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一种有前途的抗衰老药物——南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烛,又名草木之王、染菽、青精草、牛筋草、黑饭草、乌饭草、乌饭树,它原属于杜鹃花科,现已隶属新独立出来的乌饭树科(Vaccinaceae),原植物即乌饭树(Vaccinium bracteatum Thunb.)。南烛古名为染菽,因其枝叶具有染色的功能,其果实如豆,故名。南烛乃是染菽音转而成。南烛最早著录于宋代的《开宝本草》中,但实际上南烛早为人民群众所熟悉。远在公元五世纪时,南北朝梁代著名的药物学家陶弘景,在他所著的一部道家著作《登真隐诀》一书中提到一种食品,即青精乾  相似文献   

2.
比色法测定不同产地乌饭叶总黄酮含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乌饭树(VacciniumbracteatumThunb.),又名南烛、乌米饭,为杜鹃花科植物。果实、枝叶药用,具有益肾固精、强筋明目、除睡、治久泄久痢的作用。它最早载于宋代《开宝本草》,曰:“南烛枝叶、味苦平、无毒、止泻、除睡、强筋益气力,久服轻身...  相似文献   

3.
叶国荣  张昌禧 《中草药》1995,26(12):631-631
南烛子始载于《开宝本草》,具有强筋益气、固精驻颜、明目乌发、止泻等功效,且味甘美,江浙一带常食之。历代本草书籍所载以杜鹃花科越橘属植物乌饭树I'acciniumbracteatumThunb.的果实为正品[李时珍.本草纲目.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2107]。《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还收载江南越橘(米饭花)V.sprengelii(G.Don)Sleumer的果实同等药用。近期发现,同属植物短尾越橘(小叶乌饭树)V.carlesiiDunn的果实在我县是南烛子的主流商品,《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描述的是该植物的果实。为澄清3种药材,将各自的特征简述如下:1药…  相似文献   

4.
本文提出,南烛子药材在现在应用中,其原植物有乌饭树VacciniumbracteatumThunb.、江南越橘V.sprengeliiSleumer.和短尾越橘V.carlesiiDum,三种,并对三种植物的果实进行了性状描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证《肘后备急方》及历代本草中"荇菜"基原及其药用价值。方法查阅古文献及现代文献考证,结合《肘后备急方》相关条目记载内容,对荇菜进行了原植物形态、品种、性味及功效的本草考证。结果与讨论证实《肘后备急方》中所载荇菜原植物为龙胆科植物莕菜Nymphoides peltatum(Gmel.)O.Kuntze的全草,其功效和主治古今基本一致,具有广泛的开发前景,值得进一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6.
北五味子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官艳丽  曹沛  郁开北  廖循 《中草药》2006,37(2):185-187
北五味子是五味子属植物北五味子S ch isand rach inensis(Turcz.)Baill.的干燥成熟果实。与南五味子(华中五味子S.sphenanthera R ehd.etW ils.)一道作为五味子药材使用,本草将其列为上品,有益气、明目等功效,中医作为收敛和滋补强壮剂使用已有悠久历史。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五味  相似文献   

7.
依据释名,结合植物形态、功效主治为验证等,考证结果认为:古代本草中剪草有两种:一种是宋以前本草的主虫剪草,其原植物是透骨草Phryma leptostachya;另一种是宋及宋以后本草的主失血剪草,其原植物可能是慈姑Sagittria sagittifolia。  相似文献   

8.
木鳖子的本草考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木鳖子进行了名称、原植物、产地、性味及功效的历代本草考证,结合目前木鳖子的生产、使用及研究现状,证实历代本草中使用的木鳖子是葫芦科苦瓜属植物木鳖(Momordica cochinchinemis(Lour.)Spr.)的种子,产地的记载古今基本相同,木鳖子的功效和主治古今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
乌骨藤辨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邢旺兴  陈斌  宓鹤鸣  吴玉田 《中药材》2003,26(7):524-526
目的:弄清中药乌骨藤的基原。方法:查阅文献并整理考证。结果:乌骨藤存在严重的同名异物现象,文献记载作乌骨藤用的有通光散Marsdenia tenacissima及白叶瓜馥木Fissistigma glaucescens等多种,而药用记载最早见于《滇南本草》,历代诸家对乌骨藤的功效看法一致。结论:乌骨藤应为萝藦科植物通光散Marsdenia tenacissima。  相似文献   

10.
对苜蓿属六种植物进行了考证,认为《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以前的本草书籍中所言苜蓿为紫苜蓿(Medicago.sativaL.),而《本草纲目》所言为南苜蓿(M.hispidaGaertn.),其原植物不同,功效也不一定相似,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验证,不能把二者并在一起使用。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履巉岩本草》山楝青的基原,通过查阅古今文献和植物学形态比较研究,综合植物形态特征、分布与生境、物候期、名称及功效主治等因素,结合野外实地考察综合分析考证。结果表明《履巉岩本草》中山楝青的原植物为木犀科植物小蜡Ligustrum sinense Lour.;《履巉岩本草》山楝青药图是小蜡现存的第一幅植物彩图,将小蜡的文献始载从1848年提前至1220年,并首次记载小蜡的药用部位及功效,为小蜡的开发利用提供本草学依据;挖掘本草古籍中的中药资源,搞清其药物基原,对重续药史、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药学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莱菔子对胃肠道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莱菔子为十字花科植物萝卜 (Raphanus sativus L)的干燥成熟种子 [1] ,始载于《本草衍义补遗》,在《日华子本草》中记为萝卜子。此外 ,前人也称莱菔子为温菘子、土酥子、唐菁子、羌精子、登松子、楚菘子、芦菔子、紫花菘子等 [2 ]。其性味辛甘平 ,归肺脾胃经 ,其功效为消食除胀 ,降气化痰[2 ] 。有关莱菔子消食除胀功效的文献记载较多 ,其中《滇南本草》称其可“消膨胀 ,消痰涎 ,消宿食 ,消面积滞。”《本草纲目》、《本草从新》等也有类似记载。《医学衷中参西录》认为莱菔子无论是生或炒 ,均有“顺气开郁 ,消胀除满”之效 ,并还记有“莱…  相似文献   

13.
<正> 现代一些有关中草药书籍将球子草Centipeda minima(菊科)定为本草石胡荽,而本草石胡荽又和天胡荽Hydrocotyle sibthorpioides(伞形科)名称混淆。对此进行了本草考证,予以澄清。本草石胡荽原植物考证: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1848年)首先将球子草定为石胡荽,该书所绘石胡荽图,叶互生,有齿,头状花序小,这些特征和球子草Centipeda minima一致。以后合肥张绍棠味古斋《本草纲目》重刻本(1885年)石胡荽图中增入《植物名实图考》石胡荽图,则球子草作为石胡荽遂沿袭至今。  相似文献   

14.
中药苜蓿的使用考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苜蓿属六种植物进行了考证,认为《重修改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以前的本草书籍中所言苜蓿为紫苜蓿(Medicago.sativa L.);而《本草纲目》所言为南苜蓿(M.hispida Gaertn.),其原植物不同,功效也不一定相似,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验证,不能把二者并在一起使用。  相似文献   

15.
莱菔子现代研究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莱菔子是十字花科植物萝卜 Raphanas Sativas.L 的干燥成熟种子 [1 ] ,始载于《本草衍义补遗》,一些古籍又称之为温菘子、土酥子、羌精子、登松子、楚菘子、芦菔子、紫花松子、萝白子等。其主要功效是消食除胀、降气化痰 ,主治饮食停滞、脘腹胀痛、大便秘结、积滞泻痢、痰壅咳喘等病症 [1 ]。对于莱菔子的不同功效 ,前人有不同的论述。《本草蒙筌》尤为推崇莱菔子降气化痰的功效 ,称其可“却喘咳下气 ,功诚倒壁冲墙”,朱丹溪也赞同这一观点 ;对于莱菔子消食除胀的功效 ,《本草求真》和《本草从新》有同样的记载 ,称其具有“消食宽膨”的功…  相似文献   

16.
两面针的研究辛宁,甄汉深两面针,又名入地金牛、入山虎、两背针,来源于芸香科植物两面针Zanthoxylumnitidum(Roxb.)DC.的根或枝叶。出自《本草求原》,为历代民间用药,中医传统认为其具有祛风、通络、消肿、止痛的功效,主要用于治风湿骨...  相似文献   

17.
叶国荣  朱怡悦 《中药材》1996,19(9):480-482
依据释名,结合植物形态,功效主治为验证等,考证结果认为:古代本草中剪草有两种;一种是宋以前本草的主虫剪草,其原植物是透骨草Phryma leptostachya;另一种是宋及宋以后本草的主失血剪草,其原植物可能是慈姑Sagittria sagittifolia。  相似文献   

18.
<正> 中药乌蔹莓为葡萄科植物Cayratia japonica(Thunb.)Gagnep.的全草,为少常用中药,始载于《唐本草》,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活血之功效,主治咽喉肿痛、痈疽、丹毒、痢疾、蛇虫咬伤等症。由于乌蔹莓的植物形态与葫芦科植物绞股蓝较相  相似文献   

19.
21、何首乌 何首乌为蓼科植物何首乌的干燥块根。最初收载于宋代的《开宝本草》。明代《本草纲目》中指出何首乌有“止心痛,益气血,黑髭发,悦颜色,久服长筋骨,益精髓,延年不老”的作用。在《开宝本草》中还有“久服令人有子”的记载。 何首乌因加工方法不同,可分为鲜首乌、生首乌、制首乌。鲜首乌是未经加工过的,其润肠、消肿的功效较好;生首乌是经过晒干的,功效长  相似文献   

20.
经考证,认为本草记载的乌蔹莓原植物应为Cayratia japonica(Thunb.)Gagn.。指出了“蔹蔓于野”中的蔹应是乌蔹莓而不是白蔹,澄清了《本草纲目》文图不符的错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