及上报人职业等,对该院1307例ADR包括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1307例ADR报告中,男性的发生比例高于女性,61~70岁的老年人占26.55%;ADR药品种类以抗肿瘤药最多(45.44%),其次是抗感染药物(20.95%);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最多(73.22%);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以消化系统损害为主.预后分析,95.8%的ADR患者痊愈或好转.结论 临床上应深入加强ADR的监测与报告,规范抗肿瘤药物的使用,合理使用抗菌药,减少ADR的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8.
41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世启  陶阳 《中国药事》2012,26(1):98-100
目的 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 ADR)发生的特点和一般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我院2007~2009年收集的419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19例ADR中,抗感染药物占53.70%,中药制剂占15.27%.静脉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76.37%;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占37.09%.ADR多发于60岁以上人群.结论 应重视ADR的监测和上报工作,规范临床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9.
张群卫  金镭  吴新安  刘梅 《安徽医药》2016,20(6):1220-1222
目的 回顾性分析某三甲医院859例药品不良反应,了解不良反应发生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该院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间的859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按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类型、来源、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859例ADR报告中,男性发生ADR的概率为女性的1.2倍;61~70岁的老年患者发生ADR的比例最高(23.40%);肿瘤用药引起的ADR最多(39.23%);静脉滴注为引发ADR为主要的给药途径 (72.76%);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以消化系统损害最多(33.48%)。结论 临床用药应加强不良反应监测,尤其针对老年患者加强用药监护,规范肿瘤用药,尽可能选择口服给药途径,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0.
李军  叶水龙  陈冬裕  郭之通 《今日药学》2012,22(11):696-699
目的了解本院2011年ADR报告的特点及规律,为加强ADR监测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本院2011年收集的220例ADR报告,按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引起ADR的药品种类、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ADR类型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20例ADR报告,主要涉及药品112种,其中抗菌药物引起的ADR最多,占33.64%;静脉用药引起ADR最多,占50.91%;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占47.73%。结论 ADR与多种因素有关,应注意监测以促进安全合理用药,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136例中成药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晓荣  石春生  宫淑艳 《中国药房》2011,(23):2191-2193
目的:了解中成药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收集的136例中成药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引起ADR的药品种类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136例ADR涉及药品41个品种,中药注射剂引发的不良反应119例、26个品种。引起ADR的主要品种为心脑血管疾病药品。ADR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结论:应重视中成药ADR,慎用中药注射剂,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2.
金菊庆 《中国药房》2014,(10):920-922
目的:分析降糖药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和规律,促进该类药物的合理应用。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1月-2013年8月上报的降糖药致ADR报告359例,并对患者性别与年龄、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等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发生ADR的患者多为51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涉及降糖药7类23种,其中磺酰脲类引发ADR最多,共90例,占25.07%;口服是ADR病例的主要给药途径;造成的损害累及10个器官或系统类型,胃肠道反应所占比例最大(占30.08%);给予相应处理后痊愈或好转的患者共341例,占94.99%;68.25%的ADR报告关联性评定为"很可能"。结论:降糖药引发的ADR较为常见,临床应用时应加强监护、及时处理,以确保用药的安全,提高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13.
刘爽  关尚为  吴东媛  董梅 《中国药房》2014,(38):3613-3616
目的:了解肿瘤分子靶向药物致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并分析其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2003年1-6月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录的肿瘤分子靶向药物致ADR病例报道,并按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疾病、给药途径、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分级、转归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 771例ADR报告中,新的ADR、严重的ADR分别有20、25例。患者年龄主要集中在4170岁,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损害(占37.03%)。12种肿瘤分子靶向药物中索拉非尼引起ADR的例数居于首位,占26.84%。结论:医务人员应对肿瘤分子靶向药物引起的ADR给予重视,做到早期预防、密切监测、及时处理,减少肿瘤分子靶向药物对患者的药源性损害。  相似文献   

14.
廖慧 《中国药房》2011,(46):4400-4402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规律及监测、报告现状。方法:以我院2006-2010年741例ADR为研究对象,从年龄、性别分布、报告人职业、时间分布、给药途径、药物类型、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ADR类型、转归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DR的发生与患者性别无显著相关性;60岁以上老年人、给药后1~3d、静脉滴注给药、抗感染和心血管类药易引发ADR;ADR损害累及多器官或系统;一般ADR占87.58%,大多好转或治愈,严重ADR引起死亡1例。结论:临床应高度重视ADR监测和报告工作,以减少ADR发生,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2009年7月收集到的398例ADR报告,按来源、性别、年龄、给药途径、涉及药品、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98例报告中,涉及抗感染药242例,占55.4%;中药注射剂66例,占15.1%;静脉给药引起的不良反应387例,占97.2%。常见的不良反应有皮疹、红斑疹、瘙痒、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烦躁、乏力、心悸和身体不适等。结论:应合理使用抗感染药,加强中药注射剂的质量监测,避免和减少ADR的发生,以达到用药合理。  相似文献   

16.
我院心血管系统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薇 《安徽医药》2012,16(1):128-130
目的分析该院心血管系统药物不良反应(ADR)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该院2004年4月~2011年4月收集并上报于全国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网络的315例心血管系统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15例ADR报表中涉及的药物品种共有47个,其中发生率最高的是降压药;ADR累及皮肤及及其附件损害最多。结论应提高对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临床心血管系统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避免或减少其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我院494例门诊患者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范春  姜新道  于进彩 《中国药房》2010,(14):1321-1323
目的:了解我院门诊患者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对我院2007~2008年门诊药房收集到的494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94例ADR报告中,女性发生率(62.96%)明显高于男性(37.04%);静脉给药最易导致ADR(58.50%);ADR发生率最高的为抗菌药物(51.21%),其中又以氟喹诺酮类(104例)和大环内酯类(90例)抗菌药物最为普遍,其次为心脑血管系统药(13.97%)和中药制剂(13.16%);ADR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29.17%)、消化系统损害(22.37%)和神经系统损害(17.34%)。结论:应重视临床ADR监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高扬  孟莉  姜德春 《中国药业》2013,22(14):91-92
目的分析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为预防和减少ADR提供依据。方法对2009年至2011年收集的1 46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作回顾性分析,对ADR程度分级、药物类别、给药途径、涉及的器官、系统分类及临床表现,以及报告人员构成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引发ADR最多,共897例(61.31%)。ADR涉及药物以抗感染药最多,共492例(33.63%);其次是脑血管药物和心血管药物,分别是262例(17.91%)和184例(12.58%)。ADR涉及的器官、系统分类及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结论加强对ADR监测工作,有利于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皖南医学院戈矶山医院老年患者发生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及一般规律,探讨老年患者发生ADR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2011年上报的333例老年患者ADR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临床表现、因果关系评价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33例ADR报告中,男女比例为1∶1.22;新的、严重的ADR分别占总例数的3.60%、5.11%;静脉滴注是引发ADR的主要给药方式,其次为口服用药;联合用药所致的ADR占总例数的10.51%;心血管系统用药、抗感染药为发生ADR的主要药物,左氧氟沙星、脂肪乳致ADR例数居前2位;ADR临床表现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其次为皮肤及附件损害。结论:老年患者发生ADR与患者自身因素、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等相关,通过对ADR进行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可提高老年患者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 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上报工作情况,分析ADR发生的一般规律、特征和危害,引起医务人员重视,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8-2012年69例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ADR程度、药品类型、ADR涉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一般的ADR为64例,占92.7%;护士上报率高于医生,为43例次。占62.32%;静脉滴注给药引发的ADR为42例次,占60.87%;中老年(≥41岁)患者ADR发生率约为55%(38/69),男性患者ADR发生率高于女性;ADR涉及的药品共有43种,抗结核药居首位,其次为肾上腺皮质激素;ADR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和(或)系统,最常见的为循环系统,其次为消化系统。结论:医院应重视对上报的ADR信息进行通告,加强ADR知识的宣传,使医护人员建立ADR监测意识,提高分析及报告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