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改良塞丁格技术联合血管超声在乳腺癌患者术后化疗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接受术后化疗乳腺癌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联合血管超声PICC置管,对照组采用传统盲穿PICC置管,比较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及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分别为91.67%、100%和3.33%,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分别为76.67%、86.67%和4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61,P=0.0434,P〈0.0001)。观察组置管后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对照组置管后静脉血栓发生率为6.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87)。结论将改良塞丁格技术联合血管超声PICC置管应用于乳腺癌患者术后化疗置管成功率高,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头静脉植入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异位处理后患者发生静脉炎的情况。方法286例经头静脉置管的患者,经胸部X线检查发现PICC异位39例,其中26例使用末端开口PICC,13例使用三向瓣膜式PICC,观察PICC异位处理后输入化疗药过程中患者发生静脉炎的情况。结果在输化疗药时,使用末端开口PICC患者静脉炎发生率(11.5%)显著低于使用三向瓣膜式PICC患者(76.9%)(P〈0.05)。结论临床PICC置管过程中应注意选择导管类型。出现异位后正确处理,加强置管后局部观察和护理,可以提高异位导管的使用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阿司匹林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栓的预防作用。方法将360例接受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每组180例。对照组按照常规方法进行PICC置管后,给予常规PICC导管维护;试验组除按照常规进行PICC置管,给予常规PICC导管维护外,给予100mg阿司匹林每日1次口服,连续21d。观察两组患者的静脉炎和血栓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的静脉炎和血栓发生率分别为3.3%和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9%(P=0.025)和1.7%(P=0.025)。结论PICC置管后给予口服阿司匹林可降低PICC相关性血栓和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使用经周围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常见并发症发生原因及其相应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的分析200例肿瘤患者留置PICC管后出现的并发症,找出其中显管后出现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对策。结果:200例患者中34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的并发症为机械性静脉炎,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堵塞、穿刺点渗血、导管脱出、导管异位,给予相应的护理后均痊愈。结论:肿瘤患者使用PICC后,出现的并发症与患者自身原因及护理有关,注意观察,积极有效的处理并发症,可以减少并发症,延长PICC留置的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电话随访护理在外周静脉穿刺置人的中心静脉导管(P1CC)院外维护中的作用。方法:将300例PICC带管出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在进行常规维护宣教的基础上,对患者加强电话随访)与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维护宣教),观察电话随访护理在导管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方面的作用。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5.33%明显高于对照组6.63%(P〈O.01),其中对照组出现导管堵塞3例,感染2例,导管脱出1例,血栓形成1例,观察组无患者出现类似情况;对照组出现静脉炎13例、穿刺点感染7例、穿刺点渗血11例,均高于对照组的静脉炎5例、穿刺点感染2例、穿刺点渗血3例。结论:对患者进行常规宣教的同时加强电话随访护理可以明显提高PICC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能预防和及时处理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延长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留置时间,预防、减少静脉炎的发生率,减轻因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改善患者对治疗的耐受性.方法 将74例肿瘤合并糖尿病留置PIC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9人,在置管前、置管过程中、置管后对患者采取一系列护理措施;对照组35人,按照常规PICC置管流程给予护理.比较两组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肿瘤合并糖尿病PICC置管患者经过采取有效地护理干预,可以明显降低静脉炎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延长PICC导管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肿瘤科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 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肿瘤科成功穿刺的65 例PICC 置管的肿瘤患者进行分析,并参考相关资料,总结肿瘤患者PICC 置管后出现并发症的护理及预防方法.结果:65 例PICC 穿刺的肿瘤患者出现静脉炎5 例(7.7%),出血2 例(3.1%),感染2 例(3.1%),血栓3 例(4.6%),堵塞3 例(4.6%),导管破裂3 例(4.6%),导管脱出2 例(3.1%).结论:加强PICC 导管的维护,是延长导管寿命的关键所在,可减少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刘春兰 《现代保健》2011,(16):50-51
目的 观察应用金黄散与低分子肝素钠合用预防及治疗PICC置管致机械性静脉炎的疗效.方法 经患者知情同意后,根据医生开医嘱先后顺序,将80例患者间隔分为实验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实验组PICC置管后按常规方法进行导管护理,并选择6 cm×7 cm的金黄散与低分子肝素钠的敷料沿穿刺静脉走向平行覆盖于透明贴膜上方,下缘距穿刺点2~3 cm,覆盖3~7 d;对照组给予常规PICC置管后导管护理,如发生机械性静脉炎,再覆盖金黄散与低分子肝素钠的敷料,比较两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并比较应用硫酸镁湿敷和应用金黄散与低分子肝素钠合用的敷料治疗静脉炎的效果.结果 实验组1例患者发生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为2.50%;对照组共有8例发生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为20.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应用金黄散与低分子肝素钠合用的敷料治疗PICC置管致机械性静脉炎,8例(88.89%)治愈,1例(11.11%)显效;应用50%硫酸镁湿敷治疗静脉炎,14例(87150%)治愈,1例(6.25%)显效.结论 金黄散与低分子肝素钠合用的敷料能有效预防及治疗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溶液浸泡PICC导管联合喜辽妥外涂护理预防超低、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方法将2012年1月2013年5月NICU住院行PICC置管的超低、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133例,分为3组,联合组45例,地塞米松组44例,对照组44例。联合组在置管前用生理盐水(NS)10 ml+地塞米松5 mg配制成的液体浸泡PICC导管5 min后进行置管,置管后从静脉穿刺点上方32013年5月NICU住院行PICC置管的超低、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133例,分为3组,联合组45例,地塞米松组44例,对照组44例。联合组在置管前用生理盐水(NS)10 ml+地塞米松5 mg配制成的液体浸泡PICC导管5 min后进行置管,置管后从静脉穿刺点上方34 cm处沿血管走向连续7 d预防性涂敷喜辽妥;地塞米松组在置管前用NS 10 ml+地塞米松5 mg配制成的液体浸泡PICC导管5 min后进行置管,置管后不涂喜辽妥;对照组用生理盐水浸泡PICC导管5 min后进行置管,置管后不涂喜辽妥,观察3组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联合组发生静脉炎2例,地塞米松组发生静脉炎7例,对照组发生静脉炎16例,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低、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PICC置管前用地塞米松溶液浸泡PICC导管,置管后预防性使用喜辽妥涂敷可有效降低早产儿PICC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两种经外周中心静脉(PICC)留置方法在高龄患者中应用的效果差异。方法选择行PICC的高龄患者40例,随机分为超声引导组和盲穿技术组(各20例),比较两组患者一针穿刺成功率、导管尖端到位率、7d内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出血情况、导管堵塞情况、置管后舒适度、穿刺时痛苦度及护士对两种置管的满意度等指标的差别。结果超声引导组一针穿刺成功率高于盲穿技术组,7d内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导管堵塞情况低于盲穿技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导管尖端到位率及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引导组穿刺时患者的疼痛度低于盲穿技术组,置管后患者舒适度高于盲穿技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上臂PICC能明显提高一针穿刺成功率,减少机械性静脉炎、堵管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置管后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水胶体敷料对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所致机械性静脉炎的防治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于某院接受PICC的100例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采用水胶体敷料进行PICC置管处护理)和对照组(给予湿热敷进行PICC置管处护理),各50例,比较两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舒适度及护理操作时间。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分别为4.0%(2/50)、22.0%(11/50),观察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等级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皮肤刺激、活动限制及肢体暴露发生率(分别为0、2.0%、0)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0.0%、14.0%、16.0%);观察组和对照组护理人员操作时间分别为(2.8±1.1)、(35.2±7.4)min,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水胶体敷料护理,可有效降低PICC置管所致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提高患者舒适度,减轻护理工作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强化宣教对患者PICC保护知识及意识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在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行PICC置管的200例患者,按患者住院号分为对照组(单号,常规宣教,n=100)和观察组(双号,强化宣教,n=100).评估两组患者宣教前后的PICC保护知识掌握情况及保护意识,统计两组导管不良情况发生率和导管留置时间.结果 宣教后观察组的PICC保护知识掌握较佳率高于对照组(91%比78%,P=0.001),保护意识较高率也高于对照组(95%比80%,P=0.011),不良情况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比5%,P=0.034),PICC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125.8±10.6)d比(106.7±8.2)d,P=0.026].结论 强化宣教可有效增强患者的PICC保护知识及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风险预警管理,以提高肺癌患者PICC置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上海市胸科医院进行PICC置管的肺癌患者761例作为观察组,运用Autar量表对置管患者进行血栓风险评估,根据风险评估将患者分为低风险组332例、中风险组364例和高风险组65例,3组患者给予分级护理干预,低风险组和中风险组给予物理干预、基本药物干预;对高风险组物理干预、基本药物干预和紧急干预.将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置管的873例肺癌PICC置管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对照组873例置管患者发生32例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血栓发生率为3.66%.观察组患者发生PICC相关血栓12例,发生率1.58%,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09).其中低风险组、中风险组和高风险组患者血栓发生率分别为1.51%(5例)、1.37%(5例)和1.54%(1例);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肺栓塞.结论 运用风险预警管理可以降低高凝状态肺癌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方法在减少PICC置管并发症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期间我院PICC置管患者50例,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以常规护理方式对患者进行护理、观察者患者以循证护理方法对患者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在循证护理条件下,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患者,起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及60%,两组数据差异显著,结果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法可有效减少PICC置管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血液科患者化疗性静脉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近年来于本院血液科就诊的癌症患者中120例化疗性静脉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在对症治疗基础上配合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循证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护理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疼痛缓解和症状消除时间分别为(1.8±0.7)d和(4.2±1.5)d,明显少于对照组(3.4±1.2)d和(6.4±2.6)d;观察组发生局部感染率为0,明显少于对照组8.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进行循证护理干预,用于对血液科患者化疗性静脉炎护理中疗效显著,能够解决临床护理中的难点,提升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管超声结合塞丁格(MST)技术在改进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成功率和减少并发症方面的适用性和优越性。方法选取108例采用血管超声结合MST技术行PICC置管的患者及108例采用常规直视盲穿PICC的患者,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所需时间、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超声组一次穿刺成功率88.89%高于盲穿组的72.22%(P=0.002);一次置管成功率82.41%高于盲穿组的57.41%(P=0.000);穿刺失败率0.09%低于盲穿组的7.4%(P=0.017);导管颈内异位2例(P=0.003)、穿刺点渗血2例(P=0.017)、静脉炎3例(P=0.001)、导管堵塞1例(P=0.010)分别低于盲穿组的13、10、18、9例;两组置管所需时间超声组〈15min15例,15~25min72例,〉25min21例;盲穿组〈15min12例,15~25min70例,〉25min26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5)。结论血管超声结合MST技术行PICC置管具有定位靶向血管、提高穿刺置管成功率、减少局部组织损伤和并发症的优势,为患者提供了更优化的PICC的技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窦金霞 《职业与健康》2012,28(19):2419-2420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为护理干预模式提供依据。方法将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收治的120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两组均采取相同用药方案,对照组予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循证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并对其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研究共调查120名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其中男67例,女53例,年龄为63.26±8.6岁。经治疗后,观察组人群具有自理能力为86.7%,高于对照组人群的43.3%;而后遗症的发生率为16.6%,低于对照组人群46.7%。观察组人群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35.045,P0.01);观察组人群的自理能力高于对照组人群,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26.653,P0.01);而并发症的发生率观察组人群低于对照组人群,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12.406,P0.01)。结论循证护理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有助于提高其治疗效果,可以帮助患者恢复意识,降低病死率,提高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薄泡沫合成敷料预防PICC术后静脉炎的效果。方法将120例PICC置管的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实验组于PICC置管术后24小时给予超薄泡沫合成敷料(爱立敷)外贴穿刺点上方10cm,对照组予常规护理,分别观察两组病人静脉炎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静脉炎发生率3.3%,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21.6%,且程度明显减轻,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置管术后24小时给予超薄泡沫合成敷料干预可明显降低静脉炎的发生,减轻因发生静脉炎带给病人的痛苦,提高患者依从性,延长置管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集束化护理预防白血病患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并发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白血病PICC患儿80例,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n=38)与观察组(n=42)。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集束化护理,比较两组患儿的PICC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PICC并发症发生率为4.76%,低于对照组的23.68%(P <0.05)。观察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为97.62%,高于对照组的78.95%(P <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可有效降低白血病患儿PICC感染、静脉炎、皮肤过敏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