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探讨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患者频出现注射部位皮下出血/硬节原因及对策。方法收集于2015年1月-2015年12月心血管内科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患者1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80例,其余80例为对照组,由任意人注射80例次。观察注射部位皮下出血/硬节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皮下出血发生率为2.5%,未出现皮下出血/硬节;对照组皮下出血发生率为11.25%,皮下硬结发生率为5%。结论正确的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可减少注射部位皮下出血的出现,避免皮下硬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两种注射方法在低分子肝素钙腹壁皮下注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70例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观察组行垂直皱褶法皮下注射,对照组行斜刺法皮下注射;观察两种注射方法引起的疼痛和皮下出血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局部疼痛和皮下出血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分子肝素钙采用垂直皱褶法皮下注射可有效减轻患者的局部疼痛和降低皮下出血发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的护理方法。方法对我科收治的60例心肌梗死病人注射低分子肝素钙的注射部位常见并发症的护理以及全面的护理评估和健康教育。结果58例痊愈,2例有皮下出血的并发症。结论通过对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的科学整体护理,减少了出血、皮下淤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在冠状动脉搭桥术前注射低分子肝素钙预防血栓形成已得到普遍推广,其可明显减少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缩短发作时间;但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后注射部位疼痛及皮下出血、淤血是其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减轻注射部位疼痛和降低皮下出血的发生率,我科从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前应用低分子肝素钙的患者实施了相应护理,现将护理措施及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IMWH)的方法.方法:给予患者低分子肝素钙腹部皮下注射.结果:加强了注射部位常见并发症的处理及护理.结论:通过对患者正确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减少了出血、皮下瘀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了护理工作.  相似文献   

6.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两种不同进针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的方法,提高药物的吸收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选取40例行腹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教科书传统皮下注射方法(即注射时针头斜面向上,使之与皮肤成30~40°刺入);观察组采用垂直皱褶法皮下注射(即注射时左手拇指、食指捏起腹壁皮肤形成皱褶,右手持针在皮褶最高点垂直进针),观察两组患者的疼痛、皮下出血、瘀血、皮下硬结、心理紧张等不良反应。结果两种不同的皮下注射方法出现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腹壁垂直皱褶法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减少皮下出血、瘀血、皮下硬结以及心理紧张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的护理方法。方法对本院收治的50例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患者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5000u,每天一次。结果 48例痊愈,2例出现皮下出血症状。结论对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致皮下出血症状进行原因分析,采用科学的整体护理模式,将皮下出血、皮下淤血的不良反应有效减少,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的护理方法。方法:2008年10月-2010年10月对我科收治的85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注射低分子肝素钙的注射部位常见并发症的护理进行全面的护理评估和健康教育。结果:65例痊愈,18例有轻度皮下淤血,2例有重度皮下出血。结论:通过对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的科学整体护理,减少了出血、皮下淤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的方法,提高药物的吸收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选取360例行腹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改良组各180例。常规组采用传统皮下注射方法:左手拇指、食指绷紧并错开皮肤,注射针头与皮肤呈30°~40°角,针头斜面向上,刺入深度为针梗1/2或2/3,推药注射;改良组采用垂直皱褶法皮下注射:左手拇指、食指捏起以5~6 cm范围腹壁皮肤形成皱褶,右手握笔式持注射器,在皱褶最高点垂直进针,深度以针头全部进入皮皱下为宜,回抽无回血后缓慢注射药液,注射完毕后,顺进针角度垂直拔针。两种方法均以无菌干棉签压迫穿刺点3~5 min,力度为皮肤下陷1 cm为准。观察两组患者的疼痛、皮下出血、皮下瘀斑等不良反应。结果与常规注射法比较,改良组的疼痛程度及皮下出血、皮下瘀斑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文通过长期临床观察及实践,针对患者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引起疼痛及皮下出血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注射方法的改进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即:腹壁垂直皱褶法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减少皮下出血、皮下瘀斑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在临床治疗和护理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改进低分子肝素的注射方法,降低皮下出血及硬结的发生率,缩小出血面积,以确保低分子肝素注射的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干部保健科2011年5月—2012年5月进行低分子肝素注射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传统组采用传统皮下注射法,改良组采用图表一体式注射卡辅助进行皮下注射,观察两种方法产生皮下出血、硬结和疼痛等不良反应。结果:改良组在疼痛、皮下硬结、出血等方面的发生率与传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注射低分子肝素时使用图表一体式注射卡可以规范护理工作,有计划的对注射部位进行注射,减少由于注射引发的各种副作用;规范护士对注射部位的交接,从而有效确保低分子肝素临床注射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2):180-183
目的 探讨改良式腹部注射配合精细化护理对降低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不良反应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9 年6 月至2020 年3 月我科需要接受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的患者90 例,按照自愿分配原则,其中45 例患者接受传统注射方法+常规护理,为对照组;另外45 例患者接受改良式腹部注射+精细化护理,为研究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注射后穿刺点出血周围面积、注射时疼痛程度和护理满意度的变化。结果 两组局部疼痛、皮下硬结、瘀斑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8.89% vs.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注射后穿刺点出血周围面积比较,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注射时疼痛程度比较,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满意度相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为降低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不良反应,给予患者改良式腹部注射配合精细化护理,可有效减少不良反应,降低出血率,应用效果显著,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王晓丽  王巧云 《医学综述》2014,(9):1695-1697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术后采用不同抗凝药物治疗后的抗凝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12月至2013年12月在元氏县医院住院治疗的240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120例,其中低分子肝素钙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脐周皮下注射;联合治疗组采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应用右旋糖酐20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栓塞及出血情况。结果分子肝素钙组深静脉栓塞及肺栓塞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联合治疗组(χ2=5.352、4.352,P<0.05),低分子肝素钙组患者伤口出血量及阴道出血量与联合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子肝素钙组患者注射部位出血例数及血肿形成例数与联合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旋糖酐20葡萄糖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用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术后的抗凝效果优于单独应用低分子肝素钙,且并不增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吕洁  王太森  文晓芹  邓琼仙  孙先琳 《西部医学》2014,26(11):1477-1479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将65例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并按照不同剂量分为A组21例、B组22例及C组22例3组,疗程均为10天,观察3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及治疗10天后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凝血指标,同时观察出血倾向、肝功能及血小板变化.结果 3个不同剂量组治疗患儿临床疗效(短期1个疗程)相近,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治疗10天(约1个疗程)后24小时蛋白尿、凝血功能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结论 不同剂量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儿的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但小剂量更加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钙的临床疗效和护理方法。方法7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B组常规应用硝酸脂类、β-受体阻滞剂、ACEI制剂、调脂药物、阿司匹林等治疗,A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疗程7~10天,观察两组心绞痛发作及心电图心肌缺血改善情况、急性心肌梗死(AM I)发生率、出凝血指标监测、出血并发症情况等。结果A组与B组比较,心绞痛缓解有效率分别为74.3%、91.4%(P〈0.05),心电图恢复有效率为68.6%、88.6%(P〈0.05),AM I发生率为14.3%、2.9%,两组差异均有显著性。两组出凝血时间与血小板检测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UAP并结合适当护理,疗效肯定、安全,可显著降低AM I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应用于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2009年1月~2009年9月入住我院心血管病房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常规抗心绞痛治疗加用普通肝素,治疗组在常规抗心绞痛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钠,观察比较两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0%,对照组总有效率78.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的心电图改善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小板聚集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显著降低(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有差异(p〈0.05)。治疗过程中,对照组有1例患者穿剌部位渗血,1例患者出现皮下瘀斑,2例患者牙龈出血;治疗组有仅有1例出现注射部位皮下瘀斑,停药后逐渐好转。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上低分子肝素的疗效明显高于普通肝素,并且出血危险性方面优于肝素组,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评价血浆D-二聚体检测下,低分子肝素钙应用加自主功能锻炼预防老年人下肢骨折术后血栓形成。方法:38例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术后第1天起给予低分子肝素钙4100U于腹壁前外侧皮下注射,每天1次,连续使用21d。用药期间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含量,并行双下肢自主股四头肌收缩锻炼及踝关节背伸锻炼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结果:38例患者中仅有1例,人院D-二聚体数值异常增高,经治疗达正常值后,手术治疗骨折。其余37例患者术后给予D-二聚体检测,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自主功能锻炼预防治疗。38例患者住院期间无一例血栓形成。结论:D-二聚体检测下,低分子肝素钙应用加自主功能锻炼能有效预防老年人下肢骨折术后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7.
黄艳  乔岩  王清波 《西部医学》2014,26(9):1173-1175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的剂量强度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将2008年8月~2009年8月在南京市第一医院治疗的117例AECOPD患者随机分为3组应用不同剂量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A组:60IU/kg,皮下注射,每天2次,间隔12小时;B组:80IU/kg,皮下注射,每天2次,间隔12小时;C组;100IU/kg,皮下注射,每天2次,间隔12小时,比较3组间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不同剂量的低分子肝素均具有良好疗效,3组患者的各指标变化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O.05或P<0.01);B、C两组效果相较于A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C组出现3例血小板下降等不良反应。结论使用80IU/kg剂量肝素对AECOPD的病情缓解具有良好作用,且无副作用,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注射用纤溶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肺栓塞易栓因素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有肺栓塞易栓因素的高危患者6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5000U,皮下注射,1次/12h;研究组同时加用注射用纤溶酶100U,溶于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1次/d,两组疗程均为7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特异性抑制物( PAI-1)活性及凝血酶原时间( 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D-二聚体( D-D)水平。结果:①治疗后两组Fib、D-D含量降低, tPA、PAI-1活性降低( P<0.05)。研究组Fib、D-D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tPA、PAI-1活性也低于对照组( P<0.05)。②治疗期间,研究组无肺栓塞发生,对照组3例发生肺栓塞,发生率为8.8%,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1)。③两组治疗期间均无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以及其他部位出血等并发症。结论:对有肺栓塞易栓因素的患者预防性应用纤溶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纤溶-凝血系统,预防肺栓塞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髋膝关节置换术术后病人分别使用利伐沙班和注射用低分子量肝素钙,来评价2种药物的临床疗效,进一步探讨临床药师在髋膝关节置换术术后的预防中,如何协助临床医生使用抗凝药物进行治疗。方法:收集100例髋、膝关节置换术的病人,随机分为利伐沙班组50例和低分子肝素组50例。利伐沙班组病人于术后8 h给予利伐沙班片10 mg,每天1次,口服;低分子肝素组病人于术后12 h给予低分子量肝素5 000抗Xa国际单位,每天1次,皮下注射。2组均连续治疗2周。观察比较2组病人的凝血指标血小板(P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临床药师参与治疗过程并提供药学监护。结果:2组病人术前血小板及凝血指标均无异常,且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人术后药物治疗前及治疗后14 d血小板及凝血指标均无异常,且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人中利伐沙班组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为0%(0/50),低分子肝素组DVT发生率为8%(4/5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人中利伐沙班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50),低分子肝素组为12%(6/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伐沙班能有效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不增加出血风险,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其疗效与低分子肝素相当。且利伐沙班具备可口服、固定剂量、疗效满意、无需监测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曹江霞  胡学捷 《吉林医学》2013,34(4):740-741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注射体位对皮下出血和疼痛的影响。方法:将100例使用低分子肝素注射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人,分别使用平卧位(对照组)和仰卧屈膝位(试验组)接受注射,注射后即刻评估疼痛程度,12 h后评估皮下出血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两种体位所得结果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试验组的皮下出血发生率为13%,对照组的皮下出血发生率为2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重度疼痛发生例数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仰卧屈膝位较取平卧体位疼痛程度轻,而两种体位皮下出血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