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手术治疗无骨折脱位的颈脊髓中央损伤综合征的适应证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4年1月以来我科收治的无骨折脱位的颈脊髓中央损伤综合征的病例资料,筛选其中21例接受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手术治疗的病例,根据影像学特点分为有1~3个节段的退变性颈椎管狭窄组17例和有4~5个节段的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组4例,二组均施行颈椎前路椎间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前者行1~3个节段手术;后者施行2~4个节段手术。手术前后均采用ASIA评分系统评定神经功能。记录手术方式、融合节段、术前及术后神经功能、融合情况,判断颈椎前路手术治疗无骨折脱位的颈脊髓中央损伤综合征的适应证和效果。结果退变性颈椎管狭窄或者椎间盘突出的病例,接受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手术后ASIA评分有明显升高;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病例,接受严重受压的2~4个节段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手术后ASIA评分有一定恢复。结论对于非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颈脊髓中央损伤综合征患者,根据脊髓受压和局限性椎管狭窄的节段,实施1~3个节段的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手术可以起到减压并为神经功能恢复创造有利条件的目的 ;对于长节段发育性椎管狭窄病例,实施后路椎管成形术或者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是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影响下颈椎骨折脱位在麻醉下闭合复位失败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回顾我科于2006年1月~2011年1月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病例85例。分别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颅骨牵引重量、颅骨牵引时间、骨折脱位节段、交锁、并发多颈椎骨折、关节突关节骨折、前纵韧带及椎间盘损伤、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等相关因素,观察患者麻醉下复位的情况,分析引起复位失败原因。结果影响复位失败的相关因素和顺序为关节突关节交锁;前纵韧带及椎间盘损伤;多发颈椎骨折。结论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双侧交锁是麻醉下手法复位的适应症;单侧交锁或多发颈椎骨折受伤是相对禁忌症,选择适当的病例,可以减少医源性损伤,简化手术。  相似文献   

3.
背景:无骨折脱位颈髓挥鞭样损伤是一种特殊颈椎、颈髓损伤,其损伤的原因、机制尚存争议,认识其发病机制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目的:综述国内外无骨折脱位颈髓挥鞭样损伤的发病机制和诊断治疗方法。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1975年1月至2011年5月)和PubMed数据库(1950年1月至2011年5月)中与无骨折脱位颈髓挥鞭样损伤有关的文章,检索词为“颈髓挥鞭样损伤、发病机制、影像学、治疗”和“cervical spinal cord whiplash injuries; pathogenesis; imaging; treatment”,并限定文章语种为中文和英文。纳入所述内容与颈椎无骨折脱位颈髓挥鞭样损伤定义、发病机制、影像学表现和治疗及预后相关的文章,排除重复性研究。 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90篇相关文章,纳入符合要求的38篇文献进行综述。无骨折脱位颈髓挥鞭样损伤是一种特殊的颈椎、颈髓损伤,主要由过伸性和过屈性损伤引起。近年来对无骨折脱位颈髓挥鞭样损伤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其定义、发病机制、影像学表现和治疗标准存在不同的分歧。常规X射线和CT检查无阳性发现,MRI检查能降低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挥鞭样损伤的误诊率,是一种最佳检查方法。根据损伤机制可选择前路手术、后路手术和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脊髓损伤各种危险因素与呼吸衰竭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颈脊髓损伤患者294例,根据是否合并呼吸衰竭分组,合并呼吸衰竭组52例,未合并呼吸衰竭组242例。比较2组各项流行病学指标的差异,分析导致呼吸衰竭的危险因素。结果合并呼吸衰竭组与未合并呼吸衰竭组比较,吸烟史、不同受伤原因、颈脊髓损伤不同平面、ASIA分级、骨折脱位指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上述因素与呼吸衰竭的发生关系密切。合并呼吸衰竭组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年龄大于60岁、吸烟史、合并多发伤、骨折脱位、颈4损伤平面以上、全瘫指标具有统计学意义(P0.10)。结论高龄、吸烟、全瘫、颈4损伤平面以上、合并多发伤和骨折脱位是颈脊髓损伤患者发生呼吸衰竭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5.
占蓓蕾  叶舟 《解剖与临床》2009,14(5):327-329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临床疗效。方法:手术治疗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患者32例,其中前路15例,后路7例,前后路联合入路10例。结果:全组病例随访4~68个月,平均21个月。临床效果按JOA评分,平均改善率42.85%,优良率56.25%。颈前路融合术后出现相邻节段不稳2例,颈后路术后出现颈椎反曲畸形1例。结论:手术治疗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可充分、有效地减压,扩大椎管容积,恢复颈椎序列,重建颈椎结构稳定,避免脊髓的继发性损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MRI中T2WI高信号长度与急性颈脊髓损伤程度的关系。方法:急性颈脊髓损伤患者37例,其中脊髓完全损伤19例,不完全损伤18例。全部病人均于伤后1~7天行MRI检查,于T2加权矢状位成像上选取高信号最长层面量取其长度,并分析其与颈脊髓损伤程度的关系。结果:急性颈脊髓损伤患者颈髓矢状面T2WI高信号长度,脊髓完全性损伤组明显高于不完全性损伤组(P〈0.01)。结论:MRI是临床诊断急性脊髓损害程度及评估其预后的良好的无创性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7.
背景: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胸腰椎及腰椎爆裂骨折所诱发致神经功能损伤的危险因素研究结果存在差异性。目的:探讨脊柱胸腰段及腰段爆裂骨折后椎管狭窄程度及后方韧带复合体完整性与神经功能损伤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4月至2011年10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156例胸腰椎及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分别进行脊柱CT横断面椎管正中矢状径测量、后方韧带复合体完整性及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评估,并行统计分析。结果与结论:94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神经功能损伤,其损伤程度与椎管占位程度显著相关,其中T12椎管占位程度与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相关性最高(rs=0.87、P<0.001),T11节段椎管占位程度与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相关性最低(rs=0.59、P<0.001);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与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显著相关(OR=3.82,P<0.001)。提示脊柱胸腰段骨折椎管狭窄程度、后方韧带复合体完整性与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报道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外科治疗的入路,内同定选择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颈椎骨折脱位接受手术治疗患者.前路手术30例,后路手术24例,前后路联合手术5例.前路手术依据颈椎管腔受压情况分别采取骨折复位、半椎体切除、全椎体切除;椎体重建应用自体髂骨或钛网.后路手术主要采用钉板或钉棒系统同定.结果:全部病例随访,随访时间6~38个月,平均16.5个月.术后ASIA脊髓运动感觉功能评分均有不同程度恢复.全部病例术后3~6月,均获得骨性愈合.术后2例吞咽疼痛或困难,气管食管漏及椎弓根螺钉固定后神经症状加重各1例.结论:颈椎损伤的手术治疗.是以颈髓损伤恢复的先决条件.充分减压、重建脊椎稳定性、合理的手术入路以及可靠的内固定是手术成败关键.  相似文献   

9.
刘明 《医学信息》2019,(5):106-107110
目的 分析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应用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100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保守疗法治疗,研究组采用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术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总有效率、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颈椎神经功能(JOA)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8.00%,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1年后JOA评分高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00%,低于对照组的2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应用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疗效显著,能迅速改善患者颈椎功能,保护脊髓神经功能,缓解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断层成像技术MRI在脊椎骨折和脊髓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脊柱创伤患者的临床和MRI资料,MRI检查使用1.5T扫描仪,行矢状位T1WI和T2WI、横切位T2WI、脂肪抑制(STIR)扫描.结果:89例中,骨挫伤3例、小骨折5例、Chance骨折4例、单纯性脊椎压缩性骨折33例、爆裂骨折26例、骨折脱位18例,合并脊髓损伤43例 脊椎骨折和脊髓损伤分别具有较为特征性的MRI表现.结论:断层成像技术MRI可清晰地显示脊椎骨挫伤、骨折、脱位、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韧带损伤和脊髓损伤,对脊柱创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背景:Jefferson骨折合并不稳定齿状突骨折比较少见,临床报道较少。目前多采用枕颈融合手术治疗,造成患者颈椎活动度严重丧失,对患者日常生活影响很大,疗效较差。目的:为了避免枕颈融合,保留枕寰关节活动度,应用寰枢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Jefferson骨折伴不稳定性齿状突骨折,评价其可行性及修复效果。方法:对2010年3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15例Jefferson骨折合并枢椎齿状突骨折患者行寰枢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合并齿状突AndersonⅡ型骨折13例,Anderson浅Ⅲ型骨折2例,伴有寰椎横韧带断裂5例。入院后给予患者颅骨牵引,术前行三维CT检查,于CT片中测量寰椎椎弓根钉道并选择合适尺寸螺钉。全麻下行寰枢椎弓根螺钉置入、寰枢椎复位,对横韧带断裂患者行寰枢椎植骨融合,其余患者采用单纯固定。采用ASIA分级及目测类比评分比较术前、术后神经功能和疼痛改善情况,术后随访时观察寰枕关节活动度。结果与结论:(1)平均手术时间(150±41)min(120-270 min);平均失血量(246±95)mL(160-500 mL);(2)所有患者寰枢椎弓根螺钉成功置入,术中无脊髓、神经根和椎动脉损伤发生。寰枢骨折脱位复位良好;(3)术后随访12-36个月。脊髓不完全损伤者共9例,7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明显恢复;术后1年目测类比评分(1.20±1.40)分较术前(8.15±0.62)分明显改善(P<0.05);(4)所有骨折及植骨全部愈合,无内固定断裂和松动;术后寰枕关节活动度平均(14.6±2.8)°;(5)综上,寰枢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修复Jefferson骨折合并枢椎不稳定性齿状突骨折的有效方法,固定牢靠,骨折愈合率高,可避免枕颈融合,保留寰枕活动度。  相似文献   

12.
杨林 《医学信息》2009,22(7):1243-1245
目的评价下颈椎骨折脱位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50例。随访3~21个月,平均17个月,定期X线片观察损伤节段的稳定性和融合率,以Frankle分级判定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固定节段稳定,融合率100%,脊髓减压充分。脊髓功能Franlde分级平均提高1.2级。结论术前颅骨牵引复位,可以使大多数骨折脱住复位,安全有效;前后路联合手术可使受伤节段术后达到即刻稳定,方便护理,有利于加强功能锻炼和脊髓功能的尽快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前路手术治疗颈椎伤病若干问题。方法本组18例,颈椎病7例,颈椎骨折脱位伴外伤性椎间盘突出10例,颈椎炎症破坏1例,行颈前路伤病椎节间盘切除,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后纵韧带作选择性切除、骼骨植骨、钛钢板固定。结果随访3-19个月,无发生与手术相关并发症。 ASIA分级中A级2例无改善,C级5例改善至D级,D级3例中2例改善至E级,1例无改善。JOA评分 13-17分。1例术后继发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致死。复查X片,骨折复位良好,无断钉、断板、钢板松脱、椎间高度丢失,植骨块无移位、融合好,内固定位置好。结论颈髓损伤后8小时内应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可有效治疗脊髓继发性损伤,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既要及时、充分减压又要最大限度保护颈椎功能。要尽量保护具有安全稳定作用的后纵韧带完整性,必要时可作选择性切除。对施术椎节行确实的植骨融合固定是取得良好疗效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4.
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解剖机制与治疗方式选择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解剖机制与治疗方式选择。方法通过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对我们医院2000~2009年43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资料分为两组:A组为非手术组,共15例;B组为手术治疗组,共28例。A组又分为A1组:颈椎管内无压迫、椎管矢状径正常者,6例;A2组:颈椎管内存在致压,矢状径15mm者,9例。B组分为B1组:颈椎管内无压迫、椎管矢状径≥15mm者,共7例;B2组:颈椎管内存在致压,矢状径小于正常范围者,共21例。比较、A1与B1组、B1与B2组、A2与B2组之间在治疗前后JOA评分。结果各组在治疗后感觉及运动功能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B组(手术组)疗效明显优于A组(非手术组)(P0.05)。但A1与B1组、B1与B2组疗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2组的疗效明显优于A2组(P0.05);A1组的疗效明显优于A2组(P0.05)。结论对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应根据受伤机制及影像学检查,有针对性地选择治疗方式,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延伸至上颈椎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治疗策略。方法从我院2010年5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460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中筛选出骨化的后纵韧带向上延伸至颈2/3椎间盘平面以上、资料完整且获得随访的39例患者。其中9例行颈3-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第种手术方式),3例行颈3-7单开门+颈2椎板下缘潜行减压椎管扩大术(第种手术方式),22例行颈3-7单开门+颈2半椎板切除、椎管潜行减压术(第种手术方式),5例颈2-7或2-6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第种手术方式)。所有患者术前、术后、随访时常规颈椎正侧位片、屈伸功能位片、CT三维重建、MRI检查。测量术前和随访时颈椎活动度、颈椎曲度、JOA评分及缓解率、颈2平面矢状径椎管占位率,在MRI T2加权像上评价颈2/3椎间盘平面和颈2椎体平面脊髓前后脑脊液信号是否存在。结果 39例中后纵韧带骨化范围累及颈2/3椎间盘平面13例,累及颈2椎体后缘26例。术前全部患者颈脊髓前方脑脊液信号消失范围3-6个节段、后方消失范围1-6个节段。术后有8例前方脑脊液信号消失范围0-4个节段、后方消失范围0-5个节段。术前与术后脊髓前方和后方脑脊液信号消失范围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0,P=0.000)。采用第种手术方式的9例患者中有4例术后仍有脊髓前和/或后脑脊液信号的消失,采用第种手术方式的30例患者中仅有4例术后仍存在脊髓前和/或后脑脊液信号的消失,术后两类手术方式之间前后脑脊液信号消失范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8;P=0.042)。随访6~36个月,JOA术前(3~13)分,平均(6.85±3.35)分,JOA末次随访(4~17)分,JOA改善率0.07~1.00;两类手术方式之间的术前、末次随访JOA评分、JOA缓解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累及颈2/3椎间盘平面以上时减压范围应到颈2椎平面,颈2半椎板切除+潜行减压和颈2椎板成形术是较好的手术方式,减压后脊髓前后脑脊液信号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早期治疗方法和护理注意事项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83例伤后3 d内入院的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患者,其中男性120例,女性63例;年龄17~81岁,平均年龄36.5岁。入院时间均在受伤后3d内,平均26h(2~68h),所有患者均发生不同程度四肢瘫痪,按照Frankel分级:A级95例,B级28例,C级20例,D级40例。脊髓损伤水平:C23例,C311例,C429例,C584例,C637例,C719例。受伤类型:高处坠落伤21例,车祸伤162例。结果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术前(4.2±1.8)分,术后1周(7.9±2.2)分,末次随访(10.0±2.0)分。术后1周、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8 h内行甲强龙冲击治疗65例,行早期气管切开38例,行前路手术110例,后路手术42例,前后路联合手术31例。死亡3例,低蛋白血症20例,肺感染6例,深静脉血栓2例。结论早期正确的治疗措施可有效提高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疗效,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康复护理对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椎管扩大成形术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6月于我院行手术的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研究组采用康复护理进行术后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颈部神经功能改善的优良率为80.00%,高于对照组的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低于对照组的2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康复护理能够促进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椎管扩大成形术后的神经功能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病几率。  相似文献   

18.
文题释义: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是一种病理性的异位骨化,起病隐匿,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清楚,部分学者认为与遗传、代谢异常、生活环境及退变等因素相关。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是导致胸椎管狭窄的最常见、最重要原因,由于胸脊髓血供较脆弱,当椎管狭窄时可明显影响脊髓血液循环,造成脊髓功能障碍,主要症状表现为下肢的感觉运动障碍。 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就是以假阳性概率为横轴,真阳性为纵轴所组成的坐标图,和受试者在特定刺激条件下由于采用不同的判断标准得出的不同结果画出的曲线。 背景:MRI对于胸脊髓病变具有较高的灵敏性,能够通过脊髓受压的形态及信号强度变化来评估脊髓受损情况,并且对胸椎管狭窄症患者手术预后有提示作用。 目的:分析MRI T2WI量化指标对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手术预后的评估价值,并建立预后不良的预测模型,为其预后评估提供参考。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月沧州市中心医院87例行胸椎管后壁切除减压术且完成术后随访的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的临床与影像学资料。根据术后6个月随访时的JOA评分改善率将患者分为预后优良组(改善率≥50%)和预后不良组(改善率<50%)。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JOA评分、骨化物Sato分型、脊髓矢状径残余率、脊髓横截面积、脊髓高信号分布、脊髓信号强度比值、高信号范围、胸椎局部后凸角、后凸角矫正度数、减压节段数以及脑脊液漏变化。单因素分析有显著性差异的指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进行预后分析,纪录曲线下面积及预测界值。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 结果与结论:①预后优良组与预后不良组患者病程、JOA评分、脊髓矢状径残余率、脊髓横截面积、脊髓信号强度比值、高信号范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②ROC曲线分析显示,上述各指标预测手术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70,0.733,0.647,0.715,0.753和0.765,预测界值分别为13个月、4 分、29.8%、0.25 cm2、1.593和13.64 mm。病程与脊髓矢状径残余率预测价值较低(ROC曲线下面积 < 0.7);JOA评分、脊髓横截面积、脊髓信号强度比值与高信号范围具有中等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 0.7-0.9)。脊髓信号强度比值联合高信号范围预测预后不良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1。③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JOA评分、脊髓横截面积、脊髓信号强度比值联合高信号范围为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并据此建立预测模型,该模型预测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890,显著高于JOA评分、脊髓横截面积、脊髓信号强度比值联合高信号范围预测的曲线下面积(P < 0.05)。④结果证实,对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而言,在MRI量化指标中,脊髓信号强度比值联合高信号范围具有最高的手术预测价值,JOA评分与MRI T2WI量化指标相结合,可更好地预测术后风险。 ORCID: 0000-0003-3354-1228(申沧海)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9.
下颈椎骨折脱位的前路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下颈椎骨折脱位前路手术的治疗优点及疗效.方法:对35例下位颈椎骨折脱位采用前路复位,术中不能完全复位者行伤椎椎体次全切除后复位,同时行自体骨植骨和/或钛网、钢板内固定.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完全复位,术后神经功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随访12月~3 a,平均随访14个月,术后1~5月植骨融合(平均3.2月),随访时颈椎椎间高度、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无钢板、螺钉折断、滑脱等并发症.结论:颈前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可充分减压、复位、恢复颈椎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更重要的是可重建颈椎的即刻稳定性,防止继发性脊髓损伤,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0.
文题释义: 颈脊髓中央管综合征:是最常见的创伤性颈髓损伤模式,占所有颈脊髓损伤的20%和不完全性颈髓损伤的约70%。虽然一些关于中心脊髓综合征的确切病理生理学的争议仍然存在,但最近与磁共振成像结果相关的组织病理学证据表明,外侧皮质脊髓束是患者发生最严重损伤的位置。 颈脊髓中央管综合征的治疗:在颈脊髓中央管综合征的治疗中,因为患者神经恢复速度以及程度的不同使临床难以预测神经恢复的程度。颈脊髓中央管综合征的治疗,特别是关于治疗方式,仍然存在争议。 背景:在颈脊髓中央管综合征的治疗中,因为患者神经恢复速度以及程度的不同使临床难以预测神经恢复的程度。颈脊髓中央管综合征的治疗,特别是关于治疗方式,仍然存在争议。 目的:探讨药物治疗和钛板内固定治疗颈脊髓中央管综合征预后的影响因素。 方法:对2012年6月至2017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收治并获得随访的243例颈脊髓中央管综合征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案分为2组,钛板组152例行钛板置入内固定,药物治疗组91例给予药物治疗。所有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采用美国脊柱损伤学会和日本骨科协会标准对患者神经功能进行评定,记录所有患者治疗前24 h内及治疗后6,12,24个月随访的美国脊柱损伤学会和日本骨科协会评分。将年龄、治疗方式和性别因素纳入颈脊髓中央管综合征治疗后6,24个月随访时的预后单因素分析。之后将年龄、治疗方式和性别因素纳入颈脊髓中央管综合征治疗后6,24个月随访时的预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243例患者均获24个月以上随访,治疗后恢复良好;②治疗后6个月药物治疗组美国脊柱损伤学会评分和日本骨科协会评分均低于钛板组(P=0.001 2,0.000 0);但治疗后24个月随访时药物治疗组的美国脊柱损伤学会和日本骨科协会评分均高于钛板组(P=0.037 4,0.047 8);③颈脊髓中央管综合征患者治疗后6个月的预后与患者年龄和治疗方式有相关性(P=0.007 2,P < 0.000 1),且药物治疗及年龄大于50岁与颈脊髓中央管综合征患者治疗后6个月不良预后相关(P=0.043,P=0.010);④颈脊髓中央管综合征治疗24个月随访时的预后与患者的治疗方式有相关性(P=0.004 3),且药物治疗与颈脊髓中央管综合征患者治疗后24个月随访时预后相关(P=0.021);⑤结果提示,钛板内固定治疗时患者的6个月内恢复速度比药物治疗快;但是治疗后24个月随访时药物治疗患者的恢复效果优于钛板内固定治疗;治疗后6个月预后与治疗方式和年龄有关,但是治疗后24个月随访时预后与治疗方式有关。 ORCID: 0000-0002-0064-0003(张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