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乃是体内一系列紊乱所导致的逾常防卫效应,常继感染、恶性肿瘤、创伤或手术后并发,是重症监护病房常见的并发症。据统计,DIC约占综合性医院住院病人的0.1%,尸检的3%。去纤维蛋白综合征、消耗性凝血病和血管内凝血伴纤溶是其同义词。发病机理止血作用是一动态过程。在小的损伤部位,血小板与损伤的血管壁相互作用、凝集,释出因子刺激凝血系统的局部激活,导致纤维蛋白的形成,同时激活纤溶,限制纤维蛋白的播散。当  相似文献   

2.
过去十年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为临床医学中最突出的疾患之一。此病发病机理的许多方面已被认识,但对于其治疗一直有激烈争论。DIC不是原发性疾患,而是继发于原有的,常是周身性的进行性病变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引起血小板改变和纤维蛋白形成的许多生物物质和生理反应,并导致血栓形成和纤溶酶的激活。  相似文献   

3.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常继发于感染、休克、缺氧、创伤、肝病以及恶性肿瘤等,表现为严重的出血倾向,死亡率高达68~86%。一、DIC发病机理 DIC是指某些致病因素导致微血管内广泛的微血栓形成,从而引起凝血因子过度消耗,继发纤维蛋白溶解,出现广泛的出血倾向,又称为消耗性凝血障碍。其发生过程可以分为三期。第一期:DIC的激发。在正常的情况下,机体的凝血系统包括3个主要的作用机理。①血浆—血小板系统,称之为凝血的内在系统。②组织—血浆—血小板系统,属于凝血的外在系统。③蛋白溶解酶,如胰蛋白酶、蛇毒、白细胞蛋白酶等,可直接激活凝血酶  相似文献   

4.
处理DIC的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IC的特点是广泛的激活凝血而引起纤维蛋白在血管内形成,造成中、小血管血栓形成,使不同的器官供血受累,并伴有血流动力学和代谢的紊乱,促使MOF的发生。由于反复的凝血活动导致血小板和凝血蛋白的耗竭,以致发生严重的出血并发症。DIC病人同时存在血栓形成和出血的问题,使治疗的选择更趋复杂。  相似文献   

5.
蜂螫伤时常伴有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失衡 ,在其毒素作用下 ,体内凝血系统被激活 ,产生大量的凝血酶及纤维蛋白 ,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及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的发生。凝血系统的激活必然导致抗凝系统的激活 ,AT -Ⅲ是凝血瀑布中的强抑制剂 ,它能灭活凝血酶及多种凝  相似文献   

6.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组综合征,而非某一特定病因所致的血液系统疾病。各种导致全身炎性反应的因素,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而引起凝血和(或)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严重紊乱,是最终发展为DIC的共同病理生理机制。作为综合征,多样化的损伤因素使得DIC的诊断宜较为宽泛,而控制炎性反应对内皮细胞的损伤、针对不同基础病因的个别治疗是防治DIC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是在别的疾病进程中併发的后天性凝血病变。McKay将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以下简称DIC)视为疾病的一个中间环节。它不是一种独立的疾患,而是活化凝血过程的一种病理生理反应,表现为血栓形成或出血。该凝血过程多不是弥漫性的,而局限于一个或数个器官,故DIC一词可能引起误解。其后,局部纤维蛋白溶解反应的产物则经循环播散。可能造成涉及人体的各种疾病的血管内凝血的病变,并不断发现新的病因。在泌尿科有两种疾患是DIC的常见病因。  相似文献   

8.
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是一种严重的获得性出凝血障碍 ,主要是因为病理性激活凝血级联反应导致凝血因子大量消耗而出现矛盾性的出血倾向。骨科手术发生急性DIC的报到还很少。本文报道了一例 72岁男性颈椎手术后死于严重的急性DIC的病例。我们回顾了一些关于骨科手术中发生DIC的病例报道 ,并简述了这种严重并发症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9.
心肺脑复苏过程中,很少注意凝血纤溶系统的变化。心跳停止后血液郁滞,很快发生凝结。如果心跳不能很快恢复,这种凝结的血块由于内在的纤维蛋白溶解活性而发生溶解,类似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综合征(DIC)的去纤维蛋白状态。如果心跳、呼吸经过复苏后得到恢复,凝血纤溶功能方面的变化将取决于两种情况。其一是引起心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小板(PL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 er)、纤维蛋白单体(FM)在诊断产科早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中的价值。方法:分别检测42例正常孕龄≥29w的孕晚期妇女,38例产科早期DIC患者的PLT、FIB、D-dimer及FM的水平。结果:与正常孕晚期妇女相比,产科早期DIC患者中的PLT明显减少,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D-dimer及FM浓度显著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LT、D-dimer及FM是诊断产科早期DIC患者的灵敏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凝血与纤溶指标在产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比较DIC产妇(DIC组62例)和健康产妇(健康组55例)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immer)水平。结果与妊娠组相比,DIC组产妇的PT、APTT、TT明显延长(P〈0.05),FIB明显降低(P〈0.05),D-D明显升高(P〈0.05)。结论对凝血与纤溶系统水平检测是诊断DIC的必备条件,能够早期提示DIC并及早进行治疗,终止和切断DIC发展。  相似文献   

12.
细菌性脓毒症及其最严重的并发症脓毒性休克在获得性凝血紊乱的发病机理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释放的内毒素先损害内皮细胞,继而激活凝血、纤维蛋白溶解和补体系统;内毒素和炎性介质可直接引起白细胞脱颗粒,释放出溶酶体酶,其中蛋白酶如凝血激酶和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质可特异性地激活凝血、纤维蛋白溶解和补体三个系统,导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而内毒素使白细胞释放的蛋白酶如弹性硬蛋白酶和组织蛋白酶G却非特异性地消耗血浆蛋白因子。其结果是血浆蛋白的严重紊乱。本文在严格定义的脓毒性休克病人中测定某些血浆因子的变化,以研究特异性激活和非特异性蛋白分解的降解作用在消耗血浆蛋白因子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以血管内出现纤维蛋白,从而导致微血管和小血管血栓形成,并最终引发器官功能不全的综合征[1].它可并发于多种原发(基础)性疾病的晚期.严重感染导致脓毒症是急性DIC发生的最常见的原发疾病,其病死率较高,属于医学领域亟需解决的难题之一.对于这个难题,近几年来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14.
炎症-凝血网络与血栓形成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后,一方面激活免疫相关细胞产生促炎性介质并诱发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的表达;另一方面激活接触凝血系统,包括补体、激肽和因子Ⅻ。这种炎症-凝血交叉反应的结果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基础,最后会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和多系统器官衰竭(multiple systemic organ failure,MSOF)等病理生理过程和临床表现。本文就炎症-凝血网络与血栓形成的关系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15.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并非独立存在的疾病,而是疾病过程中的一种居间机制。它发生在某些诊断明确的疾病之后。在许多疾病中的变化范围很大,比如血管内凝血过程较突出,继发性纤溶较轻,则 DIC 的的主要表现为广泛的血栓形成,如恶性肿瘤。如继发性纤溶占主要地位,而促凝活性很低,临床表现为出血,也是 DIC 最常见的  相似文献   

16.
微量肝素预防外科DIC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手术后可能并发 DIC的患者预防性应用微量肝素 ,观察伤口是否渗血、血小板计数 (BPC)、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及纤维蛋白原含量 (Fd)等指标与用药前有无变化。方法  30例外科术后患者 ,于术后当天静脉滴注肝素 0 .2~ 0 .3mg/ kg· d,连用 3d。结果 无一例发生伤口渗血 ,BPC、PT、APTT及 Fd等指标与用药前比较无显著变化。结论 对手术后可能并发 DIC的患者预防性应用微量肝素 ,不但安全简便 ,而且不需实验室监测。  相似文献   

17.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由多种疾病引发血管内凝血的病理过程.产科DIC是许多产科疾病病理过程中的一个共同中间环节,其结果可导致广泛出血、溶血、组织细胞缺血、坏死、多脏器功能障碍[1].产科DIC发病急,病情凶险,大多发生在基层医院,母婴死亡率高,如能重视原发病,及早正确诊断,可降低发生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筛选电烧伤患者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独立危险因素, 建立发生DIC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23年1月内蒙古包钢医院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218例电烧伤患者临床资料, 其中男198例、女20例, 年龄(38±14)岁。按照治疗期间是否被诊断为DIC, 将患者分为DIC组和非DIC组。收集并比较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 包括年龄、性别、烧伤总面积、Ⅲ度烧伤面积、致伤电压、伤后1 d内是否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烧伤重症监护病房停留时间、总住院时间, 是否合并吸入性损伤、多发伤和入院时是否发生休克, 简明烧伤严重指数评分与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评分;患者入院24 h内的实验室检测指标资料, 包括血常规指标: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PLT)、中性粒细胞计数, 凝血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D-二聚体水平、纤维蛋白原(FIB)水平, 血生化指标: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总蛋白、白蛋白、血糖、肌酐、尿素氮的水平, 血气分析指标:血pH...  相似文献   

19.
关于脊柱大手术中出现凝血障碍的报道很少,作者曾发现2例因成年疼痛性脊柱侧凸而分阶段作前、后路重建手术,在第二阶段手术中发生DIC的病例,由此注意到脊柱手术病人的血管内凝血问题。在第1例脊柱手术发生DIC后,作者对25例作脊柱大手术的病人进行了观察研究。其中女性14例,男性11例,年龄10~78岁,平均30.2岁。所有病人术前均作凝血因子测定,包括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激酶活化时间、纤维蛋白原定量、血小板计数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急性重症胆管炎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5例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患者采取急诊内镜治疗,并对患者各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入院8 h内13例患者全部成功完成经鼻胆道引流(ENBD),解除胆道梗阻,引流通畅,DIC得到纠正,12例患者治愈,3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急诊内镜治疗对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急性重症胆管炎是安全的、有效的,是该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