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针对不同的前列腺体积及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采用不同的前列腺系统穿刺活检方案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53例患者进行经直肠彩超引导下前列腺15针系统穿刺活检术,通过选择不同的穿刺部位及针数,形成6针法、8针法、10针法、12针法及15针法,分析、比较不同针法及在不同PSA水平、不同前列腺体积中的检出率。【结果】共检出前列腺癌患者59例,6针法检出率72.9%(43/59),12针法检出率98.3%(58/59);总PSA(TPSA)〉100ng/mL的前列腺癌患者15例,6针法全部检出无漏诊;前列腺体积〈40mL组,8针法检出率100%(22/22),前列腺体积〉40mL组,12针法检出率97.4%(37/38)。【结论】前列腺系统穿刺活检方案应根据不同的前列腺体积及血清TPSA水平选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直肠超声前列腺标准6点系统穿刺结合靶向引导穿刺活检方案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直肠指诊阳性、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10mg/L、超声检查前列腺声像图异常159例患者进行经直肠超声前列腺标准6点系统穿刺结合靶向引导穿刺活检。【结果】前列腺癌检出率为32.1%(51/159),其中1例前列腺癌合并膀胱癌患者;前列腺增生70例,占44.0%;非典型增生32例,占20.1%;膀胱癌3例,占0.19%;前列腺肉芽肿、膀胱血管肉瘤及直肠癌各1例,占0.19%;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对于PSA〉10.0ng/mL患者行经直肠超声前列腺标准6点系统穿刺结合靶向引导穿刺活检法是一种合理有效穿刺活检方案,操作简单、安全且准确性高、并发症极少,在前列腺癌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影响前列腺穿刺活检阳性率的临床因素。方法:103例因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PSA)增高(〉4.00ng/mL)行了B超引导下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的患者,对可能影响穿刺活检阳性率的各种因素如经直肠B超、前列腺指检、前列腺按摩、急性尿潴留、前列腺炎等进行分析。结果:单纯PSA增高而无其他影响因素的患者行前列腺穿刺活检阳性率(前列腺癌)为32.4%,PSA增高而伴有以下可能影响PSA的因素穿刺阳性率分别为,急性尿潴留17.6%(P〈0.01)、直肠指检22.7%(P〈0.05)、前列腺按摩25.0%(P〈0.05)、前列腺炎2/8(P〈0.01)、经直肠B超检查2/7(P〉0.05)。结论:前列腺穿刺活检阳性率可受多种临床上常见的因素如直肠指检、前列腺按摩、急性尿潴留、前列腺炎影响,评估前列腺穿刺活检时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前列腺特异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density,PSAD)及移行带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prosrate specific antigen density of transition zone,PSAD-TZ)用于前列腺癌筛选时前列腺体积和患者年龄因素对其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因PSA升高和(或)直肠指检异常疑诊前列腺癌而进行直肠前列腺穿刺活组织检查(活检)的295例男性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活检结果分为BPH组(193例)和前列腺癌组(102例),比较2组中不同前列腺体积以及不同年龄段的PSA、PSAD及PSAD-TZ水平。结果:当前列腺体积小于或等于50mL时,BPH组的PSA、PSAD及PSAD-TZ值与前列腺癌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当前列腺体积大于50mL时,2组的PSA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SAD及PSAD-TZ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2组的PSA值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均为P〈0.01)。在50-59岁者和60-69岁者中,2组的PSAD及PSAD-TZ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在70~79岁者中,2组的PSAD及PSA-TZ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当前列腺体积小于或等于50mL时,检测PSA、PSAD及PSAD-TZ值对前列腺癌的筛选有重要意义,而前列腺体积大于50mL时,需结合PSAD、PSAD-TZ值以及患者的年龄作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及前列腺特异抗原密度(PSAD)在前列腺癌诊断及其与良性前列腺增生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前列腺癌患者(65例)和前列腺增生患者(116例)血清PSA水平,同时利用B超测定患者前列腺体积,计算出PSAD值,对患者进行分组比较。运用ROC曲线对PSA和PSAD诊断前列腺癌的价值进行分析。结果前列腺癌组与前列腺增生组患者在不同PSA区段和不同PSAD区段的分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均〈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SA和PSAD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48(95%CI:0.907—0.989)和0.971(95%CI:0.944~0.999)。当PSA和PSADI临界值分别为4ng/ml和0.15时,敏感性分别为98.5%和96.9%,特异性分别为24.1%和63.8%;而当PSA和PSAD临界值分别为10ng/ml和0.20时,敏感性分别为95.4%和93.8%,特异性分别为67.2%和82.8%。结论PSA和PSAD在前列腺癌诊断及其与前列腺增生鉴别诊断中均有一定的价值;PSAD更能提高诊断前列腺癌的特异性和准确度,有利于前列腺癌与良性前列腺增生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直肠超声引导下经会阴前列腺穿刺活检术在诊断前列腺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本院2011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77例疑似前列腺占位病变患者,行直肠超声引导下经会阴前列腺穿刺活检,并与病理检测结果比较。结果 77例患者中,检出良性前列腺增生伴慢性炎症者占27.3%、前列腺不典型增生占10.4%、前列腺癌占62.3%。将患者按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值分为4组,4-10 ng/mL组、10-20 ng/mL组、20-50 ng/mL组、〉50 ng/mL组,各组前列腺癌检出率分别为20.0%(3/15)、43.8%(7/16)、71.4%(15/21)和92.0%(23/25)。与4-10 ng/mL组比较,其他各组前列腺癌检出率均显著提高(P〈0.05,P〈0.005,P〈0.005)。并发症发生率为11.7%(9/77)。结论直肠超声引导下经会阴前列腺穿刺活检术有助于前列腺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前后血PSA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进展期前列腺癌(PCa)患者内分泌治疗前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测定PCa患者内分泌治疗前和治疗后3、6、12、24个月血清PSA。【结果】治疗后3个月与治疗前相比血清PSA下降明显。治疗后6个月达到PSA谷值。【结论】血清PSA可作为判断PCa内分泌治疗效果的标准,血清PSA再次升高(〉4 ng/mL)提示肿瘤发展为非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是预测生存率的一个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经直肠超声引导可疑结节加6点穿刺改良方法前列腺活检阳性率的影响因素。方法经直肠超声引导下采用可疑癌结节或血流信号异常增多区穿刺2针,加前列腺6点穿刺改良方法,即左右侧前列腺底、体、尖的外周区各穿刺1针,对158例前列腺可疑癌症患者进行活检,结合术前血液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及经直肠超声检查结果。结果158例患者中,前列腺癌67例,增生伴前列腺上皮内瘤61例,增生伴炎症19例,单纯性增生11例;经直肠超声发现外腺区可疑结节91例,活俭为前列腺癌55例,增生伴前列腺上皮内瘤27例,增生伴炎症7例,单纯性增生2例,PSA〉40ng/ml组活检阳性率较〈20ng/ml组、20~40ng/ml组增高(P〈0.05);前列腺体积〉60m1组活检阳性率较〈30ml组及30~60ml组降低(P〈0.05)结论PSA浓度、前列腺体积、前列腺外腺有无可疑结节是影响前列腺癌活检阳性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PSA、PSAD、f/tPSA在早期前列腺癌诊断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PSA密度(VSXO)、游离PSA/总PSA比值(f/tPSA)在诊断早期前列腺癌(PCa)中的价值。方法对640例患者行前列腺穿刺活检,其中PSA〈4.0ng/ml者36例为直肠指诊及直肠超声可疑者。病理诊断为415例良性前列腺增生和225例前列腺癌,利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患者血清中的PSA、游离PSA(fPSA),利用经直肠超声测定前列腺体积,并计算出f/tPSA及PSAD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PCa组患者血清的PSA、PSAD明显高于前列腺良性增生(BPH)组(P〈0.01),f/tPSA明显低于BPH组(P〈0.01),但当血清PSA为4—20ng/ml时,两组患者PSA没有明显差异(P〉0.05)。以PSA〉4.0ng/ml、PSAD〉0.15、f/tPSA〈0.18为临界值可明显提高对PCa诊断的特异性,特别是当血清PSA为4—20ng/ml时对提高临床诊断更有意义。结论联合测定PSA、fPSA并计算f/tPSA及PSAD对诊断PCa具有明显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诊断灰区内血清游离态前列腺特异性抗原与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的比值,在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癌的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4.0~10.0μg/mL的35例前列腺癌患者和42例前列腺增生患者,检测血清中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和游离态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AS,计算F/T比值。结果:T—PSA在4.0~10.0μg/mL,组间T-PSA浓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F/T)PSA比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前列腺癌惠者F/T比值明显低于前列腺增生患者(P〈0.05)。结论:应用F/T比值〈0.15为鉴别点,提高了对前列腺癌诊断灵敏性和特异性,尤其T—PSA在4.0~10.0μg/mL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PSAD)与前列腺癌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评估其用于分析前列腺癌危险因素的价值.[方法]检测70例前列腺癌患者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利用经直肠B超测定患者的前列腺体积,根据PSA与前列腺体积的比值计算出PSAD,依据PSAD值将其分为:0.01~0.15,0.16~0.20,0.21~0.5 和大于0.51 ng/(mL·cm3)四组.根据Gleason评分和临床分期将以上70例患者分为低、中、高危三组,分别分析PSAD与Gleason评分、临床分期之间的相关性.[结果]PSAD与Gleason评分、临床分期呈显著正相关,随着PSAD的升高,前列腺癌的危险度也相应升高(P〈0.05);同时,PSAD值升高,其骨显像阳性率也相应升高.[结论]PSAD可作为临床参考指标用于前列腺癌危险因素的分析,用于判断前列腺癌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术前口服非那雄胺对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TUVP)术中术后出血的影响。【方法】120例BPH患者分为两组,术前14d口服非那雄胺5mg的60例患者纳为观察组,未服用非那雄胺的60例患者纳为对照组,比较两组TUVP术中术后失血量。【结果】观察组TUVP术中、术后出血量、甘露醇的灌洗液量、电切操作时间以及术后生理盐水连续冲洗膀胱的时间和所消耗的冲洗液量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口服非那雄胺能够有效减少TURP术中、术后出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ALP、PSA及其相关指标(fPSA、fPSA/tPSA、PSAD)与前列腺癌骨转移的关系,及对前列腺癌骨转移诊断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9月至2009年2月在我院经前列腺穿刺活检或手术后病理检查确诊的167例前列腺癌患者。以ECT、X线片、CT/MRI或骨活检诊断骨转移,分析ALP、PSA、fPSA、fPSA/tPSA、PSAD与前列腺癌骨转移的关系及对骨转移的诊断价值。结果 167例前列腺癌患者中骨转移104例(62.3%),非骨转移63例(37.7%)。骨转移组ALP、PSA及PSAD明显高于非骨转移组(均P〈0.01),而两组间fPSA/tPS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SA〉50ng/ml组骨转移率明显高于PSA〉20~50ng/ml组、〉10~20ng/ml组和≤10ng/ml组(均P〈0.05);ALP〉90U/L组骨转移率明显高于ALP≤90U/L组(P〈0.05);PSAD〉0.4ng.ml-1.cm-3组骨转移率明显高于PSAD≤0.4ng.ml-1.cm-3组(P〈0.05)。以ALP〉90U/L、PSA〉50ng/ml和PSAD〉0.4ng.ml-1.cm-3为界分别分析ALP、PSA、PSAD、PSA+ALP、PSA+PSAD和PSA+PSAD+ALP对前列腺癌骨转移诊断的预测价值,发现指标联合应用后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较单一指标好,PSA+PSAD+ALP联合应用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最佳,分别为100%、79.17%、91.38%及100%。结论 ALP、PSA及PSAD均为判断前列腺癌患者有无骨转移的可靠指标,PSA+PSAD+ALP联合应用有助于预测前列腺癌骨转移,当患者PSA〈50ng/ml、PSAD〈0.4ng.ml-1.cm-3及ALP〈90U/L时,几乎可排除骨转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进一步了解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游离PSA/总PSA(F/T)比值及前列腺特异抗原密度(PSAD)在前列腺癌(PCa)与良性增生(BPH)鉴别中的价值。方法 用酶联免疫组化法检测91例BPH病人,46例PCa病人血清总PSA、游离PSA,计算F/T值。所有病人均行经直肠超声检查,计算前列腺体积及PSAD。结果 以PSA〉20 ng/mL为临界值,PSA诊断前列腺癌的灵敏度为69.6%,特异度为92.3%,阳性预测值为82.1%;在PSA〈20 ng/mL区域,两组间PSA差别无显著性(t=0.152,P〉0.05);此时两组间F/T值及PSAD比较,差别均有极显著意义(t=3.680、4.436,P〈0.01)。F/T值取0.18,PSAD取0.20 ng/(mL.cm3)时,F/T值及PSAD诊断PCa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均较高,分别为76.1%、86.4%、68.6%和82.6%、84.6%、74.1%。结论 PSA〉20 ng/mL时高度怀疑前列腺癌;在PSA〈20 ng/mL时联合应用F/T值和(或)PSAD可以明显提高前列腺癌的检出率;以F/T值0.18,PSAD 0.20 ng/(mL.cm^3)作为临界值诊断PCa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5.
PSA与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304例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CAP)患者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及有关临床指标进行分析,探讨CAP患者血清PSA与其主要临床指标间的关系,血清PSA对CAP程度的评估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2007年4月至2010年2月,门诊已确诊的CAP304例,抽血测其PSA值,经腹B超测前列腺三径,直肠指检(DRE)取前列腺按摩液(EPS)作常规镜检和细菌培养。【结果】①304例cAP患者血清PSA值平均为(1.49±1.26)ng/mL,PSA〉4.0ng/mL者20例,年龄均在45岁以上;前列腺体积(PV)平均(17.1±7.4)mL,PSA密度(PSAD)平均(0.081±0.052)ng/(ml.cm^3)。②PSA与CAP患者年龄、PV、PSAD有正相关性,与病程、EPSWBC计数、脓球数、卵磷脂小体无明显直线相关性;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和PV均进入方程,PV对PSA的决定系数(R^2)=0.213;年龄和PV对PSA的总的决定系数(R^2)=0.277;PV和年龄标准化系数β分别为0.336和0.282。【结论】年龄和PV都是影响CAP患者血清PSA水平的重要因素,PV对血清PSA的影响要大于年龄因素,而炎症本身是影响其血清PSA水平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