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利用MR扩散张量成像(DTI)概率纤维束示踪技术(PFT)和图论法研究主观性记忆力减退(SMD)老年人脑白质网络改变。方法本研究共纳入32例SMD老年人,年龄59~75岁,既往无神经精神疾病史,并随机选取28例无记忆力减退的健康老年人作为对照(HC)组,年龄61~75岁,所有被试均完成3.0 T MR 3D T1WI和DTI。利用PANDA及GRETNA软件对DTI原始数据进行批运算,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2组间脑网络的平均聚类系数(Cp)、特征路径长度(Lp)、标准化Lp(γ)、标准化最短路径长度(λ)、小世界性(ζ)、全局效率(Eglob)、局部效率(Eloc)、节点效率(Ne)和节点最短路径长度(NLp)进行统计学分析,网络矩阵阈值设置为5%~50%,间隔5%,共计10个阈值,控制年龄、性别和教育程度为协变量。结果 SMD组与HC组脑白质网络均呈现小世界网络特点,即γ1(SMD:3.65±0.77,HC:3.74±0.79),λ≈1(SMD:1.35±0.03,HC:1.35±0.04)。当阈值设定为5%、30%和35%时,SMD组Cp较HC组明显减低(P0.05)。10个阈值下SMD组Eloc较HC组明显减低(P0.05)。SMD组后扣带回和额下回岛盖部Ne较HC组明显减低,而NLp明显增大(P0.05)。结论 SMD老年人脑网络具有小世界的一般特点,但部分区域节点传输效率减低,后扣带回和额下回岛盖部的网络属性改变可能与主观记忆力减退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MS)患者脑结构网络拓扑属性改变及其微结构损伤, 并分析其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至2022年9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为MS患者114例(MS组)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另招募同期71名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HC组)。对所有受检者进行认知功能评估及3D-T1磁化准备快速梯度回波成像序列、3D液体衰减翻转恢复序列和扩散峰度成像(DKI)扫描。采用GRETNA软件获取网络拓扑属性, 全局属性包括全局效率、局部效率和小世界属性[聚类系数(Cp)、最短路径长度(Lp)、标准化Cp(γ)、标准化Lp和小世界指数(σ)]。局部属性包括节点介数(BC)、节点度(DC)、节点集聚系数(NCp)、节点效率、节点局部效率(NLe)和节点最短路径长度。采用后处理软件生成的DKI参数图, 提取脑结构网络局部属性异常脑区的DKI参数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U检验分析2组全局属性、局部属性差异及局部属性异常脑区DKI参数值[各向异性分数(KFA)、平均峰度(MK)、径向峰度(RK)和轴向峰度(AK)值]的差异, 并经错误发现率(FDR)校正。...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躯体形式障碍(SFD)患者大脑葡萄糖代谢网络的拓扑变化。方法用2011年10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18例SFD患者[男10例、女8例,年龄(39.5±12.0)岁,病程(3.67±3.20)年;SFD组]、21名健康体格检查者[男13名、女8名,年龄(43.9±8.4)岁;对照组]的18F-脱氧葡萄糖(FDG)PET图像,建立静息状态下2组的大脑葡萄糖代谢网络。使用图论的方法计算脑网络的全局参数(标准化聚类系数、标准化最短路径长度、小世界属性和全局效率)和节点参数(聚类系数和介数中心度)。2组脑网络参数间的差异采用重复1000次的置换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聚类系数和介数中心度定义前20%(18/90)的节点为脑网络的关键(Hub)节点,分析SFD患者Hub节点的改变。结果SFD组患者的脑网络和对照组一样具有小世界属性(σ>1),但标准化聚类系数、小世界属性和全局效率有降低趋势,标准化最短路径长度有增加趋势(P>0.05)。与对照组相比,SFD患者左侧苍白球、左侧杏仁核、左侧楔前叶和右侧角回的介数中心度明显升高(置换检验,P<0.05),左侧颞中回和右侧枕上回的介数中心度明显降低(置换检验,P<0.05);双侧苍白球、双侧丘脑和左侧杏仁核的聚类系数明显降低(置换检验,P<0.05)。SFD组发生改变的Hub节点多数(16/24)位于边缘系统。结论SFD患者的葡萄糖代谢脑网络拓扑性质发生改变,小世界属性和全局效率呈降低的趋势及Hub节点的改变,导致网络信息传递效率有所降低,功能整合和功能分离的平衡被打破,这为躯体化症状的脑功能异常提供了有效的影像学证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使用静息态BOLD-fMRI结合图论方法,分析健康志愿者经筋治疗前后功能脑网络的拓扑结构,以揭示经筋疗法对脑神经网络的调控机制。方法:招募41例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理筋伴针刺组21例和单纯理筋组20例,采集治疗前后简单反应时间测试、舒尔特方格测试、颅脑MRI3D-T1WI及BOLD数据。使用GRETNA软件构建功能脑网络、计算拓扑参数,并行治疗前后组内及组间比较。结果:治疗后2组反应力和注意力均显著提高;理筋伴针刺组的全局效率(Eglob)和小世界属性(σ)提高,聚类系数(Cp)和特征路径长度(Lp)降低,而理筋组仅Eglob提高和Lp降低;理筋伴针刺组发现一神经回路连接强度减弱,包括86条连边和73个节点。相关性分析示Eglob、标准化聚类系数(γ)和σ分别与舒尔特方格时间呈负相关,而Lp与舒尔特方格时间呈正相关。结论:经筋治疗能重塑功能脑网络、优化其信息处理模式,进而增强志愿者的反应力和注意力,这种重塑作用可能是其治未病疗效的作用基础。而针刺松解筋结点作为经筋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功能网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应用静息态fMRI和图论分析方法,分析冠心病患者脑功能网络的拓扑属性及其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取70例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和50例年龄、性别和教育年限匹配的健康受试者(对照组),先采用简易智力状态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CA)评估其认知功能,再进行静息态fMRI扫描。图像预处理后利用Pearson correlation构建功能连接网络,并用图论方法分析其拓扑属性。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组之间的认知评分、网络拓扑属性差异及其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冠心病组MMSE、MoCA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均表现出小世界网络,但是冠心病组聚类系数(Cp)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全局效率(Eg)、局部效率(Eloc)、特征路径长度(Lp)、标准化聚类系数(γ)、标准化特征路径长度(λ)及小世界属性(σ)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节点度在左侧眶部额上回较对照组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右侧颞上回和双侧颞中回较对照组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酒依赖患者静息态脑功能网络拓扑属性改变及其与认知功能和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 对53例酒依赖患者(AD组)和68例年龄、受教育年限相匹配的健康成年人(HC组)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扫描。采用图论构建大脑功能网络模型,比较两组小世界网络特征和脑区节点属性,分析脑网络变化与宾夕法尼亚酒精渴求量表(PACS)、贝克焦虑量表(BAI)、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数字广度测试(DST)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脑网络均呈现小世界网络特征(γ>1,λ≈1,σ>1)。两组的γ和σ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0.20~0.40稀疏度范围内,酒依赖组λ值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酒依赖组较健康对照组左侧岛叶及左侧杏仁核的度中心性升高,左侧颞横回的中介中心性升高,左侧壳核的中介中心性降低(P值均<0.05)。左侧岛叶与DST得分呈正相关(r=0.273,P=0.048),左侧杏仁核与PACS(r=0.322,P=0.019)、BAI(r=0.293,P=0.033)分数呈正相关。结论 酒依赖患者脑功能网络的信息传输能力受损,图论脑网...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图论分析来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脑功能网络损害的特征,探讨其与临床指标、神经量表之间的关系。方法:搜集38例女性SLE患者和44例健康对照者的静息态脑影像数据,通过图论分析的方法,比较两组受试者网络拓扑属性之间的差异,并在SLE患者中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探讨拓扑属性的改变与临床指标、神经量表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全局水平上,SLE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的小世界属性值均大于1,提示两组受试者的脑功能网络均具有小世界属性。与健康对照者相比,SLE患者的特征路径长度增大(t=2.613,P=0.0107),全局效率减低(t=-2.496,P=0.0146),局部效率减低(t=-2.442,P=0.0168)。在局部水平上与健康对照者相比,SLE患者左侧颞横回的节点介数(t=-3.713,Bonferroni校正,校正后P<0.05)、节点效率(t=-3.793,Bonferroni校正,校正后P<0.05)减低。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SLE患者中,特征路径长度与C4呈正相关(r=0.742,P<0.001);局部效率与MMSE呈正相关(r=0.35...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CBP)联合腹膜透析(PD)对非手术治疗的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治疗效果.方法:23例患者,随机分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为综合治疗4 CBP PD治疗方法,CBP采用连续性静咏-静脉血液滤过(CVVH)或高容量血液滤过(HVHF),每疗程49-72h,每例患者1-3个疗程不等.PD采用间歇性腹膜透析(IPD),每d12-18周期,每次1000nd.对照组仅综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在病程的不同时间的腹水淀粉酶,APACHEⅡ评分,Balthazar CT分级评分情况及腹痛缓解的的时间.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年龄,APACHEⅡ评分,Balthazar CT分级评分无显著差异性.在治疗开始后24h,48h及一周后的APACHEⅡ评分中,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8.6±3.2 vs 12.3±3.6,P<0.05;5.2±1.1vs 8.7±1.6 P<0.01;5.0±2.5vs7.4±3.2 P<0.05).在治疗开始后24h及48h的腹水淀粉酶比较(1360±320 u vs1763±425 u P<0.01;853±128 u vs 1260±357 u P<0.01)及腹痛缓解时间上(10.5±3.6h vs 25.5±4.9h P<0.01),治疗组亦显著低于对照组.不仅如此,在治疗后的两周Balthazar CT分级评分有显著差异(2.0±1.5 vs 3.5±1.2 P<0.01).观察组死亡率33.3%,对照组死亡率50%.结论:CVVH或HVHF联合IPD对SAP及其导致的全身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乃至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有确切的治疗作用,能缓解临床症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静息态fMRI(rs-fMRI)结合图论分析方法研究儿童及青少年难治性癫痫(ITE)脑功能网络拓扑属性的变化,分析异常网络属性指标与病程、智商之间的相关性,探讨ITE患者脑功能网络改变。方法:收集ITE患者23例(ITE组),同期招募23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3.0TMRI扫描仪进行扫描,获得T2-FLAIR、3D-T1WI、rs-fMRI数据。利用GRETNA V2.0软件包进行数据预处理并计算网络属性指标,使用SPSS18.0软件分析组间差异。结果:ITE组与对照组年龄、性别及受教育年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TE组与对照组均有小世界属性,ITE组局部效率及标准化聚类系数减低(P=0.014,0.027)。ITE组节点属性有差异的脑区主要位于默认网络及视觉皮质。ITE组左侧楔前叶节点中心度、左侧楔前叶节点效率均与病程呈负相关(r=-0.564,P=0.005;r=-0.539,P=0.008)。结论:ITE组脑功能网络全局及节点属性均存在异常,脑功能网络改变以局部分离功能降低为主,为ITE脑功能网络研...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基于图论的复杂网络方法,探讨高度近视患者(HM)与视力正常者(NC)之间静息态脑功能连接网络的拓扑结构变化。方法:采集25例高度近视患者及27例视力正常被试的静息态fMRI数据,以BN246脑图谱为模板,分别构建两组样本的脑功能网络,计算和比较两组间脑网络的全局属性:小世界性、脑网络全局效能、脑网络局部效能,并进一步对比各节点属性:节点度、节点效能、节点聚类系数和节点局部效能的组间差异。结果:HM组和NC组的脑功能网络均具有小世界性,两组脑网络的小世界性在各稀疏度下均大于1。与NC组比较,HM组的网络局部效能显著降低(t=2.11,P<0.05);HM组中部分视觉相关脑区的节点属性发生改变,双侧颞下回和右内侧顶枕沟的节点聚类系数和节点局部效能显著降低(t值分别为4.54、4.56、3.73、3.72、3.79和3.82,P值均<0.001),右侧额下回岛盖的节点聚类系数降低(t=4.15,P<0.001),右侧尾状核的节点度、节点效能均提高(t=3.74、t=3.72,P值均<0.001),左侧杏仁核的节点聚类系数降低(t=3.54,P<0.001)。结论:高度近视人群的静息态脑功能连接网络具有小世界属性,但其视觉响应的注意力调制、视觉注意力及与情感相关的脑区节点属性发生了改变,提示高度近视者局部网络信息传递异常。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度洛西汀与塞来昔布对桡骨远端骨折(DRFs)术后镇痛效果比较。方法 前瞻性纳入郑州中心医院2017年5月—2019年5月需手术治疗的DRFs患者60例,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18~50岁,平均39. 6岁。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度洛西汀组和塞来昔布组各30例,度洛西汀组服用盐酸度洛西汀肠溶(欣百达,利来公司),口服30mg,2次/d;塞来昔布组则服用塞来昔布(西乐葆,辉瑞公司),口服100mg,2次/d。两组患者均在术前2h、术后12h用药,并在术后连续服用7d。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2019年8月)腕关节疼痛(VAS评分)、腕关节功能(Mayo评分);术后3个月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评估焦虑状态; ID pain量表评价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可能。结果度洛西汀组和塞来昔布组初步纳入了32例和33例,两组患者分别有2例和3例失访,最终两组各纳入30例患者,随访率为92%。两组在随访时间及术前VAS和Mayo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1周两组患者VAS评分(4. 0±1. 2 vs. 4. 1±1. 4)和Mayo评分(73. 6±11. 4 vs. 75. 0±13. 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但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度洛西汀组VAS评分(2. 3±0. 8 vs. 3. 1±0. 7; 1. 9±0. 5 vs. 2. 7±0. 7)和Mayo评分(91. 6±8. 5 vs. 85. 4±10. 7; 96. 2±6. 8 vs. 89. 8±8. 3)显著优于塞来昔布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进一步分析显示,术后3个月度洛西汀组患者STAI评分(33. 7±5. 4)较塞来昔布组(50. 1±9. 3)显著降低,且ID Pain评分量表提示度洛西汀组患者(2. 0±0. 4)发生神经病理性疼痛风险较塞来昔布组(3. 1±1. 4)显著下降(P 0. 05)。结论 度洛西汀对DRFs术后镇痛较塞来昔布效果良好,有利于腕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低剂量链脲菌素诱导的2型糖尿病模型中,血清TNF-á及PPARγ的表达变化及其在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发生中的作用.方法:2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2组.正常对照组(NC组,n=15)喂以基础饲料,糖尿病造模组(DM组,n=15)喂以高脂高热量饲料,5周后给予DM组一次性腹腔注射STZ(30 mg/kg),1周后测血糖,以空腹血糖>11.1 mmol/L,并出现多饮、多尿等症状为成模标准.成模大鼠共15只,继续喂以高脂饮食.17周末处死所有大鼠,收集标本,记录体重、肝重,测定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糖化血红蛋白(HbA1c)、糖化血清蛋白(GSP)等生化指标,放免法测定血清TNF-á、胰岛素浓度(FIN),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及Homa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免疫组化法测肝脏和脂肪组织PPARγ的表达.结果:注射STZ后1周(实验第6周),DM组FBG显著高于NC组[(15.48±4.47)vs(5.93±0.58)mmol/L,P<0.01],实验期间定期监测血糖,DM组均显著高于NC组.至实验结束时, DM组FBG[(22.57±3.23)vs(7.11±1.44)mmol/L,P<0.01]、TG[(0.89±0.29)vs(0.58±0.17)mmol/L, P<0.01]、HbA1c[(12.49±1.96)vs(8.36±0.84),P<0.01]、GSP[(57.29±4.14)vs(13.43±2.7),P<0.01]较NC组均显著升高.DM组ISI较NC组下降明显[(-5.46±0.61)vs (-4.81±0.75),P<0.05]且Homa-IR较NC组升高[8.26(7.67,9.62) vs(7.07±4.98),P<0.05].DM组TNF-á较NC组明显升高[(1.365±0.133)vs(1.233±0.159)ìg/L,P<0.05].脂肪组织PPARγ[4 750.70(3 346.63,10 390.63)vs 9 986.85(6 599.68,14 655.60),P<0.01]、肝脏PPARγ[11 131.7(5 723.1,18 979.4)vs 48 782.1(21 576.7,108 829.5),P<0.01]均明显低于NC组.结论:TNF-á及PPARγ是糖尿病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中的关键性因子,TNF-á增高及PPARγ表达减弱在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胰岛素抵抗、脂类代谢紊乱、血糖稳态失衡中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韧带修复联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术(ORIF)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的疗效及对骨代谢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5月—2018年5月中山市中医院骨二科收治的55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7例。两组均接受ORIF治疗,对照组术中不修补三角韧带,观察组术中使用锚钉修复三角韧带。比较两组围术期情况、VAS评分、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OFAS)评分、骨代谢指标、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较对照组长[(110. 84±13. 61) min vs.(99. 16±9. 59) min],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短[(15. 64±2. 07) d vs.(18. 69±2. 42) d,(11. 36±1. 88)周vs.(13. 52±2. 04)周],P 0. 05;观察组术后1、3个月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3. 03±0. 56)分vs.(3. 62±0. 71)分,(1. 16±0. 20)分vs.(2. 23±0. 28)分,P 0. 5];术后6个月时,观察组AOFA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86. 73±8. 60)分vs.(77. 50±7. 94)分](P 0. 05),且观察组血清骨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BGP)、1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1NP)明显高于对照组[(139. 34±16. 70) U/L vs.(110. 45±12. 36) U/L,(7. 45±1. 05)μg/L vs.(5. 98±0. 78)μg/L,(131. 46±12. 76)μg/L vs.(114. 74±10. 01)μg/L],血清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明显低于对照组[(0. 33±0. 05)μg/L vs.(0. 49±0. 06)μg/L],P 0. 05;观察组临床疗效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9. 29%vs. 77. 78%,P 0. 05);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 57%vs. 3. 70%,P0. 05)。结论联合韧带修复在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患者ORIF治疗中疗效显著,可有效缓解术后疼痛,改善骨代谢,有助于促进骨质愈合及踝关节功能恢复,安全性好,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运用图论分析方法研究(vascular congnifive impairment,VCI)患者与正常者之间的脑网络节点灵活度差异,并将脑网络节点灵活度与临床认知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VCI患者认知功能改变的神经机制。方法纳入28例VCI患者作为病例组,纳入30例认知功能正常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构建静息态脑网络,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比两组脑网络节点灵活度的差异。在控制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的情况下,采用Pearson偏相关分析对VCI组的脑网络节点灵活度与MoCA评分作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VCI组在右侧顶内沟、左侧后扣带回、左侧颞叶、左小脑下部的节点灵活度显著降低,右侧枕叶节点灵活度显著升高,P值均<0.05。在控制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情况下,VCI组在右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及右枕叶后部的节点灵活度(r=-0.399,P=0.035)、(r=-0.387,P=0.042)与MoCA评分呈负相关;在左侧顶内沟区节点灵活度(r=0.393,P=0.039)与MoCA评分存在呈正相关。结论脑网络节点灵活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作为反映VCI的影像学标志,为VCI的早期诊断、病程监测、动态观察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使用图论方法探讨下腰腿痛(LBLP)患者大脑功能网络的拓扑特性及其与临床功能评分的相关性。方法 使用Siemens 3.0 T MR扫描仪采集29例LBLP患者和39名健康对照者的静息状态MRI数据,采用脑功能数据成像处理及分析助手(DPARSFA)4.5和SPM12工具箱对MRI数据进行预处理,采用Gretna软件构建大脑功能网络并度量和分析小世界指标。对组间小世界属性进行两样本t检验,并对LBLP患者有差异的脑功能网络小世界指标与临床评估参数进行偏相关分析。结果 在典型频段(0.01~0.1 Hz),与健康对照组相比,LBLP患者归一化集群系数和小世界参数显著降低;节点效率(Ne)降低位于双侧楔前叶,左侧杏仁核和海马、右侧枕上回和枕下回的Ne增加。在亚频段下,LBLP患者全局效率、局部效率、集群系数等整体水平指标均下降;双侧中央前回、右侧海马旁回、双侧额下回、左侧苍白球等区域节点效率增加,而右侧额中回和额上回、右侧壳核等区域节点效率降低(P<0.05,Bonfferrni校正)。偏相关分析显示LBLP患者典型频段内归一化集群系数与左脚两点触觉评分呈负相关(r=-0.51...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在PD患者中建立疾病相关脑代谢网络模式(PDRP),为PD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奠定基础.方法 对32例不同严重程度的PD患者和32名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者分别行静息状态下18F-FDG PET脑显像,将2组的PET图像进行主成分分析(PCA)以获得PDRP.观察PDRP表达值与疾病严重程度[PD综合评分量表(UPDRS)运动功能评分和Hoehn&Yahr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统计学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PDRP的特征表现为脑内壳核、苍白球、丘脑、脑桥、小脑和初级运动皮质的葡萄糖代谢增高,而运动前区和后顶叶的代谢相对减低.PD组的PDRP表达值明显高于对照组(1.605±0.655与0.000±0.523;t=10.829,P<0.001),且与UPDRS运动功能评分呈明显正相关(r=0.760,P<0.001).PDRP表达值与Hoehn&Yahr评分之间亦存在明显正相关(r=0.736,P<0.001).结论 基于18F-FDG PET显像得到的PDRP可以有效区分PD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并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PET/CT脑代谢显像在多系统萎缩(MSA)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病程不超过2年,拟诊MSA的患者5例(均为小脑型,MSA-C)和病程不超过3年,临床确诊PD的患者10例,进行18F-FDG PET/CT静态显像.在健康人数据库中为每例患者挑选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者10名,用SPM 5分析软件进行两样本t检验,检验水平为P=0.01.同时对2组患者进行帕金森代谢模式(PDRP)评分,对2组评分进行t检验,探讨该评分在鉴别MSA-C和PD中的价值.结果 与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组相比,在P =0.01 (n1 =1,n2=10,t >2.82)的检验水平下,5例MSA患者均观察到不同程度的小脑代谢减低,最大t值为-13.04~ -3.75,其中3例同时伴有壳核不同程度的代谢减低,最大t值为-5.14~ -3.21;而10例PD患者均观察到不同程度的小脑代谢增高,最大t值为4.16~11.72;壳核代谢未见异常.PD组的PDRP评分高于MSA组(11.9±4.96与-6.25±5.97,t =6.27,P<0.01).结论 小脑代谢减低是诊断和鉴别诊断MSA-C的重要影像学特征;MSA-C早期即可累及纹状体,引起壳核代谢减低;MSA-C和PD有不同的脑部代谢改变模式,PDRP评分可为两者的鉴别诊断提供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伴淡漠患者静息状态MRI低频振幅(ALFF)和功能连接的特征性改变。方法前瞻性收集2016年5月至2019年8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PD患者及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HC组), 分析其临床及静息态功能MRI资料。根据Starkstein淡漠量表评分(SAS)将PD患者分为PD伴淡漠(PD-A)组及PD不伴淡漠(PD-NA)组。所有数据采用基于MATLAB的DPABI软件进行处理, 先进行ALFF值计算得到标准ALFF(zALFF), 再通过协方差分析和Post-Hoc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以差异脑区为种子点, 计算其与全脑的功能连接结果, 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计算功能连接值与SA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PD患者75例, 男50例、女25例, 年龄44~88岁, 其中PD-A组42例、PD-NA组33例;纳入HC组41名, 男25名、女16名, 年龄54~72岁。PD-A、PD-NA及HC组的zALFF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组间Post-Hoct检验显示, 与HC组相比, PD-A组右侧额中回zALFF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美沙拉嗪片、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联合针刺鬼眼穴辅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将2015年5月~2019年1月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196例,根据治疗方案将其分为两组,各98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美沙拉嗪肠溶片、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口服治疗。在此基础上A组患者针刺鬼眼穴,比较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 A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1.8%vs. 73.5%)高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21,P=0.221)。治疗后A组患者疾病活动指数(2.21±0.56 vs. 4.74±1.11)、Baron评分(1.03±0.32 vs. 2.62±0.21)及HADS评分(9.31±2.20 vs. 14.89±3.11)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患者MMP-9(2.21±0.56 vs. 7.74±1.11)、TMAO(2.03±0.32 vs. 5.62±1.21)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鬼眼穴辅助治疗可以有效缓解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焦虑、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MIPPO)对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疼痛程度及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治疗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105例,依据手术方法将其分为MIPPO组(n=55)和传统切开复位组(n=50),MIPPO组患者行微创锁定钢板改良内固定治疗,传统切开复位组患者行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治疗效果、治疗前后VAS评分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MIPPO组患者手术时间[(69.1±16.4)min vs.(101.4±30.5)min]、术中出血量[(85.3±24.5)m L vs.(163.5±40.8)m L)]、术后引流量[(18.3±4.6)m L vs.(23.4±5.3)m L]、住院时间[(2.8±0.9)d vs.(4.5±1.0)d],骨折愈合时间[(11.6±2.3)周vs.(16.8±3.5)周],可负重时间[(8.1±2.1)周vs.(9.6±2.0)周]均短(少)于传统切开复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PPO组、传统切开复位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4.55%、80.00%,MIPPO组优于传统切开复位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周,MIPPO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传统切开复位组(P<0.05)。传统切开复位组患者术后3例发生骨折延迟愈合,2例发生外展受限;MIPPO组患者术后1例发生骨折延迟愈合,1例发生外展受限;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0%vs.3.64%,χ^2=1.538,P=0.173)。结论微创锁定钢板改良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治疗效果显著,不增加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