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背景视觉-运动整合发育测验设计于20世纪70年代,90年代引入国内,因不受语言、文化背景限制而广泛常规性用于评估、识别正常儿童的智能发育和学习行为等问题.目的分析视觉-运动整合能力发育测验在听力残疾儿童中的应用价值,探讨大规模用于聋童智能筛查的可行性.其信度效度值与陕西省和美国正常儿童常模比较.设计随机整群抽样方法,相关对照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对象选择1998-01/2000-12西安市、成阳市、长安县、户县、临潼县6所聋哑学校中18岁以下身体健康、发育正常、除听力残疾外无任何其他疾病的学生638人.另随机选取聋童43人进行脑电地形图检测.男23人,女20人.年龄(11.62±1.98)岁,视觉-运动整合发育测验发育商为86.60±15.68,以平均值86.6为界线分为<86.6组20人及≥86.6组23人.方法①视觉-运动整合发育测验按照Beery K.E最新修订第4版要求进行不限时测验,1图记1分,连续3图不通过时停止记分,原始分最高27分,最低0分.②信度检验包括分半(把测验项目按奇偶数分半)重测(2个月后再测)及两测验者间信度(同一测试,两人单独评分).③效度检验以希内学习能力测验、韦氏儿童智能操作量表、瑞文联合型测验为结构效标;以学习成绩、教师、家长评价为准则关联效标.均由专业人员严格按指导语进行.对有阅读能力者直接测试,年龄小无阅读能力的,由班主任用手语翻译测验内容,至完全理解后正式施测记分.④使用7314/F/W型DYD-300A脑电地形图机,国际标准10/20系统放置电极.常规描记两组盲童脑电图30 min作视觉分析.取单极导联下安静闭眼时,无任何干扰或伪差的代表性脑电图波120 s存入计算机,分析时由经验丰富的脑电图医师通过人机对话方式选取20 s最具代表意义的脑电波计算脑电绝对功率值.主要观察指标视觉-运动整合发育测验信度、效度结果,以及视觉-运动整合能力与脑电生理改变的关系.结果共调查6所聋哑学校18岁以下聋童638人,排除因资料不全、有先天性疾病或曾患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72人后,最终566人进入统计分析.男346人,女220人,平均年龄(12±3)岁.①视觉-运动整合发育测验信度检验结果不同年龄组为0.63~0.99,总人群中平均为0.92.566例聋童的视觉-运动整合发育测验结果建成年龄等值常模表后与陕西省和美国正常儿童相比,每一原始分对应的年龄等值平均相差(1.79±0.9),普遍落后于正常儿童.②视觉-运动整合能力发育测验效度结果视觉-运动整合能力发育测验发育商与希内学习能力,韦氏操作量表、瑞文渐进测验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61 0,0.357 6,0.517 4.③视觉-运动整合能力发育与脑电生理改变的关系视觉运动整合能力发育好的聋童在左侧半球中央、顶、枕区多个区域的多个频段δ,θ,α1及总功率上的脑电绝对功率值高于视觉运动整合能力差的聋童.结论视觉运动整合能力发育测验作为一种筛查工具,能方便有效地反映出学龄期聋童的认知发育和智能水平,并可反映大脑视觉运动整合中枢的脑电活动水平.  相似文献   

2.
综合干预学习困难儿童的疗效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学习困难儿童不仅有认知能力的偏异和智力结构发展不平衡,还伴有情绪和行为问题。目的:探讨综合干预对学习困难儿童认知、心理、情绪等多方面的干预效应。设计:以患儿为观察对象的病例分析。单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儿内科。对象:选择1998-07/2001-07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儿童医学心理专科门诊就诊的6~12岁儿童,其学习困难的诊断符合ICD-10中特殊学习技能发育障碍的诊断标准,其中智商〉70是诊断学习困难的必备条件。同时予以排除情绪障碍、智力缺陷、多动症、视听觉障碍及脑器质性疾病,并经过神经心理学专业1名教授确诊。自愿参加认知训练、行为干预、感觉综合训练,疗程满1年的患儿为观察人群。治疗技师与参与儿童比例为1:2,时间为90-120min/次,每周二三次,24次为1个疗程,连续干预4次即1年。31名患儿进入最后的统计分析,男24例,女7例,平均年龄为(7.7&;#177;1.2)岁,平均智商87.5&;#177;8.6。方法:应用认知训练、行为干预、感觉综合训练相结合的方法,治疗6~12岁学习困难儿童31例,连续干预1年。使用联合型瑞文测验测定儿童推理能力,用拜瑞视觉动作统整发展测验测评儿童的视觉-动作的统合能力,用视觉注意数字划消测验和听觉注意广度和记忆顺背和倒背测评儿童注意力。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评定行为问题,用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评定多动指数。主要观察指标:干预前后患儿推理能力、视觉-动作统合能力、注意力及心理行为的变化。结果:31例患儿进入1年后结果分析,无脱落。①干预后,儿童的推理能力得分、视觉-动作统合能力得分显著高于干预前(瑞文测验:干预前87.51&;#177;8.64,干预后90.03&;#177;8.70,t=-9.610,P〈0.00l;拜瑞视一动统合测验:干预前6.75&;#177;1.74,干预后8.27&;#177;1.94,t=-9.002,P〈0.001)。②视觉注意力数字划消测验错误率明显降低,听觉注意广度和记忆也显著提高(数字划消:干预前15.90&;#177;20.11,干预1年2.74&;#177;3.67;记忆的顺背:干预前7.70&;#177;1.60,干预1年11.23&;#177;1.23;记忆的倒背:干预前3.52&;#177;0.93干预1年6.97&;#177;0.16,P〈0.01)。③commers量表多动症总分在干预后的3个月、6个月、1年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显著(干预前22.65&;#177;3.53,干预3个月18.87&;#177;4.14,干预6个月15.65&;#177;3.92,干预1年12.65&;#177;3.36,t=7.35-15.36,P〈0、01)。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评定心理行为9项因子分在不同疗程明显下降。④学习成绩提高达87%(26/31)。结论:认知训练及行为干预和感觉综合综合干预学习困难儿童,其针对性综合疗效可改善学习困难儿童认知、心理、情绪等多方面的症状,使视功能,听功能和大脑功能均得到刺激和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0—3岁脑性瘫痪儿童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FM)的信度、效度和反应度等心理测量学特性。方法共有375名0—3岁脑性瘫痪儿童参加了此项研究,分析FMFM精细运动能力分值的重测信度与评定员之间信度(等级相关系数分析)、平行效度(与PDMS-FM原始分的Pearson相关分析)、结构效度(样组间差异分析)和反应度(效应尺度)。结果FMFM量表精细运动能力分值具有良好的重测信度(ICC=0.9833)和评定员之间信度(ICC=0.9924);与PDMS-FM量表原始分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199:能有效地区分同一偏瘫儿童健患侧上肢精细运动能力分值之间差异,同时也能有效地区分相同月龄段双瘫和四肢瘫儿童精细运动能力之间的差异;此外本量表具有较好的效应尺度。结论FMFM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和反应度,可以有效地评定脑性瘫痪儿童精细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4.
认知和感觉统合训练对学习困难儿童的干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认知、行为干预和感觉统合训练对学习困难儿童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0-01/2005-02在淄博市第五医院儿童心理门诊完成。纳入对象标准:①年龄6~12岁。②病程1~6年。③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特定学校技能发育障碍的诊断标准。④自愿参加,符合纳入标准患儿41例。进行疗程为20周的认知训练、行为干预、感觉统合训练。儿童为研究人群。运用数字划消测验、听觉广度及记忆测验,于治疗后10周、20周对患儿进行测评,评估患儿的认知能力使用联合型瑞文测验量表、儿童感觉统合量表,评估智力水平及感觉统合能力。结果:纳入符合标准的患儿41例,剔除资料不全者9例,最后有32例进入结果分析,男27例,女5例。①治疗前后儿童注意力的比较:视觉注意力、数字划削测验,错误率明显降低,听觉注意广度和记忆显著提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治疗后10周:数字划消10.95&;#177;9.40,顺背9.42&;#177;1.20,倒背4.24&;#177;0.98,P均〈0.05)和非常显著性意义(治疗后20周:数字划消3.96&;#177;4.80,顺背10.37&;#177;1.29,倒背5.15&;#177;1.21,P均〈0.001)。②治疗前后智力水平及感觉统合能力比较:治疗前瑞文测验平均智商86.23&;#177;9.14。治疗后20周,瑞文测验平均智商91.12&;#177;8.60,与治疗前相比评分明显提高,差异具有显著性(t=2.20,P〈0.05)。儿童感觉统合量表4项得分均有显著提高,接近或达到正常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治疗后10周P均〈0.05)和非常显著性意义(治疗后20周P均〈0.001)。③学习成绩明显提高,与治疗前相比总有效率为88%。结论:综合性康复训练可使学习困难儿童的注意力、集中程度、智力水平及感觉统合能力和学习成绩都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5.
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刘欣  刘振东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7):5760-5761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特点。方法:对46例符合CCMD-3抑郁症诊断标准抑郁症患者和46名健康自愿者对照组进行威斯康星卡片测验(Wisconsin card sorting test.WC-ST)、词汇流畅测验、联想学习、相似、领悟和数字广度测验,并对经过6周抗抑郁药治疗的46例抑郁症患者进行治疗前后比较。结果:抑郁症患者WCST的总测验次数82.19&;#177;21.55、持续错误数31.56&;#177;18.97、随机错误数25.53&;#177;11.31、词汇流畅测验41.68&;#177;5.96、联想学习19.78&;#177;6.21、相似9.68&;#177;3.15、领悟9.82&;#177;4.33和数字广度测验10.85&;#177;2.77,与正常人为53.66&;#177;5.87,16.89&;#177;12.54,9.48&;#177;15.53.56.27&;#177;13.34.28.56&;#177;5.60.13.91&;#177;2.75.13.91&;#177;2.75,14.73&;#177;2.38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lt;0.01)。WCST的总测验次数、持续错误数、随机错误数与HAMD总分(r=0.35,0.33.0.31.P&;lt;0.05)及迟缓(r=0.45,0.41,0.41,P&;lt;0.01)、日夜变化(r=0.31.0.29,0.31,P&;lt;0.05)两因子分正相关。WCST与其他各项神经心理学测验无明显相关。46例抑郁症患者治疗后,WCST的上述各项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lt;0.05)。治疗后WCST的总测验次数、持续错误数、随机错误数的减分率与HAMD的减分率正相关(P&;lt;0.05)。结论:抑郁症患者存在认知功能损害,其认知功能损害与病情严重程度和患者特质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视觉运动整合能力是儿童功能发育的重要指标之一。本研究对痉挛型脑瘫(spastic cerebral palsy,SCP)儿童的视觉运动整合(visual motor integration,VMI)能力进行调查,并分析与视知觉(visual perception,VP)、运动协调性(motor coordination,MC)的相关性,为康复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在云南省残疾人康复中心就诊的36例SCP儿童纳入研究,由2名治疗师分别对儿童进行Berry VMI测试(共有3个分测验),将原始分均值转换成标准分后与常模进行对比,选取3个分测验的标准分以分析SCP儿童发育水平,并对比性别和年龄组的差异,最后分析3个分测验标准分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常模相比,SCP儿童3个分测验的标准分均显著落后,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01)。SCP中男童与女童的3个分测验的标准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与学龄前期SCP儿童相比,学龄期患儿视觉运动整合和运动协调性分测验的原始分显著增加,视知觉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学龄期SCP儿童3个分测验的标准分与学龄前期相比是显著下降的(P<0.05)。V...  相似文献   

7.
背景:早期教育是培养儿童的重要环节,许多事实证明早期教育可以促进婴幼儿智力发展,为其将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目的:通过应用婴幼儿智力发育测验量表对婴幼儿进行智能发育状况测查,分析早期教育的效果。设计:对比观察。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儿科及产科病房。对象:选择2000-01/2001-12出生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产科的正常新生儿100人。婴儿监护人对本组观察目的知情同意。将婴儿按出生日期分为2组:星期1,3,5及星期日出生者为早期教育组50例;星期2,4,6出生者为对照组50例。方法:①两组小儿家长均接受喂养指导,预防感染及预防接种等保健措施指导。早期教育组在此基础上在新生儿期(2次)及生后42d查体时(1次)对其家长讲述0~3岁小儿智能发育规律及教育大纲,要求家长按照大纲训练婴儿,并随时与医师交流。对照组仅常规完成新生儿期(2次)及生后42d查体(1次),父母未给予小儿系统的早期教育。②两组小儿于月龄4个月3d-4个月29d时回医院,采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和中国儿童发展中心根据贝莱智力量表改编和标化的婴幼儿智力发育测验量表[分为两方面:即智力量表和运动量表。选择了针对4.1-5.0月龄婴儿的智力量表(包括4个项目,项目E:伸手够积木,伸手够物时手眼协调、拿起积木及坚持够东西;项目G:注意到小丸;项目H:接近镜像;项目C:喜欢和他闹着玩)和针对4.0-5.3月龄婴儿的运动量表(包括4个项目,项目A:头转动自如;项目E:从仰卧变侧卧;项目D:拿积木时部分拇食指相对;项目C:能独立坐片刻)]评估婴儿智能发育状况。根据智能发育检查表中小儿能通过(达到)的项目号得出他的原始分数,再根据他的年龄跨度从表格中得出其智力及心理运动发育指数。指数〉130以上为非常优秀,69以下为智力缺陷。③计量和计数资料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和U检验。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婴幼儿智力发育指数及心理运动发育指数比较。②婴幼儿智力发育测验量表中智力量表和运动量表完成情况。结果:婴儿100人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智能发育:早期教育组智能发育指数和心理运动发育指数均明显大于对照组(103.94&;#177;7.64,111.20&;#177;9.40;93.92&;#177;5.18,99.22&;#177;5.52,t=8.3, 4.7, P〈0.01)。②婴幼儿智力发育测验量表中智力量表完成情况:早期教育组能完成项目E的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36人(72%),8人(16%),u=5.6,P〈0.01]。③婴幼儿智力发育测验量表中运动量表完成情况:早期教育组能完成项目E和D及C的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45人(90%),32人(64%),48人(96%);30人(60%),12人(24%),42人(84%),u=2.0~4.89,P〈0.05-0.01]。结论:早期教育可改善婴幼儿智能状况,尤以改善动手能力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作业训练治疗精神发育迟滞患儿精细运动障碍2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作业治疗对于精神发育迟滞(mental retardation,MR)患儿精细运动功能的作用。方法:选择2002-08/2003-03收治的28例MR患儿,男15例,女13例;平均年龄45个月,其精细运动发育商(fine motor quotients,FMQ)均在90以下。对他们均进行3个月作业治疗,治疗前后分别用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评估量表[包括:抓握标准分(standard score for grasping,Grs)和视觉,运动统合标准分(standard score for visual-motor integration,VIs)]进行评估。结果:作业治疗后精细运动功能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FMQ74.64&;#177;11.2和84.0&;#177;14.1,t=6.66,P&;lt;0.001;Grs6.1&;#177;2.6和7.8&;#177;2.8,t=4.98,P&;lt;0.001;Vls5.5&;#177;1.9和7.0&;#177;2.4,t=5.92,P&;lt;0.001);在作业治疗前后,精细运动功能的两个能区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前t=1.011,P=0.317;治疗后t=1.177,P=0.244),但是有着显著的相关(治疗前r=0.410,P=0.03;治疗后r=0.601,P=0.001);作业治疗后两个能区的月龄差(月)都显著降低(抓握能区:8.74&;#177;15.74,t=3.134,P=0.005;视觉-运动统合能区:11.43&;#177;14.84,t=4.863.P&;lt;0.001)。结论:作业治疗可以显著提高MR患儿的精细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9.
背景:工作记忆障碍是帕金森病患者最常见的认知障碍之一,但检查方法不同常常导致结果不一致。目的:比较不同方法对帕金森病患者工作记忆障碍检查的敏感性。设计:病例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对本院帕金森病和锥体外系疾病诊疗中心确诊的帕金森病患者(30例)进行研究,排除继发性帕金森病和帕金森综合征。正常对照组(30例)选择同年龄段健康老年人,无头痛,头晕。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无严重心、肺、肾脏疾病。方法:对确诊的帕金森病患者及正常对照组进行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Zung量表评分,本顿视觉保持测验及仿Smith工作记忆软件检查。主要观察指标:①本顿视觉保持测验成绩。②空间工作记忆检查正确率。③物体工作记忆检查正确率。结果:帕金森病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在年龄、受教育年限、智能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别。本顿视觉保持测验成绩帕金森病组[(21.00&;#177;4.81)分]与对照组[(22.96&;#177;4.84)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0034,P&;gt;0.05)。帕金森病患者空间工作记忆成绩[(76.95&;#177;14.4)%]较对照组[(91.00&;#177;6.77)%]显著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806,P&;lt;0.01)。帕金森病患者物体工作记忆成绩[(67.06&;#177;7.95)%]与对照组[(72.70&;#177;8.12)%]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0081,P&;gt;0.05)。结论:仿Smith工作记忆软件检查显示帕金森病患者存在工作记忆障碍,而本顿视觉保持测验检查未发现异常。提示仿Smith工作记忆检查软件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对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实施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后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以及对左旋多巴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03—09/2004—11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神经外科行双侧丘脑底核慢性高频脑深部电刺激的帕金森病患者6例。采用磁共振导向立体定向方法,将刺激电极分别植入双侧丘脑底核,同期植入刺激发生器。术后1个月用程控计算机在体外调整刺激参数,以达到最佳疗效。术后3个月分别在开、关状态进行帕金森病联合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评分评估肢体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等症状的改善。并对术前术后左旋多巴制剂用量进行了比较。结果:6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6例患者术后均获得了显著的疗效,震颤完全消失,肌强直、步态、姿势障碍以及药物所致的并发症明显改善。②药物开状态时(指药物开始起作用时,患者活动自如)日常生活活动评分、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总评分、运动评分:慢性高频脑深部电刺激术后刺激器开状态均明显优于刺激器关状态[(7.9&;#177;3.2),(23.5&;#177;5.3)分;(37.8&;#177;3.4),(45.2&;#177;5.4)分;(30.5&;#177;3.1),(42.1&;#177;5.4)分,(P〈0.05-0.01)]。药物关状态时日常生活活动评分、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总评分、运动评分:慢性高频脑深部电刺激术后刺激器开状态均明显优于刺激器关状态[(8.6&;#177;2.8),(35.3&;#177;4.8)分;(42.6&;#177;4.9),(78.4&;#177;7.7)分;(35.2&;#177;4.7),(70.7&;#177;6.8)分,(P〈0.05-0、01)]。③左旋多巴制剂的用量:慢性高频脑深部电刺激后3个月时明显低于刺激前[(346.3&;#177;182.8)mg/d,(880.6&;#177;254.9)mg/d,(P〈0.01)]。结论:慢性高频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可明显控制肢体震颤,肌张力障碍、步态、姿势等运动障碍.减少患者左旋多巴的用量。  相似文献   

11.
背景: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ftention den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儿童进行脑电诊断和脑电生物反馈治疗逐渐受到关注。目的:探讨脑功能诊断治疗仪对ADHD患儿诊断的精确性和治疗的疗效。设计:以ADHD患儿为研究对象的前瞻性观察对比研究。单位:一所市级医院的心理科。对象:选择2003-10/2004-5到鞍山市中心医院心理科多动症门诊就诊的儿童,共113例。纳入标准:年龄6~14岁到多动症门诊就诊的儿童、排除标准:患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广泛性发育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癫痫、精神病性障碍.听觉异常和视觉异常等疾病者。其中男88例,女25例,平均年龄为(10&;#177;3)岁。方法:应用A620全自动脑功能诊断治疗仪对113例儿童进行脑电检测,按照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中ADHD的诊断标准对前来就诊的儿童进行诊断,计算脑电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应用该仪器对27例ADHD患儿进行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前后检测患儿脑电波θ/β比值的变化,采用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评价治疗前后多动指数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脑电波θ/β比值,Conners多动指数。结果:脑电诊断ADHD的灵敏度为83.58%,特异度为82.61%;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后患儿的θ/β值为(826&;#177;4.05),较治疗前(12.38&;#177;7.96)明显下降(t=2.39,P&;lt;0.05);Conners多动指数治疗后为(12.05&;#177;8.63),较治疗前(24.73&;#177;10.96)显著下降(t=4.72,P&;lt;0.01)。结论:脑电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高,可以辅助诊断ADHD;脑电生物反馈治疗能够明显改善ADHD患儿的脑电异常和多动症状。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评估儿童运动测试成套工具(movement assessment battery for children - second edition, MABC-2)在青少年运动功能评估的效度和信度,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首先汉化英文版MABC-2,招募439名青少年,使用针对运动协调能力的成套评估工具(MABC-2)第三阶段及面向发育性协调障碍的问卷(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 questionnaire, DCDQ)进行评估,并采用多种指标对信度和效度进行评价:信度使用内部一致性信度、重测信度;效度使用内容效度、结构效度、效标效度。 结果:第三阶段儿童运动测试成套工具的Cronbach α系数为0.523,内部一致性信度一般;重测ICC系数0.420—0.829,重测信度良好。内容效度方面,除描画轨迹外,第三段MABC-2各因子与总分的相关系数为0.395—0.562(P<0.05),三个分项与总分的相关系数为0.537—0.739,内容效度良好;结构效度方面,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提取3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53.744%,相应因子的因子载荷均>1,结构效度良好;MABC-2总分与DCDQ总分相关(r=0.435, P<0.05),效标效度一般。 结论:第三阶段MABC-2的信度和效度良好,但需要对其项目做适当修正才能更加适用于青少年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疾病(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 DCD)及运动协调能力的筛查及大规模的DCD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3.
应激对大鼠空间记忆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研究应激刺激对发育期大鼠空间记忆发育的影响。方法:采用发育期Wistar大鼠22只,按随机抽签法分为应激1组(30V)、应激2组(45V)、对照组。电刺激大鼠10次/d,连续1周;采用血清放免法检测生长激素含量变化;通过Morris水迷宫检测应激对大鼠空间记忆能力的影响。结果:应激2组水迷宫空间学习记忆逃逸时间较应激1组[训练第1~5天应激1,2组分别为(23.61&;#177;16.06),(14.19&;#177;5.01)s],较对照组[训练第1~5天为(26.86&;#177;9.89)s],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35-3.02.P&;lt;0.05);应激2组的生长激素[(2.24&;#177;0.49)μg/L]含量偏低,应激1组的生长激素含量[(3.26&;#177;0.82)μg/L]有明显增高趋势(t=2.83,P&;lt;0.05):结论:应激刺激可提高幼年大鼠空间记忆能力的发育;达到45V应激刺激可以影响幼年大鼠的体格发育,而30V应激刺激则不会妨碍甚至可以促进幼年大鼠的体格发育。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脑功能及其智力、记忆力特点。方法:采用成人成套神经心理测验[HRB(A)-RC]及龚耀先修订的韦氏成人智力测验(WAIS-RC)及韦氏记忆测验(WMS-RC)对42例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DI组)及相匹配的60例非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Ⅰ组)以及43例无脑梗死正常人(对照组)进行测定及比较分析,同时就脑梗死灶的大小、数目、部位对脑功能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HRB(A)-RC结果:DI组连线测验2.22&;#177;0.43,触摸时间33.62&;#177;3.61,脑功能成绩和总智商FIQ(75.64&;#177;8.59)及记忆商M(65.40&;#177;10.27均明显低于Ⅰ组(1.75&;#177;0.14,29.72&;#177;3.23,96.67&;#177;9.61,86.20&;#177;7.59)和对照组(10.55&;#177;0.11,20.38&;#177;3.19,104.49&;#177;5.68,97.33&;#177;6.29),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大片脑梗死(FIQ≤79占46.9%,MQ≤79,62.5%)比小片脑梗死(22.9%比35.7%)、皮质下脑梗死(40.1%比57.9%)特别是基底核、脑室旁、丘脑处脑梗死比皮质脑梗死(16.3%比25.6%)更易产生脑功能障碍(χ^2=5.9882~10.3864,P<0.05~0.01),多灶脑梗死与单灶脑梗死功能障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DI组中大片脑梗死及皮质下脑梗死较Ⅰ组多(χ^2=11.5069~18.2021,P<0.01)。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可引起明显的脑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5.
功能性电刺激辅助干预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应用功能性电刺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3例。两组临床用药基本相同,对照组给予康复功能指导,治疗组实施功能性电刺激和康复指导,治疗前和出院前采用Fugl-Mayer和改良Banthel指数评估偏瘫侧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两组运动功能恢复在治疗后均有明显提高,但治疗组治疗后上肢运动功能得分为(23.17&;#177;7.59)分,明显高于对照组(13.78&;#177;7.66)分(t=7.86,P<0.01)。治疗后两组日常生活能力也明显改善,但治疗组改善程度[(60.86&;#177;10.06)分】远大于对照组【(44.67&;#177;9.98)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8.26,P<0.01)。结论:功能性刺激的辅助介入可以促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有效提高上肢活动功能。  相似文献   

16.
应用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检查汉语版对20例正常成人进行了检查者之间的信度与复测信度的研究。结果提示:大部分分测验有较好的检查者之间信度和复测信度。个别分测验,如执行指示和节律分测验,因难度偏大,复测相关性低。表明对这些测验进行适当的调整,并对测验实施中的条件加以控制,可提高信度。  相似文献   

17.
背景:围产期缺血缺氧性脑病易导致脑损伤,对患儿智能发育产生影响。目的:观察早期干预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智能和心理运动发育的影响,研究早期干预的时间和效果的关系,从而找到最佳干预时机。设计:非随机化同期对照,不同时相点随访。单位: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及湘雅医学院。对象:选择1999—01/2001-05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新生儿科诊治的进行早期干预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干预组n=32,中度10例,重度22例),与未行早期干预而在门诊确诊的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对照组n=36,中度10例,重度26例)作比较。方法:采用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和中国儿童发展中心共同编制的婴幼儿智能发育量表分别对两组的患儿进行测定评估。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患儿智能发育指数、心理运动发育指数比较。结果:①智能发育指数/心理运动发育指数3,6,18个月时干预组(90.50&;#177;11.12/90.34&;#177;12.49,94.06&;#177;14.96/92.03&;#177;13.07,90.78&;#177;7.46/91.38&;#177;13.87)比对照组明显增高(62.28&;#177;7.44/62.67&;#177;6.06.59.11&;#177;4.74/58.19&;#177;4.92,58.83&;#177;6.44/58.17&;#177;5.33,P&;lt;0.01)。②随访结果显示,干预组智能发育指数在临界水平者1例,心理运动发育指数在临界水平者2例,其余患儿智能发育指数和心理运动发育指数检测结果均在中等范围以上;对照组36例患儿均为智能缺陷患儿。结论:干预在3个月时就出现量化效果,说明早期干预对促进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患儿智能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腭成形术在手术年龄的选择上对上颌骨正常发育的影响。方法:选择郑州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门诊1993—01/2004-01腭裂患者30例为腭成形术组,5岁前行腭成形术,现年龄15-21岁。选择郑州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2000年普查人群中40例正常牙合样本为正常对照组,年龄15~21岁。2组对象均拍摄标准X射线头颅正侧位片,所有X射线片由第一作者扫描入计算机,同时标志点定点,然后由计算机进行测量。X射线头颅侧位片采用Wylie,Steiner,Ricketts三种经典头影测量分析方法。测量指标为前颅底平面-上齿槽座点角,前颅底平面-下齿槽座点角,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角,颌突角,面角,翼上颌裂点-上第一恒磨牙,下颌长度,上颌长度,蝶鞍中心-翼上颌裂点,上颌长度/下颌长度。定量分析腭成形术对患者上颌骨发育的影响。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30例腭裂患者及40例正常牙合样本的各项指标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上颌相对颅底的位置关系:腭成形术组前颅底平面-上齿槽座点角、上颌长度、蝶鞍中心-翼上颌裂点、翼上颌裂点-上第一恒磨牙测量值均小于正常对照组[腭成形术组:(76.0&;#177;3.45)&;#176;,(42.87&;#177;251),(11.05&;#177;1.89),(10.28&;#177;1.72)mm;正常对照组:(82.04&;#177;3.22)&;#176;,(47.96&;#177;2.96),(16.90&;#177;2.80),(15.24&;#177;0.76)mm,P〈0.01]。②两组上、下颌骨相对关系:腭成形术组前颅底平面-下齿槽座点角、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角、颌突角、下颌长度、上颌长度/下颌长度、面角测量值均小于正常对照组[腭成形术组:(79.6&;#177;2.40)&;#176;,(-1.62&;#177;1.07)&;#176;,(-4.12&;#177;1.89)&;#176;.(107.40&;#177;6.50)mm,(0.49&;#177;0.02),(86.78&;#177;4.02)&;#176;;正常对照组:(77.6&;#177;2.90)&;#176;,(3.79&;#177;1.87)&;#176;,(6.18&;#177;3.12)&;#176;,(102.80&;#177;4.80)min,(0.69&;#177;0.06),(84.30&;#177;3.31)&;#176;P〈0.01]。结论:5岁前行腭成形术,成年后头颅侧位片测量结果显示上颌骨长度变小,上颌骨前缘位置后移,显示上颌发育不足,提示可能是由于瘢痕的牵拉使上颌发育受限。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头针与现代康复疗法在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中的协同作用。方法:研究对象为2001-08/2004-08在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及中医院收治的脑瘫患儿,9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瘫患儿随机分为3组,头针组、现代康复组和头针+现代康复组,连续治疗60d,治疗前治疗结束后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运动功能、智能发育评定。结果:经60d治疗后,3个组ADL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lt;0.01),治疗前后ADL差值头针+现代康复组[(23.7&;#177;3.1)分]明显高于其他两组[(16.9&;#177;1.7),(17.2&;#177;1.5)分](P&;lt;0.01),头针组、现代康复组治疗前后差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运动功能评分,治疗后3组间有差异,但无显著性意义(P&;gt;0.05)。治疗前3组智能发育商评分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治疗后则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头针+现代康复组好于其他两组。头针组治疗前后分别为(58.46&;#177;3.95).(79.30&;#177;4.86)分,现代康复组为(57.43&;#177;3.78),(80.70&;#177;3.92)分,头针+现代康复组分别为(58.69&;#177;5.53),(89.65&;#177;7.36)分。结论:头针与现代康复疗法结合治疗可改善患儿的ADL、运动功能及智力发育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采用简易智力状况检查法与西方失语症成套测验对脑损伤后失语症患者进行检查,探讨脑损伤后认知功能障碍与失语症患者语言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1997-03/2004-09在解放军总医院康复医学科接受住院或门诊治疗的脑损伤后失语症患者52例,男44例,女8例。均接受简易智力状况检查及西方失语症成套测验中失语商的检查,其中35例患者只接受西方失语症成套测验中操作商和大脑皮质商的检查。根据检查结果,计算出失语商、操作商和大脑皮质商。对简易智力状况检查法总分与西方失语症成套测验中的各亚项分值及失语商、操作商、大脑皮质商之间的关系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52例失语症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简易智力状况检查法总分与西方失语症成套测验中自发言语、听理解、复述、命名、阅读、书写、运用、结构各项分值有显著性相关关系[(11.88&;#177;7.06,11.38&;#177;5.12,117.83&;#177;50.03,70.60&;#177;32.96,39.13&;#177;25.97,58.46&;#177;19.65,41.69&;#177;22.36,50.51&;#177;7.56,69.34&;#177;18.41)分,(r=0.490-0.859,P&;lt;0.01)],经逐步判别分析入选回归方程的测验指标是命名、书写和复述。②简易智力状况检查法总分与西方失语症成套测验的失语商、操作商、大脑皮质商有显著性相关关系[(11.88&;#177;7.06,56.43&;#177;24.11,25.37&;#177;5.86,64.05&;#177;16.10)分,(r=0.744~0.849,P&;lt;0.01)],经逐步判别分析入选回归方程的测验指标是大脑皮质商。结论:简易智力状况检查法主要侧重于言语性智商的初步筛查。但其总分可反映失语症患者大脑认知功能缺损,说明失语症患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因此,在对失语症患者的常规语言治疗外,还要注重认知功能的治疗。失语症时失语商、操作商及大脑皮质商的显著相关性说明了语言功能与认知功能之间存在着有效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