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海宁市成人骨量分布及骨质疏松症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了解海宁市成人骨量的分布规律及骨质疏松症的患病情况。方法 采用DOVE3000骨密度测量仪对3365例的跟骨骨量进行测定,SPSS统计软件对各组数据进行处理。结果 海宁市成人骨量约在25-35岁达到峰值,50岁开始随年龄的增加而逐年减少;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与年龄的变化呈正相关(r=0.823);在50岁前男性骨量虽比女性高,但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50岁后男性明显高于女性(P<0.05),且女性骨量的丢失速率明显快于男性;女性绝经1-3年骨量开始快速丢失,约15年后趋缓。结论 海宁市成人骨量25-35岁达到峰值;女性骨量低于男性,50岁后骨量丢失的速度明显快于男性;女性骨量丢失与绝经时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正常人腰椎正位骨密度测量结果分析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18  
目的 了解正常人腰椎正位骨密度变化,为建立北京地区骨密度正常参考值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Norland XR-36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对北京地区20-89岁正常人进行腰椎正位骨密度测定,按5岁一个年龄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L2-L4峰值分布在男性25-29岁,女性30-34岁,男女之间峰值差异无显性(P>0.05)。55岁以后同年龄组两性间BMD差异显(P<0.01)。女性从45-50岁组,男性从60-64岁组开始骨量丢失明显加快,男性在70-84岁BMD保持稳定,并有上升趋势。结论 妇女绝经前4-5年椎骨骨量就已出现明显的丢失;在临床扫描分析时,对异常高密区加以删除,可对腰椎骨密度状况得出更真实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绝经后骨质疏松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骨质疏松是老年妇女常见病。绝经后骨丢失主要原因是骨重建单位的骨吸收与骨形成之间平衡失调。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是由肝和骨骼合成的生长因子,它参与骨重建,增强成骨细胞活性。方法应用单光子骨密度仪测量非优势前臂桡尺骨中远端1/3交界处桡骨骨密度(BMD),BMD低于0.601g/cm2(x-2s)则诊断为骨质疏松。据此将76名妇女分为绝经前正常妇女(NOP1)、绝经后非骨质疏松妇女(NOP2)和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OP)三组,测定受试者IGF-1水平及其他骨代谢指标。结果随着增龄和绝经年限延长,IGF-1是维持骨质的重要因子,绝经后妇女增龄,雌激素缺乏,E2、PTH升高可引起血清IGF-1水平下降,OP组低于NOP1、NOP2组(P<0.05)。所有受试者的IGF-1与BMD、E2呈显著正相关(P<0.001)、与年龄(Age)、甲状旁腺激素(PTH)呈显著负相关。结论绝经后骨质疏松为高转换率骨质疏松,IGF-1水平下降,导致骨吸收超过骨形成,引起骨丢失和骨质疏松。表明IGF-1合理用药可以预防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4.
浙江地区人群11926例跟骨骨密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浙江地区人群骨量的分布规律和骨质疏松的患病情况.方法 采用美国进口Dove3000骨密度测量仪对11926例浙江居民的跟骨骨量进行测定,按年龄分成14组,SPSS10.0统计软件对各组数据进行处理.结果 浙江地区人群骨量约在25~35岁达到峰值,50岁开始随年龄的增加而逐年减少;20岁后男性骨密度明显高于女性(P<0.01),女性骨量的丢失速率明显快于男性;女性绝经1~3年骨量开始快速丢失,约10年后趋缓;骨质疏松的患病率与年龄的变化呈正相关(r=0.99),女性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P<0.01).结论 浙江地区人群骨量25~35岁达到峰值,50岁后随年龄的增加而逐年减少;女性骨量低于男性,50岁后骨量丢失的速率明显快于男性;女性骨量丢失与绝经时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南京地区5 168人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3,他引:3  
目的 探索南京地区正常人骨密度(BMD)变化规律,为骨质疏松症(OP)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南京地区20-89岁人群中5168人,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L2-4)、股骨上端(Neck、Ward's、Troch)的骨密度,按5年为一年龄组,将其分成14组。结果 (1)女性骨峰值出现于30-34岁,男性出现于25-29岁。(2)女性40岁时Ward's区骨量已有明显丢失,50-59岁各部位骨量丢失加速,80岁时再加速(BMD平均年丢失率均>1%)。男性骨量丢失是逐渐、缓慢的,但在65以后也有一较快骨量丢失过程,其主要部位是Neck、Ward's、Troch。结论 (1)40岁后应检测BMD变化,监测部位以股骨上端Ward's最敏感。(2)OP的防治重点在女性,老年男性同样要重视。  相似文献   

6.
辽宁地区正常成年人不同部位骨密度测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对辽宁地区正常人不同部位骨密度(BMD)测量分析,研究辽宁地区正常人口峰值骨量及骨密度变化,为辽宁地区人口骨密度正常参考数据库及有效予防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提供依据.方法 用法国DMS公司生产Lexxos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2489例受试者腰1~腰4正位及髋部(包括股骨颈、大粗隆、粗隆间Ward三角)进行BMD测定.结果 各部位峰值骨量分布,男性25~29岁.女性25~29岁,男性骨峰值量略高于女性,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20岁以后同年龄组男性骨密度差高于女性.女性从50~64岁组,骨量丢失明显加快;男性无骨量丢失明显加快期.男性在75~89岁组骨密度保持相对稳定,骨量丢失较慢,尤其腰椎骨密度有上升趋势.绘制辽宁地区正常成年人不同性别不同部位骨密度变化曲线.结论 检测结果为辽宁地区骨质疏松症准确诊断提供正常值;该地区正常人成年骨密度变化曲线可为有效予防及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提供准确时机和依据.  相似文献   

7.
1166例正常人髋部骨密度测量结果分析   总被引:9,自引:7,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正常人髋部骨密度变化,为建立北京地区骨密度正常参考值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美国Norland XR36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对北京地区20-92岁正常人进行髋部骨密度测量,男性449人,女性717人,按5岁一个年龄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女性股骨颈,大粗隆,Ward's三角的峰值骨密度在30-34岁,男性峰值骨密度在20-24岁;股骨颈,大粗隆,Ward's三角的骨密度男性峰值骨量比女性高;随年龄增长男性女性骨密度值逐渐降低,女性55岁以及骨量丢失速度明显加快。结论 骨密度随年龄增长而下降,骨质疏松发病率随之增加,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高于男性,因此女性骨质公的预防治疗应及早入手。  相似文献   

8.
观察正常中国妇女前臂骨量和骨代谢生化指标及其与丹麦妇女的比较。对20~80岁,每岁5名,共305名正常妇女以单能X线吸收法测量非常用侧前壁1/4远端、8mm远端及超远端的骨量和骨密度。骨形成指标为血清骨钙素(OC)及碱性磷酸酶(ALP),骨吸收指标为空腹晨两小时尿I型胶原降解物/肌酐(Type1/Cr)和钙/肌酐(Ca/Cr)。结果:绝经后比绝经前骨量明显减少,1/4远端减少15%,8mm远端为25%,超远端为35%。50岁时我国妇女骨量与丹麦相似,但50岁后,我国妇女骨加速丢失的速度似较快。骨的加速丢失出现在绝经后10~15年内,此后稳定约5~10年。在绝经的最初5年内,含松质骨较多的部位(超远端)骨丢失最多,为16.2%。绝经后骨转换指标明显高于绝经前,与骨量呈负相关。本研究取得了正常中国妇女前臂三个部位的骨量。与丹麦妇女比较表明,东西方妇女骨量与骨代谢规律相似,但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9.
放射吸收法测量北京地区2884例健康人骨密度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利用放射吸收(Radiographic absoptiometry,RA)方法测定骨密度(BMD),建立北京地区RA测量骨密度参考值数据库。方法 选取北京地区10-92岁健康人2884例,男性1481例,女性1403例,研究对象均详细填写健康调查表格,排除因继发性骨病或服用影响骨代谢药物的病例。用美国CompuMed公司OsteoGram-2000骨密度仪测定所有对象非优势手的第2、3、4指中节指骨(MP2、MP3、MP4)的BMD值,按10岁一个年龄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峰值骨量(PBM)男性出现在20~29岁,女性20~39岁。男性BMD从30岁开始下降,随年龄增长各年龄段逐渐下降,女性从40岁开始下降。北京女性平均绝经年龄50岁,绝经后骨量快速丢失,绝经后第6~10年丢失最多,达21.38%,绝经后20年平均年骨量丢失率为1.35%。RA测量BMD数据与刘忠厚教授80年代末使用SPA测量40000中国人群中远1/3前臂骨(桡骨、尺骨)结果有极好的相关性。结论 RA测量北京地区健康人峰值骨量和骨量丢失规律与我国部分地区用DXA或SPA方法所得结果相似。  相似文献   

10.
大连地区1112名正常人群骨密度测定结果分析   总被引:18,自引:9,他引:9  
目的:为了了解大连地区正常人群骨密度的水平和特点,以便为本地区骨质疏松症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数据。方法:本研究应用法国DMS公司生产的Challanger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大连地区1112名正常人的腰椎和股骨近端骨密度进行了测定。结果:男性各部位骨峰值年龄在20-29岁;女性Ward氏区骨峰值年龄在20-29岁,其他部位骨峰值年龄在30-39岁。女性腰椎前后位、骨股近端峰值骨量大于男性相应部位的峰值骨量,腰椎各部位BMD与股骨近端BMD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男性各部位骨峰值年龄在20-29岁;女性Ward氏区骨峰值年龄在20-29岁,其他部位骨峰值年龄在30-39岁。女性腰椎前后位、股骨近端峰值骨量大于男性相应部位的峰值骨量,有显差异(P<0.05)。采椎各部位BMD与股骨近端BMD存在相关性(P<0.05)。但r值在0.1-0.3之间,两个部位的测量不能相互替代。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Anaesthesia》1984,39(1):80-80
The Faculty of Anaesthetists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of England, 35–43 Lincoln's Inn Fields, London WC2A 3PN. Telephone: 01-405 3474.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通过对深圳市某两所小学发生的流行性腮腺炎突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差异性进行分析,为制定科学、高效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3年5~7月深圳市大鹏新区某两所小学爆发流行性腮腺炎,以学校为整体研究对象,分别标记为学校A(24个班,学生1210例)和学校B(27个班,学生1274例),对比两所小学的疫情流行病学差异性。结果分析发现,学校A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为4.30%,发病班级所占比54.17%,均较学校B1.73%和29.63%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显示学校A学生出现疫病平均年龄为(11.2±1.1)岁,较学校B(9.34±1.0)岁,对比差异明显(P<0.05);且两组疫病患儿在接种疫苗率对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疫情发生时,学校B疫苗紧急接种率明显高于学校A,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学作为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的主要场所之一,疫病爆发高峰季节前,针对易感染人群给予相应的疫苗接种等预防控制措施,同时加强流行性腮腺炎的监测,对于降低感染人群数量,减轻、遏制疫情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相关防控部门重视。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