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122例T2DM患者依微血管并发症分为有糖尿病肾病(DN)、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有DN及DR、无DN和DR4组,并进行Lp(a)、HbA1c、TC、TG、HDL—ch、LDL—ch测定。结果T2DM有DN组Lp(a)、TC、TG、HbA1c、LDL—ch值均显著高于无DN和DR组,T2DM有DR组Lp(a)、TC、TG、HbA1c、LDL—ch值均显著高于无微血管并发症组,2型糖尿病有糖尿病肾病及视网膜病变组Lp(a)、TC、TG、HbA1c、LDL—ch值均显著高于无微血管并发症组,高浓度的Lp(a)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有密切关系。结论T2DM患者血清Lp(a)升高可能是微血管病变的重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选择大血管并发症的T2DM患者各45例,同期伴与不伴进行分析。结果: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唧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脂(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均明显高于无血管并发症组(P〈0.05):而HDL—C低于无血管并发症组(P〉0.05),提示:在降糖同时,对血脂异常的治疗。对防止大血管病变也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雪侠  陈刚  王锋 《山东医药》2014,(45):28-3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并发颈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T2DM患者84例(T2DM组)和健康体检者60例(对照组),收集两组年龄、性别、BMI、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压(SBP、DBP)、血糖(FPG、2 h PG)、C反应蛋白(CRP)、血脂(TC、TG、HDL-C、LDL-C)、尿酸(UA)、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等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T2DM患者并发颈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与对照组比较,T2DM组IMT增厚、颈动脉内膜斑块检出率增高( P均<0.05)。两组BMI、HbA1c、FPG、2 h PG、TC、HDL-C、LDL-C、LDL/HD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HbA1c、TC及LDL/HDL是T2DM患者并发颈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或<0.01)。结论年龄、HbA1c、TC和LDL/HDL是T2DM并发颈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及早干预、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对预防和控制T2 DM并发颈动脉硬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对146例己确诊的T2DM患者的病程、空腹血糖(FBG)、Hb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mALb分别进行检测。结果:早期DN组HbA1c水平显著高于NDN组(P〈0.01),且HbA,c与mALb呈显著正相关(r=0.563,P〈0.01)。结论:HbA1c水平与早期DN密切相关,联合检测HbA1c及mALb对于DN的早期预防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和三酰甘油葡萄糖乘积指数(TyG指数)、LDLC/HDL-C比值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12月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海螺医院住院的138例2型糖尿病患者资料,按HbA1c水平分为血糖控制良好组(26例,HbA1c<6.5%)、血糖控制尚可组(39例,HbA1c 6.5%~7.5%)、血糖控制不良组(73例,HbA1c>7.5%)3组。检测各组患者空腹血糖(FBG)、低密度脂蛋白(LDL)、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总胆固醇(TC),计算LDL-C/HDL-C比值、TyG指数。比较各组血液指标的差异,分析HbA1c与以上血液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血糖控制不良组TG、FBG、TyG指数显著高于血糖控制良好组与血糖控制尚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控制不良组LDL、TC、LDL-C/HDL-C比值显著高于血糖控制良好组,HDL显著低于血糖控制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析HbA1c与LDL、TG、TC、FBG、TyG指数...  相似文献   

6.
住院DM患者62例,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其中对照组患者进行DM教育,试验组患者进行DM教育的同时参加监测日记填写。结果试验组低血糖发生次数低于对照组,其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脂(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I-I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控制也比对照组理想。结论建立血糖监测日记对DM治疗很有辅助作用,值得建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糖尿病性脑血管病的易患因素。方法 调查糖尿病患者100人,其中伴有脑血管病患者50人作为观察组,不伴有脑血管病者50人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BG)、空腹血浆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血压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 观察组的FBG空腹血浆胰岛素TC、TG、LDL-C、血压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HDL-C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高血糖、高血胰岛素水平、高血压、高血脂是糖尿病性脑血管病的易患因素。  相似文献   

8.
将62例肥胖T2DM随机分为瑞格列奈联用二甲双胍组(A组)、瑞格列奈联用罗格列酮组(B组),连续治疗12周,观察对比两组治疗前后FPG、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h胰岛素(2hIns)、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体重指数(BMI)等变化,并记录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前后FPG、2hPG、HbA1c、Fins、2hIns、TG、LDL—C、BMI均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格列奈联用二甲双胍能够有效降低血糖,降低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是治疗肥胖T2DM的有效联用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尿微量白蛋白(MA)水平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及尿酸水平的相关性。方法糖尿病T2DM患者348例(观察组),其中尿MA正常245例、MA升高(异常)103例;健康体检者108例(对照组),检测两组空腹血脂、血糖、HbA1c、尿酸和24hMA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MA正常者24h尿MA、TG水平升高,HDL-C降低;与MA正常者比较,MA异常者HbA1c、TC、TG、LDL—C增高,HDL-C、UA异常率增高。结论T2DM患者尿MA排出量与HbA1c水平、脂质代谢紊乱、高尿酸血症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将口服磺脲类降糖药血糖控制不满意的2型糖尿病患者9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治疗组在磺脲类降糖药物的基础上加服吡格列酮30mg,1次/Et,对照组加服二甲双胍0.5g,3次/日,疗程均为3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h胰岛素(2hINS),稳态胰岛素评价指数(HOMA-IR),体重指数(BMI),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FPG,2hPG,HbA1C,FINS,2hINS,HOMA—IR,BMI,TG,T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FPG,2hPG,HbA1c,FINS,2hINS,HOMA—IR,BMI,LDL-C,TG,TC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FPG,2hPG,HbA.C,FINS,2hlNS,HOMA—IR,LDL—C,TG降低更为明显,并有HDL—C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不但能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还能改善脂质代谢紊乱,延缓糖尿病的发展及降低发生血管并发症的危险,从而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治疗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选择T2DM1级亲属糖耐量正常者83人为实验组,三代无糖尿病家族史健康83人为对照组.测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依据公式:LDL—C=TC—T6/5-HDL。用SPSS13.5软件配对t检验。结果:两组相比TC、HDL、LDL—C:P〉0.05无显著差异,TG:P〈0.05有显著差异。结论:2型糖尿病1级亲属糖耐量正常者与三代无糖尿病家系相比血清TG升高。  相似文献   

12.
选取T2DM患者132例及正常对照组35例,根据ACR分为A组(43例)、B1组(52例),B2(35例)N组(35例)。分别测定TG、TC、HDL—C、LDL—C、ApoA、ApoB、HbA1及ACR。结果:(1)DM各组间TG、LDL—C、HDL—C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2)血脂及Apo各水平在B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ACR与TG(r=0.614)、LDL—C(r=0.368)、TC(r=-0.412,P〈0.05)吴负相关。结论:DN较DM患者伴有更明显的血脂及载脂蛋白代谢紊乱。脂质紊乱与DN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用彩色超声检查134例老年糖尿病患下肢动脉,同时观察病变组与正常组空腹胰岛素(Fins)、血糖(FBG)、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尿酸(UA),餐后2h胰岛素(120’INS)及餐后2h血糖(120’PG)。结果病变组Fins、TG、LDL、UA、HbA1c、120’,INS、120’PG较正常显升高(P<0.01),而HDL较正常组显降低(P<0.01)。结论:老年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与高胰岛素、高尿酸、高血糖及脂代谢异常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将入选的100例(男52例;女48例)伴血脂异常的初诊T2DM患者按体重指数分为二甲双胍组和格列荚脲组,持续治疗12周。结果无论是二甲双胍组还是格列美脲组经降糖治疗后FPG、HbA1C、TC、TG、LDL、Apo—b均有下降(P〈0.01),HDL、Apo-a有所上升(P〈0.01,P〈0.05);组问比较,二甲双胍组TC下降显著(P〈0.05);TG、LDL的下降与HbA,c呈正相关(P〈0.01)。结论伴有血脂异常的初诊T2DM在治疗早期可通过单纯控制血糖改善血脂,二甲双胍与格列美脲可作为一线选择药物。  相似文献   

15.
将非肥胖的T2DM患者按是否合并脂肪肝分为A组(无脂肪肝组)和B组(脂肪肝组),测定血压、ALT、AST、TC、TG、HDL、LDL、FBG、FINS、FCP和HbA1c,计算BMI、Homa-IR。结果糖尿病合并脂肪肝组ALT、TG高于无脂肪组(P〈0.05),HDL低于无脂肪肝组(P〈0.05);高TG、高INS及低HDL是非肥胖T2DM合并脂肪肝的危险因素。结论脂质异常及高胰岛素血症是导致非肥胖T2DM人发生脂肪肝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初诊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高血糖毒性及脂毒性作用的改善情况。方法对空腹血糖〉11.1mmol/L的30例初诊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短期(1~30d)胰岛素强化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β细胞功能(以HOMA β反映)和胰岛素抵抗(IR)(用HOMA IR表示)等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后,患者的FBG,餐后2h血糖(P2hBG),HbA1C,(TG),LDL—C,TC,IR(HOMA IR)等指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HDL—C、HOMAβ较治疗前明显提高。随访3个月后66.7%的患者可以不需使用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治疗就可维持血糖值达标。结论对伴明显高血糖的初诊老年T21DM患者,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以显著改善高血糖毒性和脂毒性对胰岛β细胞功能以及胰岛素敏感性的损害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养心氏片治疗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入选患者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服用养心氏片,疗程为2个月。观察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血液流变学指标等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67%优于对照组的76.67%(P<0.05)。治疗组治疗后FBG、PBG、HbA1c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并能降低TG、TC、LDL水平,升高HDL水平(P<0.05)。结论养心氏片治疗糖尿病性冠心病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血脂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分为冠脉再通组(n=42)和未通组(n=18),测定其发病后24h内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结果冠脉再通组和未通组比较TC、LDL—C、HDL—C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未通组TG明显高于再通组(P〈0.05)。结论TG水平升高可能影响AMI患者静脉溶栓效果,而TC、LDL—C、HDL—C则对其无明显影响,其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将94例T2DM患者按HbA1c水平分为≤8%和〉8%两组,观察其慢性并发症及空腹血糖(FPG)等变化,并与24名健康人作对照组,分析HbA1c与其之间的关系。结果HbA1c≤8%组中大小血管并发症比例明显降低(P〈0.01);FPG、Tc、TG、LDL—c也明显降低(P〈0.05);而2hPG、HDL—C明显增高(P〈0.05);结论:①HbA1c水平越高,血糖增高及脂代谢紊乱明显;②随着HbA1c增加,发生大、微血管并发症也增加;③DM患者的血糖及血脂异常三者呈平行变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清可溶性CD14(sCD14)水平与血糖、血脂的关系。方法将2型糖尿病(T2DM组)患者分为DN组、非DN组,采用ELISA法检测其与健康者(对照组)的血清sCD14,并分析血清sCD14水平与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肌酐(sCr)、TC、TG、HDL、LDL的关系。结果T2DM组血清sCD14、FPG、HbA1c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但两组sCD14与FPG均无相关性(P〉0.05)。DN组血清sCD14水平与HbA1c、LDL呈显著正相关(β=2.89、5.26,P均〈0.05),与sCr呈显著负相关(β=-0.29,P〈0.05);非DN组与其均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血清sCD14水平与DN之间存在某些相关性,HbA1c、sCr和LDL是DN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