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是化疗常见的不良反应,其有可能导致化疗药物剂量降低、化疗时间延迟乃至粒细胞减少性发热(febrile neutropenia,FN)和感染,从而增加治疗费用、降低化疗效果和生存质量,影响患者预后。正确评估化疗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风险,早期识别FN和感染,进行合理的预防和治疗,对提高抗肿瘤治疗整体疗效、降低死亡风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相关循证医学证据和专家共识,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和肿瘤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制订了《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诊治专家共识(2019版)》,旨在为中国肿瘤学医师提供更合理的诊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性分析PEG-rhG-CSF与G-CSF在淋巴瘤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预防中的作用,及其不良反应对比。方法:回顾性选取诊断明确的淋巴瘤患者共78例,其中在淋巴瘤化疗后立即给予PEG-rhG-CSF预防中性粒细胞缺乏的患者42例(实验组),另外36例患者则是在出现中性粒细胞缺乏后给予G-CSF治疗(对照组),直至粒细胞>2.0×109/L。对比PEG-rhG-CSF与G-CSF在化疗后粒细胞缺乏中的预防及治疗作用,观察中性粒细胞平均最低值,中性粒细胞缺乏的持续时间,以及4级FN的发生概率,并观察两组发热、肺内感染、感染相关指标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结果:两组患者的化疗前KP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中性粒细胞平均最低值在对照组明显低于实验组,中性粒细胞缺乏的持续时间在实验组明显缩短,4级FN的发生率在实验组明显降低,并且不良反应在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PEG-rhG-CSF与G-CSF比较,在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同时,缩短了中性粒细胞缺乏的持续时间及4级FN的发生概率,降低了感染的概率,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增加了患者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3.
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儿童急性粒白血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用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强烈化疗后急性白血病患儿中性粒细胞严重低下的治疗作用.方法比较强烈化疗后急性白血病患儿用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n=136)与对照组(n=65)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的降低时间、感染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结果ANC≥0.5×109/L的时间,治疗组比对照组明显者缩短(P<0.05),感染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明显亦降低.结论应用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后可使粒细胞计数和功能恢复快,感染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减少,并可减少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国癌症支持治疗学会(MASCC)低危评分系统对预测放化疗致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预后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发生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56例。利用MASCC低危评分系统对56例患者进行评分,将评分≥21分的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febrile neutropenia,FN)患者确定为低危的癌症患者,评分<21分为高危患者。分别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死亡率、感染的发生率和粒细胞减少持续时间的差异性。结果:56例出现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肿瘤患者均完成MASCC评分,其中43例患者MASCC评分≥21分,13例患者MASCC评分<21分。低危组和高危组FN 患者的死亡率分别为13.9%和23.07%(P<0.05),两组患者的感染发生率分别为64.3%和76.9%(P<0.05),两组患者粒细胞减少平均持续时间分别为10.6天和 12天(P>0.05)。结论:MASCC低危评分系统能够很好预测放化疗致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的死亡率、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乳腺癌化疗后粒细胞减少伴发热(FN)合并感染的临床特点及降钙素原在FN合并感染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粒细胞减少伴发热乳腺癌化疗患者77例,根据临床或病原学诊断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总结感染患者临床特点,比较两组粒细胞最低值、持续时间、常见化疗方案、降钙素原及C反应蛋白差异。结果77例FN患者合并感染17例,感染率为22.1%;感染部位主要为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道,感染常见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等。感染组患者降钙素原值明显高于非感染组患者,粒细胞下降持续时间长于非感染组;两组粒细胞值、C反应蛋白及化疗方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乳腺癌患者化疗后FN患者感染发生率较高,应加强对化疗后FN患者的规范管理,降钙素原对于乳腺癌化疗后粒细胞减少伴感染有诊断意义,粒细胞减少持续时间长可作为乳腺癌患者化疗后FN合并感染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对骨肉瘤化疗患者进行预防性中性粒细胞恢复治疗中的作用。方法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非随机分成PEG-rh G-CSF预防使用的试验组,和不使用预防生白药物者为对照组,通过监测血常规来观察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的对骨肉瘤患者化疗后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疗效性和安全性。结果共纳入62例(27例试验组,35例对照组),试验组可显著降低3°~4°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总发生率;对照组1例发生粒细胞缺乏性发热,而试验组无FN发生;监测化验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后,试验组比对照组应用短效G-CSF的天数总体要短。结论预防性使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可显著降低3°~4°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及缩短3°~4°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持续时间,可降低粒细胞缺乏性发热的发生率,在骨与软组织肉瘤化疗的临床使用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初级预防同步放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有效性。方法 开放、单臂临床观察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18—2019年行同步放化疗的58例患者采用PEG-rhG-CSF初级预防同步放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有效性。结果 整个同步放化疗周期期间化疗延迟6例(10%),其中因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减少导致化疗延迟3例(5%),化疗周期完成率为94.6%(106/112);放疗延迟10例(17%),其中因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减少导致放疗延迟2例(3%)。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FN)发生率为0。亚组分析发现同步完成1周期化疗后,4级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均为0%;同步完成2周期化疗后4级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分别为0、2%。结论 同步放化疗期间应用PEG-rhG-CSF初级预防可有效降低FN及4级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利于同步放化疗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8.
粒细胞减少性肠病多见于恶性肿瘤化疗患者,尤其儿童白血病者。主要特征是由粒细胞减少致免疫力降低,肠道菌群紊乱而发生肠道炎症以至全身性感染。本文报道一例进展期胃癌未化疗而发生粒细胞减少并于术后严重腹泻病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ylated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PEG-rhGCSF)初级与次级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开放、单臂临床研究,分析2016年5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217例受试者。非髓性恶性肿瘤患者于化疗结束后24~48 h皮下注射PEG-rhG-CSF,体质量≥45 kg者给予6 mg/次, < 45 kg者给予3 mg/次,每个化疗周期注射1次。  结果  217例患者共完成774个化疗周期,患者包括18例妇科肿瘤(3例子宫内膜癌、15例卵巢癌),50例乳腺癌,30例骨肿瘤和119例淋巴瘤,146例接受初级预防,71例接受次级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febrile neutropenia,FN)发生率为5.7%,初级预防组发生率为4.9%,次级预防发生率为7.2%。Logistic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显示,PEG-rhG-CSF持续治疗周期越长,FN发生率越低。初级与次级预防的FN发生率均在治疗第2个周期显著低于第1个周期。初级预防为第1个周期11.6%vs.第2个周期4.4%,(P=0.039);次级预防为第1个周期16.9%vs.第2个周期5.6%,(P=0.034)。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为10.3%(80/774),其中初级预防组为6.7%(34/510),次级预防组为17.4%(46/2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均在治疗第2个周期显著低于第1个周期。初级预防为第1个周期17.1%vs.第2周期5.3%,(P=0.004);次级预防为第1个周期46.5%vs.第2个周期11.3%,(P < 0.001)。药物相关不良反应主要为骨痛,患者Ⅰ/Ⅱ度骨痛发生率为3.7%(8/217),Ⅲ/Ⅳ度骨痛发生率为1.8%(4/217)。  结论  PEG-rhG-CSF预防性应用于非髓性恶性肿瘤,可有效降低FN发生率。初级预防比次级预防显著降低整个化疗周期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刘丹丽  邵喜英  罗奇 《中国肿瘤》2015,24(9):779-784
摘 要: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化疗所致的严重不良反应之一,使患者住院治疗周期延长,住院费用显著增加,同时影响化疗疗效。本文主要对乳腺癌患者化疗所致的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风险评估、影响因素,以及集落刺激因子及抗菌药物的预防和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背景与目的:由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多柔比星和泼尼松组成的CHOP方案是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 NHL)的标准化疗方案,其发生粒细胞减少性发热(febrile neutropenia, FN)的风险为10%~20%。近年来聚乙二醇化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ylated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PEG-rhG-CSF)在临床中逐渐广泛应用。该研究旨在明确PEG-rhG-CSF在接受CHOP方案为基础化疗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中预防性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该研究回顾性分析了75例患者,其中36例接受了初级预防,39例接受了次级预防,所有患者均完成所有治疗并纳入数据分析。结果:在初级预防组中,52.8%的患者未再发生4度中性粒细胞缺乏或FN,63.9%未导致化疗减量。在次级预防组,61.5%的患者未再发生4度中性粒细胞缺乏或FN,66.7%未导致化疗减量。多因素分析显示,高龄(大于等于65岁)和3/4期是预防后仍然出现严重中性粒细胞缺乏并导致化疗减量的独立高危因素。安全性方面,短暂的腰骶部1~2级疼痛是主要的不良反应。结论:PEG-rhG-CSF的预防性应用不但使用方便,并且显示了良好的预防效果和耐受性,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2.
实体肿瘤患者细菌感染并发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毓洲  陈书长 《癌症进展》2006,4(5):402-407
目的了解实体肿瘤患者细菌感染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4年1月以来住院的化疗病人1906人次(636人,化疗1906次,PS=0~2,男475例,女161例,年龄58·2±18·8岁),对引起粒细胞减少Ⅱ~Ⅲ级,以及粒细胞减少合并发热(FN)的感染细菌进行分离,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比较G-CSF对粒细胞粒细胞减少和FN的作用。晚期实体瘤细菌感染与死亡患者均为本科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住院病人共84例(女26例,年龄61±16岁,男58例,年龄60±16岁),对其死亡原因,感染部位,病原菌类型以及易感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化疗后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为28·1%,粒细胞减少并发热发生率为8·7%(165/1906),占粒细胞减少人群的36·3%,病原菌阳性检出率为9·7%,其中,导管尖/血培养1·1%,痰、尿等体液中培养的细菌检出率为7·6%,不明原因的FN占91·3%。引起粒细胞减少和FN与化疗方案有关,年龄大于65岁、化疗前白细胞低于5·0×106/L、化疗次数与粒细胞减少、女性发生粒细胞减少的风险增加。粒细胞减少尽早使用G-CSF的FN发生率为10·8%(32/297),而晚用或未用G-CSF的FN发生率为18·3%(46/252),P=0·0123。应用G-CSF后,平均粒细胞减少持续5·45±0·15天,未用G-CSF者平均粒细胞减少8·20±0·52天,P<0·0001。晚期实体瘤患者死亡因素中,感染发生率为35·70%,G 菌占7%,以MRSA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G-菌占8·30%,主要为大肠杆菌,克雷伯菌属和假单胞菌属。G-/G 为0·6,混合感染占9·52%。各种耐药菌培养率占44·6%。原因不明感染者占10·90%。结论老年人、女性、化疗前白细胞水平及化疗次数与化疗后白细胞减少均有关,早期使用GCS-F可使白细胞减少持续时间缩短并有预防FN的作用。恶性肿瘤晚期,以免疫缺陷导致的机会感染和院内感染为主,病原菌分离率增加。  相似文献   

13.
恶性肿瘤患者经周期性化疗后经常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或缺乏,使正常化疗周期难以完成。长时间的粒细胞缺乏也是导致严重感染,乃至死亡的主要原因。我们对一些恶性肿瘤患者应用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humangranulo-cytec...  相似文献   

14.
沈飞  茅力平  孙雅君 《实用癌症杂志》2011,26(5):473-474,482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化疗过程中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与其无瘤生存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36例术后辅助化疗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中性粒细胞减少组/缺乏组无瘤生存期与无中性粒细胞减少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中性粒细胞减少组无瘤生存期与中性粒细胞缺乏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化疗过程中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与其无瘤生存期明显相关,而未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者可能提示药物剂量不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剂量G-CSF方案和G-CSF联合GM-CSF方案治疗及预防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接受化疗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对比常规剂量G-CSF、高剂量G-CSF以及G-CSF联合GM-CSF在化疗后的应用,观察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中性粒细胞减少持续时间、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发生概率及各组治疗不良反应的区别。结果:高剂量G-CSF组与G-CSF联合GM-CSF组较标量G-CSF组中位ANC减少的持续时间明显缩短,中性粒细胞减少合并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减少,高剂量G-CSF组与G-CSF联合GM-CSF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三组之间安全性相仿。结论:G-CSF联合GM-CSF方案以及高剂量G-CSF方案治疗及预防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化疗后粒细胞减少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恶性肿瘤患者经周期性化疗后经常出现外周细胞(WBC)和中性粒细胞(ANC)减少,使化疗难以完成,并发严重感染,甚者危及生命。我们从1998年至2000年,应用国产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  相似文献   

17.
654-2穴位注射并口服升白汤的临床观察王擎玉侯恩存*陈友山*李焕民*王谦癌症患者在接受放、化疗时,常常出现骨髓抑制而引起白细胞(WBC)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放、化疗的顺利进行,严重者可并发感染而死亡。为此,我们从1994年6月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olyethylene glycol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PEG-rhG-CSF)预防结肠癌双周剂量密集方案(FOLFOX6)辅助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2016年12月至2017年9月间52例接受剂量密集方案辅助化疗的结肠癌患者,治疗组20例化疗后24小时皮下注射6 mg PEG-rhG-CSF,对照组32例化疗后未使PEG-rhG-CSF,患者出院后根据验血结果由经治医师决定是否加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主要观察患者再次应用rhG-CSF的频次、患者Ⅲ-Ⅳ 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患者粒缺性发热的发生率、因粒细胞减少而进行减量或延迟治疗的发生率以及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C-30量表)。结果:治疗组患者无需再次注射rhG-CSF,而对照组患者26例需加用rhG-CSF,并且对照组8例发生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2例发生粒缺性发热、4例和7例分别因粒细胞减少而减量和延迟治疗。治疗组患者生理状况、社会/家庭状况和总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应用PEG-rhG-CSF可有效预防结肠癌剂量密集方案辅助化疗后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减少因上述不良反应而延迟化疗的发生,化疗间歇期患者无需再次应用rhG-CSF治疗,同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PEG-rhG-CSF安全性高,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骨髓抑制性放化疗最常见的血液学毒性,其减少程度、持续时间与患者感染甚至死亡风险直接相关,对化疗药物相对剂量强度及患者预后产生了不良影响。重视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危害,对其进行风险评估和规范性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指南工作委员会以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评估、预防、治疗及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使用等多方面制订了肿瘤放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规范化管理指南,提出了分层管理概念,并建立了预防与治疗的临床路径,旨在为规范化管理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与合理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提供临床指导。  相似文献   

20.
吉粒芬在肿瘤化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观察吉粒芬(国产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防治肿瘤化疗所致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临床效果,应用吉粒芬预防和治疗41个化疗周期中的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按吉粒芬剂量分为每天1次75μg和150μg两组,每组连续用药5~14d。全组包括吉粒芬75μg组预防用药23周期,治疗用药6周期;150μg组预防用药7周期,治疗用药5周期。结果表明,吉粒芬能有效预防和治疗肿瘤化疗所致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下降,降低其下降幅度和缩短其持续时间,为按期化疗提供了条件。150μg的预防和治疗效果优于75μg,结果显示,吉粒芬提升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效果确切,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