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降低假性球麻痹患者吸入性肺炎的发生.方法 回顾性分析62例因脑血管意外后假性球麻痹患者行内镜直视下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2例患者均穿刺置管成功,未发生因手术所导致的死亡、出血及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发生因误吸导致吸入性肺炎的例数明显减少,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均P<0.01).结论 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可明显减少脑血管意外后假性球麻痹患者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气道管理方式对昏迷患者吸入性肺炎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56例各种原因昏迷患者资料,根据气道管理方式不同将患者分成三组:A组(86例)来院即予气管插管;B组(67例)来院即予放置口咽通气管;C组(103例)按常规气道管理,在需要使用呼吸机时才与气管插管,其他医疗措施按诊疗常规进行。随访24h,比较三组的年龄分布,GCS评分,呕吐发生率,血氧饱和度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等情况。结果三组年龄分布,GCS评分,呕吐发生率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的血氧饱和度均较C组高(P〈0.01);A、B两组的血氧饱和度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和C组(P〈0.01);B、C两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气管插管和放置口咽通气管均能保障昏迷患者气道通畅,而气管插管能有效降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昏迷患者出现吸入性肺炎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护理措施。方法 187例昏迷患者根据是否发生吸入性肺炎分为肺炎组和非肺炎组,采用Logistic分析方法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年龄、白蛋白、鼻饲饮食以及昏迷卧床时间昏迷患者吸入肺炎相关危险因素。结论昏迷患者吸入肺炎相关危险因素较多,早期针对性护理可降低长期卧床昏迷患者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气管插管是急诊抢救和治疗重症患者的常用技术,是进行有效呼吸道管理的前提和保证. 非计划性拔管(unplannde endotracheal extubation,UEX)在临床上又称之为意外拔管,相关学者将UEX定义为[1,2]:患者自行拔出气管插管,在对患者实施护理和相关操作时的意外拔管.气管插管发生非计划性拔管可能造成患者气道损伤、支气管痉挛、吸入性肺炎、喉头水肿、再插管困难、入住ICU及总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加等,如发现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可造成患者心肺衰竭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对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鼻饲实施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择2009的1月~2010年1月需要实施鼻饲的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110例;按照随机数字分配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常规置鼻饲管,待胃肠功能恢复即给予鼻饲;干预组实施插管前、插管操作、插管后护理,同时加强121腔护理及饮食管理。结果干预组机械方面并发症、吸入性肺炎及代谢性并发症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为低(P〈0.05)。结论鼻饲是改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营养状况的重要护理措施,虽然长期鼻饲会有许多并发症,但正确的护理干预可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诊重度低血糖昏迷误诊发生的原因,及其针对性的急救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79例发生重度低血糖昏迷患者误诊的临床资料,并将患者分为干预组(n=40)和对照组(n=39),干预组患者在康复出院后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1年后的低血糖昏迷发生情况.结果 本院79例患者,临床表现为失语、意识障碍而全部误诊为急性脑血管意外,其中52例患者原有糖尿病史,因未相应减量而致患者低血糖昏迷.27例患者发病前原无糖尿病史,临床表现症状类似脑血管意外,致低血糖昏迷的原因是给予不适当静滴能量合剂.院后给予相关针对性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低血糖昏迷再发生率明显降低,达2.5%,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率明显升高,达9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血糖昏迷多是以急性起病为表现,易误诊为急性脑血管意外,提高对低血糖的认识和诊断,及早诊断,及时治疗,加强康复后的指导和护理干预,及时调整对患者降糖药物的治疗,可显著降低低血糖昏迷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早期积极呼吸道管理在重型颅脑外伤昏迷患者救治中体会.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42例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早期实施包括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治疗、机械通气等呼吸道管理的临床资料.结果 42例患者在ICU内没有因为呼吸道阻塞、窒息、呼吸衰竭等呼吸系统的直接原因导致死亡患者;没有在院内转送及手术准备过程中发生呼吸道意外;误吸患者观察3~7 d未发生吸人性肺炎及阻塞性肺不张;没有发生急性肺损伤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结论 重型颅脑外伤昏迷患者经过早期积极的气道管理在保障呼吸道通畅、纠正低氧血症、防止吸入性肺炎及阻塞性肺不张、改善预后等方面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继发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42例进行研究与分析,并依据有无继发吸入性肺炎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并对可能引起继发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对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继发吸入性肺炎危险因素进行分析,观察组患者出现吸入性肺炎与脑出血、白细胞计数、气管插管、支气管炎等独立危险因素具有相关性。结论在对中风后吞咽困难患者关于继发吸入性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进行分析,脑血管出血、白细胞计数、气管插管、支气管炎、胃内容物等独立危险因素具有相关性,因此临床需结合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有效防治,减少吸入性肺炎对患者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9.
目的老年气管插管鼻饲患者吸入性肺炎的预防与护理措施。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我科54例老年气管插管鼻饲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7例。观察组采取持续微量泵按时按量匀速泵入营养液并每隔4-6小时回抽胃内容物,及时评估患者胃肠蠕动和胃排空情况加强口腔护理等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鼻饲方法,鼻饲前回抽一次胃内容物,每次鼻饲由护士手工匀速推注营养液,持续30天肠内营养。观察并记录两组老年气管插管鼻饲患者并发吸入性肺炎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P0.05)。结论积极的护理干预可减少食物反流、胃潴留,从而达到预防老年吸入性肺炎发生的目的,减轻老年气管插管鼻饲患者的痛苦,降低因吸入性肺炎而导致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 ,我科收治 30例平均年龄 73.5岁的脑血管意外患者。其中因肢体功能障碍长期卧床或咳嗽反射、吞咽反射消失 ,致吞咽呛咳、咽喉部分泌物及呕吐物的误吸等 ,有 4 3人次发生吸入性肺炎而加重病情 ,其中 2人死亡。为避免这类老年人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护理性干预及针对性护理至关重要 ,我们的经验和体会如下。体位护理 脑血管意外患者长期卧床 ,由于反射功能、吞咽功能、免疫能力减弱 ,容易导致吸入性肺炎。这类患者睡姿应以侧卧位为好。侧卧时口腔分泌物较平卧时更容易排出 ,随时备吸痰器于床边 ,及时清除气道的呕吐物、分泌物 ,减少误吸…  相似文献   

11.
脑血管意外是由于脑动脉供血系统损伤造成血管痉挛、闭塞或破裂,导致急剧发生、发展的脑组织局部缺血及功能障碍.通过对我科2009年6月至2011年10月178例因脑血管意外所致病例进行整理,认为在昏迷患者的救治过程中,护理十分关键.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脑血管意外所致昏迷患者178例,其中男性148例,女性30例,昏迷时间2~40 d.  相似文献   

12.
吸入性肺炎是一种常见病,衰竭、中毒或疾病所致昏迷的患者极易发生。本文就我院2006年收治的35例吸入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提高对吸入性肺炎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低血糖昏迷误诊脑血管意外的原因.方法:对8例误诊脑血管意外的老年辅尿病低血糖昏迷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老年糖尿病低血糖昏迷患者被误诊为脑血管意外,经及时诊断、治疗后好转.结论:老年糖尿病低血糖昏迷易被误诊为脑血管意外,应提高认识、及早诊断治疗,以免延误病情,造成中枢神经系统不可逆的损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在预防老年脑卒中鼻饲患者吸入性肺炎中的应用及护理效果.方法 把66例老年脑卒中鼻饲患者随机分成两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34例观察组应用循证护理的方法,提出问题,查阅资料,获得循证支持,再进行护理干预.结果:将循证护理方法应用于预防老年脑卒中鼻饲患者吸入性肺炎的护理,有效地降低了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并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结论 将循证护理方法应用于预防老年脑卒中鼻饲患者吸入性肺炎中,有效降低了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使护士改变以往凭经验、直觉进行临床护理的习惯,养成经常查阅专业资料、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的好习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昏迷患者急诊的早期诊断及急救处理方法,以期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 对急诊科2008~2010年接诊的368例昏迷患者的诊断和抢救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68例昏迷患者中,脑血管意外疾病最多,颅脑损伤次之,随其后依次是休克、中毒、心血管疾病、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368例昏迷患者中死亡11例,病死率为2.99%.结论 昏迷患者中脑血管意外占大多数,尽快明确病因诊断、加强急救治疗,有助于提高昏迷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医护合作的健康教育方法对伴有吞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吞咽障碍改善程度及医护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以180例伴有吞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96例,依据吞咽障碍的程度对其进行医护合作的健康教育,包括入院宣教、基础吞咽功能训练、体位、喂食注意事项、食物选择及咽部滞留物的去除方法等.对照组84例,对其实施常规的健康教育,对两组患者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吞咽障碍恢复程度、健康教育知晓程度及满意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干预组96例患者中痊愈45例,显效34例,有效13例,无效4例;对照组84例患者中痊愈33例,显效23例,有效10例,无效18例,两组患者吞咽功能恢复程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086,P<0.05);干预组发生吸入性肺炎27例(28.1%),对照组发生吸入性肺炎38例(45.2%),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87,P<0.05);两组患者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的知晓度及满意度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医护合作的健康教育方法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及患者对医护的满意度,同时减低了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观察了42例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的老年患者和40例无明显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血红细胞SOD活性。结果发现,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患者的红细胞SOD活性明显低于无心、脑血管疾病表现的老年人,其SOD活性分别为1268士54μ/gHb和1704士60μ/gHb。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实验表明,脑血管疾病患者可伴有血SOD活性降低,从而提示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可能与自由基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住院患者误吸的临床特点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0月~2011年12月我院老年病科住院发生误吸的76例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76例患者,平均年龄82.78岁,基础疾病主要是脑血管意外、慢性阻塞性肺病、老年痴呆、帕金森氏病、恶性肿瘤等,多有长期卧床史.误吸死亡以下午及上半夜为主,血块,痰液,食物梗阻为3大原因.发生误吸时体位以卧位为主.共13例患者因误吸出现窒息导致死亡.结论:误吸可能导致吸入性肺炎,窒息甚至死亡.误吸发生突然,有时症状不典型,易误诊.误吸的预防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气管插管意外拨出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护理对策.方法 调查分析在我院ICU建立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治疗的460例次患者,记录发生气管插管意外拔出的次数以及发生时的情况,分析可能的原因.结果 有11例发生意外拔管,发生率为2.39%;其中,经口插管8例,经鼻插管3例;危重患者9例,手术患者2例.结论 完善气管插管护理流程和管理制度,并持续性培训护理人员是有效预防气管插管的意外拔出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合并高血压的脑卒中并发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降压药对其预防吸入性肺炎的影响。方法将120例合并高血压非昏迷且年龄≥60岁的脑卒中伴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分为ACEI组和对照组,ACEI组患者应用ACEI类降压药(卡托普利)治疗,对照组应用其它类型的降压药,观察两组在住院期间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在住院期间ACEI组有4例患者(6.7%)并发吸入性肺炎,而对照组有13例患者(21.7%)合并吸入性肺炎,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EI组有11例(18.3%)患者出现不同程度咳嗽,其中4例因持续性干咳而停药。ACEI组住院期间患者死亡率为3.3%,而对照组患者死亡率为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预防性应用ACEI类降压药,可降低合并高血压非昏迷老年脑卒中伴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并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