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代谢组学是研究机体代谢网络和代谢产物整体变化及内在变化规律的重要方法,与中药学的研究思路有一定的相似性。在中药现代化的研究过程中,充分借鉴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将加快传统中药学与现代生命科学的结合,推动中药现代化的发展。该文主要从代谢组学的概念、代谢组学在中药毒性作用机制、中药方剂配伍机制、中药方剂药效作用机制和中药炮制机制等研究中的应用予以阐述。总结了代谢组学在中药现代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代谢组学是通过测定生物体代谢网络变化来反映机体状况的系统生物学方法,与中医理念十分契合,因此代谢组学用于中药复方的研究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主要从代谢组学的概念、代谢组学在中药复方 安全性评价、中药复方配伍规律、中药复方作用机制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为代谢组学在中药复方研究领域的应 用提供依据,并对代谢组学在中药复方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3.
探讨应用代谢组学技术研究中药配伍减毒的策略。通过分析代谢组学技术应用于中药复方配伍减毒研究的优势,提出基于代谢组学的有毒中药配伍减毒研究方法和内容。代谢组学是继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之后发展起来的一门全新学科,具有整体、动态、综合与分析的特点。作为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谢组学在中药配伍减毒研究中表现出很大的应用潜力。在中药复方配伍减毒研究中应用代谢组学的方法,应从基于药物代谢物组的毒性成分以及有效成分辨识、基于代谢组学的中药毒性靶器官以及毒性生物标志物的确定、基于代谢组学的对证控毒作用机制探究、基于系统建模的毒性成分组合与配伍减毒活性之间关联性分析4个方面进行。代谢组学应用于复方配伍减毒研究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4.
运用代谢组学方法研究中药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文章对代谢组学的基本知识进行简要介绍,对代谢组学方法在中药安全性、复方作用机制、活性成分代谢、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探讨该方法在中药研究中的可行性。代谢组学为中药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代谢组学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芙岩  杨佳颖  王志刚  李贤煜  陈鹏  杨洪军  郭娜 《中草药》2022,53(14):4512-4526
代谢组学作为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医药基础理论的“整体观”具有一致性,通过现代分析技术手段检测生物体系内代谢产物的变化,更准确、直接地反映生物体系的终端和表型信息,揭示中医药治疗复杂疾病的作用机制。将中医药研究与代谢组学方法相互结合是中医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之举,为探求中医药研究新思路和新方法奠定重要基础。通过对近10年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概述代谢组学在中医证候、中药作用机制、中药安全性评价和中药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应用和研究进展,分析和总结代谢组学在中医药领域中的研究方法,并提出代谢组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思考和展望。  相似文献   

6.
徐杨  何芷绮  刘晓凤  苏杰  马锦雯  向宇阳  刘涛 《中草药》2024,55(4):1354-1364
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在临床应用中多以复方的形式给药。中药复方成分复杂,各成分间相互作用,呈现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在中药“整体调控”的认知模式下,中药复方制剂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代谢组学通过研究生物体体内的代谢变化来表征药物进入机体后的作用机制,其分析生物体代谢情况动态变化的整体性、系统性与中医“整体观”特点相吻合,与中医药的多靶点、多途径的特色相契合,近年来在中药研究中应用较广泛。通过对近年来代谢组学的研究思路及其在中药复方制剂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分析目前面临的挑战,为进一步完善代谢组学研究方法并阐明中药复方制剂作用机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代谢组学与中医药现代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桐生  谢鸣 《中医杂志》2006,47(10):723-725
从代谢组学的技术特征出发,分析了代谢组学在中医证候模型复制、方药作用机制及中药安全性评价等领域应用的价值及可能性,认为代谢组学将成为中医药现代研究的重要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骨质疏松为常见的全身性骨代谢疾病,其临床基础与治疗研究一直是临床医学和药学研究的热点。许多中药及复方对防治骨质疏松切实有效,但其成分的复杂性及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导致该领域研究进展缓慢。组学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上为此提供了新的思路,其系统化、整体性的特点契合了中医药的整体观,不仅可更精准、更客观地分析中药及复方的物质基础,还为从多个互相关联的层面揭示复杂药物体系干预疾病的机理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本文回顾了近年来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在中药干预骨质疏松机理研究中的应用和主要发现,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鉴于中药质量评价指标与中药有效性及安全性相脱节的问题,刘昌孝院士提出中药质量标志物的概念,为完善中药质量控制方法提供一条新的思路。中药毒性的早期预测、中药毒性质量标志物的发现、中药毒性质量标志物的形成以及中药毒性质量标志物的易感性,这是中药毒性质量标志物的几个关键环节。作为与机体毒性表型最接近的系统生物学方法,代谢组学在中药毒性质量标志物研究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将从四方面进行阐释:1.代谢组学结合模式识别等技术,建立中药毒性整体预测模型,即代谢组学在中药毒性预测的应用;2.从中药物质成分分析、中药毒性质量标志物初筛、中药毒性质量标志物验证、毒性机制的阐释出发,阐释代谢组学在中药毒性质量标志物中发现中的应用;3.从中药质量标志物的生源途径分析、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研究出发,综述代谢组学在中药毒性质量标志物形成中的应用;4.从中药导致的靶器官毒性易感性出发,阐释毒性生物标志物的关键靶点及代谢途径,最终明确“有毒”中药毒性质量标志物的易感机制,即代谢组学在中药毒性质量标志物易感性研究中的应用。借助于代谢组学技术,有助于系统地、全面地发现与中药安全性相关的质量控制指标,这为临床“有毒”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有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10.
毕跃峰  王云雨  张芳平  黄盈盈  白喆  程鑫涛 《中草药》2020,51(19):4837-4845
中药具有多组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特色和复杂性,使得中药现代化研究任务艰巨,许多医药研究工作者为此而不懈努力。系统生物学和组学的发展,为中药与现代科学融合迎来了契机。特别是表观遗传学和代谢组学整体性、动态性、个体化以及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特点与中医药作用理念相契合。主要对表观遗传学研究较为热门的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miRNA调控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以及代谢组学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质量控制、药效作用机制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提出了二者结合创新应用在微观层面阐明中药整体作用机制及多组分、多途径、多靶点协同作用机制的思路,为中医药核心思想科学内涵研究探索新的研究模式。  相似文献   

11.
吴丹  孟永海  杨炳友  孙延平  王秋红  匡海学 《中草药》2020,51(21):5405-5413
脂质组学是对生物体中脂质的种类、功能和代谢途径进行系统性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通过比较不同生理或病理状态下脂质代谢网络的变化,发现疾病或药物的生物标志物和分子机制。脂质组学作为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医药的整体观及系统理论相契合,是促进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有力工具。主要对脂质组学技术进行简述,总结近年来脂质组学技术在中药药效、作用机制和毒性研究中的应用概况,并结合其他学科在中药药性理论和中药质量控制研究中的应用成果,为拓展脂质组学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思路,推动中医药传统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有机融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药物配伍是中医遣方用药的主要形式,中药复方是药物配伍的进一步延伸,要科学阐明中药复方疗效、优化复方配伍,单纯针对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不足以讲清复方配伍规律及其基本药效与作用机制。中药复方作为一个整体,应通过复方作用于机体和机体所处的整体反应来判定其疗效,进而优化复方配伍。代谢组学通过分析机体相关代谢簇和代谢网络的时序变化,阐明药味及复方的疗效,进而解析复方配伍规律。单味药是配伍的基础,药对是配伍最基本的形式,方剂是复方临床应用的最主要形式。综述了近年来代谢组学在“四气五味”“七情合和”和“君臣佐使”配伍理论中的应用研究,从性味、药对、复方等不同层次对中药复方配伍进行系统性评价,分析中药复方配伍规律,有助于指导中药复方临床用药以及新复方的研制。  相似文献   

13.
代谢组学是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之后兴起的一门组学分支,以生命活动链条下游的代谢物集合"代谢物组"作为研究对象。代谢组学是生物体代谢网络、代谢产物整体变化及其变化规律的重要研究手段,与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和诊疗思维相似,为中药现代化的研究进程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本文综述了代谢组学在中药注射剂的作用机制、证候研究、安全性评价及疗效一致性评价等研究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4.
中药质量控制及作用机制阐明是中药现代化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代谢组学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特点,与中药多靶点、整体协调机制具有一致性,已成为系统论指导下研究中药质量及作用机制的有效平台,其应用有利于提高中药质量,推动中药新药研发。本文对基于代谢组学的中药质量及机制研究进行了综述,介绍了代谢组学研究进展及其在中药整体性评价、中药质量标志物、中药药效/毒性作用机制研究中的应 用,并对代谢组学在中药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代谢组学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代谢组学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对某一生物或细胞所有低相对分子质量代谢产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一门新学科。该学科的应用跨越了生物技术和医药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作者简要介绍了代谢组学的概况,概述了代谢组学在中医学、中药品种资源、药理毒理及临床等领域的应用情况,并对当前代谢组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进行探讨,提出了几点设想。  相似文献   

16.
代谢组学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继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之后快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特点,这与中医药辨证论治、整体观的理念相符。近些年来,依托于核磁共振和质谱技术的代谢组学研究策略逐渐在中药质量控制和作用机制研究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为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代谢组学研究平台、数据处理方法,以及代谢组学在中药质量控制、抗菌及抗炎作用研究等方面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代谢组学技术今后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中药复方是传统中医治病的主要手段,在多因素复杂慢性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显著优势。而中药复方作用机制的阐释对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推进具有重大意义。中药复方基于“整体观”,体现了多组分、多靶点、多途径等特点,而多组学如转录组学、代谢组学、肠道微生态等技术为中药复方作用机制的阐释提供了不同的视角。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结肠黏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其病程缠绵难愈,反复发作,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高通量、高效的多组学等联合分析已成为必然趋势,在探究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面可提供极大的帮助。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技术方法从基因、菌群以及代谢产物等水平共同解释溃疡性结肠炎病变过程及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该文以溃疡性结肠炎为例,基于转录组学、代谢组学、肠道微生态等多组学技术,对近20年国内外中药复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作用机制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对各种技术在应用层面的内在联系加以阐述,为防治溃疡性结肠炎等炎症性肠病的中药研发和其他中药复方作用机制提供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8.
《河北中医》2021,43(5)
代谢组学是全面系统地研究生物样本或器官小分子代谢产物的科学,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代谢组学平台技术应用于中医药研究,可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我们主要从代谢组学应用于中药药效及代谢通路研究、代谢组学应用于中药毒性作用机制研究及代谢组学应用于中药质量评价研究3个方面,对近年来代谢组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情况进行概括总结。  相似文献   

19.
谭小燕  王毅  黄静 《中国现代中药》2013,15(12):1054-1058
代谢组学是20世纪90年代末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着重研究生物整体、器官或组织的内源性代谢物质的代谢途径及其所受内在或外在因素的影响及随时间变化的规律。随着发展,代谢组学在药物研发、中药研究与评价、临床诊断、毒理学研究、微生物与植物、营养科学等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主要综述代谢组学的研究手段与方法在中药质量控制研究和中药药效研究中的应用状况,并展望其在中医药研究领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代谢组是生物体整体功能状态的“生化表型”,具有“终点放大”的特征,这些特质使得代谢组学在中医药系列关键科学问题研究中具有突出优势。中医理论的整体观与“组学”强调的从整体角度研究生物体的功能水平相一致。随着基于核磁、质谱以及化学计量学软件的代谢组学分析技术平台的不断发展,代谢组学已在中医药现代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包括中医证候本质、中药作用机制、中药整体药效评价和安全性评价、中药质量控制与中药资源研究等。本文在综述国内中医药领域代谢组学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其应用前景和存在问题进行了扼要评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